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学是解释人体运动时各种生理变化现象和原因的技术和方法。
是生命科学的新领域
是健康科学的新版图
有运动表现和运动健康不同应用领域
人体的一生好似一幢建筑的消亡过程,基因是设计图,营养是建筑材料,生活方式就是保养手段,这是主流的认识。其实如果把生活方式中的运动单列出来提炼,我们会发现在设计—施工—保养的全周期内,运动都能发挥无以伦比的价值。
在基因决定了人体基本属性(设计图定稿)后,运动可以发挥出突破遗传的价值:有时候是改变建筑性质(如普通家庭出身的精英级运动员),可以改变建筑结构(如遗传主导的身高、体态),可以提升建筑质量(改善体魄)。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运动就是一个工具,用好了得心用手(性质、结构、质量),用不好就是最大的破坏因素,使用方法并不是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个工具,而是深刻的理解这个工具的优缺点,发挥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场合。
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就好比万丈高楼的地基阶段,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通过运动出人头地都是小概率事件,夯实体质,改善健康才是运动的正确用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孩子们的自由、安全活动空间在被不断压缩;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孩子们的健康、自主活动时间在被不断挤占。更不要说在教育内卷热潮中,孩子课外时间被更多本该在校内完成的学业无情霸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安全(交通、污染)对孩子身体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不知不觉的是热量的过度摄入;瞬息变化的社会焦点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缺乏活动空间和时间、热量过剩、心理压力,这是孩子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三个最大威胁,而运动则可以通过对身体的解剖形态锤炼,从生理层面实现身心双双促进的健康价值。
可惜的是,孩子们是不懂这些的。
作为当前孩子教育和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其实也很无奈。原来,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只是参与其中,家长最大的责任是保证孩子成长所需的大部分营养即可。时代的发展,家长还没转换过思路,提升自己的技能,就被这复杂的社会所裹挟了。
大部分家长的运动的认识是不足的,其根源在于对运动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运动项目的认识,停留在动作技术的认知片面层面,对锻炼身体的认识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健康口号,不清楚到底运动锻炼了什么,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锻炼什么。
运动锻炼对体魄的影响是个逐渐的过程,客观的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一些并不锻炼的孩子体质并不差的一部分原因,因为这一类孩子通常有足够可支配的室内外活动时间,另一部分原因则还是离不开基因和营养。
运动项目是家长们对运动的直观认识(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体育和运动是无差别的)。一贯挑剔和精益求精的家长们这时候集体选择了宽容:孩子动起来就挺好了,顺便还能学点运动技术。
为什么家长的要求如此之低?因为一贯以来的体育社会气氛就是如此。
体育生基本在学生阶段存是在于鄙视链末端,被牢牢扣上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就这一条就打消了家长的热情。
同样是副科的音乐(含舞蹈)和美术被上升到艺术层面,体育呢,被视为卖苦力的,而最要命的是音乐美术可以作为直接谋生的个人展示手段,运动能展示一辈子吗?
然而,社会舆论的大方面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尤其是这些年社会体育的硬件和规模,学校体育的升学优势和课时倾斜,让家长们对运动是模糊的爱:都说运动能锻炼身体各方面,尤其是能减肥,孩子真需要。但在现实中,对运动自身就不积极的家长怎么能保证孩子们能从运动中获益呢?
为什么运动没有实现更好的学生体质促进目标呢?其实作用已经很大了,如果没有学校体育课的加持,就现在普遍没时间、没空间、不愿意的孩子运动状态,孩子的体质能保持当前阶段已经是体育课的价值体现了。
为什么运动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健康作用呢?因为学校体育把个体作为群体看待,以统一的分数来标定孩子的身体状态,违背了青少儿健康的基础:个人特点与年龄共性共存的特征;还因为运动是个工具,而当前主流使用的是其竞赛的作用,运动的健康属性只是作为一个配饰而已。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时间限制的,青春期结束意味着这栋建筑的正式完工。要把运动的健康价值真正发挥出来,需要对“爱运动·懂科学·会锻炼”进行深度认识。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本、硕毕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医学方向),助理研究员。
从事体育科技工作二十多年,熟悉国内体育行业、运动队的训练及管理。
有感于“健康中国”氛围中国内高涨的运动氛围,而广大群众普遍缺乏对运动科学的系统认识,在运动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甚至错路极多,尝试通过对科学运动理念和方法的阐述,让更多的运动者便捷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收益!
用专业知识背景和独立思考分享个人见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