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古人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扁鹊心书》有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艾灸是以艾为施灸原料,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西周之前,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传统艾灸有效,但是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要求专业性强;现代艾灸因其高效、便利、可操作性强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今天带大家认识临床常见艾灸新疗法及适应症。
艾箱灸
艾箱灸是将艾绒做成艾条,放于灸箱中,置于穴位或疼痛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操作方法。适应症如下:
▶ 虚寒性胃痛,虚寒性腹痛,虚寒性腹泻等;
▶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子宫脱垂等;
▶ 局部瘀血疼痛,下肢水肿;
▶ 风湿、类风湿及风寒湿痹所致的颈肩腰腿疼痛等。
脐灸(益元灸)
脐灸是一种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在脐部实施艾灸治疗的方法。该疗法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中焦,调理脏腑,益气温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具有绿色环保、简单易行等诸多优点。
适应症:中风、脊髓损伤后后遗症,如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二便功能障碍,手足肢体麻木,寒性痛经、月经不调等虚劳诸疾。
益阳灸(督灸)
益阳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艾灸方法。该疗法囊括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治疗优势,具有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适应症:脑卒中、脑外伤及脊髓损伤后肌张力异常增高、神经源性膀胱,颈肩腰腿痛,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反复肺部感染,消化不良、长期腹泻腹痛、素体虚寒导致的痛经、月经紊乱,肾阳虚导致的四肢冰冷。
雷火灸
雷火灸是将沉香、乳香、木香、穿山甲、羌活等中药材研成粉末加上纯净艾绒制成药艾条,在艾热辐射力的作用下能使药粉释放大量的药力因子,直接作用于治疗部位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的治疗方法,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等疗效。雷火灸药力峻、火力勐、渗透强,比传统艾灸温度更高,辐射能谱更强,持续治疗时间更长,从而使得疗效更好,治病范围更广。
它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肿瘤科、外科、儿科等多种相关疾病。
火龙罐灸
火龙罐灸是集推拿、刮痧、艾灸、按摩、烫熨、点穴功能于一体,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十种手法兼具艾灸红外光辐射电磁波和光电化学作用的新疗法。
具有以下四大功效:
温:以火攻邪,祛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
通:通经活络,打通经脉,改善心脑供血;
调: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暖宫调经;
补:挟正去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系统功能。
适应症如下:
运动类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便溏、腹胀、消化不良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
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所致酸、麻、胀、痛等。
常见艾灸位置
常用到的艾灸保健养生穴有足三里、神阙、关元、中脘、命门、气海、三阴交等。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阴阳寒热虚实也不同,所以病症调理的方法并不唯一。
温馨提示:长期使用艾灸之法,还应找专业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穴定位,切勿盲目跟风。
艾灸注意事项
● 注意保暖防风,忌生冷油腻食品,艾灸前后均可饮一杯温水,灸后30分钟不要碰凉水,4-6小时忌洗凉水澡。
● 施灸时应守心凝神,集中精力。
● 施灸后的发泡处理:小水泡不必擦破,可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抽吸水液,再涂烫伤膏并以纱布包敷。艾灸烫伤穿透力强,不易愈合,建议规范就医。
艾灸禁忌
● 阴虚发热、实热症者不建议施灸;
● 有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直接灸、瘢痕灸;
● 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忌灸;
● 接触性过敏或艾烟过敏忌灸;
●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等忌灸。
来源:濮阳市人民医院 高政涛
编辑:张慧芳
制片人:武彩霞
主管总监: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