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养生小知识:分析对体质,才能更“享瘦”

养生小知识:分析对体质,才能更“享瘦”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5年01月16日 14:51

看着肚子上的肉心生无奈?好吧,肉少吃,开始运动。可是,流了那么多汗,少吃了那么多饭。怎么还是没有变化。谁说胖纸全都胖得雷同的,减肥瘦身也要看体质!赶快看看自己属于什么体质吧,找对方法减肥,才能更“享瘦”!

一、脂肪型肥胖

脂肪型肥胖,就是以手指捏起自己最胖的地方可以整块抓起来,此型肥胖者多半全身都会附着脂肪。典型表现就是当肌肉收紧时,依然可以看到明显的皮下脂肪在游离,软软的。通常我们说的虚胖就是这样了。

表现:

用手指捏身体最肥壮的部分,能够整块捏起,此类肥壮者大多全身都附着脂肪,并且肌肉松弛,身体弯曲时可见明显的脂肪褶皱。

原因:

吃得多、动得少,每天摄入的热量无法被身体消耗掉,脂肪渐渐囤积。

危害:

脂肪组织过多,导致耗氧量较大,心脏会承受更大的工作量。时间长了会构成各种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其他脂肪沉积在动脉壁内,会致使血管狭窄、硬化,容易发生中风和心血管疾病。

对策:清淡饮食+合理运动

二、水肿型肥胖

对女性来说,水肿几乎无处不在,除了一些我们熟知的因为病理而引发的状况之外,很多其实就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排毒不畅。中医告诉我们,女性的免疫力下降,身体代谢和循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时候水肿就变得特别明显了。

水肿的坏处很多,不仅让人看起来臃肿有肥胖感,而且往往神色倦怠,更直接影响内分泌。如果不及时排除,往往会越积越深,形成恶性循环。

表现:

手指头按压皮肤5秒后放开,皮肤会出现凹洞,不能马上恢复。食欲一般,但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嘴里发粘;尿不通;易坏肚子;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等。四肢沉重、腹部常会有饱胀感,而且手脚肿肿的,尤其是大腿、臀部及腹部。

原因:

一是因为长期不活动,导致身体循环代谢功用欠佳。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流动不畅。让本应该排出体外的废水积聚在了体内。二是因为饮食太咸,盐分摄取过多。总而言之,水肿型肥胖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不足,导致身体多余的水分无法排除而累积在体内。

对策:

多吃排水食物。水肿型肥胖者应该多摄取有排水、利尿的天然食物如:冬瓜、西瓜、黄瓜、白菜、葡萄柚、苹果、绿豆、无糖豆浆等食物。此外,需要多运动,

1、冬瓜

冬瓜是典型的高钾低钠型蔬菜,有很好的利尿消肿效果。而且不含脂肪,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助于大肠活动,排清废物和毒素。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其实冬瓜去水肿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冬瓜皮,冬瓜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这种元素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消除水肿。

2、柚子

柚子的减肥效果很好,它的热量很低,且含有大量的钾元素。钾元素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消水肿。除了作为水果吃以外,还可以把柚子肉和水一起泡茶喝。

除了饮食调理,还需要适度运动 比如瑜珈、慢跑等比较缓和的运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改良体质,从而消除水肿。最好做到出汗,因为出汗可以帮你排出体内的多余水分。

三、代谢不足型肥胖

表现:

吃东西难消化,体温偏低、手脚冰凉。

原因:

一是因为过度节食,身体进入备战状态,以为要开始闹饥荒了,因此身体代谢率急剧下滑。二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睡眠质量差。人体在睡眠中会产生生长激素,而生长激素就是维持身体代谢的主要成分之一。

生长激素主要在晚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分泌,超出这个时间入眠,就会影响正常代谢。此外,现在很多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可能会长时间久坐,运动量非常少,还有一些人平时很少吃水果和蔬菜,或者饮食太过精细,这些都会导致代谢功能下降。

危害:

体温比较低、手脚冰凉,注意力很难集中。代谢不足的人连睡觉都没有代谢率高的人消耗能量多,稍微吃点东西就会发胖,成为易胖体质。在你进行节食的时候,随着热的大减少,身体里面也会相应减少热量的燃烧,从而导致代谢降低。这就是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策:

1、避免节食,营养全面

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还是脂肪都应该均衡摄入,脂肪也要选择优质脂肪,例如牛油果、各类坚果以及深海鱼。

2、避免熬夜

有研究表明,如果连续熬夜4个晚上,那么体内胰岛素浓度就会上升,加剧胰岛素抵抗,脂肪的合成就会增加,也就会越来越胖。要尽量在11点之前入睡,每天睡7小时左右哦!

相关知识

小病不求人,医生分享60个健康小知识,或能对付小毛病,了解下
养生饮食健康小知识分享
健康养生小知识分享
减肥小知识每日分享 让减肥变得更轻松
家庭育儿小知识分享(育儿知识每日推荐)
饮食营养瘦身小知识
健康养生知识饮食小常识(饮食养生小常识)
减肥养生小知识
长不长肉,给姐妹们分享小食物小知识❗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分析

网址: 养生小知识:分析对体质,才能更“享瘦”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07088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