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好吃扛饿的代餐奶昔,一边吃一边瘦”“想减肥却又管不住嘴,神仙代餐了解一下”,电商网站上,冲泡型代餐粉、能量棒、营养奶昔等代餐食品让人应接不暇;内容平台上,代餐食品推荐、测评、避雷的文章多如牛毛……近年来,一些主打低热量、高营养的代餐食品、代糖零食悄然走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代餐是一种快速、便捷、定量地为人体提供适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等其它必要营养的食品类型,起初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为一些特定疾病患者和宇航员、登山运动员等特殊人群。这两年来,在需求和资本的双重助推下,代餐迅速市场化、规模化,走向普通人,代餐品牌也层出不穷。
新的饮食风尚,反映着社会理念的变迁。一方面,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身材管理意识都有所提升,体现在吃上,人们追求“吃得好”更“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并逐渐由追捧功能性产品向调整生活方式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主打低热量、低脂肪、低糖低盐的代餐食品契合了消费者绿色、健康、营养、安全的饮食需求,迅速走红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网购平台发布报告显示,85%的消费者购买代餐的原因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不用在营养搭配上下功夫,不用再度加工,方便快捷的代餐也是效率至上主义在饮食、健康领域的投射。
当然,代餐食品的风靡也离不开供给侧发力。上班族缺乏时间搭配膳食,爱美人士想减肥却管不住嘴,不少企业瞄准这样的效率需求、“热量焦虑”,打造出一批以高效和减脂为主要卖点的代餐食品和代糖零食,“越吃越瘦”的营销理念更是看准了消费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多个知名品牌发力、资本纷纷入局,迅速开拓出一片消费新蓝海。然而,由于目前国家对代餐粉等产品尚无具体标准,市场上代餐食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代餐营养指标与实际不符,有的配方单一不具备代餐功能,部分企业重营销轻研发甚至不实营销误导消费者,代餐食品到底是否营养安全,是否真能代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焦点。
不少营养专家都提到,配置再合理的代餐也只是一种辅助性餐食,取代不了营养搭配均衡、热量合理的正餐。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放在食品领域,离开摄入量谈健康同样如此。一方面,代餐再饱腹,一定摄入量含有的营养成分终究是有限的,若是摄入量无法覆盖基础代谢,不仅无法持久,还可能会造成肌肉、骨质流失,若因为食物剥夺感而产生报复性饮食,则更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果迷信低热量、不长胖,而把代餐吃成了加餐,恐怕同样也与健康饮食、瘦身美容初衷背道而驰。
健康饮食怎么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写得清楚明白:成年人膳食推荐供能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无非讲究适量和均衡搭配。减肥怎么减,“管住嘴、迈开腿”也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代餐食品不是不能吃,但要看清楚代餐产品的营养成分、明晰功效几何,要吃得心里有数,更要不盲信“吃瘦”这一营销概念,要知道“管住嘴”和“迈开腿”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提高对代餐食品的甄别能力,有赖于代餐企业如实标注营养成分、不夸大宣传的基础上。2019年底,中国营养学会关于发布《代餐食品》公告,规定了代餐食品的技术指标和标签标识规定,但行业参考标准替代不了强制规范,对此,相关机构要加快建立统一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推动代餐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回溯近些年一些火爆一时的饮食现象,从减肥茶、酵素、轻食,再到如今的代餐,潮流一浪推一浪,风口上的品牌换了一拨又一拨。这其中固然有健康素养的发展、瘦身理念的更迭,也不排除部分人为了理念买单,抑或是图个心理安慰,但若对健康、身材的执着最终都落脚到了一项项新的消费上,恐怕挑花了眼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对于企业而言,凭借高超的营销技巧、讨巧的包装设计或许能迅速出圈,但想要长红,恐怕也需要花更多力气在修炼内功上。
这正是:
科学膳食有规律,代餐纵好非长计。减肥不能减健康,莫要贪心信神器。
(文 | 何娟 主播 | 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