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又没有生活压力,有什么好抑郁的?
孩子叛逆期,说两句话就向家里嚷嚷,反了他了!
现在我们学生生活学习环境条件这么好,反而不能吃苦了,动不动就抑郁,就就是矫情。
就是,放在那边别管他,过几天就会好。
你可能听过类似的对话?但是你知道吗?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据《健康发展中国实际行动(2019—2030年)》披露,我国对于抑郁症患病率高达到2.1%。近年来,中国作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不断增加,过半数青少年社会有着自己不同文化程度的焦虑主要问题。在青少年教育阶段(12-18岁)的学生学习心理影响健康管理问题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一个高中培养学生最低,初三学生次之。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 万人受到企业各种不良情绪障碍和行为存在问题的困扰。每年接受这种精神消费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
来看一个真实事件
2019年底,一则关于石家庄一名13岁女孩因学业压力导致抑郁,吞下100多粒药丸自杀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女孩在事件发生前一个月出现抑郁症状,并被送往医院。
11月25日,记者来到河北省第三医院,在那里见到了小美的父母。事情发生后,两人之间无法正常入睡,面容憔悴。“我当初都不敢回家,一回抵家,认为家里四处都是女儿的影子,”小美的父亲蒋先生一脸悲哀的对记者说。
蒋先生奉告记者,小美曾经是一个异常活跃开朗的孩子。“她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表现很好,因为她性格开朗,她的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喜欢她,即使她去上课。“在家里,小美和父母关系很好。”她有时叫我“老蒋”,不管我叫什么名字。”
在一个多月前,小美之间出现了抑郁症患者症状。“孩子变得安静,整天郁郁寡欢,经常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蒋先生认为,孩子有这种症状,与初级中学学习后增加压力有关。
“初中以后,孩子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学习压力很大。孩子们在小学可以得到足够的睡眠。但进入初中后,因为作业压力大,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学习往往到晚上11点才结束,早上要早起去上学。睡眠不足会导致头痛等症状。而且,孩子总觉得看不到希望。就像初中,还有六年的中学。”
小美上的是重点班,她曾经对父亲说过想要转班,但是由于父亲劝她坚持中国坚持。”现在我想起来了,我伤害了孩子。”蒋先生有人遗憾地说。
发现自己女儿的异样后,蒋先生夫妇带着一个孩子去医院管理进行了分析检查,确诊了抑郁症。之后,小美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在住院的那一周,孩子的情绪似乎好多了。”入院后,小美又在家里歇息了一周,看到孩子的情形涌现了恶化,蒋先生夫妇开心不已,便和小美商量去上学。“当时,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意见。我以为孩子已经康复了。”蒋先生对于有些甚至懊悔地对记者说。
开学前一晚,那女孩吞下了一百多片药。
为什么抑郁会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频繁出现
0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导致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是由于童年创伤、不良家庭经济关系管理或者父母教养方式解决问题而造成的。
一些研究表明,在不良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抑郁症也有显著影响。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度的干涉和保护,以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等等,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02
学业压力过大
根据2019年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中国60.4%的儿童参加课外班,中小学生睡眠失败率为78.30%。作业多,课外多,睡眠不足,几乎成了中学生的常态。此外,在许多家庭中,父母都渴望看到自己的儿子成龙。在这样的“高压”下,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是必然的。
03
同学关系不良
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敏感,良好的同学关系管理对于其健康发展成长非常具有重要。
学生之间相处融洽,有共同的发展任务,沟通和交流可以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当遇到挫折时,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可以消除个体的孤独感,有效地避免抑郁症的产生和恶化。
相反,同伴关系不好的青少年比同伴关系好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症。
作为家长如何应对
家长是孩子进行心理发展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01
做一个学习型家长
学习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关键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
02
尝试与孩子做朋友
与孩子沟通,以开放的心态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你的孩子愿意谈论任何事情。与孩子沟通时,要坚定地表达支持,并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情绪,接受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无助,会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03
善于察觉发现
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与孩子有效、公开地沟通。然后还要察觉孩子的情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暴力和低级情绪;怪异行为的迹象。
tips
亲子家庭教育“四多四少”:
多用心,少用手;
多身教,少言教;
多对事,少对人;
多温情,少挑剔。
同时,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孩子未来生活幸福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