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后疫情时代 食育体系帮我们重塑健康

后疫情时代 食育体系帮我们重塑健康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23:56

中国食品安全报( 社长、总编辑朱长学)食育,也就是与各种食物和饮食文化相关的教育。食育既是源于生活的教育、也是回归教育的生活。食育体系,不仅要倡导良好的饮食习惯,更要倡导敬天惜物的价值观和健康观。

何谓食育?简单地说,就是与各种食物和饮食文化相关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每个国民为在自己一生中能够实现健康饮食生活、继承饮食文化传统等自觉培养良好饮食生活习惯、学习关于饮食的各种知识、提升选择食品判断能力的过程。

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民健康问题。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这是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全支撑与保障、强化组织实施”等七方面的战略任务。从这个愿景上说,食育作为大卫生、大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承载着促进全民健康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职责,加强食育体系建设、促进食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食育与健康免疫更是面临了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们认真思考如何促进食育高质量发展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可以说,建立与强化食育体系、促进食育高质量发展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亟须以食育为抓手,从源头上建构卫生饮食的逻辑体系,教育引导人们吃出健康体魄、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与健康生活的能力。

建立食育体系,就是要树立“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将食育纳入国民教育

食育认知能力越早,培养越能够长期见效。将食育纳入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发挥食育在“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中的功能作用,成为推广食育的最佳方式。学生群体处于培育饮食习惯、培养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终生良好食育理念的最佳时段。通过食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社会人格,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食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由学校教育出发的食育培养行为,必然会促进学生家长、进而带动社会更加关注食育,形成健康饮食的良好社会风尚。

因此,促进食育体系形成和高质量发展,就应考虑尽快将食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相应课程,培养高素质教师,编制食育教材、家庭读本等,并通过建设食育试验区、试点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学校,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提升大中小幼学生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让食育知识、食育思维、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

推广食育体系,就要增强“科普让人人受益”的意识,将食育讲到街头巷尾

健康是吃出来的,很多疾病也是吃出来的。与饮食习惯有关的慢性疾病、“富贵病”、食源性疾病、肥胖等现象,都与不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媒体以加强食育体系建设、促进食育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讲述食物健康故事,有利于倡导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国民坚信食育对健康的有益性,使健康的饮食方式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生生活习惯,直至培养起国民终生健康的观念和能力。

媒体无缝隙、不间断宣传的同时,更需要政府通过加强和改进食育体系,牵头自上而下、自微而著地普及食育观念。通过国家力量将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凝聚起来,帮助国民尽可能多地全身心参与和深度体验食育活动,提高国民的饮食文化内涵与修养,营造和谐自然的社会饮食风尚,并鼓励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都以身作则地投入到食育体系的宣介当中。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中国有关加强国民健全饮食生活的社会呼吁和日常实践越来越多,我们已有深入到中小学课堂的食育教学实践;具有社会担当的大小企业,在提升企业发展效益的同时,通过举办各种食育讲座或食育交流实践来培养员工健康文明的饮食生活理念;媒体主动承担起宣传和培育国民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的社会责任;学者们也在慢慢重视起食育研究,将食育体系建设向专业化更进一步。

延伸食育体系,就要遵循“传承让代代铭记”的规律,尊重传统饮食文化

一个国家的国民修养往往见诸于细节,小细节的背后蕴含的是大文明、大格局。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国家文明的缩影,是国民素质、礼仪素养的体现。可以说,食育对整个民族的国民体质、国民素质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食育文化早在古代就已产生,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食育的文化底蕴与育人价值时,仍然需要回溯由来已久的食育思想、食育文化和食育价值,让新时代的食育体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其理念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身体血脉里。

在汲取传统饮食文化的营养,延展食育生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食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与就餐礼仪,弘扬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的大善之心和谦恭敬让、勤俭节约的大国之道,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互渗、互融、互通的文化共育体系。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饮食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总结人类食物选择和优化的进程规律中,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潜在风险,摒弃愚昧落后的饮食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在推进和革新食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研究、了解和尊重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丰富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食育文化体系和食育基本精神,通过食物、食礼、食育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融合与融通教育,形成以食树德、以食启智、以食健体、以食立美、以食育劳的核心育人理念,并制定能够具体落实的食育行动,从而引导国民从力所能及的食育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与发扬我国优秀的食育精神和食育文化,以逐渐达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食育体系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教育认同。

优化食育体系,就要运用“互通让事事创新”的方法,了解各国改革实践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行食育的国家,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食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这些人类通识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协作、共享这些具体的社会生活文化。可以说,这也是全球食育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培育模式。

美国通过推行“可食校园计划”和“从农场到学校”项目在全美开展食育工作,旨在建立和分享一套从学前班到高中都可以适用的全国性食育课程,将菜园和厨房视为可以和所有学科互动的教室和实践的工坊,并且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丰富的有机午餐,以达到培养学生养成合理饮食习惯的目的。

英国政府和众多民间组织长期倡导健康饮食观念,如“校园菜园计划”就是英国食育的载体。该计划提倡孩子们独立参与食育相关活动,提高其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德国政府通过“公共厨房”项目推进食育教育,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认识食 物、体验种植、学会烹饪,注重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与动手能力,拉近孩子与食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建立与食物的情感联系,以此来推进健康饮食。

丹麦早在1880年已经在中小学校开设了烹饪课, 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四年级到七年级,学生需接受两年烹饪教育,鼓励青少年自己动手做新鲜、健康的食物。

意大利1986年成立“慢食协会”,以保护传统食物文化、传统美食及本地特有蔬果为目标。

可见,不同国家都在努力推进自己的食育体系改革,不同国家的食育体系又各有特色,它们在人类饮食文化的广阔土壤上“争奇斗艳”。因此,我们在欣赏和理解其他国家食育体系改革形成的饮食文化价值观的同时,还需要深入到我国饮食文化教育现状中去研究现有的问题,融合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和居民饮食生活习惯,来解决食育体系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既做到放宽视野、博采众长,也做到不盲目改革和不盲从改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康CMH重磅发布:疫情后时代国民健康趋势洞察报告
身体与健康|产后健身:女性生育后的身心重塑与自我赋权
后疫情时代,你亮“健康码”了吗?
后疫情时代 全民健身将迎来什么新变化?
后疫情时代 大健康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的身体系列——新陈代谢
后疫情时代,催生大健康理念升级变革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治愈性景观设计
紫微健康课堂:代谢那么重要,我们该如何提高代谢
后疫情时代催生健康潮,以营养科技破局的Swisse PLUS

网址: 后疫情时代 食育体系帮我们重塑健康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2041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