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精选(九篇)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精选(九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23:25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第1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转贴于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英, 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第2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

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辅导对象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当前,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辅导员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问题,给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诸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因此,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辅导员的心理焦虑,使其成为一名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工作者,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收集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郑州市、开封市和信阳市几所高校的部分辅导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3%。同时,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与20多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

高校不仅要求辅导员是位思想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中的服务者、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心理咨询师,要求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不分巨细。因此,辅导员自身很难进行角色定位,也就很难在众多的角色中获得平衡。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二)对前途的担忧导致困惑与迷茫的心理存在

虽说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尤其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躁。调查中,有35%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和生活中时常感觉“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认为感觉迷茫的占51%。

(三)处于“夹心层”的心理挫败感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可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夹心层”境地,这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和自卑。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晋升、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等问题上无具体措施与科学的衡量标准,造成了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性,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四)工作强度大,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

按理说,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超级保姆”,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又要时时不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还要组织学生活动,抓日常管理和事物性工作,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还要经常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辅导员工作的另一特点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在调查中,辅导员选择“经常加班”的占71.05%,有时加班的占28.95%,周末一般加班的占63.16%。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进一步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五)自身素质不够导致焦虑感

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难以形成“学术有专攻”的优势。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

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8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8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都与全国常模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也较高,总体检出率为4.1%,检出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抑郁和敌对,检出率均为8.1%。由此得出,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转贴于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一)辅导员自身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消极自卑;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始终保持一种健康愉悦的心态;要在了解自我个性、心理特点等基础上,掌握一些调控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心情宣泄方式,比如多听轻音乐、多参加些娱乐消遣、体质锻炼等方面的活动,缓解精神紧张,维持心理平衡,适应高压力环境下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如求教于有经验的同事,向领导、朋友倾诉,求助于心理专家等,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2、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不断完善自身

辅导员是需要默默奉献的职业,要始终保持爱业、敬业、精业、乐业的精神。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确保工作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修养,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应对错综复杂的学生工作。

3、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人思维方式滞后及工作方法的“老一套”密切相关,循规蹈矩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会加速对工作的厌倦,因此,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否定常、否定旧的经验和没有效率的做法,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通过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从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控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另外,辅导员还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只有将自我需要与动机调整到进升追求层次上,把培养学生当成是最重要的事,当成自己的兴趣,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学校方面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实施辅导员心理按摩

紧张的工作常常带来身心的疲惫,长期的紧张得不到有效的放松与调节,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学校应在端正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努力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减负”。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辅导员们开设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并定期组织辅导员们进行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每学期或一学年组织一次全校辅导员外出参观、旅游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辅导员们的心理压力,合理调节情绪,同时也能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

2、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教师的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其实是高校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因为一方面工作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能医却不能自医”往往是很多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尴尬。因此学校可以尝试让兼职的心理专家不定期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并且也可以开展辅导员心理自我调适的培训等活动。

3、抓好辅导员的教育,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解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并掌握最新的工作方法。由于学生管理口经费紧张,德育基金不能及时到位,而辅导员又各有一摊工作,很难保证有进修、轮训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利用现有条件、自行组织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在指导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也应提供、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做好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第3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髌占按笱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4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环境,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辅导老师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探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教师一方面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工作压力更大,情绪困扰更多,因此在对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辅导员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根据潜意识理论,在放松训练之后,输入爱心信念,并组织“信任之旅”,让成员体会和感悟爱心;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差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他们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了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同时让辅导员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更好的与班级德育工作相结合。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团体中的应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多,辅导老师很难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尤其是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单靠班级辅导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的重要补充,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很广,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根据不同的团体,设定相应的辅导方案,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可以组织学生干部领导能力提升团体,形成团体后,通过活动,重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等。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团体心理辅导将会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1996.1-3,58-92.

[2]王强,肖玲君,诸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策略[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27(2):67-69.

[3]马建青.大学生生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4]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第5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并论述了强化高校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存在问题;专业化方法和途径

自1998年扩招以来,一方面高校学生数量剧增,使许多莘莘学子可以踏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路;另一方面,大众化高校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具备素质高、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来支持。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 专业素质低,专职培训少

我国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在许多公办民办院校都选用硕士研究生高学历的人才来充实辅导员队伍,但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虽然非常注重考察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但却疏忽了辅导员本身的所学学科的专业背景,结果导致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整体素质不高。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任职后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却很少,所以具体日常工作或辅导员间的工作经验交流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相当缺乏。就算少数院校有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情况,往往其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尚未形成。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成效,导致辅导员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理论知识也比较欠缺。

比如:

辅导员在检查寝室乱搭电线情况时会出现一些困难。现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生都有电脑,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由于平常上课和作业都需要使用电脑,几乎每个寝室都有几台电脑,网线、接线板等物随处可见,乱搭乱接情况十分常见。有些学校会要求辅导员检查寝室安全情况,但由于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检查电路是否有安全隐患这方面,很难进行。[2]

另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知识也不够充分。改革开放带给大学生无数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这对大学生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学里,他们会遇到学习、恋爱、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辅导员平常与学生们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指路人。而对于辅导员来说,怎样判断大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都需要辅导员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的辅导员在这一方面的知识都是有所欠缺的。

(二) 日常事务繁琐,学术水平低,业务不够精

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不但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奖助贷,各类评优、心理辅导,党团建设,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而且还分担了其他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这种大量的工作分配,使辅导员陷入许多繁琐而复杂的工作中。因此许多辅导员对学生整体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缺乏研究,论文多数停留在工作经验总结,缺少定量研究分析。理论浅显且不够深刻,学术水平偏低,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无法做出迅速有效的处理。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队伍年轻,流动快,缺乏职业理想。许多人在辅导员岗位上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兴奋点。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晋升和转行的跳板,对本职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欠缺,多与原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造成辅导员队伍业务不精,所学非所用的情况。有一些辅导员,在学校担任了一两年辅导员的职务之后,会开始向任课教师的方向转变。这就造成了这些辅导员稳定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对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得过且过,更多的是重视自己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另外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在工作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等类似的考试,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就业,放弃原来的辅导员工作。人员的快速更换,就导致了各高校十分缺乏有经验的辅导员人才。

(三)专业组织,学术期刊较贫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培养较之以前更加重视,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业团体,但由于各校基本上是派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其他辅导员的覆盖面很小。不仅如此,有些杂志有就业专刊,而以辅导员具体工作为主的学术论文和期刊相对来说非常少。

二、强化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 加强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行者,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一,辅导员自身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言行举止上作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二,高校应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让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和认知,才能让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第三,由于本身职责的需要,辅导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指导技能。现在有一些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是由辅导员来教。这就更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并支持鼓励辅导员获得这一方面相关的证书,以便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学生就业。

(二) 加强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专业的水平

当前,辅导员的各种技能和素质培训主要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高校的措施保证。我认为,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重点在于对其进行在职培训。《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要求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分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在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创新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和模式的同时,形成专题培训和日常培训体系。

(三) 鼓励教学有利于提升专业化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经常被许多繁琐的工作所累。许多学校不鼓励辅导员开设课程,比如与大学生发展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辅导员本身所学专业的课程。课程教学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和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例如,一个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辅导员,他也带了本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众所周知,艺术生是比较难管理的,如果辅导员兼任任课教师,他就可以从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作为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可以在学术上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容易被学生尊重;另外一方面,作为辅导员,不仅能在学习上管理学生,更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问题,从生活上更好的管理学生。并且,辅导员兼任任课教师,能更好的获得学生的认同,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学生的管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该辅导员未承担课程的教学,管理起来就会存在更多的困难,因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对学生的了解变少了,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出现了问题,辅导员很难及时的了解情况,并将问题解决。除此之外,通过教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增强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提高业务水平,使辅导员能更专业更高效地为学生服务,我希望学院能够创办一个专门为辅导员提供具体工作指导的学术期刊,定期在学院内部及兄弟院校之间举行辅导员业务交流会,并且请一些在辅导员工作上有丰富经验的同行分享经验或进行团体授课。

参考文献:

[1]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8 (1);

第6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1、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及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便在探索中孕育而生。这种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由学校直接管辖的研究生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研究生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籍、学位管理、研究生会等职能性工作,学生工作部下属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部还是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形成网络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

2、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大量存在着重视业务知识教育,忽视或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论文压力、就业压力、择偶压力等等,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研究生同学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地得到疏导、宣泄和正确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来讲,当消极心理因素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后,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可能引起精神疾病或自杀等恶性事件。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影响其培养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系上不如本科生健全,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很不足,还没有形成十分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及具体的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比较则具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地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追求价值等等,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教育,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同时,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还要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帮助学生的办法,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大环境,要在不断吸取本科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心理训练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构建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构建“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和专职服务机构

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由学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参与,负责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规划和课程安排,将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是学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服务机构,负责指导各学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网络,应当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每年都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书面邀请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并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导师到学院、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3.2 资源整合,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专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常紧缺,要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研究生“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3.2.1 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可以说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人,对研究生各方面的影响也相对比较大,研究生的大多数学习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诱因之一恰恰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将导师纳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可能或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导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研究生切实的指导,减轻研究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压力,帮助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要定期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

3.2.2 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既是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要结合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培养规划,创造性地设立心理辅导员,每个学院选定一名辅导员,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上岗,专门负责各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在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做好每年新生人学后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立,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跟踪服务。他们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掌握情况,化解矛盾。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形式会更加活泼,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2.3 研究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寝室心理信息员

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在每个学生实验室设立一名心理宣传员,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自助研究学习为主,组织形式也转变为以研究课题小组为单位,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减少,集体活动也相对变少,人际接触面缩小带来了同学间归属感的相对缺失。而朋辈互助特有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刚好可以很好地弥补研究生同学问交流的局限。朋辈互助咨询使得咨询不仅可以在咨询室里,而且也可以在实验室和寝室里,不仅能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中,也能在同学的聊天中进行。因此,可以通过同辈朋友的互助行为来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要将其工作纳入到班委会工作计划中。学校对那些心理健康、积极上进、热心助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通过班级内部竞选、同学集体投票、辅导员组织推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后,上岗工作。班级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紧急干预的基本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时地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要在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老师汇报。

作为研究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和寝室是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多发地点,实验室和寝室的同学在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很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和寝室氛围对研究生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由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导师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委任,多数是高年级的同学和寝室长,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营造和谐的实验室、寝室氛围,帮助同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支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基层队伍能够发挥“眼睛”的作用,及时地提供信息,为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赢得了时间,这支队伍必将成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

3.2.4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由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该社团定期举办“健心周”、“爱我月”、“心理健康节”等活动,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影视展评、心理沙龙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该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利用现代媒介,创建“研究生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校园网、BBS、QQ、微博、微信、手机飞信等多元化交互平台,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或多对一的沟通模式,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大学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知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圣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既要注重建筑设施、文化景观等外在形态,更要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以“形”写“神”,使校园环境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高等院校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

第7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特殊群体;教育

引言

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高校的稳定,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创建。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承受来自经济、学业、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大量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较低、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比较消极[1]、处理问题比较极端等,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2-3],其理论也影响到了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助于强化高校心理教育的积极价值取向,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将给高校带来活力与动力,对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对目前心理教育取向中存在的局限进行重视和反思,高校心理健康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本文探讨辅导员对特殊群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积极心理学家发现,通过培养个体的创造力、乐观、爱的能力等积极人格品质,都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4]。

1 .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1.1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学校读书期间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或者基本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这类学生有些是因为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家庭经济收入受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种情况的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可能好转,学生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会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而缓解;有些困难学生是因为家庭成员长期患有疾病、家长下岗或家中在读大学生较多,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不会发生根本性好转,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易缓解。

1.2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绩点分排名靠后,考试不及格,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有些学生因为积欠学分较多影响到升级甚至毕业证、学位证获取。学业压力给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如不对这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与主流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型特殊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基础太差,虽然很努力,但考试总是不及格。二是基础差且主观不努力,考试成绩不理想。三是基础较好,但由于大学填报志愿不如意等原因,未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有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上自暴自弃[5]。

1.3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

心理困惑的学生只要是指从小受到过打击或者生长环境造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易解开的心结,造成了自卑、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这些心理困惑或逐渐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时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1.4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除上述三种情况外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学生。如家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造成了家庭亲人的去世、家庭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或者突然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给本来正常的学生心理造成了打击,造成一定的恶劣后果。这也是辅导员亟需要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学生。

2.引导方法与策略

2.1 以良好的态度来给学生灌输积极思想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么样能让学生接受你所运用的积极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能感受并认可到你对他的良好态度。首先,要以诚相对。俗话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让学生诚恳的打开心扉,辅导员自己要说真话,方能引起学生的信任感和共鸣,从而使他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第二,要以理服人。理是包括了理论和道理,不能光有一些古板的理论,而让学生觉得没啥道理,这样不能使人心悦诚服,造成表面服而内心还是不服的误区。第三,要谦和待人。谦虚的态度使学生更容易亲近,互相接受。辅导员必须放下架子,以对等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态度自居。最后,要以情动人。卓有成效的辅导员影响学生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感情之上,辅导员对学生投入感情,学生自然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增加自信,以一种感恩的态度来回报你的付出。

2.2 把握好教育时机,运用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要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积极”,不能讽刺、排斥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接近他、感化他,而且必须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第一,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二,学生有进步时;第三,学生有异常表现时;第四,学生伤病时;第五,学生受到批评后[6]。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 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势主要在于培养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培养积极人格品质三方面。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认知方式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与应对方式、情绪、自尊、主观幸福感等都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培养个体积极的认知方式, 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全面提高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了24 条积极人格特质,着重培养特殊群体学生的感恩、欣赏和赞美、爱和被爱的能力、勇气、快乐与幸福、宽恕等几条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个体,这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现状是可以在将来得到改变的,积极心理辅导不但能帮学生接纳现实,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发现优势,树立生活理想,不断成长。

3.讨论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状况都在相应发生变化。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的工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7]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辅导员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降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23-58

[2]Kennon M. Sheldon and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 -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6

[3]Fredrickson BL.Cultivating research on positive emotion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0.3

[4]任俊. 积极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16

[5]王玲.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才智, 2010,(23) :62-63

第8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摘要:采用《辅导员压力问卷》对随机抽查的210名专职辅导员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辅导员总体压力不高但较普遍,尤其是在工作技能、工资待遇、角色压力及工作负荷上;男辅导员压力大于女辅导员,且压力有随年龄和职称等因素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调适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职辅导员;职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承担着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引导和教育。但1:200的比例,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24小时的开机待命,大管家保姆似得的定位使得他们倍感压力,而且还要面对自身适应和发展的压力,由此造成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已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重视[1-3]。从知网上输入“辅导员心理健康”主题词,近几年逐年增多的有关辅导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希望了解辅导员承受的压力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方法

随机调查了210名专职辅导员,其中男101,女105,缺失4人;年龄25-29岁者79人,30-35岁者91人,36以上者40人;职称初级116人,中级90人,缺失4人。工具是在洁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量表的基础上,简单调整。量表分六个部分,包括工作负荷、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工资待遇压力、角色压力、职业技能,15个题目,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依次给予1至5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

三、结果

1.专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总体情况。从统计结果看,压力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技能4.10;工资待遇3.85;角色压力3.40;工作负荷3.39;竞争压力3.21,人际压力2.22;总体压力均值为3.35。在4分及以上及所占比例:职业技能148人70.5%(其中5分者达60人);工作条件134人63.8%;角色压力80人38.1%;工作负荷72人34.3%;争压力60人28.6%;人际压力6人2.9%;总体压力36人17.1%。从以上结果看,辅导员群体总体压力不高,但在某些方面某些人员上压力明显,尤其集中在职业技能、工作条件、职业角色和工作负荷方面。

2.压力的性别差异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男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各维度均值除“工作技能”外普遍高于女性辅导员的压力。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和职业技能压力差异不显著(t=0.44、1.74、-0.06,p>0.05),工作负荷、角色压力、总体压力和工资待遇压力二者差异显著(t=2.02、2.35、2.27,p

3.工作压力的年龄差异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负荷压力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40岁及以上者、小于30岁者、30-35岁者;工资待遇压力随年龄而降低;而其他方面及总体压力均是随年龄增长压力增大。对他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工资待遇、工作负荷无显著差异(F=0.20、0.12,p>0.05),而竞争、人际、角色、技能及总体压力上差异显著(F=6.60、10.76、6.59、5.99、5.17,p

4.工作压力的职称差异比较。从表1可见,除工资待遇和工作技能外,初级职称者压力均值都低于中级职称者。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工作负荷、人际压力和工作条件压力差异不显著(t=-0.99、-1.89、0.26,p>0.05),工作压力、总体压力、角色压力和职业技能压力差异显著(t=-2.15、-2.45,p

四、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从本次调查数据可见,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普遍但总体不高,但在某些方面压力明显且部分辅导员压力较大。结合现有研究及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下面我们针对压力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职业技能不足。校辅导员的配比增多是从2004年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之后,到目前为止辅导员群体是个年轻化的群体。而且辅导员“大管家”的身份也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他们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学生事务及日渐多发和复杂的学生问题。而且在当前网络媒介信息的影响下,影响学生问题的来源和途径更是复杂。

2.薪酬待遇不高。从本次调查可见,“薪酬福利待遇”等工作条件的压力不只是年轻辅导员的压力,而是全体辅导员的压力,尤其是男性辅导员。调查显示这是位居第二位的压力源。现实生活中辅导员所忙碌的是职责内或非职责内的工作,但自身的付出很难在薪酬待遇中得到体现。作为男性辅导员,传统的性别期望和要求,使得他们在这一方面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关于待遇问题,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规范奖惩机制,均等并不能产生激励。

3.角色或职责不清。辅导员就像一个“后勤”的替补队员一样,哪儿有事哪儿上,专业化不强,教师或社会觉得他们做着程序性的事务工作。但日复一日的奔忙,工作可能得不到认可的同时还会是责任的承担者。为避免这一点,要规范辅导员角色,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有利于提升职业价值感、赢得社会认同,同时亦可减少因为职责不清等因素带来的压力。

4.提高认识,注意自身调适。有时压力是由我们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辅导员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采用多种方法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时敏.高校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探索,2015,(5):123-124.

[2]王雪,高建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的危害行为表征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2(c):32-33,42.

[3]蒋蜀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源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收稿日期:2016-12-10

第9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管理情况作如下述职:

自觉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一年来。与时俱进,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从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下半年担任五一、五二两个班的数学课并且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回顾一年的工作,今年的上半年我担任六二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思品课。尤其下半年来,各级领导的关心督导下、同事们支持协助下、感觉自己在一步步成长。

一、班主任工作:

不只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担任班主任期间。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还利用班队会、思品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进步理念和健康人格的渗透,主动营造我班文明、谦让、合作、竞争、互相协助和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班特有的班风班貌,得到任课

板报评比中每期都是优秀板报。得力的学生干部的规范管理,老师们好评。体现我班级文化的黑板报。保证了班多次获得纪律、卫生流动红旗。

班的白鹤同学在迎奥运促和谐”征文竞赛中获三等奖。周鹏凯同学在长安区小学生数学作品评比活动中,带领我班积极参与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获二等奖。学校组织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中,班的韩贺贺被评为学校的语文学科校园之星,高日月被评为英语学科的校园之星。

二、少先队和德育工作:

养成良好习惯。1狠抓学生的惯例管理。

学校迁到西古城新区,今年下半年。与村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塑造我学校的良好形象就成了新学期开学的当务之急。最能展现我校风校貌的就是学生的放学队。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放学队的整顿上。老师们报到第一天全体老师会上,就强调这一点,引起了各班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也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每天放学后,和全体纪律卫生检查人员,同时站在不同的路口监管各班放学队情况。每天一小结,将信息反馈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法。经过一周的努力,放学队初见规模,三周后已经整齐有序。

感触很深,纪律卫生工作我常抓不懈:乡教办组织我去建明小学、沿西街小学观赏学习。回来后就组织我学校的全体班主任共同想办法、定制度,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将纪律卫生规范一个是具体化、一个是量化。规范明确后,班主任可以依照规范查找自己班级的问题,确定努力方向。为了将标准落实到位,每天指派两组共四个同学,同时依照不同的顺序进行检查,一天一小结,三周一评比,公布评比结果,颁发纪律卫生流动红旗。

开学第一个月,教室布置也是惯例工作。陈老师组织我四个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在学校开会,当他深入到各个教室检查情况时,不住的感叹我各班主任布置教室的有心、用心和创新。

2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反映时代风貌,少先队工作的特点是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学第一天,一部以“开学第一课—用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公益宣传片在央视播出,这是全国人民必需要上的一堂课,当然不能错过,观看之后全体学生获益匪浅,希望全体师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用知识守护生命”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英雄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全校范围搞得又一个主题教育活动。首先,利用黑板报、宣传

然后,橱窗、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各中队又分别召开“学习英雄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队会,队会上,学生们用心触摸到故事面前的感动,46年纪的学生上交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其他如维护国家利益主义教育、平安法制教育、激进美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早已融入我日常教育活动中。

提高育人能力。3注重理论学习。

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每学期10篇的学习笔记是每个辅导员必需上交的除此之外,要求我辅导员必需重视理论学习。还组织老师们积极撰写各种论文。本学期我上交了五篇德育论文,五篇心理论文。其中何小伟老师的心理论文《亲近的力量》被长安区推荐到市参评。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早已成为我共识。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才干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心理健康发展,这是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本学期我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支持协助下,有齐艳丽老师推出了一节心理活动课。这次心理观摩课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老师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开展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精选1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精选9篇】
心理健康辅导教案(精选10篇)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精选5篇)
心理健康辅导个案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精选28篇)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精选5篇)
环境与健康论文(精选5篇)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简报范文(精选17篇)
心理健康康复方案(精选17篇)

网址: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精选(九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1986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