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美好的事物,永远保持一颗热情的心,再难也要去做下去
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但有这样一位花甲老人,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和普及有机农业。她行走在田间地头、农民培训课堂、大学讲堂、国际交流会议上,只为让更多农人的耕耘实现“有机、好吃、不减产”,以谋求鱼与熊掌兼得。
她就是朱安妮:生物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中国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锄禾网首席有机专家;中国有机行者(2012)、中国有机农业年度人物(2017)。
为此,有很多人质疑她,也有很多人鼓励她,但是无论质疑还是鼓励都会让她产生一种动力,在推广有机农业之路上走的更快、更扎实。
“对于有机农业的质疑一直存在,那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有机农业的核心价值,没有真正把握有机种植技术和规律”。
起于化肥,源于环境
说起朱安妮的有机之路,这还要从朱安妮的先生郭永军说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作物产量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种子的改良和大量使用化肥来达到的。当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使得化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时,导致很多农民因为买不起化肥而种不起地。
朱安妮的先生郭永军在河北试验地进行田间观察
当时,郭永军与其团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开始着手研究微生物固氮肥料,力图从豆科植物固氮的原理着手,研发一种复合微生物肥料,具有广谱性固氮功能,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农作物与树木。
2000年对郭永军发明贡献的一篇报道截图
生物氮肥的生产是一种微生物发酵技术,这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以一种更加清洁、生态和高效的方式满足农作物对氮素营养的需求,因为其效果可行、价格实惠,农民对此十分信服。生物氮肥在农业种植中可以实现替代合成氮素化肥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在经过多年的肥料研究和农业考察后,化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与水源污染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生产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也导致了许多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
这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这让她意识到有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那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不减产。
为此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生物氮肥在一些特定作物(如烟草)上的施用,可以实现百分之百替代化学氮肥而不减产,作物的品质得以提升,土壤也得以改良。这给团队成员带来了相当大的信心,但在当时他们并没有完全考虑要做有机农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次机缘巧合,在与国外专家交流讨论时,国外专家提出:“如果能够全部免用化肥,是有机会做有机农业的。”从此,郭永军开始重点关注有机农业,开启了生物氮肥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
朱安妮与国际德米特认证检查员梁紫琪女士一同考察有机旱作谷子
不幸的是,在2004年,郭永军因病去世,此时朱安妮选择了继续沿着研发、推广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的路走,哪怕这条路再艰难曲折。
好吃不减产,才是真有机
回顾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史不难看出有机农业发展可谓十分坎坷:
有机农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外思想家们反对工业思维对农业的全面垄断,提出有机农业的概念,在当时作为一次思想浪潮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有机农业2.0时代本则发生在1968年到2013年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有机标准,并制定了系列的有机农业的规范管理制度;
直至2013年,有机农业更加引起社会的认识,透明度、主流化及影响力逐渐加大,正式进入3.0时代。
2018年朱安妮为农业干部培训班讲有机农业发展
而有机的目标就是,强化和推广真正持续的、建立在有机农业“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四大原则基础上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市场,以创新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实现“透明、诚信、包容和合作”,建立能体现真正价值的价格体系,并向主流化迈进。
“直至发展至今,在我国,许多人对有机农业仍然存在误解,而误解不仅存在于消费者中,一些有机从业者都没有认识到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朱安妮略显无奈的说到。
国际上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它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规律,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
“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中国几千年前的传统农业就是有机农业,这是比较片面的认识。”
往往人们对有机农业有一个误区,觉得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技术,不用激素就是有机农业种植,一些有机商品在宣传时也在着重宣传这几点,这只是有机农业种植中最基本的条件,但并不是有机农业的最重要的核心条件。
2017年在“中国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上,朱安妮和意大利生物动力农业专家艾利国与农业局技术干部合影
知道该用什么技术和投入品,如何应用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做到“有机、好吃、不减产”才是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解决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危机。
如果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更加形象地表达,现代农业的四大困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与资源安全),在投入品的应用上是能够通过“有机肥+生物肥+矿物肥=有机、好吃、不减产”来进行解决的,这是真实可行的有机农业,没有产量的有机农业是不可持续的有机农业。
中国有机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之路上,存在众多“拦路虎”。
有市场层面的:
在欧洲,有机市场十分成熟,除了农产品之外,后期的有机加工产品同样种类丰富,包括食品加工品、饮品(有机啤酒、葡萄酒、饮料)日用品、化妆品、儿童服饰玩具等,并且在一些系列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都有严格的有机标准。但在中国,有机农业仍然主要是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在欧洲大部分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在价格上相差不大,是大众可以选择的。
“每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有机食品才被提及被关注。”
也有科研上的:
除了市场的接受程度外,科研认识的不足也是阻碍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很多土地都不满足有机的种植条件,需要土壤修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中国国情也不允许。”
对于这一点,朱安妮认为,针对有污染的土地也应区别对待,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对土壤提供的营养吸收程度不同的相应农作物进行规避,在种植的同时修复土地,以“边种植变养护”的方式来使用土地,也是恢复中国几千年的“种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传统。
还有认知层面的:
也有人质疑,不打农药的有机农业面对病虫毫无抵抗力,朱安妮解释道: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以上时,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可以使植株健康抗病害,相反,越是施加化肥反而更容易引发病虫害。”
著名生态学者何塞·卢岑贝格在其《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也明确指出:现代施肥方法的推广与所发生的虫害增多现象有着正相关性;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很多情况下,土地养分失衡是招致各种虫害的诱因。他还指出:矿物肥料的不平衡供给,也会造成植物体内正常的生命循环发生阻塞。在现代农业中,我们总是给农作物补充浓度极高的水解盐分和化学肥料。
在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就已经施过多次肥。植物的幼苗在成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吸收了过量的养分,而之后所吸收的养分又大为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中,植物的物质交换都会受到损害。
朱安妮同时特别强调了:“当有机粪肥使用不当,未腐熟或使用过量时,也是有机种植中经常发生的弊端,这种情况一方面当季不能被植物所利用的养分,会随着渗透污染了地下水,有研究证实对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量往往大于化肥的污染。另一方面,未腐熟完全的粪肥也是地下害虫的养料,3-4年,虫害会爆发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安妮与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中国留学生在讨论有机农业种植
面对路途的艰辛,这位花甲老人仍然信心满满:“中国有机虽然艰难,但我相信总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因为很多从事有机农业的朋友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都做到了“有机好吃不减产”的实践,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甚至在国外和同行及专家的交流中,他们也对中国特色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可以达到一定的高产给予很高的评价。
那么什么是有机农业的核心价值呢?
朱安妮这样说:“生态文明、社会公平、持续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机农产品要为大众服务。”
转载请私信“新农业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