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启动申报!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如何提质增速?
不断织密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持。
近日,全国多地启动申报“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再度引发关注。什么是老年友好型社区?我国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未来如何用数字化赋能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发展?
6月25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康乐社区87岁的低保户老人吕金福(左二)在体验适老化改造项目为其配备的助浴椅。(人民图片)
何为老年友好型社区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10年间增加8600万人,占比也从“六普”的13.3%上升到“七普”时期的18.7%,增长了5.4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成为超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将创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改善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将社区公共场所打造成夕阳温馨港湾,增进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夕阳生活”更加温暖美好。
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基础上编制指南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涵盖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社区支持和卫生保健服务八个领域。
究竟何为老年友好型社区
“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借鉴了世卫组织理念,是我国此前开展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延续。”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制定牵头人、时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曲嘉瑶认为,这套标准既凸显人文关怀,又传递出积极老龄观。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环境友好,让老年人无障碍生活,高度重视适老化的设计、建设和服务,既要重视硬件建设的友好,如道路、车站、公园、医院等有利于老年生活,也要重视软件建设,加快上门助老服务,如助餐等生活服务、智能化的老年特色服务、医疗健康的上门服务;另一方面,要功能友好,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全面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的精神,打造有促进老年人价值发挥的舞台,使老年人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技能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尚未成熟的本土化实践经验
近期,包括北京、安徽、陕西、福建等省市在内的全国多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启新一轮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申报工作。据了解,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评比工作主要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管理保障、创新特色亮点等八大项、40小项进行评价考核。
以去年10月获评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为例,该社区有2400多户59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500多位。小区内生活设施齐全,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菜店、文具店、理发店、洗衣洗鞋店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同时,社区设有专门负责老龄工作的人员,共同关心关爱社区的特殊群体老人。社区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并细分出“六人关爱小组”“七人治理小分队”“老街坊健康护卫队”“大学生党员先锋队”“红色物业120应急担架队”等。
其他地方也有诸多创新实践。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在居家养老中增设夜间照护床位,补齐服务短板;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大数据评估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服务;江西省南昌市将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引入社区,不断完善医养结合功能……在更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下,居家养老服务圈不断扩大、日渐完善。
从事社区工作多年的邱左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场所,与老年人的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把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第一步。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意义则在于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尽管老年友好型社区已经成为我国老龄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但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参评的各个社区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尚未形成成熟的本土化实践经验。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创建资金紧缺的问题。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物理环境建设,尤其是社区环境和居民适老化设施建设需要固定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必然影响此项工作的开展。”邱左坦言,这需要政府、志愿者组织、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老年居民相互合作,因为合作是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良好的合作有助于资金和服务的传递以及资源的获取。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针对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比如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够多样化和细化,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社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社区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不足。在他看来,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老年友好型社区所需的设施和设备;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加强社区安全管理,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如何打通适老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已成为时代所趋,而老龄化也是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发展趋势,再加上,老人面临明显的“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适老化改造越来越迫切。
因此,如何智慧赋能基层治理,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让社区养老更加便捷成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全国多地想方设法填补横亘在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搭上数字化经济的快车。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在此方面已有一定实践,比如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专门开辟人工信息采集窗口,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挂号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宿迁市围绕老年人常规性生活服务内容,设置智能技术培训班;徐州市云龙区打造“法护夕阳”老年维权网,为老年人排忧解难等。此类的暖心服务,不仅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发展的积极行动。
“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真正发展之钥在于中国供给侧产业链加速技术进步,服务需求侧多层次多元化定制化的新时代新要求。”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到技术层面,包括移动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发运用需结合最新一代AGI强人工智能革命浪潮,真正完善开发思路、优化开发工具,实时对接老龄化人口相对滞后而琐屑的各种生活生产休闲需求,比如将家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适老养老体系的场景应用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真正功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就能避免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形成软硬件设施因适老度不足对接度不够而沦为摆设的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广大老龄人口宜居安居的幸福家园。
安光勇建议,应积极建立老年人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社区内的资源和服务信息,让老年人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和信息,并开展数字技术培训和普及活动,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服务,推进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的使用,帮助老年人扩大社交圈子,促进社区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相关知识
为产妇提供舒适化医疗(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国际家庭日|上海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已建成各类公共场所母婴设施1634个
健康中国行动——“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进社区行动”启动
上海市开展以“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家庭日”宣传活动
环保公益活动启动建设生态文明社区
社区老年人活动简报与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工作总结汇编.doc
6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02万户 李沧区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增长5.3% 高质量实施45个重点片区项目建设
国家正式启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3年建成1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社区运动会让更多人享受高品质健康生活
2024年科学健身指导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启事
网址: 多地启动申报!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如何提质增速?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09121.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46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2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6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71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3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00
- 7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442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3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56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