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43篇)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4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43篇),欢迎大家分享。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羡慕作者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没有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是最出色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捷径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
当今社会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天下父母们的共同心愿。我们作为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离开我们,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个体。但要怎样教育孩子,尤其是怎样做好幼儿教育便成为我们每位父母的难题。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存环境,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与深远。以下便是我平时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尊重孩子的提问,注重智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没有刻意的去教她学习什么,只是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认真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在她喜欢看的书上面教她认一些字,给她一些她喜欢的书,让她自己学会看,怎样讲故事,平时在我讲一次故事,然后让她自己也讲一个给我听,使她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
第二,尊重并引导孩子的思想,注重德育的培养。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不管在什么场合,要求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家里,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做过激行为。在孩子发现父母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引导她在犯了错误时也要勇于承认。
第三,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不等于纵容。在平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必须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父母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是会像孩子那样做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更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学会涮牙、洗脸、穿衣等,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有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上述这些只是我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幼儿教育上,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家庭环境的区别,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要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5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但愿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愿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6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7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触。作为家长的我们,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不仅要在平时做到言传身教,而且在学习上也要帮助她,鼓励她,和她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孩子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帮助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另外,在生活上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坏毛病。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现在正是孩子的关键时刻,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帮助孩子度过重要的六年级。我的女儿,你也要多争气一点,勤奋再勤奋,妈妈和你一起加油!加油!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8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9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人民教育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无分数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0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1
通过阅读家长学校所刊发的家庭教育阅读材料,使我了解了如何培养与锻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明白了指导孩子用好现代媒体的方法,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重要作用,为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培育好孩子,现附上个人平时培育梦吉的心得,以期老师加深对梦吉小朋友的了解,并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正。先讲讲我们家的环境与成员,姥爷与姥姥和我们同住,奶奶有时也从老家过来帮着带孩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幽默风趣,为梦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上,我的宗旨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人格完善而不失个性,自强独立但不脱离群体。至于培养孩子一专多能,则取决于他的兴趣与天赋,重视而不强求。从梦吉5周多的表现来看,他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能够融入群体,语意表达清晰,具备正常的创新发散思维。当然对于学龄前的梦吉来讲,我当前更注重他的行为教育,虽不完善系统,但至少让他尽可能地明辨善恶、自立懂事。
一是重言语教育,以理“服”人。家中坚决杜绝类似“吃肉肉”、“看猴猴”等宝宝语,与孩子的交流均以成人对待,讲准确词,说完整话,给孩子一个准确的言辞定型。教育引导中,我时常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不怕他听不懂,只需他听进去。梦吉现在能熟练讲出“我要做坚强的孩子”、“好东西要与别人分享”、“舞台上没有老虎,我会勇敢”、“不能随便伸手要东西,想得到要靠自己的努力付出”等言辞,梦吉理发时从不哭闹,2周半后打针输液不再喊疼(小自豪一下)。我相信当道理深入脑海,会影响到他的思维与行为。
二是重习惯培养,划圈“定”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不随性、不“由他”。例如:见人主动打招呼;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必须和大家一起坐在桌边,手边不能拿玩具;尽可能不吃剩饭;玩具用完必须自己收拾;绝不撕扔东西发泄脾气;上床前必须上一下厕所,喝点水;不以哭闹求所得(例如去超市,去之前就告诉他玩具与吃的只能选一项,他会自主降低所求)。
三是重身体力行,“独断专行”。做到自己洗漱吃饭、脱穿衣服、开关电灯电视电脑;敢于自己一个人睡觉,起夜时自己上厕所;横穿马路,大人尽量不牵手,让他自己判断红绿灯与左右车辆;3周起培养他自己上下电梯、在小区内玩的勇气与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当然,教育孩子远不止以上所述这么简单,相信所有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做法,只要我们对孩子关爱而不溺爱,尊重而不苛求,我们的宝贝会做好出色的“自我”!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2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3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4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5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的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的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6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7
无意中看到了<小孩不笨>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两个孩子,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的话, 没有自己主见, 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 一个有绘画天赋, 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 两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幼儿家庭教育。
关爱孩子,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小胖子Terry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导致姐姐叛逆,而Terry呢,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我相信会变成这样,一定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的父母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了。他们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很多调查显示:家长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他们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
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我想每一对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尽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重要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轻松的学习。
国彬的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应该说家庭氛围很好。但是国彬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可他却热衷于绘画,并且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可是国彬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当国彬考的不好时,还用棍子打他,甚至不让他画画,使国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更严重的是:国彬居然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出了傻事。不仅仅是小学,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父母还帮他们报了很多班,舞蹈,唱歌,钢琴,画画,围棋,英语,孩子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试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负担会有多重,他们的天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据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我想学习固然重要,可幼儿期是孩子天性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看重他们的学习,那我想可能会事与愿违。各种兴趣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适当的参加,如国彬的妈妈,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可以发挥他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样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还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有从众心理,不可以别的孩子报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报什么班,而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还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上是我看了《小孩不笨》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我想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抽时间看一看,我相信这对你们教育孩子会有特别的意义。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8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9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与实际案例用很朴实的言语表达真实情感,分析孩子的日常行为所隐藏的宝贵信息,帮助我们做父母能够正确的认识孩子以及孩子行为背后心理动态和意义,来帮助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家长应读的一本必备好书籍。
书中这篇“孩子因玩手机跳楼给家长什么警训”我读后想想很害怕,我们现在都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们与时代同步的步伐,书中的妈妈做的我认为很好,与孩子制定规则,周一至周五之间的时间不碰手机,周六日在做完作业的情况下可以玩玩看看很好,这样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能与时代接轨。
我家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他妈妈在他上学期间从来不准他碰手机电脑任何的电子产品,时间久了他也自然而然对这些不感兴趣了,可后来他上了大学就偏偏有软件这方面的, 可他却要从零开始学习这些来浪费更多的时间,我觉得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所以说我们要帮助孩子制定和规划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多度以至于成瘾,在适当的时间段可以接触这些,我们也要以身作则,多陪陪孩子少看手机,这样孩子的心里也会平衡很多,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定目标树立理想,为我们的孩子保驾护航。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0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各个方面都强,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学生,当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当苗头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学生也是一样,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样也能够为自己找到适当的理由,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有个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及时的找到学生进行谈心,告知学生,不比家庭比自己,当个人存在差异的时候,就应当穷则思变,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力气来换取平衡,因为家庭是无法改变的,环境同样也是无法改变的,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魏书生举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内当着班长,考试还是全班第一;又如刘岩松,父亲有病,母亲智力发育不正常,刘岩送在家里洗衣做饭,家务活全都干,他又是学校号队的主号手,在班内是班长,在市运动会拿第四名,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落后,是三年组的前5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洪占辉等等等等,他们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家庭的态度都很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弃。
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我们要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参与一些义务劳动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培养学生多做自我批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少了一些“杂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利用起来。当学生的德育培养好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就会相应的好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才会拉的更近,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熟,同时给孩子一个改变的机会。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1
通过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应该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避开缺点、劣势,找到优点,发挥特长、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这样离成功就近了。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要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优点,鼓励或帮助孩子把优点发展了,就升级为特长了,把特长稳固下来了,就成了优势。把优势发挥好了,成功的几率就高了。
要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点缺点,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发展时期的共性,了解哪些优点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并非自己孩子独有的,又有哪些缺点是孩子们共有的,自己孩子有这些缺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次是怎么去鉴别优点和缺点。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优点的,可能实际上是缺点,比如小绵羊式的听话,从不给家长惹麻烦;而有些我们理所当然看成缺点的,可能实际上是优点,比如思想独立、性格反叛、贪玩、上课爱讲话等。再者,每个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许做事丢三拉四,但为人却不拘小节,心胸豁达;内向的孩子交际面不广但善于思考,喜欢探索。所以,怎么看优点缺点,深入地、细致地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
首先,宽容和接纳孩子。对于孩子的缺点,即使有点过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行。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多接纳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会做得更好,在接纳、理解和信任之后,再以平静的态度去支持和帮助他,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批评。其次,不能总盯着缺点看。是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并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更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自我的认识,逐步把缺点和错误进行改正,而不是处处都需要家长去指出来,然后家长动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谓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对,它就没有了。正所谓“缺点不说慢慢少”。判断一个人是否懂得赏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是否会夸大缺点,是否懂得夸大优点。站得远些,看缺点;靠得近点,看优点。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点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点不放?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子女将来也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宽容,父母整天盯着的就是孩子的缺点,拼命要让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们做孩子时,就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吗?到了我们做父母,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进两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问题有起伏?“水至清则无鱼”,这才是正常的人,真实的人。我们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几岁、十多岁的孩子洁壁无瑕?我们是不是太虚伪、太苛刻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那你在孩子眼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亲子关系也会有问题,这种情景下你的“教育”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怀疑了。
乐观豁达的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对人对事多为宽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对生活多为不满的。于是,前者会用感恩的、赏识的眼光看问题;后者则经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对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对孩子时,一样的孩子犯一样的错误,拥有不同人生观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并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点,后者则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混身是缺点和毛病。所以家长的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人生观对于孩子很重要,因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2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陶行知
引言:一本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许我们无法做出回答,但是《家庭教育》这本书却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学前家庭教育……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3
暑假里第一次翻开《赵忠心谈家庭教育》这本书时,凭感觉认为它只是本普通的教育丛书,仅此而已。可仔细阅读之后,我却汗颜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为我们做家长的指引了一条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从此帮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有了明确的方向。
这本书籍的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从内容上说,有胎教问题、智力开发问题,有文化学校问题,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有道德品质教育问题,有家长和子女的关系问题,有家长的修养问题,有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问题,也有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等等。从教育对象的年龄跨度上说,从孩子尚未出生,学龄前儿童,中小学学生,直到成年子女。
书中例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家庭教育的事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对我启发很大。我们的孩子各不相同,书中的事例应该因人而异地去效仿,其实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道理,围绕着这个道理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结果。我被书中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学习着。
当今社会,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怎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也就给当父母的提出了一个怎样教育的问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读了《赵忠心谈家庭教育》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
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童年。让孩子们在希望和梦想中快乐成长,朝着自己美丽的理想努力振飞。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4
这本书严格来说我不能称之为读后感,因为压根没有仔细读完整本。
这本书是别人送的,推荐给我,说不错,而家有宝宝,对儿童教育非常关注,自然也高兴的收下了,也满怀期待。
但是这本书真的不适合我,我实在没有耐性仔细去阅读这种种类的书,书里没有我期望的实在的有效的指引,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浓烈的营销的影子,而在我的概念里,儿童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是必须专业、严谨、有内容的。
整本书我看到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孩子轻轻说“是的”,分解开就是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天赋,父母要尊重这种天赋去培养孩子,要重视孩子,多肯定他。这个思想原本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观念,就整出一本书,我总觉得实在是太单薄了,不要说这个观念还是已经泛滥成灾的存在,很多父母也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在作者的叙述里,好像九成九的父母都是漠视孩子的,都是不懂得重视孩子的,这实在是一种过于自负、自恋的想法。
尤其在整本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推介自己,讲自己成长的了不起,是最让人反感的地方。
在这个全民营销得有点过了的年代,看到这样的书,实在让人厌烦,尤其是在育儿教育这样的领域。
当然,我生性乖张,对事物有时过于主观,这种观后感也仅是一种个人体会而已。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5
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充满良知的妈妈也是一位懂教育的老师,她敢于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被作者独到新颖的教育观念所吸引,并且对现行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书中记叙了许多关于作者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作者通过记叙自身的经历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们都是经历过孩童时期长大的,当家长们一次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犯错,永远达不到他们理想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行为,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分的,简直无懈可击。“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当家长们对孩子做思想工作时,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因为你主观感觉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你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家长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你们作有没有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大人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而自己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
家长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犯了错误可以改,但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中学老师抱怨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当孩子长大后真的祸害社会时,又有谁来为他负责呢?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引导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考好了不奖励”等。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细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家庭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只有通过更多的学习,不断地对当下教育进行深刻思考,将来才能以更科学更完善的家庭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子女。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6
我看的每一本家庭教育书是《爱和自由》,而且是在近期,因为孩子们快要上学了。从这本书上我学到了蒙氏教育法在中国幼儿园的做法,虽然有很多做不到也不认同的地方,但仍有收获,那就是不能对孩子太过严格,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
我个人比较喜欢国外宽松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幼儿园及早期教育中,没有太多的强求孩子要学这学那,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童年可以回忆。(只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们一些常识性及实用的知识,对于孩子的为什么我能回答的尽力用简单的话语告诉他们,而我不懂的就直接告诉他们,妈妈也不懂)
第二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体会到的是教育要一步步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增加知识。而我家的孩子已错过那一段,就只能慢慢来。父母的坚持才会出成绩。(说实话这本书没给我多少记忆)
第三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感叹那位父亲的学识及毅力,能如此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发现孩子的优点及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正及表扬。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位父亲的教育下都会是优秀的,那怕他的智商不高,但他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为他得到的是来自人生第一位老师的表扬及鼓励,在做错事时不是责骂,而是讲理,让他有空间可以自己思考自己的错误。
看看我都在做什么,在孩子犯错时的责骂,让他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高兴时才给予孩子表扬,很少在孩子需要时给予鼓励,教受他们知识不完整,没有毅力而中途放弃,那么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一再犯错,由于我们的大声责骂脾气暴躁,没有恒力把一件较难的事完成,缺少知识。
随着孩子们上学,我的第四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看到《日有所诵》上的作者,在百度中看到了这体书,买回来刚开始是很不知所云,因为是日记形式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如饥似渴。随着慢慢地深入,我读到了平和,让我这个没有经验的一年级新生的母亲看到了希望。
书中的文字记录着的多似我们的孩子,那一个捏捏懂懂的小不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生活。
每当烦躁不安时,拿起来看看,不光学到了教育的法宝,同时自己也能平静一下。连薛老师面对50多位同学也能心平气和,我如何不能。阅读实是一件好事,虽然没有大的阅读量,但看孩子们一天比一天进步的组词早就有了体会。定能生慧,是如此的精辟,只有定才会有新发现,才能做好事,才会有成绩。
虽只看了一半,但平实的语言已深入我心,我也将继续努力,我要和孩子们一起看花开的日子。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7
读了《父母的反省》一书,简直是使我受益匪浅。实际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不仅仅是学生、子女的必修课,同时也更是教师、父母的发展动力。时代变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父母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才能够更好的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
读了《父母的反省》,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父母们都必做的家庭作业。为人父母,一定要先学会反省,然后才能够真正的科学施教!
《父母的反省》一书,不仅观点新颖,同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有大量的实证案例,不仅可以引导每一位父母反省,同时还教会每一位父母科学施教。
《父母的反省》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观点,尤其是充分论证了一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错误的观点。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父母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另一种“孩子还小,打他干吗?……”的教育方式则是一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一辈人身上,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隔代的亲情、宠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至于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原理。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8
最近忙里偷闲,终于把《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细细读完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学校承担。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许多父母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很专业的事情,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其实,对孩子未来产生最大影响的,不是学校和老师,而是家庭和父母。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主要是承担智力教育,而品德、习惯、人格等直接影响孩子成长和成功的品质往往需要在家庭中形成。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学校老师很难做到完全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施教,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来弥补。而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一、父母如何学
成功的家庭教育要靠父母来实现。要使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首先父母自己不要先输在自我学习与提高上。优秀的孩子后面总有一对懂教育的家长。
一方面,作为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转变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还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与自我矫正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在不断地成长,问题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新的解决办法,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个模式。
二、孩子如何教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价值取向、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和基本素质。家庭教育既是幼儿园教育的帮手,又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
对于还在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重点绝不应是孩子在幼儿园智力教育的继续,而应放在对孩子爱心的培养上。因为没有爱心的孩子,很难想像会真诚地尊重、谅解和宽容别人,长大后会努力回报社会。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爱是一份尊重、一份谅解、一份宽容和一份给予。
三、习惯如何养
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所以,家庭教育也需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上。
一位刚上幼儿园的男孩,中午午睡时总把脱下的外衣叠得很整齐。当老师表扬他时,他说:“我妈妈每次睡觉时总把衣服一件件叠得很整齐,放在一边。”这些例子生动的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容易情感失控。有时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养成好习惯,但做起来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比如,说好了不能随便买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心就软。先是迁就退让,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吃零食的坏习惯。所以,家庭教育要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同时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要一致。现在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而在家里却做不到。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
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9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我开始定阅了,因孩子上的是蒙氏教育,以玩中求学为主,我对这本书一点也不重视,只在闲暇之时随便翻翻。自从孩子踏入校门,我就和所有的家长一样,每天会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在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对于孩子一脸认真的那么多个无法解释的“为什么”,有时更会哑口无言,只好态度强硬的回答:“没有为什么了,说了你也不懂,这是规定,书上就是这样教的,记住就好了……”看着孩子委屈不已的脸,我很是无可耐何。
再次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是在孩子班主任黄老师主讲的家校互动活动课上。这堂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没有好的教育方式那将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我感触颇深的是书中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作为家长任务艰巨,怎样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家庭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范例,使我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向老师文化知识,还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在学校和老师一起学习了一天,回到家里,我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效,多鼓励孩子,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对于解释了孩子也不理解的问题,我不再态度强硬的要求他死记硬背了,我会尽量用温和的语气给他一个尽可能简单的解释,如果他实在理解不了,就会告诉他,这个问题不是妈妈解释不清,是回为孩子现在年龄太小,学到的知识不够多,他才会不明白,等他长大一些,学习了更多的知道后,就会明白的。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自由让他自己支配、自己想象、自己理解,实在不行就求助于老师。给老师打个电话,让孩子自己和老师交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和肯定,就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了。有时他也能在我俩闹争议的作业题上表达他自己的意见,我只对他稍作引导,如果他不听,就让他写上自己的答案,第二天老师批改的作业发下来后,我再和他一起看一遍,对于作业本上老师打的那个红红的“××”,他可是印象深刻极了,这样的错误绝对不会再有一次了。就这样,我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中学习着科学教育孩子成功的技巧,也对失败的教育案例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孩子渐渐的变得有主见性,自信心也在逐步增强。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着、成长着,全程体会着双方的感情交流,享有生活的快乐、学习做人的道理、成长的快乐。
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它让我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也一定会越来越值得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快乐的童年。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0
最近看了刚跨入小学的儿子学校推荐的《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感觉作为年轻的父母,闲暇之余读读该书,很有裨益。
重视孩子的教育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的优良传统,古有孟母三迁培养出孟子这样一代先哲,演化为现代版的故事便是大量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抢购学区房等现象。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下一代的培养,作为父母亲总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交给学校由老师管理教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教得好教不好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固然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好的学校教育体制甚至对于孩子是决定性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环境却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方向性的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作为年轻的父母而言,欲望子成龙,必须首先严于律己,创造孩子成材的良好家庭环境。结合该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好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深刻影响这孩子的一生。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通常父母的素质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知识结构水平的高低等等。
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特点、人生观、道德观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有高尚的品德、积极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孩子具有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印象,此时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父母必须时刻牢记:努力做好自己,进而影响孩子。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比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知识结构水平的高低: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即使是高学历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的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孩子的求知欲望强,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他们最方便的答疑对象当然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具备较强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的给孩子以圆满的解答,这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巨大的帮助。有这样一项统计,曾经在一届中科大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现在的小孩基本上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与长辈的掌上明珠。我们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上经常会经意间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即一味的迁就与宠爱,久而久之便助长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头禅是”孩子还这么小,长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等到孩子长大了,他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都已经成型了,要克服坏习惯已经晚矣。因此必须从小处做起,充分重视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严格要求孩子、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的孩子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在其成长道路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于众人,笨鸟之所以先飞于智鸟都说明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孩童时期能够学到的知识总量终归有限,所以我们不要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要将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就是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做小动作,不边学边玩;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等等。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与毅力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无不具备坚忍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信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心,当他面对困难时会想尽一切方法克服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困难时通常会消极对待,主观地认为我不行再努力也不行。同样面对同一件事情,有自信心和没有自信心的最后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做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加以鼓励,唤醒其内心深处的自尊感。必须时刻记住:对待孩子的早期教育,鼓励往往比斥责与批评有效得多。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1
五年级刚开学的时候,女儿带回来一本《苏州家庭教育读本》,并叮嘱我要好好阅读,苏州家庭教育读本读后感。我还开玩笑说,妈妈这么高的素质还用再学习吗?女儿很认真地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按照女儿的指示,我认真读完了五年级版的所有章节,感觉获益匪浅,有一些感悟记录如下:
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
龙应台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不该偷懒那十年。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在“有效期限”内就做足了,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那10年有效了。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不偷懒,不回避,身体力行的努力,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上成倍的精力也会收效甚微。
二、父母是“终身学习”型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不能抱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观念固步自封。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要蹲下身来学会聆听,要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以更好地了解掌握孩子的动态。之前一直认为女儿有一些不思进取,不愿意树立较高的学习目标,为此还甚为烦恼。过后经过沟通了解,原来是女儿怕完成不了故意佯装无所谓。突然有一些小小的心疼,为人父母一定不能武断,要不断的再次成长,以便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三、教育不能假手他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教育不能完全假手他人。有一段时间我也曾以为帮孩子报了兴趣班就万事大吉了,还能理直气壮的说爸妈花钱花精力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学不好只能怪孩子自己不努力。理性的说,社会上大量的兴趣班、辅导班的第一要紧事是挣钱,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愿意付出时间、付出心思来琢磨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个性化的制定一些学习、游戏计划,那怎么能单纯指望非亲非故的社会培训机构呢?
四、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女儿有时候很宅,我总希望她多出去运动。为此我自己也会利用周末、节假日散步、爬山,鼓励她一起出游。希望孩子将来变成什么样,首先自己要向那个方向努力,这样她才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无限接近目标。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2
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题记
很荣幸有机会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如何对孩子成长陪伴,学习指导等优质的书籍。书中的智慧分享,案例故事和现身说法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智慧分享中《天堂与地狱,就在父母的口中的神奇力量》一文中,我知道了经常接受消极暗示的孩子,有的会过早的失去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有的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读后感《苏州家庭教育读本读后感》。而那些经常接受来自亲人,朋友或者老师正确积极暗示的孩子,后来都会无一例外的具有一些优秀的美好的个性品质,即使他们在某一天失败了,但总有一天会爬起来,重新开始,向着人生新的目标前进。
这让我想起来一位非常和蔼可亲又教学有方的吉他老师,记得女儿刚开始学习古典吉他时,因为音阶总是按不紧,弹得曲子总是断断续续,慢慢的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每当练吉他时,总是敷衍了事,磨磨蹭蹭。当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每次女儿上课,出现失误时,他都会说:没关系,已经比上次好多了,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只要你在坚持练习一下,这个地方的弹奏效果就完美了。但是老师相信再给你点时间你肯定会做到的。有信心吗?每当女儿听到老师这样说,都又会自信的点点头说:有信心。正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积极暗示与鼓励,才让女儿一次又一次的充满信心,坚持下来;才让女儿不敢懈怠,最终也能弹出优美动听的古典吉他曲。并去上海参加全国的古典吉他业余吉他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拿到了江苏吉他十级优秀考级证书。
是的,我们一定要相信,相信有一种超现实,神奇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定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从而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3
这学期,孩子学校下发了一本苏州市家庭教育读本,针对就读年级孩子心理、生理、学习上的特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读本共分为九大章节,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案例故事、智慧分享、现身说法、拓展阅读等环节来阐述,让我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受益匪浅。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切身体会到与孩子的亲密度越来越疏远。每天陪伴她的时间大多与学习有关,忽略了她的身心发展,这样的局面让我深陷困惑。
然而读本中的第二章节(和孩子一起流汗吧)让我有所感悟,顿时豁然开朗。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父母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架子,做孩子的伙伴、朋友,和孩子一起经历困难、分享快乐,无形中亲子关系会得以升华。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讨周末活动,游戏、运动等。期待着孩子敞开心扉,倾诉她的心声。
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每当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容易愤怒、情绪失控,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立马离开情绪现场、下电梯、数数、深呼吸等管理情绪,从而使情绪得到平复。
孩子需要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来自生活的教育。正如英国作家布莱克的名言说道“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爽的夜晚和寒冷的雨水才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的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4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便宠出了小皇帝小公主。作为一名家长,我坚决杜绝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一直都觉得棍棒出孝子,严厉才能出真才。然而,到了四年级,孩子的成绩仍然不见起色,这可让我急坏了,究竟是哪出了问题呢?
晚上,儿子回来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草草翻了翻便放在一旁。直到儿子说要写读后感,才拿起来认真阅读。这一读便让我着了迷,吃饭、看电视、睡觉前,都捧着这本书,爱不释手。数年来,从孩子降临,到读书,我作为家长一直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教育。读了这本书真是让我羞愧万分。这本书主要说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我们父母缺少的。孩子书读不好常常被我严厉地批评,然后看到他惭愧地低下头我便觉得他听进去了,好像我的教育起了作用。可是,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日下,让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却总是因为工作而将怎么教育孩子放到了一边。
读了书的一半,我才明白教育方式的不同,孩子的成长也会千差万别。在当今时代,影响孩子操行构成的因素日趋复杂。但在孩子的品德构成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家长的品德行为标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议和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原则。我经常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里来,殊不知这也渐渐影响了我的孩子,让他消极读书甚至怀疑自己。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家长都是孩子的榜样,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家经常督促孩子读书也是自己勤劳的体现,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有时候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行动,关心孩子的学习,知道他是否进步了,在学校有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批评。孩子回到家不是让他马上做作业,而是能够坐下来跟孩子谈心,知道他想什么、缺少什么,家长还能做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提高本身的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把握迷信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我们深深体会到:父母应该协助孩子,让孩子学习做人做事,让其不断完恶人格操行。人格操行的养成是一个极端漫长的过程。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炽热的热情、耿直的情怀,永远是我们家长的人格力气。我们要求孩子憨厚、真诚、自然、老实、耿直、残忍,本人首先要做到。正仿佛德国教育家福录·贝尔说的:孩子的命运是把握在父母亲手中的。
让我们做家长的共同携起手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托起明天的太阳,铸就孩子的幸福生活,铸就中华民族美妙的未来。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5
从孩子踏入校门,我才接触到《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这是一本集时代性、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于一体的书。通过多次阅读和学习,深刻体会到没有好的教育方式那将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书中这句话对我感触颇深,作为家长任务艰巨,怎样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了我们一个导向,书中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成功范例,使我明白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还有素质教育,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同等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自由支配,做家长的树立好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多鼓励孩子。对照这些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前的我总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推给了老师,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物质上的尽量满足就很称职了。现在有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在我遇上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可以从中学习技巧。书中一些失败的教育案例也能让我们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一角色。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6
确实如文中所言,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非常之大,网络成瘾、手机游戏、攀比心理,种种不良诱惑摆在了我们广大孩子和家长面前。前段时间我带儿子去医院看病,看病过程中就有两位孩子非常有趣。本来一开始谈的是学习问题,两个人说着说着就讲到了我家有宝马,我家有奔驰,我家里面有多少游戏光盘之类的话题。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已经并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我们所能岂及的,所以我认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非常有可读性,其中不少的例子活生生的再现了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困境,也给了我们家长不少启示。
教育孩子不要攀富,不要片面的追求名利,人的一生更多的时候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以为自己学了多少知识就很了不起,育人先要育德,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笨,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有很多家长做出了不好的表率,当然这是极少数的。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博士妈妈也好、顾晓鸣老师的回复也好,大家现在也都是摸石头过河,有许多的问题有待大家共同摸索前进。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7
第一次看到《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就让我感到:这是一本贴近广大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好书。该书主要倡导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从中能让更多的家长逐步找到了解家庭问题的好思想、好方法。
根据我多年来从事教育事业所耳闻目睹的一切,感觉到一直以来,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要在学习下功夫,有好成绩就是自己教育有方,在孩子的思想品质、自理能力方面,他们较少顾及,一般是出问题了,才意识到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有的在平时的教育中也有注意到这方面,但远远低于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看了书中的教育方法及实例,我更加确信:在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帮助孩子牢固树立“做人第一、能力第二、成绩第三”的正确理念。这在传统家庭教育实践中,早就有着成功的经验。需知,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始终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基础。品行端正,能力超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需要,发展自我,学到更有用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也认为:一个人的人品比他的才学更重要!而身体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中包括了如何做人和能力的健全,然后再去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孩子才能走持续发展之路。
其实现在很多孩子缺少责任感,主要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一切事情“包办”就直接导致了孩子的“无责任感”和“空虚感”,从而导致了各种让大人不能理解和“失望”的事情发生!责任既包括对别人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也包括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自己平时教育孩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进行自我反省,书上的许多实例具有普遍意义,能有效地指导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同时,这本书也是教师们的良师益友,对如何理解、帮助、教育学生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阅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理念有了转变、飞跃,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学生,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在他身上却收效甚微,这跟教育不得法,家庭教育缺失等有关,认识到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不但对学生,同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应了解,给予指导,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性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和家长们是一致的,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学业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学会教育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为了让孩子们有更美好的明天。我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成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受益者。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8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让我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并从中了解到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之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我们在家里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方面都进行了努力和要求,但读了这本书后,还是觉得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我觉得要尊重孩子,也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作为家长,一般都教育孩子要听话家长的话,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表扬。但通过读这本书,现在我们改变了想法。我们认为孩子虽然未成年,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需要人去尊重,需要人理解。所以现在家里发生一些有关他的事情时,我们都会问询问他的意见,有时他也能对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也需要我们对他进行稍作引导。这样以来,我们觉得他的主见性和自信心也在逐步增强。
其次,对待孩子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有时,我们叫他做某事或讲解作业时,如果出现不愿意或不明白时,我们就会不耐烦,导致他也出现哭或不愿意做我们要求的事情。但是,现在如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心平气和给他讲解事情的原委,并且会让他认识到做这些事情的必要性,这样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增多了。
以前,我们都不太让他做事情,即使孩子愿意,我们也不愿他插手,怕把事情越做越糟。现在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我们认为做事情可以锻炼他的动手和自理能力,在吃饭时,我们要他摆碗,吃完饭后,我们让他收拾碗筷,在节假日时,他还主动提出要洗碗筷,我们也同意了,当他洗完后,我们还表扬了他。从此,当他提出要帮我们分担家务劳动时,我们一般都不会拒绝他。通过这些事情,我认为激发了孩子多实践、多动手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和责任心。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也认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环境,学校的教育是大家一视同仁,那么怎么让孩子优于别人呢?就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
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太小的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愿意,家长也不愿他们插手,怕把事情越做越糟。我个人就不这样认为,现在的小孩子做事情,不是把他当作负担,而是当作游戏,如洗衣服,有许多泡泡,小孩子会觉得特别好玩。另外做事情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为什么不同意呢?我儿子在吃饭时要自己摆碗,第二次时把碗打碎了一个,从此以后,他每次摆碗时,都自己提醒自己要当心点。所以,千成不要让他什么都不能碰,不能摸,限制太多,要激发孩子多实践,这样做事才有条理和责任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环境,学校的教育是大家一视同仁,那么怎么让孩子优于别人呢?就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开始,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所以,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9
说到教育孩子,我觉得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情感上认可你、接受你。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说孩子有时放学回家很不开心,我就会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啊?她就会把在学校和小同学发生的不愉快一五一十的讲给我听,我就会帮她找原因,把所有的不愉快都化解开来,她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就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寄予美好的期望。孩子优质健康的成长是家长一生的目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共同的愿望。但一系列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而我们付出那么多孩子还是学习不好?为什么孩子不听话?我总是为他着想而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孩子不按照我们铺设的路去走呢?等等。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家长都会束手无策,教育也会出现偏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增加矛盾,孩子就会和你唱反调,你越让他向东他就越向西。所以我们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非常欣慰的是《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的及时出现,为做父母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使我在困惑面前看到了希望,也使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试想如果父母三天两头吵架,说脏话,孩子会有好的性格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和表率。有句话说得好“共成长,我先行”。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温馨和谐的家庭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如果父母能够认真学习、读书、看报,孩子也会主动去学习。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一旦孩子好的习惯养成,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如有些家长,孩子考试成绩好就非常高兴,考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觉有压力,考不好时回家也不敢说。以前我也犯同样的错误。孩子考试考不好,回来我就臭骂一顿,孩子憋憋屈屈的。后来他就考好了回来告诉我。考不好,我要是不问,她也不说。看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我就慢慢的改变了我的做法。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问她,又考试没呀?考不好时回来告诉我,我也不再发火了,我会鼓励她,让她加油,只要你努力了,下次一定能考好。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就会知道努力学习了。
除了学习之外,更要关注一些学习以外的东西,把孩子放在一个大的世界里。从孩子身上发现他的爱好,让他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去发展。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依赖父母。比如早上起来让他自己去穿衣,叠被。晚上睡觉前自己去洗脚。有些家长太溺爱孩子,孩子说啥是啥,要啥买啥,一味的娇惯,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无论从生活条件还是物质条件上与过去的哪个时代来比,都是天壤之别。所以做父母的时常要提醒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善于引导,决不迁就。
通过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还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关心别人、有爱心。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做好事的同时,享受快乐,而在爱心奉献时也要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感受。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她每次在家和小朋友玩儿时,都会把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与伙伴们一起分享。每次在家吃水果的时候都会先让一圈,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然后自己才吃。
第二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培养好习惯。比如:写作业拖拉,可以用书上说的加减法的方法,也就是比以前快一分钟或慢一分钟的方法,让他通过与自己的时间赛跑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先让孩子感觉到了再教育,我觉得这种方法就特别好。比如孩子写作业时,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前完成了有奖励,没按时完成要惩罚。
第三点就是教会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耐性。比如:以前遇到我和别人打电话时,她要在旁边大声说话,我就会对他发脾气,结果孩子很不高兴,不理我了,她会认为别人比她都重要。看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之后,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和别人打电话之前就会先让她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跟她约定好妈妈打完电话再和你一起做游戏。这样她就再也不吵闹了,会耐心的等我把电话打完,确实很有效果的。
自从开始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做法和对孩子的态度。经常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和她做朋友。这样会把我们的距离拉得很近。遇到事情,无论她做的对与错,我也不再发火,用平和的语气和她讲道理。有时还和孩子一起唱唱歌,做做游戏,孩子每次都很开心。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也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是写给家长的。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它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明天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0
我是一个急性子,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我儿子可能遗传了我的基因,是一个特别皮,特别待不住的“小祖宗”!所以大多数时候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吼,再威胁,最后还不行就是动手。渐渐的我儿子会学我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妈妈”,“我要把我妈妈扔掉”之类的话(这些话也是我平时会对他说的话),自己说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当我儿子对我说时,我却感觉好伤心。
孩子倔的时候,还是要让他自己静一静,在脾气暴躁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对孩子做出过分的举动。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他自己的世界,我们还是要尊重他们。每次我儿子对我提出需要做的事情时,我都是很没耐心的敷衍他,渐渐的他自己玩自己的了,不与我分享。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去照顾他们。虽然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成熟,有时在表达一件事情时,不够清楚,导致总是错误的理解着他的话,最后不被理解的他只能“倔”在那,我想以后我需要“耐心”!
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我启发很大。以后我一定要多读书多理解,减少错误的家庭教育细节,希望我们父母与子女能一同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1
初为人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总想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同时,也认为严厉是最好的方法,毕竟严师出高徒嘛。所以很多时候不许孩子做这不许做那。
记得有一次,周末在家没事就教吴诗箬写字,那时她才3岁,我就让她写数字,前面写的很好,可是写到“8”就是怎么都写不好,反复很多遍还是写不好,我也失去了耐心,就狠狠的批评了她,突然她哇哇哭了,说道妈妈好凶啊,我怕。我说谁让你字写不好的,妈妈批评你是为你好。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写字,手好酸,我想画画。”听完孩子的话,突然间意识到她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手还没劲,能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而且一个3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习的意识,对写字也不感兴趣,能喜欢画画已经很不错了,作为母亲更不应该因为写不好就批评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在不断地鼓励中成长起来的,而不应该对做不好就批评,有时候鼓励比批评更有效果。
其实作为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应该控制孩子自己想法,不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自由发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严厉一点,等孩子大一点,也更容易上规矩,更讲道理。
想想我自己3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啥呢,更别说写字画画了,其实我们自己当时做不到的事情又为什么要逼自己的孩子呢,要认识到自己的错,孩子不是用控制来教育的,更不是用教育作借口从而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而我错在对孩子太严厉后,总认为我自己的想法是为孩子好,她应该要听我的,不应该武逆我,可是我却忘记了孩子她还太小,她应该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给她压力,其实就是在控制她,这是不对的,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好好思考自己还有哪里做的不好,多多阅读并学习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千万不能以爱的名义来约束孩子控制孩子。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2
在仔细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后,发现它确实是一本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好书。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小标题,让我们觉得一目了然,不由得产生一些共鸣。还有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更是很吸引人,把家庭教育理念都以真实的实例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书中有一篇可怕的“比较”很吸引我,文章中指出了三种可怕的“比较”后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第一个指出了比较造就喜欢“攀比”的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路上相遇,开始“比较”起来,结果到了幼儿园里,这两个孩子也开始“比较”起来,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不难发现的,孩子之间会说:“我的裙子很贵的,我妈妈买的。”另一个孩子会说:“我家里有一条比你的还要漂亮。”
其实家长会对孩子之间的比较感到无奈和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房子装修的好,其实家长不知,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之间在“比较”,孩子当然很快地就学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这样一个实例说一个孩子一直喜欢看电视,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你看妹妹多听话,一回来就练习弹琴……”当这个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立刻就不高兴起来,就想难道自己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妈妈的话让他很伤心。
其实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一点其实作为老师也是值得深思的,当一个学生经常犯错误,我们要找出原因,不能横冲直撞地去责怪他,更不能说一些与他人比较的话,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重,孩子的自信就会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长此下去甚至会自暴自弃。最后一种负面影响是比较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其实爱比较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反过来想,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也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是,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纵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学习,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我们知道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要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弃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去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输在家庭教育上,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健康、乐观、向上。
好父母、好老师都是学出来的,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茁壮成长。
读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我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了解到父母教育孩子的缺点。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儿童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虽然我们在家里对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但读完这本书,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到。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学会尊重别人。
作为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服从父母,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表扬。但是读了这本书,我现在改变了主意。
我认为,虽然孩子还未成年,但他也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所以现在当孩子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时他可以向我们表达他的意见,有时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指导。这样,他的果断和自信才可以逐渐增长。
其次,我们应该平静地对待我们的孩子。有时,当我们要求他做某事或解释作业时,如果他不愿意或不理解,我们会不耐烦,导致他哭或不愿意做我们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冷静地向他解释事情,让他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必要性,平静的交谈,可以使孩子放松下来你,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们进行更多的沟通。
以前,我们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想做,我们也不希望他干预,因为害怕让事情变得更糟。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认为做事可以锻炼动手和自理能力,比如在吃饭时,我们希望他准备好饭碗和筷子,晚饭后,我们让他清理盘子,在假期,他还主动洗碗,我们同意了,他洗完后,我们还称赞他。
从那时起,当他主动提出帮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一般没有拒绝他。通过这些事情,我认为启发了孩子更多的实践,更多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做事有序性,不丢失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环境,学校教育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比别人更好呢?有必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43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密码的读后感08-16
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08-17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07-10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600字(精选9篇)08-17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500字08-07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400字07-27
一年级家庭教育读后感08-17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07-1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07-15
相关知识
亲子阅读家长感言(精选24篇)
家庭育儿经验(精选6篇)
亲子共读读书笔记(通用43篇)
亲子共读读后感(通用28篇)
亲子共读家长读后感
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演讲稿(精选5篇)
2021年家庭教育课题申报选题指南
90后爸妈必读:蒙特梭利教育精华
亲子共读书活动方案(精选15篇)
亲子共读读书笔记(精选31篇)
网址: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43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17024.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