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社会压力叠加传导,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持续多发,严重心理问题呈低龄化趋势,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发生率较高,人际关系冲突、学业困难、网络成瘾等问题在教育工作中也较常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紧迫任务。那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真正为个体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赋能,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每一个人都幸福的目标,从而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呢?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重新修订并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深入贯彻《纲要》精神,从2003年开始创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并于2015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现以长沙市第一中学为例,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期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些许不足和误区,表现出了明显的临床倾向、德育化倾向、西方文化倾向和经验性教育倾向。有的学校将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当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走入“重矫治轻发展、重应急轻预防”的误区,导致学校心理老师的工作范围局限于心理咨询室这个“隐秘的角落”,只面向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有部分班主任老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无计可施时才想起心理老师这根“救命稻草”,将学生强行送来并期待能“药到病除”;有的学校领导和心理老师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为应急处置危机事件而“随时待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从目前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及取向上越来越主张发展性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问题矫治与危机应急处置,第二层次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第三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是一种提升人们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积极行动。心理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发展人们完成特定任务的构建能力,提高人们积极的自尊感、控制感、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提高人们对困境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主动走出自身的小天地,积极融入学校育人的大局之中,让学校安全、健康、和谐,充满生机与希望,传递勇气与力量。要与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鼓励、被支持的幸福,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其实,走出自身的误区还只是第一步,心理健康教育要破解现实困难、提升实效的真正出路在于行动,要主动地“走出去”,全面实现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工作存在因注重理论思想灌输而罔顾学生心理需求,过于强调规范统一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现象,只有从上而下的要求,听不见自下而上的诉求,远离现实生活,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自然难以走入学生内心。同时,还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因不懂心理教育常识而出现将学生心理问题“道德化”处理的错误现象,无意中给学生造成可能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着实令人痛心。《纲要》早就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确实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以德育心、以心养德、彼此促进、相互成全,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和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1992年,率先在全省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引进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在近3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开展的“三全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注重启迪、着眼发展,并通过理念、管理、队伍、课程、辅导、边界等途径与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课程立体化、师资专业化、辅导规范化、协同常态化的育人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学校育人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1、 理念融合:践行“三全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办学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来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办好学、育好人。为了改善过去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激活学校育人生态,学校首先就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大力推动“三全育人”,强调育德和育心都要做到全员参与、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覆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起更加开放的教育场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爱,帮助每一个学生将心灵“打开”,可以自由呼吸、真诚交流、向阳生长,展现出生命的气象万千,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指引正确方向。
2、管理融合:构建工作网络,健全育人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了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学生工作处、团委、心理中心、年级组和班主任在内的组织机构,构建了学校、年级、班级层层落实,学校、家庭与社会紧密合作的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原有学校德育网络“并轨”实施,融合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这一结构的完善,不仅逐级逐层将教育责任落实到位,而且也充分对应了心理健康教育“分类筛选、分层引领”的原则。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初级心理辅导员即各班班主任就可以解决;较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则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来解决;经过科学筛查,疑似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将由心理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介至专业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大决策,则由学生工作处上报学校,通过学校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学校还深入贯彻《纲要》要求,制订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办法》等多项制度,落实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构建各学科同向同行的融合育人教学体系,建设有利于培育师生积极平和心态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让育人工作得以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进行,陪伴和引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3、队伍融合:配齐配强师资,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一直强调全员育人,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中心,配备了一支由4名专职教师、20余名兼职教师和全校班主任老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学校按照高于1∶1000的师生比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4人均为科班出身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论文评比和成果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已成长为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被聘为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库成员、“国培”授课专家和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高的优秀心育团队,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造了条件。
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分层分类培训,做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参加不低于50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党支部书记等骨干每年参加不低于10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其他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自我研修、个案研究、交流分享等多种方式帮助全体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动以自身健康阳光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学会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剖析教育现象,理解特殊的学生、特殊的问题,努力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和问题解决办法,真正能做到全员参与,因材施教,立德树人,让教育充满成长的欢欣,洋溢幸福的味道。
4、课程融合:拓宽育人途径,创建立体平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课程融合,能有效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搭建立体化资源和平台,让育人活动丰富多彩,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不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开设心育校本课程。学校从1994年起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设并坚持至今,通过高一年级全员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高二、高三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全程陪伴学生成长。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心理知识,认识心理发展特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心理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全体教师心育意识,引导老师们立足本学科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元素,准确把握教学中的育人契机,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鼓励各学科“跨界”合作、携手“唱戏”,将课堂拓展到更大舞台,为学生烹制课程融合育人的文化大餐,在“清水聆音”诗歌朗诵会、“青春与梦想”班级合唱展演、“人间是剧场”课堂音乐剧展演、“银杏杯”班级辩论赛等精彩活动中感受文学与艺术之美、团结与合作之力、拼搏与奋斗之魂,给学生留下浓墨重彩、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学校还对传统的主题班会课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班级师生从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自主选定主题,参照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活动体验型班会,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了感悟分享、价值澄清等环节,使德育工作呈现浓浓的“心理味儿”,也焕发出真实、自然和灵动之美,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是支持学生社团发展。学校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主成立了30余个学生社团。2008年10月,学生自发成立了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以学生为主体,由专职心理老师负责指导,是一个思想型社团,集学习性、体验性、服务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通过小组成长活动、社团培训和心理剧等形式,向全校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荐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心理成长感悟,就像“星星之火”,发挥着心理支持、朋辈互助的重要作用。
四是开展心理主题月活动。从2005年起,每年5月份学校都精心策划组织“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紧扣学生成长热点和难点,一年一个主题,不断推陈出新,亮点纷呈。为了迎接新高考综合改革,我校从2014年起“聚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大胆创新,主动探索,为每年的心理月设计了宣传展示、探索体验、团体拓展、家校合作、教师发展等五大篇章,开展了专题讲座、微调研、心理工作坊、家长职业分享会等十余项活动,有效整合了学科、家庭和社会资源,引领学生科学选择,规划生涯,点亮梦想,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5、辅导融合:分类实施遵规范,科学守护保安全
辅导融合:分类实施遵规范,科学守护保安全学校一直注重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科学、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为此,学校一是坚持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让心理老师走到学生面前,成为学生喜欢、信任的成长导师,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我的专属心理咨询师”,在遇到成长烦恼、心理问题时就会自然想起、主动求助,多一份安全保障。二是建设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心理中心,不仅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还接受晚上和周末的咨询预约,并为高三年级和特殊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三是每年都会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的特殊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深入访谈,结合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主观评估确定心理高危个体,并由心理老师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密切配合做好长期追踪随访,当好学生心理安全“守门人”,落实心理危机干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报告”原则。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开展心理咨询辅导,落实学生心理健康与促进发展不仅是心理老师的分内事,也已成为广大班主任老师的日常工作。
6、边界融合:协同育人强合力,辐射引领作示范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进一步凝聚共识,整合资源,综合施策。一方面,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开设“做智慧的家长”等系列必修课,指导家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亲子沟通策略,培养发现心理问题、实施危机干预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或“越位”,不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生命成长之痛,更好地发挥陪伴、引领、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一定的载体而展开,随着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其所依托的载体也呈现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形成全员全社会心育体系是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高度注重加强医教结合,积极与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湘雅二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等专业医院和高校合作,深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建立完善沟通联动机制,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学生医疗转介绿色通道,做到“一人一案”,实施个性化辅导。学校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影像发声”“巴林特小组”等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丰富学生心理体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还不定期组织专题讲座、送课进社区等公益活动,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科学育人理念与方法,多渠道、全方位向家庭和社会辐射,不断增强教育合力,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中小学生发展的规律,回归“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本位逻辑,又要保持政策理性,认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充分尊重各省份实际情况和特点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创新发展机制,产生有效的政策联动,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心育”引领“五育”
“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完整发展、多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多样性的个性发展。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人成为他自己,并能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应是“心育为引”。“引”即“引领”,有两层意义:一是个体层面,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铸魂育德、启智增慧、强身健体、怡情养性、实践历练等“五育”的实施奠定基础,发挥类似于“药引”的“催化剂”作用,让“五育并举”得以在个体身上自然发生,长期进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学校层面,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始终将学生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培育核心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多元融合,拓宽发展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全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大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坚持走主动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策,才能建设和优化有利于“五育并举”的和谐环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育人的主要途径在于课程改革,突破动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基石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大力宣传和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校长统领作用,发挥心理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发挥班主任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全体教师学科渗透作用,发挥家长积极配合作用,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形成家校社区立体网络和合力的长效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生长点。不管是落实“五育并举”,还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全校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团结协作;不只是某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贯穿学生成长全程的陪伴、守护与引领;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覆盖到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浸润式”工作。处处是课堂,时时有教育。
3、与时俱进,富于创造
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也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不断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属性、坚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坚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自信、夯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回顾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过去主要以引进、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和中国台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本土化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先进的样本和范例。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研究,立足中国现状,植根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准确把握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方法途径,不断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途径、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努力让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向阳生长,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同心同向同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彭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主任、中学心理高级教师)
相关知识
我国体医融合的社区实践:典型模式、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探索“体卫融合”新路径
大健康理念与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面健康的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
践行体医融合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运动康复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共启社会心理教育,广州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集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15篇
网址: 彭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06929.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70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25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18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04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14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06
- 7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74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68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19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