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农业助力“大地母亲”土壤呼吸和健康——人民政协网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有机质农业”概念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中首先提出。有机质农业是健康土壤和农业生产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生态食材,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植物健康,间接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机质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耕育农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生态本源。
1、 有机质农业概念
有机质农业是耕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致力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和维系土壤健康的农业(呼吸农业),有机质农业不同于遥不可及高门槛生产条件的有机农业,他是按照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质高水平含量,保持在当地或就近的一定区域内,农田种植产出与发展养殖业品种和规模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将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养殖业实现过腹还田,形成良性的生态种养农业。农田产出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和秸秆等副产品,其生态食材作为人类健康生活食物和动物的健康养殖饲料,种植和加工农副产品和生态作物秸秆用于养殖饲料、饲草和生态肥料。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或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肥料用于还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养分,为形成下一轮更高质量的有机质农业创造基础。实现优质有机质农田、生产优质生态食材、供应生态餐桌和市场良性循环。
有机质农业倡导生态生产、循环生产。即根据当地农田的产出、市场需求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配套布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就地或就近利用农田产出食物和副产品发展养殖,减少养殖业需求的农副产品运输距离,为养殖、加工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料还田提供方便。
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耕育农业要求保持有机培肥理念与现代农业结合之路。耕育农法强调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是土地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它支撑生物生长生活。土壤还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为动物及人类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级生产获得的植物产品,也包括次级生产获得的动物产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有助于从空气中净吸收二氧化碳。
2、 有机质农业提出的背景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同时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还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产出失去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化学污染,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团粒结构破环,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气性、酸碱度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失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变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健康食材的需求,引发对土地的数量和土壤质量都来越高的需求,维系优质可持续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脱胎于传统农耕的有机质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万物土中生,有土方有粮!土壤与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好“大地母亲”的“皮肤和呼吸健康”是人类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3、 有机质农业遵循养分归还学
我国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曾认为,中国人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维持生态平衡里的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
19世纪40年代,被尊称为“有机化学之父”、“肥料工业之父”的德国人李比希在《养分归还学说》中指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是种植的农作物的籽粒是作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来源,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用于发展食草动物的饲料,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粪便用于发酵还田。
对土壤的定义,我国古已有之。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从字形上看,“土”字中的“二横”代表了上下两层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竖”则指生长在两层上的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这也是世界对土壤最早的科学定义。
4、 有机质农业与耕育农业一脉相承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生态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对抗,在封闭的内循环圈内,农作物的果实留给人类食用,根茎叶喂牲畜,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年复一年的循环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粪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蚕丝,我们的染料取之于各种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矿物,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没有对万物的掠夺和伤害。距今约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员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主要研究北魏时期的生产活动,达尔文在1855年撰写《进化论》时参考了此书。《齐民要术》中对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详细论述堪称经典,谈到深耕、浅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这些耕作技术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学内涵,这些耕作措施对土壤修复、培肥地力很有效。《齐民要术》充分肯定了轮作制和间作套种对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人的本能具有自然属性,健康身体和精神生活仍然依赖于农耕文明的存在。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粪肥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先民对人类农业的巨大贡献,早在《农书•粪田之宜》,就有“用粪犹用药也”精辟观点。不光是技术,先民们主导农业生产的思想更是让人敬佩。在中国的农耕文化里,土地是一个天然和谐的共生系统,包括动植物、昆虫、鸟类、微生物,都是农业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蚯蚓是耕田松土的帮手,蝼蛄锄草而又间苗,蚂蚁在深秋时会把草籽收藏起来作为过冬的食物,第二年地里就不会闹草荒。地里种了玉米,为了防止棉虫侵害,玉米地旁边种上芝麻,棉虫就会躲避芝麻的气味而自动远离。现代植物学认为,豆类作物有固氮菌,会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而中国先民早就懂得这些,通常利用豆类进行倒茬和轮作,以不断提高土地肥力。中国的农耕文化里,没有绝对的“敌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荀子)。一种所谓的“害虫”,恰恰是另一种“害虫”的天敌,它们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农田里的杂草也不例外,作物中适当的保留杂草,可以涵养水分。正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汉字的“家”字,就是自古就有的“有猪农业”。过去,种田农户都要在住房的旁边盖上圈,养猪、养牛、养鹅还养鸡,还用它们的粪尿做堆肥,然后再施到农田里;喂养畜禽的饲料,几乎全都是农田废弃物或青草。
5、 有机质农业的标准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壤就是健康之乳。日本古训“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而我国由于连年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加之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投入不足,导致国内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引起生产上时常出现“瓜不甜、菜不香、果无味”等问题。健康农业,从土壤开始!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过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结,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土壤有机质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他动用了自然界沉睡了数亿年的化石能源;制造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了生态环境;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更严重的是,那些有大量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片段残留的食物,通过生物放大作用进入了人体,造成了消费者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近代生态农业是从发达国家兴起的,也是借鉴了中国人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天然有机食品寄予了厚望。时光倒退40年,中国农产品基本上都是生态食品。当时采取的农耕生产模式,为全民提供了紧缺供应状态下的原生态食品。
6、 有机质农业可以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肥力
人活着就要呼吸,呼吸时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同样健康的土壤也要呼吸,而且非常重要。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和人一样,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呼吸、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呼吸还为植物提供光合原料需要的二氧化碳。当作物生长在通透性能差的土壤中时,根系呼吸作用被抑制,大大削弱了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因此,透气性佳的土壤是作物高产、优产的重要前提,土壤呼吸不畅,施肥再多,作物也吸收不了。
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关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事关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的生态涵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7、 有机质农业国家政策
多年来,由于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一直在走过度耕作和种植的路线,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这种不合理的耕种模式与施肥习惯导致土壤超负荷产出,严重透支,深深伤害了土壤的耕作层,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灌溉水位下降,地力在衰退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重大工程及项目,在土壤分类、地力提升、肥料研制、土壤修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但是,这些专项的、局部的、单一的措施相对零散,形不成整体的架构,在保证和提高土地质量上难以形成合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要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必须加强中医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质量保护标准体系,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利用,既能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国现有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同时我国土壤有机质来源和潜力。
8、 有机质农业促进健康中国进程
土壤越健康,作物就越健康。土壤有机质缺乏是土壤万病之源,几千年来的原始农耕,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材,当人类和动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归还给土壤,农作物的秸秆也要归还给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从农作物带走的生命元素重新归还给土壤。每年施入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但是近几十年,我们依赖于使用化肥生产农作物,带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和动物排泄物还给土壤,只从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归还,这必然导致土壤当中的生命元素不断流失,引起生产的农产品严重缺乏生命元素,当我们的食材缺少矿物质和生命元素的时候,必然导致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发生。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卡尔·鲍林说过:“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缺乏上去。”在营养过剩的发达国家以及吃得饱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导致人体内这些成分的缺乏,这种饥饿因为看不见而被称为“隐性饥饿”。“骨骼的健康需要钙、磷、镁这三种元素来支撑。这三种元素全部来自于土壤。数据表明,有些地方土壤里钙流失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多。”缺钙问题和骨质疏松症如今正越来越普遍化和年轻化。
9、 有机质农业是世界土壤日在中国落地
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意在让人们意识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和提倡可持续的土壤资源管理。世界土壤日2019年主题:"防止土壤侵蚀,拯救人类未来"及其宣传活动的设想是: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增加的挑战,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认识;通过鼓励全球范围内的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改善土壤健康的行动中,提升健康土壤的形象和影响力。
目前,我们的食物绝大部分来自土壤,保护土壤必须用“草木农业”的概念,以秸秆、枯草落叶还田,补充农田流失的矿物生命元素。
相关知识
黄标滕应: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从土壤到餐桌:有机食品的魅力、健康益处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探索
周翔:做“较真”的科研工作者——人民政协网
关注人类健康,1分钟带你了解有机和非有机区别
政产学研嘉宾齐聚2024人民健康大会 探讨医企协同助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民健身 助力全民健康
发展绿色农业 实施减肥增效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健康浙江行动的实施意见
打造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中国有六大问题亟需破解——人民政协网
邓健委员: 关注高级知识分子女性群体身心健康——人民政协网
网址: 有机质农业助力“大地母亲”土壤呼吸和健康——人民政协网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19279.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