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爱好和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疾病。虽然表现多种多样,功能有高有低,但大部分孤独症的孩子,会伴随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语言发育倒退。
语言发育是家长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家宝宝说话晚”这样的情形尤其会让家长们纠结。看着小区里别的宝宝早已经会说话了,自家宝宝却连“爸爸、妈妈”也不叫,真是着急,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带宝宝来就诊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为了人类的互相沟通交流而产生的。其实,儿童语言发育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跟大脑发育息息相关,而且还涉及到多个系统器官,如口腔肌肉功能、舌位、喉部、听力能力等。语言发育从婴儿出生以后即开始,要经历前语言阶段、语言理解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等过程,其机理也并非“不会不说话”那么简单。
语言发育跟其他神经心理发育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发育里程碑”。比如,大多数宝宝在6个月龄时能发出“mama”“baba”“dada”等无明确意义的音节,而且全世界宝宝叫爸爸妈妈的发音都基本类似,也证明此阶段不同种族的语言发育规律相同,与母语无关;大多数宝宝1岁时能有意义地开口叫“爸爸、妈妈”;大多数2岁宝宝能说短句。
随着儿童脑功能和发声听觉器官的逐渐发育,宝宝的语言能力也快速发展,但总体上语言理解能力早于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儿童要先能听懂话才能开始说话。
展开剩余68%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能否听懂话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看孩子听从指令或指示的能力。出门诊时,我就不会问一个1岁半宝宝的家长“宝宝会说话吗”,我更愿意通过发出“宝宝小玩具给妈妈”“宝宝把门关上”等简单指令,来了解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如果他/她在听到我的指令后不开口只做动作,那我就能初步判断这个宝宝有语言理解能力;如果他/她在做动作的同时,又能回答“好”“不要”等简单的字或词,那这个宝宝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一些。当然了,我们在临床上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儿童语言发育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尽量做到客观真实。
其实我最想告诉家长们,宝宝说话晚并不像家长们理解的那样“我家孩子什么都会,就是不说话”,而是要警惕孤独症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说话晚的宝宝都是孤独症。
“说话晚”原因复杂,
建议家长先查病因再治疗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仅仅是一个症状性的描述,背后的原因很多。除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外,不良的语言环境、家庭带养因素也可能引起。另外,许多疾病早期也可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如智力低下、特殊性语言损害、口腔问题、听力问题、代谢性疾病等。
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表现往往也不同。比如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过程,其实是以非言语交流障碍最显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患儿可能容易同时出现手势、姿势性的语言发育落后,如眼神、对视不好,不会点头、摇头等,还会有语言理解能力受损或没有语言等。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常伴有社交障碍、兴趣缺乏。因此,孤独症干预训练与单纯语言训练方法不一样,应早期发现并识别。
临床上,比较复杂的是,智力发育落后、构音障碍、孤独症等等,有些临床表现、症状往往会交织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这也再次提醒家长们,如果家里的宝宝“说话晚”,一定不能简单评估后就去做语言训练,而应该好好查一查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贵人语迟”“男孩儿说话晚”都不科学,
反而可能害了孩子
“贵人语迟”“男孩儿说话晚”等,是由来已久的老说法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它们并没有科学依据。相反,大量的事实证明抱着这样理念或借口的家长,反而可能因错失干预良机而耽误了孩子。
临床上,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发育行为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这些疾病在幼儿早期可能就是以语言发育迟缓为首要表现的,从而给人造成男孩说话比女孩晚的印象。实际上,语言发育并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家长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的错误思想,而耽误了孩子们的最佳就诊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