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常见问题解答
一、问题目录:
问题1:孩子不敢面对失败一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2:亲子关系极度紧张,孩子什么都不跟家长说,家长束手无策,问该怎么办?
问题3:孩子早恋,该如何更好地处理?
问题4:孩子正处青春期,不愿意跟家长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该怎么办?
问题5:孩子晚上熬夜到12点,却不出效率,压力非常大,该怎么帮她调节?
问题6:孩子自己屋子脏乱差,整天丢三落四,怎么改变?
问题7:孩子缺乏学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培养?
问题8:如果孩子做了很大的错事,诸如撒谎,去网吧,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问题9:没有目标,缺乏理想与抱负,精神空虚,不知道该干嘛,如何解决?
问题10:孩子说就是不想去学习,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样调整?
问题11:孩子非常依赖家长,什么原因会让其不敢独立去完成呢?怎样克服?
问题12:单亲家庭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13:我从不打孩子,总是在表扬孩子,可没任何效果,依旧没看到孩子积极向上,该怎么表扬孩子呢?
问题14:以前我们对孩子关心少。现在孩子要中高考了,我们着急,但爸爸妈妈意见不一,如何处理?
问题15:孩子对我不是特别尊重,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还振振有词,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
问题16:孩子爱玩网络游戏,该怎么办?
问题17:我们一家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隔代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18: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该如何调整?
问题19:一直以来,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怎么改变?
问题20: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一到公开场合或跟人说话就脸红,有时到了新的环境,也会局促不安,不敢说话。如何调整?
二. 问题详解:
问题1:孩子不敢面对失败一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分析:
1、因为害怕失败背后带来的后果(如被拒绝、得不到理解与宽容等等)而不敢行动。
2、眼高手低,表面非常自负,其实内心非常自卑。
3、虚荣要面子,害怕失败过后失掉之前的认可等已获益的因素。
4、性格胆小怕事、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在现实面前做缩头乌龟。
5、学生自我设限。没有理智分析过自己已具备或将要具备的实力。
6、其它。
改进措施:
1. 如果家长学业非常优秀,信奉虎父无犬子,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或家长学业未曾取得较好成绩,强烈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内心期待。过度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家长应避免以上作为。
2. 孩子曾努力过但失败了,家长应看到孩子的努力,不要只关注于成绩结果,孩子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慢慢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3. 家长对孩子夸奖应适度,不要总以批评为主,以免孩子丧失信心,胆小怕事,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清晰的认识。
4. 家长就是这样的人。极度虚荣爱面子、眼高手低,极度自负,或自己面对困难也常常退缩。应尽力克服与避免。
5.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2:亲子关系极度紧张,孩子什么都不跟家长说,家长束手无策,问该怎么办?
分析:
1. 生理上青春期属于“第二反抗期”,与家长沟通较少属于常见形象。
2. 家长与孩子的无效沟通过多,而有效沟通过少,使孩子慢慢关上沟通大门。
3. 家长以自我为出发点去考虑孩子,总认为孩子应该什么事都给自己说。
4. 说过伤孩子的话,例如:“傻瓜,没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 “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5. 其它。
改进措施:
1. 正视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沟通内容、方向的选择性。
2、当孩子向家长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一边听。
3、即使以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要唠叨说教不考虑孩子意见。
4、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
5、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6、家务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作出决定,还可增加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7、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3:孩子早恋,该如何更好地处理?
分析:
1. 青少年早熟包括生理早熟和心理早熟,甚至有8岁的女孩来月经,生理上的早熟也促使青少年性心理早熟,很多孩子开始恋爱,并偷尝禁果。
2. 与父母缺乏沟通,在生活上有孤独寂寞感,一旦有机会找到异性,便从心理上找到了依托,根本不考虑恋爱的结果。
3、父母感情不好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缺乏父爱或母爱,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因此很容易通过谈恋爱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
4、父母角色失位,父亲没有尽到男性理智、客观、目标性强的责任;母亲没有尽到温暖、柔软、爱与奉献的责任。致使孩子在家庭中没有获得清晰定位的性别角色意识。
5、相互攀比心理激发了早恋行为的公开化。有些孩子早恋是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为了不失面子而加入早恋者的行列的。
6、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量成人化的图书、影视节目等也给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冲击,不少学生模仿里面的情节,甚至主动用手机拍一些性感的照片来吸引异性的关注。
7、其它。
改进措施:
1. 尊重关心,正面疏导。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
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粗暴干涉,强行拆散,也不能居高临下,严词训斥。作为孩子生活道路的引路人,用平等的态度,以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孩子处理好关系,这关系到孩子终身幸福的问题。
3. 与其一味拒绝面对现实,不接受孩子早恋,不如主动邀请对方前来家中做客或参与家庭活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更具有针对性的、全面的了解与掌控。
4. 构建温暖的家庭氛围,夫妻相处和睦恩爱,亲子沟通温暖顺畅。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归结于早恋。其实,更多的原因集中于家庭关系中父母、亲子关系。
5、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4:孩子正处青春期,不愿意跟家长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该怎么办?
分析:
1、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导致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是与孩子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发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恐慌。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思想人格上都有独立的要求。
2、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存在沟通障碍
许多家长的沟通内容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是唯我独尊的;沟通方式不是以倾听和协商式进行,而是真主意假商量。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根本就没有选择权;许多家长沟通的目的不是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
3、太自我的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判断孩子
孩子根本不愿与他们沟通。与强势自我的家长相反,有一些是讨好型的家长,他们与孩子的沟通时事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讨好型的家长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主见,也会失去与家长沟通的欲望和兴趣。
4、其它。
改进措施:
1. 倾听,是沟通最好的“语言”,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让其表露完整,有时会发现孩子最终的落脚点不像我们原想的那样。
2. 尊重,是沟通成功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里的父母、老师、同学,而我们的家长总是把他们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妥当才安心,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磨难,事实孩子并非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成长。
3. 具备帮助孩子理清心结的能力。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更多的烦心事,事情一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家长如果能够帮助孩子理清心结,孩子肯定非常乐意与你们沟通,如果你帮他们越理越乱,孩子就不会有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愿望。
4. 适度地与孩子沟通一些“禁忌”的话题,走进心里看孩子的大事情。家长认为的小事往往是孩子难以释怀的大事,特别是同伴之间的看法,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心里特别在乎。家长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体会,这样才能够找到沟通的语言。
5. 从心灵出发才能到达心灵深处。沟通的前提是要放下对与错,家长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营造了一个平等的家庭交流氛围,孩子就会愿意沟通。沟通时必须付出真心和真情,人与人交流,惟有真情才能让人感动,与孩子交流也不例外。
6.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5:孩子晚上熬夜到12点,却不出效率,压力非常大,该怎么帮她调节?
分析:
1. 目标缺失。做任何事都需要目标,学习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订目标是否清晰。在目标的带动下,学习就会“上心”;如果没有目标,则会选择逃避、敷衍。
2、学习习惯不好、自控力差。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好表现在上课听课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自习时间只会玩等。
3、方法不对,以及被别人家的孩子压着。家长常会所看某某同学学习多轻松,考试考的多好等等。方法对了学习就会很轻松,方法不对学习就会很吃力,且往往结果都不如意。
4、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成员关系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不安定,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5、表面上看学习效率低下,没有提前规划,但根源来自于没有良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差。一个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孩子,不可能在学习上一塌糊涂。
6、其它。
改进措施:
1. 养成树立目标的习惯,帮助孩子制定好每周、每月、甚至每天的目标,可帮助孩子摆脱无目标应付敷衍的态度。
2. 时间分配,帮孩子养成利用高效时间的观念,不同学科、不同作业可以交替学习,既让孩子大脑得到休息也可以提高效率。
3. 提升自信。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普遍自信心不高,适当的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性的学习心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如此一来,效率就会高很多。
4. 提升自理能力,培养前瞻性意识,增强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养成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能力,不可事事代劳,反而会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相矛盾。
5.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6:孩子自己屋子脏乱差,整天丢三落四,怎么改变?
分析:
1. 从小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比如:吃水果需要父母洗干净、削完皮、切成小块、插上牙签、送到孩子嘴边。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会具备感恩之心,反而会认为这都是家长应该做的,自己应得的。
2. 有什么样的家长才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也懒惰、丢三落四,如何去要求孩子呢。
3. 孩子知道再脏、再乱、再差也不怕,因为家里必定有一个人替他收拾,帮他打理,何苦要自己付出努力去完成。
4. 其它。
改进措施:
1. 首先要相信孩子可以完成,许多孩子之所以没能拥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是父母的原因所导致,在他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不行,不给孩子自已来的机会。所以,请家长放手相信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
2、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巧。
3、为孩子创造自理机会,聪明的父母总是为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因此,聪明的父母也就给了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他们要出差,可能有几天不在家,这几天需要孩子自己来处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然后告诉孩子冰箱里有食物,常用物品都放在哪儿,给孩子一个独自在家自理生活的锻炼机会。
4、不要替子代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让孩子自己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而不是最终由家长“买单”。
5、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7:孩子缺乏学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培养?
分析:
1、错误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竞争的加剧,学生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各方面及自己期待的目标后,由焦虑导致厌学。这样的同学往往是对自己要求较高,有过值得骄傲的过去。进入中学后,因为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成绩快速下降,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也努力过,但因学习方法及心理方面的原因,成绩老上不去,在悲观失望中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下。
2、因家庭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大部分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总拿别人家孩子当参照物。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骂就是责备,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
3、学习方式沉闷单调,越学越觉得枯燥乏味。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并且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责备。
4、青春期逆反心理在作怪,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好好上某门课了。
5、其它
改进措施:
1、因材施教,给孩子一个充满动力的成长环境。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采取的激励方式自然也不同。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自觉性、成绩也较好的孩子,家长要努力创建和谐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各类活动,增长见识。同时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技巧和效率,多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对于自作聪明的孩子适宜于用激将法,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家长应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很小的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称赞,鼓励孩子利用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所谓的差生,家长不能太过心急,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放任孩子。这些孩子一般都是从低年级开始厌恶学习,这种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他们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渴望得到关心和支持。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从感情出发,给孩子一点“偏爱”,冷静客观地观察孩子有哪些长处,通过赏识孩子的长处,激发孩子的信心,诚心地鼓励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
2、用自己对事业的进取精神去影响孩子。孩子的一言一行绝大部分是模仿得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对工作的态度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父母在家里对工作少一些抱怨,显示出一个积极的精神面貌,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来和孩子谈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故事,例如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了圆满完成了某项工作。用自己积极上进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更为有效。
3、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只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爸爸妈妈的柔情与温暖,又感受到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心,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出自制力和做事的恒心。当给孩子布置任务或目标时一定要注意要给孩子设置能够达到的目标,目标既不能过高,否则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也不能过低,否则会让孩子容易自满和懒散。当孩子能够达到设立的目标时,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积极的反馈,是一种正向的强化,可以促进孩子这种积极性行为,能够鼓励孩子不断进取。
4、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引导慢热型的孩子。有一些孩子天性沉稳,往往对于自己无关的,不感兴趣的事情不加注意,即使是他很喜欢的事,也不会因为别人得到到表扬或批评,自己也跟着高兴或是生气,似乎表扬别人和自己没有关系。因为孩子总是处事不惊的样子,闹脾气的时候很少,他们从来不拖集体的后退,但也与决不冲到集体前面去,在班级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认为是没有上进心的孩子。其实是性格使然。引导这样的孩子,要从引导其融入集体入手,让这样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就有可能被周围同学的活力和快乐所感染,变得积极起来。而孩子比较难做到的是融入集体需要跨出的第一步。这时候需要有人拉孩子一把,否则他们会依然徘徊在人群之外。所以家长需要鼓励孩子结交一两个开朗外向的好朋友,让这两个好朋友拉着他一起参与。在别人的带动下,孩子才可能慢慢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去。让孩子看到他可以为集体做哪些事情,告诉他别人会因此而需要你。
5、如果孩子经过训练、鼓励、帮助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请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可能是孩子的气质决定的。气质沉稳的人自然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地方,也许将来是很好的会计师,是考古学家,是设计师。所以家长不要过于担心,更不要因为孩子这种气质问题让孩子受到更多的打击。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家长坚持不懈,并因材施教,掌握科学的方法,能保证孩子成绩稳步提升就可以了。
6、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8:如果孩子做了很大的错事,诸如撒谎,去网吧,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分析:
1. 对家长的模仿。孩子的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教孩子说谎。比如:一天上午8点多了,我班的一名学生和其父亲匆匆来到教室,见到我,他父亲忙解释:“孩子身体不舒服,多睡了会儿,结果迟到了。”听了家长的这番话,我无话可说,马上让孩子进教室,家长满意地走了。课后,无意中得知他根本没生病,只是昨晚玩的时间太长,结果第二天起不来了。还有的家长要带孩子去走亲戚,赴宴会,怕老师不准假,便说孩子病了,要去医院检查身体,可想而知,家长的这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2、说实话会受到处罚。比如:有些家长得知孩子考试没考好,便采用棍棒或责备教育,使得孩子不敢说真话。考试前家长问:“你们什么时候考试?”孩子说:“不知道。”考试后,家长问:“你们考过试了吗?”孩子说:“没有。”其实家长得知已经考过试,并且明明知道成绩下来了,还问:“成绩下来了吗?”孩子说:“老师没报呢。”所以,孩子说谎是被家长“逼”的!
3、承认错误会丢面子。丢面子来源于虚荣心,平时自负的很,常和别人攀比。如遇到不堪的情况出现,就会把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
4、为了得到别人夸奖。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极少夸奖孩子,使有的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把希望发生的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把别人做的事硬加在自己头上。
5、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学生通过别人的注意来肯定自己存在的特性,如果在学生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学生就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6、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很多时候会自己凭空想象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并说得和真事一样。
7、受别人的暗示。家长不能用暗示性的提问口气问学生,如果你耐心些问学生:“请你诚实地告诉我这件事的过程。”学生会告诉你:“是我自己想故意这样做的。”
8、其它
改进措施:
1. 了解并反应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孩子犯错后,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害怕被大人责备,如果家长再以自己的价值观批判孩子的行为,孩子更不敢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2、以关爱、接纳代替严厉责罚。如果家长平时能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亲近,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减少孩子以说谎来得到家长注意的情况。3、善用故事作为教育的方式。故事有时比刻板的说教更能贴近孩子的心,可以适时地选择一些故事来引导学生,让孩子体会角色谎时内心时的不安与挣扎,到最后终于勇于承认自已的错误,而感到如释重负,这反映出孩子说谎时可能会有的心情,也能帮助孩子了解,与其逃避,不如勇于面对错误!让孩子体会到:说了一个谎,就得用更多的谎话去圆,其实是更苦的。4、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处理说谎的行为时,适度的教育是必须的。要向孩子说明白说谎不是一个满足需求的适当方式,应当直接告诉家长,而不是以说谎来达到目的,并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犯了错或违反约定,家长不会骂他,但是会给予其他替代性的处罚,例如游戏时间减少、零用钱扣除等等,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往后在面对问题时,更能勇敢地去面对;同时也让孩子不会因为害怕家长的反应,而以说谎来保护自己。
5、父母不要“教”孩子说谎。许多家长意思不到自己一些细小行为给孩子带来影响。比如,不喜欢接待来访人,就教孩子说“如果某人来找我,就说我不在”;如做了不愿让妻子知道的事,也对孩子说“别让你妈知道”;还有的家长说到做不到,给孩子空口许诺等。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说的或是做的孩子认为都是对的,逐渐也就学会了说谎。对这类行为的后果,家长一开始往往意思不到,所以,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诚实。
6、不要惩罚讲真话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孩子说了真话,父母却劈头概脸地一通严厉批评,甚至体罚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将逐渐体会到说真话会受到惩罚,不说真话倒能平安无事,甚至还可以赢得父母的赞赏。如果下次犯了错误时,孩子就会想尽办法隐瞒过去逃避惩罚。所以,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承认错误后,首先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在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
7、及时奖励诚实的行为。要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奖励比惩罚更重要。当发生事件时,家长可以注视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说出真相,或者说“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就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要适时惩罚。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会感到极度不安,即使侥幸蒙混过去了,也会十分担心,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制止,孩子会习以为常,撒谎成性。
8、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9:没有目标,缺乏理想与抱负,精神空虚,不知道该干嘛,如何解决?
分析:
1. 有目标但是被家长直接否定。自认为有清晰的目标,当然并不符合实际、比较幼稚,比如:想当职业电子竞技玩家、想当游戏主播、想当球星等,不被家长认可,并遭受家长的直面打击,内心难以接受,选择做藏头鸵鸟,不想面对现实,对家长爱理不理。
2. 目标不是自己的,而是家长强加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成绩不好,或者没上过大学、名校,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过上比自己更好的幸福生活。这些美好的期待不被孩子接受,人与人不同,时代不同,家长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不懂得启发和引导孩子。
3. 亲子双方的目标一致,但程度上差别过大。比如:家长想要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而孩子只想上山大、山财。目标不一致,同样无法形成合力。
4. 有目标,并且双方目标一致,但孩子不知通达路径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达到设定的目标,不会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5. 家长终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于生活、工作没有追求和目标,没有给孩子树立起积极地榜样,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追求和目标建立。
6. 其它。
改进建议:
1. 亲子双方统一目标。只有目标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避免陷入分歧,内耗严重,从而进一步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家庭关系和谐。
2. 帮孩子将大目标一步步拆解成小目标、阶段目标,并整理出身边可以调动的资源,保障各阶段目标可以达成。
3. 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目标。有的孩子性格执拗、固执己见,如果家长直接否定孩子设立的目标,会使其深受打击。与其打击,不如换位思考、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在孩子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自然会碰到阻力与难点,经各方面尝试努力后,自会知难而返,与此同时,会使孩子收获很多经验。
4.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积极地榜样。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要让孩子具备清晰的目标,并且脚踏实地的追赶目标,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吗?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通达路径是什么?有没有一步一步去拼搏努力?身教胜于言教,给孩子做个领路人吧!
5.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0:孩子说就是不想去学习,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样调整?
分析:
1. 没有孩子不想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从我们呱呱坠地的一刻起,从孩子与母体分离的第一刻起,熟悉母亲的体味、寻找母亲的乳房、从乳头吸吮乳汁……这些都是学习,因为我们要活下去,不去做这些,不去学习,将面临着死亡。所以说学习是人的本领。
2. 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看不到希望。根源在于孩子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能优势。
3. 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根源在于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需要明确目标,帮助其专业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才能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4. 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不会学。根源在于孩子的学习技能低下。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急需提升学业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各学科学习技巧、中高考阅卷标准等学习、答题、应对考试的技能。
5. 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学习能力受限。根源在于自我认知能力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6.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根源在于情绪不稳定。孩子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7. 其它。
改进措施:
1. 相信孩子天生是喜欢学习的。没有一个孩子,从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个窝囊废、是个王八蛋、是个垫底的差生。
2. 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提示孩子不要被过去所绑架,会认为现在的自己不够好。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拖累,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要对自己当下充满信心。
3. 和孩子一起树立目标,激发孩子对理想目标的向往,为孩子实现理想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把理想分成几个阶段,树立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不断督促孩子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4. 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能力、稳定情绪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5. 加强与大智学校老师沟通,多与老师交流子女的教育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孩子纠正不爱学习得心理情绪。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
7、理性确立对孩子的期望值。期望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应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俗话说:跳一跳,够得到!父母提出的学习要求,只有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他们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8、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1:孩子非常依赖家长,什么原因会让其不敢独立去完成呢?怎样克服?
分析:
1. 为孩子提供了过于优越、安逸的环境。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总是为能给孩提供优越、安逸的生活环境而引以自傲。于是孩子生活被照料的极其精细,凡事都有保姆管着。他们认为,这些生活小事,孩子将来会不会也没关系,只要让他具备成就大事或者赚大钱的能力就足够了,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习惯。
2. 父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照顾比较少。家长过于忙碌,没时间照顾孩子,或者孩子很小就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导致孩子总是担心父母要离开自己,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不稳定,缺乏安全感,会更加强烈地在情感上依赖父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3. 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情感依赖过于严重。有的家长习惯于伺候孩子,如果不给她伺候孩子的机会,他内心反而会十分难受。孩子被这样的家长宠惯了,就会很聪明地见人下菜碟,专门拣软柿子捏,只要一到最疼家他的家长面前,就会变得特别依赖,而在别的家长面前,却表现得比较独立。
4. 孩子的事都由父母做决定。久而久之,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依赖变成了习惯。
5. 家长替代孩子承担问题的一切后果。孩子惹祸、捅了篓子,本应由本人承担,能使孩子建立起责任心,锻炼独立克服苦难的能力。
6. 其它。
改进措施:
1、父母应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平时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到;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返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有些年轻的父母,如果发生了经济问题,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赌气回家“搬兵”,星期日两手空空地带孩子去祖母家又吃又拿。这一切都不利于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3、不要对孩子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这类话。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做会使亲子间关系融洽,其实不然。这容易形成对亲子间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孩子毕竟尚未成熟,父母为讨好孩子,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倒使孩子从心里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而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亲子关系。
4、孩子如果说:“我不会或我不行。”就让他再思考一下。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说我不会或不行,如果父母立即发挥自已的权威指导形象,告诉孩子这应该怎样,那又应该怎样。这样下去,孩子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不要急,耐心地再思考一下;若孩子实在不会,父母在简略的提点下一下思路和方向,让孩子依次再寻找思路或解决的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一遇到困难主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5、做一个“弱势”家长,改掉孩子的依赖。孩子依赖性产生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爸妈太“强势”。你强他弱,你什么都包办了,什么都不需要他自已做了,什么都替他想到了,他还动什么脑筋,他还做什么?所以,想让孩子少点依赖性,妈妈就要变得“弱势”一点,给孩子自己更多思考、做事的机会。
6、别让孩子觉得你太全能。孩子上小学前,家长全能的跟神仙似的,青春期后,全能爸妈就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锋芒收敛一点,因为你越无所不能,孩子也许越无所可能,你事事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孩子的大脑和身全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久了,就不只是依赖太强的问题,还会影响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即使你很全能,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充分,不必事事替孩子包办,有时假装弱一点,笨一点,能很好激发孩子的潜能。
7、别把事情做得太完美。跟孩子一起做事情时,要有始有终,但不用次次都做得很完美,有时要故意留下点漏洞或问题给孩子,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他一定会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开心,他还会觉得不是什么事情妈妈都是行的,她也有不会做、做不好的时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弥补这个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会乐于动手做事,而不是总依赖妈妈了。
8、别表现得太坚强。没必要让孩子看到的永远是你的笑脸,如果真的很委屈、很伤心,不妨在孩子面前哭一哭,便要注意不能乱发牢骚。哭,也是你跟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也会有情绪,你也需要发泄,你也需要关心,需要疼爱。人之初,性本善,爱是天性,适时就会被激发出来,不信你试试,当你哭泣时,孩子一定会过来拥抱你、安慰你,说一些让你感动的话。那时,你是弱的,孩子却坚强起来,他们试图用小小的肩膀做你小小的依靠。平时可以让孩子帮你做做事情,甚照顾你,比如下班回家时让他帮你拿托鞋、累了让他给你捶捶背、病了让他给你倒杯水。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太强的依赖性?
9、别太心疼孩子。不是不让你爱孩子,也不是不让疼孩子,而是有时需要把爱和疼放在心里。一个有智慧的家长会用自己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只会可怜无助的伸出手乞求别人的帮助。
10. 别担心孩子做不好。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不停地锻炼,如果总担心孩子把事情搞砸,不给他锻炼的机会,他不可能做好他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他不依赖别人还能有什么办法?而且等他独立成人后,也许真的会把事情搞砸,因为他没有得到过应有的锻炼,他没有能力做好。因此,应当尽可能的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次做不好就两次,两次做不好就三次,总有做好的那一天,只要我们家长不怕乱、不怕烦。当孩子越来越独立、自立、自强的时候,你做梦都会笑的。
11.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2:单亲家庭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什么?
分析:
1、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家里的领航者、百事通,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时,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安全感,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畏缩胆怯,不敢相信别人,做事缺乏信心。
2、会有一定的猜疑心理。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的环境,母亲又整天忙这忙那,使孩子开始怀疑:爸妈是否还爱我?周围人会不会看不起我?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3、会产生一定逆反心理。原来的三口之家,很快乐,很温馨,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离异后,随着自卑心理及猜疑心理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渐渐形成,一直很听话的孩子,有时会没有理由地抗拒周围人的要求,产生对抗行为。
4、亲子双方都常有的补偿心理。父母分离,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遭受损失,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对其他孩子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羡慕心理,希望重新获得爸爸妈妈的关爱,希望像过去一样,重新获得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与其同时,家长也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5、不良的情感暗示。有些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本身就有缺憾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家庭的现状是不积极的。
6、夫妻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
7、其它。
改进措施:
1. 离婚家庭应该做到“文明离婚”。离婚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目前不少离婚的父母,在离婚前争吵、反目,离婚后,还继续相互仇恨,不相往来,使孩子不胜痛苦。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双方确实能够为孩子着想,那么不仅离婚后能继续关心子女,离婚前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
2. 明白解释不遮掩。成人社会上的一些概念,如离婚、后母之类,不少单亲家庭对它总是讳莫如深。其实,一味闪烁其词地遮掩,无异于暗示了它们是可鄙之事。反之,如果父母能用浅易的言词和通俗的事例予以解释,便有可能使孩子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它们,对家庭也少了疏离之感。
3. 接受现实,排出外界干扰。除了家庭的影响外,令单亲孩子烦恼、自卑的,还常有外界的是非之议。当外界出现对孩子不利的敏感话题时,父母有必要安慰、开导孩子,注意用亲切话语辨清是非,指出努力方向,以此消除干扰,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
4. 积极引导,改正孩子缺点。比起双亲家庭来,单亲孩子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注意发现孩子的长处,多一些赞扬鼓励的话,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
5. 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6.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7. 简单粗暴不可取。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8. 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9.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10. 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11. 尊重孩子意愿,再婚莫牵强。对某些家庭来说,单亲只是一个过程。当打算再婚时,孩子能否接纳新的家庭成员往往是个难题。如果父母全然不理睬孩子的意见,家庭危机也就在所难免;反之,如果能耐心地引导,代际间得到共鸣和信任,重建新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2.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3:我从不打孩子,总是在表扬孩子,可没任何效果,依旧没看到孩子积极向上,该怎么表扬孩子呢?
分析:
1. 随意表扬。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是对孩子进行表扬,就会对孩子有好处,因此,就会出现随意表扬的举动,这种随意的表扬,会让孩子们对表扬进行误解,甚至是产生是非观念,养成只听好话、爱慕虚荣、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膨胀、接受不了批评的性格,长远来讲,对孩子是很不利的。
2. 表扬不一视同仁。很多家长都会比较客气,尤其是在很多朋友面前,或者是在亲人面前,总是喜欢谦虚,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做得很好,家长也只会表扬其他人,总说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对于孩子来讲,是无法理解的,他们会真的以为自己不如别的孩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3. 让孩子产生表扬疲劳。孩子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有审美疲劳的,所以,你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疲劳表扬,总是用同一句话表扬孩子,同时,用同样的形式来鼓励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讲,表扬也就失去了意义,表扬的作用和效果,也就无法展现出来。
4. 表扬没有任何可信度。家长脱离实际的在表扬孩子,常说:“孩子你很优秀,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努力未必能成功,付出了未必会有收获。所以,此类话,请家长不要多说。
5. 表扬是切勿夸孩子的天分。当我们只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有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改进措施:
1、表扬要具体。父母要很具体地指出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不能走过场一样泛泛地说:孩子你很棒、你很优秀、你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孩子对于真诚的有内容的夸奖是来者不拒的,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2、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光夸赞最终的结果。如果孩子用心创作了一个很漂亮的作品,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是不合适的,应该夸孩子用心研究并每天刻苦坚持创作的努力。因为一个人聪明与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无法改变,而努力认真却是孩子可以通过自律做到的,表扬强化了他认真准备的行为,下一次他会再接再厉。
3、在孩子失败后多给予鼓励。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肯定,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刻。比如孩子参加体育比赛时,比赛输赢并不重要,怕的是被打败后,从此一蹶不振、站不起来。所以,失败后的鼓励让孩子最大的收获是他在做其他事情时,也会充满不畏失败、坚韧不拔的精神。
4、态度和语气要真诚。大人表扬孩子的态度和语气,有时候比说的内容更重要。表扬孩子时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实事求是。孩子非常敏感,父母一次的虚伪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的言辞。而有时候,一个真诚的爱的眼神,一个紧紧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5、不要事先赞扬。有的父母在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之前会说:“我相信你,你肯定能做得很好。”这样表面看是鼓励赞扬的话,实际上会给孩子增加压力,使得孩子害怕失败。所以,没有效用的话不要说。
6、少用物质奖励。为什么物质奖励效果不好?奖品虽然可以强化某个行为,但它会使人的兴趣集中在奖品上,而对事情原本的初心有了偏颇,失去了兴趣。
7、公开场合表扬孩子的好行为。中国父母常常喜欢在人前夸别人孩子如何好、如何优秀;提到自己孩子时会说:“我孩子没什么,就是憨瓜长得大!”这种贬低自己孩子,是最损伤孩子自尊心、最伤孩子面子的做法。想让孩子有自信,一定要在人前表扬他,诚心诚意地让孩子感到你为他骄傲。人前表扬,即使是很小的一点点小事,比如贴心地为爸妈做了一顿饭菜等等,对强化孩子良好行为的效果都非常有帮助。
8、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4:以前我们对孩子关心少。现在孩子要中高考了,我们着急,但爸爸妈妈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上意见不一,如何处理?
分析:
1、有些所谓的“两面派孩子”就是这样产生的。不管爸爸说的有理还是妈妈说的正确,他更愿意趋从于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妈妈面前一个样儿,在爸爸面前又一个样儿。不一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另一种是看问题角度的冲突,相对来说,前者对孩子的危害更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由于观念的不同,所看重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妈妈可能会更感性一些,希望孩子不受委屈,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及保护。而父亲可能就会认为孩子应该学有所成,出类拔萃,更多的是从理性和规范方面教育孩子。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就会不一致。
2、使孩子缺乏是非辨别的能力。如果两个人同时告诉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而且两个人都是和他关系最亲密的人,他就会感到很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内心的冲突也在累积。比如晚上12点了,孩子的作业仍然没有写完,妈妈就很心疼,这么晚不睡觉,身体哪儿受得了啊?赶紧睡吧。而爸爸可能会认为完成作业是孩子的职责,不写完就不能睡,几点写完几点睡。这样就造成了冲突。这样的冲突容易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睡呢?还是该写作业呢?
3、会让孩子独立性变差、依赖成人的判断。对于孩子而言,需要的是一致性的规范和一种指导性的建议。两种不同的意见,会让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矛盾当中。比如:考试要在班里考前几名,但同时她又逃避考试,因为害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害怕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就选择了逃避。
4、必要在孩子面前看到爸妈亲人间的争斗与埋怨。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存在差异和冲突是正常的,但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比如受教育程度、从小的家庭生活等,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家长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取舍。
5、其它。
改进措施:
1.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发生冲突。孩子不知道该服从谁,内心是困惑而无助的。这种方式对于任何年龄都是要不得的。
2. 即使不一致,对孩子也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这件事妈妈认为是这样的,爸爸认为是那样的。我们三个人可以一起做出判断,怎么做才合理,一起统一目标或方案。可能爸爸妈妈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表达方式是商量式的,对孩子很平等很尊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用这种方式比较好。
3. 家长最好先沟通,取得共识之后再跟孩子交流,“爸爸妈妈一致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表达方式应有所不同。这种方式是在孩子心理年龄相对较小时采用。
4. 支持配偶的管教并不意味着赞同。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支持配偶的选择,这样做并不会减低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其关键在于支持,而不是统一。真诚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并不像你爸爸那样认为熬夜是不允许的,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意见,你最好现在去和他商量一下。”
5.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5:孩子对我不是特别尊重,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还振振有词,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
分析:
1.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做父母的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正是这个“为孩子好”,让孩子吃尽了苦头。而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做法常常抱以不尊重、轻视甚至呵斥,这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渴望成熟的心。
2.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没有满足孩子对理解的需求。人都会犯错误,孩子更是在错误中成长发展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或不如意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指导和支持;而不是批评、指责和否定。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缺少爱的简单粗暴式”,可能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不尊重父母”的种子。
3.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僵化、滞后。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变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爱孩子的方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依然采用孩子幼时的爱他的方式,他依然笑纳那才是让我们害怕的。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需求陡然增强,父母的信任、理解、尊重、支持是他们的渴求。如果孩子得不到他非常希望从父母那儿想得到的东西,他怎么会尊重父母呢?
4. 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的需求。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孩子考好大学、选好专业,是没错的。但是,对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不能采取忽视、漠然态度。这种态度渐渐造就了亲子之间不可填补的鸿沟。
5. 传媒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父母与子女无法共享网络语言。不上网的父母当然听不懂网络所用之词,只觉得都是些贫嘴呱舌,对其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呢?则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只会唠叨瞎操心。同时,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
6. “沟通”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而是两个字。沟的行为,通是目的。父母常做的事情是“勾(沟)”,我们只是在勾,没有通。勾来勾去,勾来的都是火气、不满、争斗,怎会有尊重二字呢?
7. 夫妻常拆台,失去家庭的完整性。自身不正,失去了对孩子的感召力。喜怒无常、要求过多,迁就溺爱、言而无信、强权高压等等。
改进措施:
1. 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大前提。和谐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从小就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这样会使孩子知道父母也是需要别人的关爱的,从而帮助孩子从学会关心父母开始发展到关心他人。
2. 家庭成员之间必须互相尊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在观点方法上的一致性,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和谐才能一致,一致才会成功。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就会造成孩子的投机心理。
3.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也是平等的。由于孩子的经验不足,在一些问题上家长更有权力做出最终的决定,家长与孩子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虽然父母的权威无形中造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但相对也培养出了孩子独立的个性。
4. 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不可无条件地满足。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得到任何东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体会到失望感,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家长不必害怕孩子因此受挫折,而是应该引导孩子慢慢从挫折中学习、了解自己并非万能,不可以无限制地随心所欲。
5. 父母要有身份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只提供给他们衣食住行,更有权利对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约束和纠正。家长在要求孩子完成某些事情的时候,应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6. 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很多孩子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发泄情绪,而有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听之任之或者束手无策。其实,多数孩子在顶撞了父母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所以当孩子有不尊重家长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同时明确地跟孩子说:“你这样做伤害了我,我很生气。”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哪些影响。
7.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给孩子示范尊重他人的方式。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表现出感激之情是显示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
8.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6:孩子爱玩网络游戏,该怎么办?
分析:
1. 游戏本身具有强烈吸引力。游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在游戏中,孩子不必遵守现实社会对特定角色的道德规范,不必承担角色应付的社会责任。
2. 孩子渴望自我实现。网络游戏不断推陈出新,提供了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平台。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对于喜欢标新立异、乐于交友猎奇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
3. 家庭、社会关系不和谐,促使孩子逃避压力。青少年正处于转轨时期,价值观尚不稳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容易丧失自信,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为了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他们以逃避的心态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虚拟世界中发泄不满、寻求慰藉,填补心灵的空虚。不少青少年自制力和自律性不强,进而在网络游戏中越陷越深。
4. 学校的教育与孩子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填鸭式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对青少年的生活、思想的关注,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以权威的身份标签化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给予他们负面评价,教育、管理方法不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也可能导致学生自我封闭,在迷茫中逃避到游戏中找寻认同、自尊和荣誉感等,从而弥补学校因单一评价体系而给自己带来较低评价这一缺失。
5. 家庭缺乏有效情感交流。家长往往因忙或不得家庭教育的方法,较少主动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思想与心理需求,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很多家长更是认为只要定期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就是对孩子的全部关爱,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要么不闻不问,要么一味强行禁止,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6. 部分家长对网络游戏不了解。缺乏明确、有效、必要的监督、指导,也是导致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个原因。有的家长根本不会电脑,或对于网络游戏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
7. 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有点家长自己就很爱玩网络游戏,晚饭后不是玩电脑,就是抱着手机玩游戏或消遣时间,无法过多要求孩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8. 其它。
改进措施:
1. 加强教育与引导。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互联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功用,使用时要扬长避短,尽量避开其负面效应,特别是不可沉湎于网上娱乐,不可接触网上的色情内容。
2. 父母以身作则,不沉溺网络游戏,多看书看报,自我提升修为。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夫妻间的吵架争斗,保障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思想与心理需求。
4. 帮助孩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订立目标要合理、可达成、不难于实现,让孩子体验生命的成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的,通过微小成功不断积累,最终实现人生目标、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成功。
5. 帮孩子梳理学校生活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学校生活氛围。
6. 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对孩子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帮助其完善人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治本的问题。
7.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7:我们一家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隔代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分析:
1. 老人容易过分溺爱孩子,阻碍自我成长。老人常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孩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 影响爸妈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3.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导致家庭成员间产生隔阂。孩子从小习惯了接受老人的袒护与迁就,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急于扭转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父母和老人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4. 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5. 为孩子设置无形的枷锁。许多老人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形中给孩子一些捆绑,导致缺乏独立自主、积极开拓的精神,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6. 其它。
改进措施:
1. 当着孩子的面,不可随意指责家庭成员中不同的教育理念,要确保教育的一致性充分落地并执行。
2. 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决不能替代亲子教育。老人和父母都要明确自己的指责。孩子的父母应承担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但要尊重老人。作为老人,应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父母。
3. 当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时,要理性沟通。把不同的教育理念进行坦诚交流,即使不能说服对方,还是要以服从父母为最终的决定,因为孩子是爸妈的孩子。
4. 家里不能有许多“头”,必须由一个人最后负责任。一般情况下是丈夫,但绝不表示丈夫就是家中的独裁者,不能完全操控或命令妻子及家人。更应该带着敬畏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与职责,并尽力爱护妻子、老辈等家庭成员。
5. 父亲或母亲分别负责沟通双方长辈。不要使父亲与姥爷姥姥、母亲与爷爷奶奶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6.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8: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该如何调整?
分析:
1. 以自我中心,漠视他人。当下青春期的独生子女较多,唯一的一个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他们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满足却往往忽视他人的需求,只想求得自己的利益和方便;只管自己心情愉悦而漠视他人的喜怒哀乐,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工具。
2. 家庭气氛过于严肃,经常封闭自我,消极等待。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又充满冲突,不愿轻易向别人吐露心迹,但又渴望别人能够主动接近自己,了解自己,体谅自己的烦恼痛苦并且帮助自己。所以,封闭自我只能拒人千里之外。
3、过于世故,缺乏真诚之心。部分孩子“少年早熟”,人情世故过于“练达”。家长过分和孩子聊社会、单位中大人们勾心斗角的事件,孩子从小无意识收到的影响都有:看见领导、老师要甜言蜜语;与人交往虚情假意;对有钱或父母有地位的人阿谀奉承、曲意讨好,而视“穷”同学则为陌路甚至嗤之以鼻。
4、父母工作繁忙,很少与孩子交流。这样使得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时常过于自卑,害羞退缩。有些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因而羞于与人交往,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有什么不妥当之处,嘴上也是随声附和,给人一种没主见、没思想、没个性、不值得交往的感觉。
5、总觉得别人这样做是应该的,刚愎自用。部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珍惜朋友,不信任别人,交往中防御机制过强,或对人怀有敌对情绪,存偏见爱猜疑,倔强固执,不愿接受别人的规劝。
6、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时机,又难以与家长沟通,因此造成从小沉默寡言,内向羞怯,不轻易相信别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郁结于心,不愿表露,默默的忍受着孤独。
7、表面有朋友,背后很孤独。有的孩子很少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但也从不拒绝与人相处,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朋友,其实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类人,内心却十分孤独。
改进措施:
1. 合理适度的关注孩子。必须的照顾、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可以总以孩子为中心,万事总想要达到孩子满意的程度,不能让孩子成为家中“小皇帝”。
2.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必要条件,从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积极期待及与人和谐交往、信任他人的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
3. 不要常和孩子聊社会上的暗度陈仓、虚情假意的事情。应该多聊人生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孩子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处处巴结别人,如何能找到捷径、少努力。
4. 对孩子的要求适度。不可过于宽松或严格,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支持。反之,过分的要求与不和实际的目标,必要时理应拒绝。
5. 教给孩子与人交往、共情的处世技巧。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这是主动交往的一大前提。自信自己有能力与别人正常交往,而且能随机应变于各种人物。交际也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可通过训练获得,不要因为自己不善交际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同时必须自强,凭借自身优势在学业上或其他方面,在别人面前树立一个“强者”的形象,但不自大,正确认识自己,扩大交际范围。
6.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19:一直以来,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怎么改变?
分析:
1. 家长教育方式是否一致?家庭成员间的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不清楚该按什么方向去发展,被动等待家长协调意见,缺乏一致性。
2. 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总是冷战、争斗、甚至打骂,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过分敏感,在这种环境下很难集中注意力。
3. 过于宠爱孩子,使孩子缺少行为规范。做事肆意妄为,只追求成果,不注重过程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4. 家里的活动太多,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
5. 孩子在学习或进行其它事件中,家长无意识的打扰。比如让孩子多喝水、吃点水果等等。
6. 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例如孩子的学业程度跟不上公办老师的要求。
7. 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家长给予强化。部分家长常说:“你看看你,注意力怎么这么不集中呢?”
8. 孩子是有情绪上的压力。家长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的不足与缺点,极少关注孩子的优点与长处。
9. 其它。
改进措施:
1. 让孩子具备充分的安全感,家庭氛围和谐温暖是前提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长期过于冷淡与热烈,都会影响到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2. 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好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很容易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们不要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3.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将孩子最关注的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4. 注意孩子在学习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不会打压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好好学。
5. 积极暗示,坚决避免负性强化孩子。多鼓励孩子,多提醒孩子:“你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了;这次做题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比上次多出了15分钟啊!”
6. 统一家长教育方式。相对持久并恒定的教育方式,能更好的保障孩子持续前进。
7. 还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来对孩子进行感官灵敏度的训练,进而提升注意力。
8. 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问题20: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缺乏自信,在熟悉的环境中表现没问题,一到新的环境或人多的地方,会不敢说话。如何调整?
分析:
1. 害羞的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
2. 天生秉性如此,从小缺乏安全感或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比如过于单一的成长环境,使孩子从小很少见到陌生人,会使孩子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事物。
3.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于严格,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常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地做事,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因害怕失败而逃避。
4. 家规太严,对于好奇的事物常表示不准做,甚至不准问,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按“规矩”办事,从而缺少了探索创新精神。
5. 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因此就变得谨小慎微。
6. 保护太多让孩子胆小。全家人对孩子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还会给孩子灌输一些过分的安全意识。
7. 其它。
改进措施: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充满安全感的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孩子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艺术、体育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6、父母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该如何面对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在鼓励孩子尝试的同时,父母作为辅助力量,时刻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使孩子能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7、如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或时间紧迫,可以通过大智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制定专享课程,使孩子达到身心健康、学科与心理共同进步,更好的保障孩子提升成绩,顺利的通过中高考,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