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曾国藩的养生观:“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曾国藩的养生观:“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05:29

1.养生先养心

曾国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观点——养生先养心。“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所谓“心理平衡”,就是心情要“静”,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哀,任何情绪都不能反应过度,要尽量保持平静。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药王”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孔子主张“仁”,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孔子认为“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中医还有“易性”的养心方法。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作用。

还有一种“养心”方法是哲理养心,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借鉴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四看”。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

曾国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养心”办法: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在养心的基础上,他认识到,要想真正达到养心的目的,首先要治气。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荀子认为,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神”和“气”起着关键作用,故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荀子的修身特别强调“治气养心”,他把“治气养心”和治学处世结合起来,称为“扁(遍)善之度”。

怎样“治气养心”呢?荀子将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陶冶性情。他主张针对各人性情上的弱点,在日常生活中反其道而治之。这样日复一日地陶冶性情,就能改善自身先天禀赋的不足,达到“治气养心”的目的。比如,有的人怒气盛,那就让他练习将心态放平和;有的人血气刚强,那就让他练习变得柔顺一些,等等。

第二阶段是在陶冶性情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养,其要旨有三:曰礼,曰一,曰诚。《荀子·修身》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里提到了“礼”和“一”,而“诚”则是前提。

曾国藩主张用读书的办法来实现治气的目的,用读书养浩然之气。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人们普遍的养生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些,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生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写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世界影响人的物质世界(生命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莫将身病为心病”,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意思不言自明:心理负担过重,心累对身体康健毫无益处。人们常说:“肩上百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可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

古人的养生之道,在于宁心养神。《素向·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所以,做到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便可以延年益寿。

2.慎独则心安

“慎独”这个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最微小地方最能显示人的灵魂,一个真君子,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不会显现出一点不好的言行,而是表现得像在人前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是在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严格加以检束。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慎独”就是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这一点对于修身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坚持“慎独”,就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人前人后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在我们内心埋下了善恶的标准,但重要的不是我们心里有善恶,而是我们的行为要能够遵守内心的标准,不做违反善的行为,尤其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

君子慎独,话虽这么说,但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如果一离开别人的眼睛,个人的私欲就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驱使你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快活自己,那就说明你已经在悄悄地腐败。这样的你,即使再华丽的外表,也无法掩饰你内心的丑陋。

慎独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反省,它可以使你的内心更加清朗透彻,让你的人格越发坚韧。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帮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还有些人,平时看起来中规中矩,但一遇到事情,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所有的美好形象不复存在,行为举止不再温文儒雅,言谈不再礼貌舒服,取而代之的是粗俗、毫无气质和美德可言。

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非常能体现“慎独”题材的漫画,画上的题词是“无人之处”。画上的那个人在有人的时候总是戴着一个面具,笑容礼貌客气,但是没有人的时候,他就会摘下面具,面具后的面目狰狞丑陋,令人作呕。这就是“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与之不同的是,真正的君子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样,不会因为有人或没人而改变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试金石,也是人生正己修身的必修课。生活在这喧嚣的浮世中,鲜花、掌声和赞美有时会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但慎独却可以锻炼我们,警醒着自己不可失了分寸,不能没了尺度。久而久之,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慎独之人也会真正成为一个表里如一的君子。

慎独是一种宝贵的品德,它如空谷幽兰,即使不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在高山峡谷中也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操守,守着天地,径自绽放,静默飘香。

3.治身不静则身危

曾国藩在“静”字上下足了功夫,他说:“治身不静则身危。”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做到清静,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在写给弟弟的书信中说:“应酬日繁,予以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由于心浮气躁,曾国藩曾吃过大亏。

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来到湖南衡州办团练,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摩擦斗法,与湖南官场的离异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都对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锋芒毕露、刚烈太甚,必然会伤害太多人,给自己设置许多障碍,埋下许多意料不到的隐患。

当一次次在浮躁身上吃到苦头后,曾国藩开始强迫自己“静”下来,注重养心。在战火纷飞的忧患时世,曾国藩的养心功夫派上了用场。

同治三年(1864)五六月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吉字营5万人马,在围攻江宁两年后,战争已进入最后见分晓的时候。双方这次都拼死一战,因此打得十分惨烈。吉字营对这场仗并无胜算,加上当时各方矛盾重重,甚至波及了曾氏家族,所以此事不仅仅是“公事”,更是他最最重要的“私事”。曾国藩的一颗心被江宁战事悬系着,终日紧锁眉头,烦躁不安,无法宁静下来。然而,除了等消息,他无计可施。曾国藩这时想起了早期在京师的“静坐”功课,于是在安庆江督衙门的三楼上特辟了一个静室,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人在静室里坐一个小时:摒去一切杂念,凝神枯坐。这招果然有效果:上楼时心乱如麻,下楼时心闲气定。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曾国荃的捷报传来。

曾国藩对此感悟道: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尽管号称没有丝毫杂念,但毕竟未能体验出真正的“静”境来。真正的“静”境是在封闭潜伏到极点时,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就像冬至那一天,阴气殆尽,阳气初动一样。

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修心养性”“闹中取静”好像是个遥远、奢侈而又带点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的字眼,虽然感觉到生活节奏太快、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要休养生息,强化个人修养,却往往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久别的朋友见面,大多会彼此在一起抱怨自己活得多累,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时特别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复杂,如大山般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唯一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却都用在了为明天的前途忧虑上。

这些抱怨者,大多都是一些事业有成、有车有房、家庭美满的人,别人羡慕他们还来不及,而他们却觉得自己活得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患上了“心灵担忧症”,而对付这种“病”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想得太多。

有一个年轻人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他被分配到了最艰苦的部队——海军陆战队。年轻人为此感到非常忧虑,几乎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年轻人有个颇有智慧的祖父,他见到自己的孙子整天都是这副模样,便寻思着要好好地开导他。

这天,祖父对这位年轻人说:“孙子,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就算是当了海军陆战队,但到部队里,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内勤职务,另一个是外勤职务。你有可能被分配到内勤单位,这就没什么好忧虑的了!”

年轻人却没有这么乐观,他忧心地问道:“那如果我被分到外勤单位呢?”

老祖父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可以留在本岛,另一个是被分到外岛。你如果被留在本岛的话,那也没什么可忧虑的呀!”

年轻人又问:“那如果我不幸被分到外岛呢?”

老祖父说:“那不是还有两个机会吗?一个是待在后方,另一个是被分派到最前线。如果你是留在外岛的后方单位,也是很好的,也不用忧虑啊。”

年轻人再问:“那如果我被分派到前线呢?”

老祖父说:“那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只站站岗卫,平安退伍,另一个是会遇上意外事故。如果你只是站站岗,依然能够平安退伍,这也没什么可忧虑的!”

年轻人仍然问道:“那么,如果是遇上意外事故呢?”

老祖父说:“那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受轻伤,可能把你送回本岛;另一个是受重伤,无法救治。如果你只是受了轻伤,被送回本岛,也不用忧虑呀!”

年轻人最为恐惧的就是这个,他颤声地问道:“那……如果非常不幸是后者呢?”

老祖父大笑起来,然后说道:“若是遇上那种情况,你人都死了,更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忧虑的倒该是我了,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场面,可并不好玩哟!”

生活不可能像心目中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它有酸甜苦辣,有悲情苦楚,也有许多忧虑。忧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不了解,也来源于自身的担忧和顾虑。许多烦恼本不存在,但是在多虑的情况下,任何情况都可能造成你的忧虑。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谁都无法与宿命抗衡,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所以,不如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只要无愧于心,此生便已无憾。

曾国藩认为凡事只要能做到“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引起冲突,就是内心不静的原因。在养生上,他更是强调“静”的作用。只不过养生的“静”还可以拓展为“淡然”、“淡泊”等。他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4.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烦心事,也需要解决很多烦心事,如果无法耐下心来,这些事情就会解决不好。尤其是在工作中,很多事情简直是千头万绪,有的甚至是你非常反感的,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的人,解决掉一件烦心事还可以,两件也还凑合,到了第三件必定会暴躁不已;有的人对付小麻烦可以,遇到大麻烦就束手无策了;有的人替别人解决麻烦事很应手,但一到自己头上就傻眼。这样就有可能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曾国藩以忍见长,隐忍成就了他的辉煌。他认为,为官之道,要忍别人所不能忍。有人曾经告诫曾国藩:“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觉得这句话非常正确。他说的耐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遇事冷静,不可急躁行事。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当然也包括那些英雄们,大多都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耐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曾国藩认为,处事能够做到耐烦,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他还引用庄子的话“美成在久”,来教导身边的人。

他对大家说,骤然为人信服的人,他所得到的信任是不牢固的,因为一个人如果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名声,也无突然而得的赞誉,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就像桃李,虽不说话,却由于花果的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

靠时间积累出来的美名是最牢靠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耐烦的人是做不到的。

曾国藩的仕途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一生经历了官场内部的无数排挤、诽谤和攻击,顺利的时候少,不顺利的时候多。道光三十年、咸丰元年,他被京师的高官责骂;咸丰三年、四年,他在长沙挨骂;咸丰五年、六年,他在江西被人责骂;加上来自清廷的种种猜忌,来自官场同僚的攻击,再加上岳州之败、湖口之败、靖江之败……他的一生可谓坎坷无数。但就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他还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忍”功。

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初期总是败多胜少,而且还要面对地方官员的不支持、同僚的讥讽、粮饷自筹等问题,但这还不算最坏的。曾国藩率兵从衡阳出发打到武汉,由于指挥不当导致湘军损失惨重,他也曾投水自杀,这更是引得湖南军政各方的讥讽。后来打下武汉,刚能喘口气,结果江西的战事很快又陷入了胶着状态。近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在江西、安徽一带发起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国藩遭遇到了地方政府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等种种磨难,走投无路之下,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这一切的一切,曾国藩都忍过来了,他知道只有忍过这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拥有政治资本。

曾国藩认为,古来之英雄豪杰最忌“难禁风浪”,因此,他在官宦生涯中,随时提醒自己要有耐烦的功夫,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我一天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肝火的时候。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气,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闯过这两关啊,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关键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随便发作。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血气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不能情绪化,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你才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才不会逞匹夫之勇,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曾国藩修身养性主张一个“静”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头脑清醒,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掉烦心事。

世界上的许多事本来就无所谓好坏,面对一件事情,你是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还是自寻烦恼,全在你的一念之间。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实现,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谁都无法平安无事、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谁都可能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有的人能从挫折中了解人生的真谛,从困难中取得生存的经验,从而欢乐常在,勇于奋进,终于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则把苦难和忧愁闷在心上,整日里阴云淫雨,烦恼不尽,不能自拔,不仅事业无成,而且累及身心健康。

星期天,你本来约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下雨了。这时候,你怎么想?你也许想:糟糕,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了,闷在家里真没劲。如果你换个角度想:下雨了,也好,今天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也很不错。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暗示,会给你带来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

你可以选择从从快乐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也可以选择痛苦的角度面对生活。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那么从容,那么自在,它的快乐全部弥漫在水中,而我们人类的快乐也全部藏匿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简单到只需人们用心去细细地品味。只要我们有一颗细细品味幸福的心,快乐自会萦绕在身旁。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当我们不知事情该如何进展下去时,也许,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少吃多活动

养生是个年轻而古老的话题。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已经成了人们保持健康最好的办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并非现代人的原创,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汉末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见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的确有相当高的造诣。

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无论是达官贵胄、方外修士,还是三教九流、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深切关注。曾国藩是一代大儒,他在修身、为官、治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被称为“完人”。曾国藩被如此赞誉,也自然少不了养生这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虽然终日忙于军政要务及应酬,但曾国藩从未放弃对养生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其养生要言,见诸于家书、日记及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1861)的日记中说:“养生家之方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所谓“惩忿”,就是遇事不要烦恼、发怒,以心平气和对待之;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抑制,不让其萌生,从而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脏腑自然气血调和,生机勃勃。

在同治四年(1865)九月初一日,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对“惩忿窒欲”阐述得更详细。

“我对于所有的事,都遵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这两句话,即养生之道亦然。身体强壮的如果是富人,戒除奢侈会更加富有;体强的如果是穷人,节约便能够促使自己宽裕起来。节俭不仅是饮食男女的事,即便读书用心,也应当俭约。我在《八本篇》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曾教你胸中不应当太苦,‘须活泼地修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俭,正是我的养生之道,除此以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它’。”

“惩忿”的目的是要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为此,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十三日,他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但显然,这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达到的,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在日记中记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看来,“惩忿”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出效果。

“窒欲”是曾国藩的父训。初进京时,他的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必定不会有所作为。

少食则来自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君子食无求。”对于饮食,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曾国藩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所以,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曾纪泽少时体弱多病,曾国藩便命其每日早晚各步走5里路,坚持日久,体质便转弱为强。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据医学家说,人到30岁以后,每过10年,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就会降低6%~8%,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加5%~6%,肺活量也会减少。一般老年人的肺活量只有年轻时的40%左右,肌肉弹性也会相应减弱,而减慢衰老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运动,可见曾国藩的“多动”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也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体育活动专家提姆·阿姆斯特朗表示,那些花大量时间坐着的人,如果运动能够贯穿每一天,而不只是每天的一段时间,或许会对他们的健康更有益。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百练不如一走。”这两种说法足以说明散步在健身中的重要作用。“饭后百步走”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适合身体比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若能在饭后散步20分钟,动静结合,就能减少胃酸分泌和脂肪堆积,促进身体健康。

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又易行的运动法,运动量不大,但健身效果却很明显,而且不受年龄、体质、性别、场地等条件限制。

古今中外的一些长寿老人,他们都把散步作为延年益寿的手段。当然,散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想要身体健康,就不能太“宅”,应该尽量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经常出去逛逛街、见见朋友、爬爬山等。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养生六事

在养生方面,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养生六事必有常,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而他尤其提倡的是“视息眠食”,也就是“视必垂帘,息必归海,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归海,谓藏息于丹田气海也;垂帘,谓半视不全开,不若用也;虚恬,谓心虚而无营,肤虚而不滞也。谨此四字,虽无医药丹诀,而足以却疾病矣。”

曾国藩悟出了这一养生之道,具体来说:

“息必归海”,是指呼吸应当深沉,达到并藏于丹田,即气息要进入体内深处再呼出。这也是历代养生家尤为关注的。

“视必垂帘”,是指练气功时眼睛不能睁开,也不能闭拢,只能处于“半视不全开”之中。而对于更广泛意义的养生来说,长时间地看书、观景物,必须不忘经常眨眨,让眼皮垂下,闭目养神。

“食必淡节”,是指进食一要淡,二要少。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不要过快、过饱。古人言:“食淡精神爽。”“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食淡又少,保持腹中空虚,气才能在体内运行。我们现在提倡的“吃饭要吃七八分饱”、“不要太油腻”、“吃饭要细嚼慢咽,不提倡狼吞虎咽”等养生常识都与之吻合。

“眠必虚恬”,是指人在睡觉时,要将一切烦恼事丢之脑后,安安稳稳地睡觉。也就是说,心思应处于空虚状态,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如果心事重重,则转辗难眠,夜不成寐,必然损心劳血。

曾国藩还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之说。他多次强调,养生要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他认为:眠,不一定要睡得久,但要睡得香;吃,应少食多餐,“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也”。这除了源自他接受其先祖的教训外,也有他自己的经验。如他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初八日记中说:“余少时读书,见先君子于日入之后、灯上之前小睡片刻,夜即精神百倍。余近日亦思法之,日入后于竹床小睡,灯后治事,果觉清爽。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冀不坠家风。”

起居饮食,既有规律,又有定时,这与现代的健康学非常符合。

7.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

曾家的祖辈就有早起的习惯。

《曾国藩家书》说:“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曾国藩主张治家要勤奋,“早起”就是勤奋的一种表现。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家人、部下都要做到这一点,并强调“早起在于贵有恒”。曾国藩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

曾国藩认为,“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刷精神。”咸丰十年(1860)三月二十四日,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写道:“家中后辈子弟个个体弱,唢呐、吃酒二事须早早戒之,不可开此风气。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正如民间俗语所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早上空气新鲜,能令人头脑清醒,周身舒适。另外,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活动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浊功能,就容易使浊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体血液和脏腑百骸;早晨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需要摄取食物补充能量;9点到11点,人体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吸收营养的最佳时间得不到营养,久而久之,就容易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所以,千万不要赖床。

早睡早起被人们认为是最简单不过的养生之道,但是,早起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这和传统养生学中强调的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是一致的。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

现代医学也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另外,早起能有效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正如俗话所说:“三天早起,一天工。”

8.多亲近大自然

曾国藩可称得上一个旅游家,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仅在其《日记》中记载的就有近两百处。他有一个习惯,所到之处,大都记于日记中,多则几百字、上千字,少则几十字。所记之处,既有闻名天下的胜迹,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只要有一孔之见、一己之喜,他就欣然录之。

人的健康不仅取决于饮食、身体锻炼或生命在某个时期所处的环境,大自然中的阳光、山、水、草、木对养生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曾国藩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在双峰的每处故居,都身处竹林茂密之处。他还在家书中嘱咐子侄:“在家则莳养花什,出门则饱看山水。”花竹养情,山水悟性;花竹因人而风雅,山水因人而灵秀。历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置身山水之间。

曾国藩的这个养生主张和我们现在提倡的通过亲近大自然来达到养生目的的说法非常相似。人类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始生之者,人也”,内因是遗传基因,影响健康长寿的比例占15%~20%;“养成之者,天也”,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包括自然环境、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精神要素、社会要素,影响健康长寿的比例占80%~85%。

当然,旅游锻炼体魄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在远足跋山涉水之中,人们不仅观赏了大自然的奇妙风景,领略了美好的环境,同时也活动了身体的筋骨关节,锻炼了体魄,使人气血流通,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对于年老体弱者,应只求漫步消遣,不必求快求远,可缓步而行,时辍时行;对体胖者,徒步旅行是减轻体重的好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运动脚趾也和运动手指一样,有助于大脑健康,有人甚至认为脚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脚趾活动的减少已成了腰痛等系列“文明病”的病因,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应多远足郊游,在游览期间,病症可为之一轻。

如果不能经常出去旅游,那营造好自己的居室环境也很有助于养生。曾国藩嘱咐子侄“在家则莳养花什”,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居室周围多培养些芳香浓郁的香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花的香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们都有一定的抗菌、杀菌作用。如桂花香味不仅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还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有些植物尽管没有香味,但也能从叶、皮中分泌杀菌素,如桧柏类植物等。

总之,养花草可使大脑和身体得到适当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向曾国藩学什么#

相关知识

营养均衡是健康生活的基石
二、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
健康的五大基石的是什么?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中国古人的运动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健康三大基石:心态平和、膳食合理、适量运动
20131022贵州卫视养生视频:赵之心讲健康长寿秘诀
中医分析邓小平同志的长寿秘诀

网址: 曾国藩的养生观:“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00256.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