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02:11
相关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众多父母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如今激烈的竞争形势及负责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1

  青少年心理健康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7、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由于目前我国心理保健网络还很不健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入学不适应的预防

  儿童从一个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纪律严明、课多、需要较强独立自觉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通常,大部分儿童在一、二周内就能适应。但有少数儿童却总感到陌生、恐惧、怀疑、拘谨等,从而抑制了其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多对其关心、爱护和指导,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

  中学生在入学适应上有下述八个问题需要帮助指导。

  ⑴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

  ⑵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⑶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小学新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⑷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小学新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

  ⑸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⑹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⑺对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现在不提倡给一、二年级的学生留作业,但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铅笔盒的习惯还是挺必要的。

  ⑻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二)学习疲劳的预防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预防中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有:

  ⑴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上、下午的第一节一般安排中等难度的学科(如常识、思品),上午第二、三节可安排难度较大的学科(如语文、数学)。星期二和星期四可安排较难的课程,星期一和星期五则应安排较容易或轻松的课程。

  ⑵重视课程教学的心理卫生。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深浅适度;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科学地组织复习、考试;在教学环境上,声音、室温、光线、空气流通和课桌椅的安排都应注意身心保健的要求。

  ⑶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教师上课勿拖堂,课间应引导学生到室外适当地活动。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最好能做到当堂讲授、当堂消化,尽量不留家庭作业,课外文体活动适量。同时还应与家长加强沟通,确保中学生的足够的睡眠时间。

  ⑷注意儿童的营养。学校应指导家长及时矫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以及甜食营养品的做法。

  ⑸开展放松训练。学校应及时试行和推广各种心理保健操,定期开展放松训练。

  (三)厌学情绪的预防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老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就学校教育来说,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注意:

  ⑴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生活,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⑷摈弃“师道尊严”传统思想,避免滥用惩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⑸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⑹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乐学、好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⑺注意观察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型行为是由愤怒、不满情绪而引起的发泄、对立、对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说谎、攻击、偷盗、吸烟、破坏性恶作剧等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主要原因是家庭和不良伙伴的影响。

  预防攻击性行为主要措施有:

  ⑴尽量组织儿童一起参加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合作。

  ⑵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

  ⑶不忽视任何攻击性的举动。

  ⑷培养儿童说话的技巧。

  ⑸晓之以理,使儿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⑹适当采用惩罚手段,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⑺注意与家长保持联系,编汇一些资料供家长参考。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儿童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5、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6、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四、不健康的类型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8、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2

  一、考试焦虑症

  [案例]“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同学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心理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二、强迫症

  [案例]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心理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三、性别角色模糊

  [案例]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心理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四、恐学症

  [案例]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心理小贴士]“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五、体象烦恼

  [案例]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心理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六、恋爱受挫

  [案例]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心理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七、社交恐怖症

  [案例]“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心理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八、学习障碍

  [案例]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九、精神分裂症

  [案例]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十、抑郁症

  [案例]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3

  青少年存在什么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

  2、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3、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4、不良嗜好和行为

  吸烟、饮酒、盗窃、出走、叛逆行为,校园和家庭暴力,反社会行为。

  5、性心理困惑

  性生理和心理无知,偷看黄色录像,早恋,过早性行为,自残等问题。

  6、网络成瘾

  沉迷网络聊天,沉迷电子游戏,网恋,虚拟婚姻和性爱,模仿暴力,病理性赌博,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严重发生暴力、自杀、社会犯罪。

  7、躯体化症状

  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心慌,胸闷,紧张,郁闷,记忆力减退。

  8、自杀

  中国网今年公布了“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心理问题”,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约19%的儿童少年害怕受到惩罚而想自杀,18%患有心理疾病而诱发自杀。

  9、适应能力差

  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10、心理不平衡

  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如何预防青少年的心里疾病

  调整心态,积极向上,努力过就不用后悔。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做什么事情量力而行即可。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达到身心的愉悦。

  青少年太叛逆的家庭教育

  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谈成绩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减负

  父母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还要进行他们不愿意的培训,使得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们讨厌生活、叛逆期提前到了,希望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时候也适当的给他们玩的时间。

  如何缓解青少年压力情绪

  是真的放到自己身上家长还是做得不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这个阶段的压力和叛逆情绪,帮他们拥有健康心理!

  专家们认为每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承受着压力和狂风暴雨般洗礼的时期",这一思想引导着人们去相信在青少年时期承受巨大压力是正常的或者说这只是人们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时的一个阶段。

  然而这些正是这愚蠢又老套的观念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这压力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我们就不会想着减少青少年所承受的压力或避免他们受到这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我们需要正式严肃的对待青少年压力这一问题。人们数十年的研究发现青春期压力与同时期和之前长时间的生活有关,其中包括物质,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这一时期所承受的压力还增加了患抑郁症,和悲惨的自残或自杀的风险。

  根据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所得大约11%的青少年主要在18岁患抑郁症,并且美国疾病控制盒预防中心报道自杀是10到24岁这一年龄阶段死因的三分之一。

  青少年压力不仅影响青少年们的情感还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这与压力所引起的激素的变化有关,比如皮质醇;并且也会引起免疫功能的变化。直到成人之后这些仍然会有影响。在青春期承受巨大压力这一经历在成人期也会有害于身心健康。

  父母或监护人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青少年们不见得总是很快的接受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但父母给予的支持,温暖和爱是他们青春期时缓冲压力的关键。

  与孩子一起探究生活中压力的来源也有助于发现并控制压力。对父母和青少年来说,时刻充满希望也尤为重要。

  甚至于在学生们看来未来生活和申请进入大学之后,希望在学习,学校活动和运动,课外活动中保持好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所能控制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对于正常情况下人们所受到的压力,那些减压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青少年或父母在承受着极大地压力,或出现抑郁症症状且焦虑的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重要可行的挽救生命的措施。

  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来保护我们的年轻人免受压力的侵害,尤其是那些对年轻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的紧张性刺激。

  于此同时,无论在任何时候帮助青少年形成减压习惯都有利于限制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4

  1、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厌学现象普遍

  沉重的书包压力已由中小学逐渐扩展到了幼儿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愿望,使得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学习成绩,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天天面对的就是上学、写作业、上辅导班、考试等,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多数中小学生忘记了孩提时的快乐,直接导致了上中学后部分学生开始厌学甚至是退学。同时,以成绩高低为评判标准的生活方式,导致中学生一旦考试失败,就会心灰意冷,不自信,失败感油然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久而久之,就给学生形成很大的心理问题。

  1.2价值观迷茫

  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中学教育模式造成部分中学生价值观迷茫。由此引发的中学生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中学生逐渐形成了扭曲的“金钱”观,中学生中爱慕虚荣和攀比之风日益严重,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初步形成时期,性格特征不成熟、不完善,这样会给同学间的交往带来很多麻烦,常常造成中学生嫉妒、自卑、偷盗、厌恶等心理问题。

  1.3人际交往困难

  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家庭教育的不恰当方式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偏执、高傲等不良性格。由于从小缺乏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平等生活而导致没有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对孩子生活动娇惯和过分包办使得独生子女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从而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1.4网络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网络盛行,特别是手机上网的实现,各种虑幻世界充斥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网上虚拟的权利、金钱、暴力、色情等各种不健康的东西诱惑着中学生,上网已成中学生的主要生活,长期上网导致部分中学生形成孤独、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往,远离同学和家人,一旦陷进去往往无法自拔。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父母对子女经常训斥,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使孩子孤独、自卑、不自信。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父母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更大。

  2.2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改革虽然实施了多年,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堂教学,轻生活实践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2.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推进,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也不断出现,如低俗的广告、色情刊物、淫秽音像和含有暴力的动画片、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形成的唯钱思想和官僚风气等社会不正之风严重影响和扭曲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心理极易扭曲障碍时期,最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

  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3.1减轻学业负担,为中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施行素质教育喊得最响亮的就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效果甚微。部分学校为了追求中考和高考高升学率,口号喊得是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不断地加重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无情的剥夺了学生业余活动时间,星期六和假期补课的学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学校星期日都上课或者考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成长和发育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过重的学业负担无疑是对身心健康的摧残。因此,为中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为其创造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迫在眉睫。

  3.2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品德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层次的局限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多数家长在孩子思想教育方面是盲点,他们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

  3.3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等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中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

  总之,受家庭因素、社会风气、虚拟网络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社会、学校和家长应携起手来努力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中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

相关知识

青少年心理问题重在预防
对青少年减肥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doc
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发育障碍
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心理健康“防”比“治”更重要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多种心理疾病共生
如何调整青少年常见体态问题
如何避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老师家长 这些预防、识别和应对方法要了解

网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2298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