道德经与气功养生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05:15
道家的哲学思想方法,始终立足于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探讨“道”、天、地、人四者之间的关系和位置。老子《道德经》从气功养生学的角度阐述了下列观点:
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经典著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老子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他称这种物质为“道”。
爱因斯坦通过对东方的哲学研究得出结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圣贤哲人没有走这,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详见:《爱因斯坦文集》)。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波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 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详见《物理学之道》)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源是什么?
《道德经》就是老子对宇宙人生所作探讨的结晶,也是中国先哲们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又有法,融理法为一体。老子《道德经》的哲理被应用和发挥得最为得体的是生命科学的领域,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均得益于老子《道德经》。
老子深入浅出指出,“道”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道”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道”化生万物,永无穷尽,而不是任何东西所构。
第三,“道”无形、无声,不可捉摸,但是“道”确实存在,修道者在气功态虚静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它、感受它,“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
有欲,是人的意识活动通过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去辨别,故认识到的只是事物之外在表现。无欲,则是有知而不动知,使大脑意识收敛为清醒而无思辨的气功状态,其所产生的效应则是感应的直觉能力,它所能感应到的才真正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因此,历代气功养生学家们对宇宙和生命奥秘的认识方法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认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修道者应尽量地收敛自己的思智,以元神与肉体的混融为人体科学试验仪器,以消除自我与外界的相对关系,使自身之场势与自然之道相混融,从而产生“元神”的直觉感应功效。故而虚静状能感应到的就是宇宙自然全息“灵魂”的场势。这就是道家“天人感应”无相对的参悟意识法。
“道“是无形无象的,因而,老子《道德经》中讲的“道”是无状可名的;也就是说,“道”在人的平常感知领域都不会留下认识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是说“道”就是不存在的,其实,“道”无所不在,只是人类感知事物的常规方法不能够感知到“道”的存在而已。
《亢仓之》云:“知而辨之谓之识,知而不辨谓之道。”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当大脑意识场意识到了具体的事物而去加以分辨见解时,那就是在对意识场作极化形式的具体自我调整,使之和具体事物的极化形式相同步,从而认识具体的事物;如果意识场意识到了具体的事物而不去分辨见解时,那么,大脑意识场就处于虽显示功能态但却又不加极化的无极化之场态。由于大脑意识场的无极化态和宇宙场的无极化之“道”是同一场态形式,所以,“知而不辨”的意识态即是“道”。
《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道家认为,一,即是“道”纲之本,是万化之源。
老子强调气功养生者应“返璞归真”,“能婴儿乎?”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德”是“道”本性和功能的体现
人,是精神与肉身的复合体,所以呈现出了生命的无限活力。老子《道德经》中讲的“德”,即“道”之本性。老子在谈到修德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说明,“德”对于万事万物运动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强调了“德”必存在于“道”所化生的万物之中。
修道,是道家气功养生学的最高层次,亦即是修德。这是修道者精神的升华,是生命形式的飞跃,也是自身结构“脱胎换骨”实质性的递进转化。所以,修道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绝不可能修炼出高深之功能。因此,道家气功养生修炼的真正目的就是品德修炼成功德。现举例如下:
一是“道”之本性曰“德”。《庄子》说:“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由此可见,道者,宇宙母力之本体;德者,宇宙母力之本性。
二是天地之本性曰“德”。天有天之体,有天之性;地有地体,有地之性。天地之德,即谓天地之性。
三是万物之本性曰“德”。万物有万物之体,亦有万物之性;万物之性,皆可曰“德”。
四是人之本性曰“德”。本性乃虚静而存于内者,德乃动而发于外者。《庄子》说:“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准天地,能辨诸物,此种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上德神也,体也;中德性也;下德行也。先天后天,统括其中。
例如,美国自我标榜“人权主义”,实际上在充当世界警察,搞所谓“霸权主义”。朝鲜战争的代价是3400亿美元,侵越战争的代价是7200亿美元,南联盟科索沃空袭费用介乎180亿至250亿美元之间。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造成的核辐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人类心灵的创伤,这是金钱无法估算的损失。因此,美国自谓世界霸主,“聚兵率兵”此乃下德也。
《道德经》认为,品德就是人的意识场所呈的场势状态,如果意识场不能达到“中、和、善”的无极态,而是平常人思绪万千使其极化形成的千变万化的智巧心,那么,大脑意识场态就永远无法与自然之道的“无极”取得信息共振,所以,修道者如果不明此中奥秘,就不能“得道”。这就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犀角”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说:修德,明道。“道”其体性特性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净、无为、柔弱、不争。这10种体性特征,从人们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
气功修炼的高级层次是“功德双修,性命双修”。按照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修德标准,德的含义是什么?老子明确告诉我们:德就是真善美,“上德如谷”(第四十章)。修德的十种善行是:忠孝、好善、慈悲、平等、博爱、教化、忠恕、和蔼、忍耐、勇猛,此谓修道者功德修炼“十心”。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修道者(道家气功修炼的最高层次称“修道”)必修具备的行为准则,其中,“道”是总纲。千日气功修炼,一朝从中大彻大悟,道家讲的大彻大悟就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这就是“得道之人”。只有明道,才能明德、修德、进而才能悟道。气功养生修炼者应注重“守德”,应广结善缘,认真做到“十珍惜”:
珍惜友情,才能天长地久;
珍惜爱情,才能甘甜如饴;
珍惜时间,才能不断进取;
珍惜青春,才能奋发向上;
珍惜荣誉,才能令人尊敬;
珍惜和睦,才能家庭幸福;
珍惜忠言,才能人生少挫;
珍惜成功,才能再创辉煌;
珍惜人性,才能不辱名节。
因此,中国道家虚灵功要求学员们要认真做到“八要八不要”。即《道德经》中修玄德的行为准则:
一要科学养生,不要封建迷信。
二要甘做伯乐,不要嫉妒贤能。
三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四要道家理论,不要一知半解。
五要诚心修炼,不要虚幻功名。
六要严守八戒,不要介入江湖。
七要中医辨证,不要拉帮结派。
八要科学讲解,不要神秘玄虚。
三、《道德经》气功养生四要诀
老子《道德经》养生学可概括为:无为,虚静,至柔,和德。
1、无为。就是不争,不追求,保持心神的虚静。
一是指注重赤诚的心性修养,要求修道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气功养生之道,关键在调驯心神,使之归于中和虚静状态。要想使自我的心神真正达到“中和、虚静”的气功态高级境界,必须从平常人收敛名利之欲望上着手做起。要收敛名利的欲望,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名利的认识态度,使修道者反省认识透彻:刻意追求名利,究竟对自己是利还是弊?这也是关系到修道者人生观、幸福观的态度问题。
人世间急功近利者众多,顾及长远利益者寡少。试想,若你的精神不充实,内心感到空虚,即使名利双收,又有何益处?如果疾病缠身,生命将不久于世,那种虚幻的名利再丰厚又将何用?因此,修道者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争夺名利,不意气处事,不以机巧之心待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自己“心静如一潭清水”。否则,刻意追求功名利禄,欲海难填,不但不能领略修道的真谛,反而永远落个徒有虚名。
二是指人生处世实践中,修道者处处要保持“无为”的态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修道的进程是缓慢而稳步渐进的,又是以反促的方法,以自我心神的“无为”去促成功效的作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修道者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时期内通过气功修炼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神奇成效,使疾病立愈;或使功德立成。不明此理,则永远不符合大道原则。只有诚信“功德双修”养生悟道,才能达到无所思虑的虚静、虚无的高级气功高级境界,此时,心神才回归为“元神”与“道”合一。当“修心养性”功德累积到一定层次,气功修炼激发的功能态才能稳固扎实。
三是指自觉遵循为人处世三项标则:“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修道者精神状态“虚灵不昧”的心神无欲状态(气功态中:“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似醉非醉,似有我又无我,似有意又无意,混混沌沌),就像电台所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不同的频率的电磁波会有不同的传播特性,气功态中心神不同状态亦会使“元气”的传导呈现不同的能量。慈柔“中、善、和”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元气”的传导具有最佳的功效。所以,当心神处于《道德经》养生“回归于婴儿时期”,体内“元气”也起到了最佳的祛病健身延年效果。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九次强调“不争”的道理。当今人类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经济倡导拼搏竞争,有人指责道家“不争”岂非消极处世的同义语?其实,老子之“不争”自有深层意义,与消极处世不可同日而语。老子教导人们应该有一种从大处着眼的高层次全新的积极人生观,对人对事保持一种自信、坦然和从容。老子讲的“不争”,道法自然,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法论,“不争”指的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施于民而不争于民,故没有竞争对手,也就无从争起。此乃《道德经》的精髓:“善胜敌者,不争”,这也是道家人生哲理,也是体悟修道高级境界的成功之道。
2、虚静。老子非常重视“致虚”、“守静”在气功养生学中的作用。
老子要求修道者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在清静无为的气功态中,当心神达到虚静中和状态之后,就会对身体的场态产生感应,使之脏腑阴阳气血运行有序化。由此可知,人体气血运动之中和,是由大脑潜意识心神之中和、虚静为主宰的。在“万物”归根的时候,不要以后天的意识去察知辨解。
气功修炼时,体内不定点地产生或热或凉、或麻或胀、或涩或滑、或轻或重、或酸或痛的“得气”感觉,这都是“元气”欲动而产生疏通经络的“功触”反应现象。如果运用后天的意识去辨知它,或产生追求功能的心理,就会影响功力正常递进到高级层次。气功态中“元气”运动似无规律,其实“疏通经络,阴平阳秘”是依人体内的复杂不平衡极化形式在进行脏腑阴阳平衡的有序化调整。
3、至柔。气功修炼高级层次是使人的精神状态复归于婴儿。
老子指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气功修炼出现“功触”反应时,需要意念诱导安于雌柔式的中和、虚静。这样“元气”就会柔和地将人体经络自然疏通。临床研究证明,各种慢性病和疑难病症都与为循环障碍有关。当人体内的经络疏通以后,活血化瘀,培补真元,逐步地改变细胞的性质,使“元气”的传导能力呈全方位。此时,“元气”的活动伴随出人体场势的变化,气功修炼就会感受到“元气”的运行如云游震荡,如海浪的激荡,更象北极上空所出现的极光运动状况,既有运动力,又有相互吸引的激荡力。这种气功态“元气”运动是为了使全身每一个细胞产生质的改变,以符合大脑意识的中和态信息整体有序性调控。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用“婴孩”、“ 赤子”来比喻“得道”、“悟道”高级气功境界。它含有“无欲”、“无为”、“至柔”、“至和”的意思,体现人身上“玄德”的特性,使修道者心灵虚静无为。
4、和德。天道无极而统御众有,使宇宙众生各有序发展而生生不息
修道者达到无欲的境界,可统御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有序化,使其“阴平阳秘”从而健康长寿。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这里的“啬”字,可理解为节制,不放逸,遇事早准备,不断积累力量。修道者应提倡节制,减低能力消耗,以“啬”字科学养生。欲减慢人体衰老的进度,必须在气功态中降低能量的消耗。科学家采用热量不足而其它营养适宜的食饵对老鼠的寿命影响进行实验证明,这种“食物冷藏法”(依靠食物的热量不足使细胞处于低代谢状态的方法)使老鼠生长速度缓慢,慢性疾病发病率低,其寿命比一般老鼠长(详见:英·N·D卡特主编的《发育,生长,衰老》。
因此,“啬”字运用于气功养生学,强调自己的“精气神”保养充沛而柔和,并不是要求气功修炼者运用“精气神”去呈刚强,两者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气与神的充沛,需要节制“元精”,以转化为“元气”和“元神”。若不明“啬”字科学养生之道理,片面追求性功和特异功能,消耗元神对祛病延年益寿是非常不利的。
明白气功养生之道以后,更需要爱惜自己生命那样认真去对待“元精”。若仅知调养“精气神”,而不善于运用“精气神”,仍然不可能达到道家气功养生的高级层次。因为,现在人们的处世观普遍受市场经济的环境影响,后天意识和欲望逐日增加,如果名利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心灵上的仇懑、忧愁、忌恨、悲伤、恐怖、渴求等,形之于表就是爱发脾气或生闷气,久而久之必会郁闷成疾,导致“七情”致病。《抱朴子》云:“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故修道者必使心神恬淡、虚静、至柔、胸中不积怒气、不逞强使志气,如此才能使自我真之气元精归于柔弱中和,这就是气功修炼“以性养命,以命养性”的科学养生延寿相互内养的过程。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剑南诗稿》有养生诗为证:
“灰深火可宿,炷小灯耐久;
长流故不腐,易成必速朽”。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讲的“道”,是宇宙万事万物总规律。“道”讲的是唯物辨证法。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宏大严密的道家哲学体系,从人到宇宙,从物质到精神,在无数层次范围内的“物”,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不论存在与否,都一概包容在其中,而且层次布置安排井然有序。老子把“道”与万物的关系精辟地归纳为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修道者要认识“道”化生万物之理,认识“道”的本性玄德,其目的就在于:修德以求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第三十九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从而达于“修道”的“神通无为”“得道”高级气功态境界。
相关知识
24节气与养生之道
你知道什么是气功养生?
《内经》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知识
老年人养生之道
气功有什么养生功效?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八种中医经典养生之道
小满节气的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之道
网址: 道德经与气功养生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00023.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
资讯热点排名
资讯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