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疾病服用或者注射相关药品。但少数人在用药后出现了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情形,这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
一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二
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常可引起口干、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2、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是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3、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比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药物,第二天可能会有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
4、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
5、变态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质反应。是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
三
如何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使用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轻微的不良反应一般对人体没有很大影响或者只是引起轻度不适,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可能给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致人死亡。因此,药品不良反应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主要预防方法有:
1、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和药师自己的既往疾病史及过敏史。平时应记住自己发生不良反应的经历和怀疑药品,因为再次使用该药品时很可能发生同样的甚至是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2、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的用法、用量要遵循说明书规定或遵从医嘱。
3、不要轻信药品广告,部分药品广告会夸大药品功效,但对药品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4、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安全用药常识,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
发生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后该怎么办?
发现疑似药品不良反应,要停用可疑药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务人员调换其他替代药品。如果不良反应较轻,且停药后不适症状消失,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如果遇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五
如何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开展药品安全性评价,必要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发布药品安全性警示信息、暂停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修改药品说明书等,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当个人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可以向经治医生或者购买药品的药店报告,再由医疗机构或药店统一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
六
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认知误区
(一)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内容越长,说明该药品在使用中越危险?
解答:通常来说,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内容越长、越详细,说明研发人员做了更加充分的药理研究和临床验证,能够帮助我们对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症状有一个明确预知。
(二)药品不良反应很容易发生,所以生病后硬扛要比吃药更好?
解读:药品不良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生理、病理不同的情况下,对药物药理作用的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药品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多属于小概率事件,无需因此而惧怕吃药。
(三)药品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就会很危险?
解读:大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暂时的、一过性的,不会影响治疗和用药安全,只需要加强观察即可。如果确认某种药品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国家药监部门会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该药品。因此,国家批准上市的药品大可以放心使用。
原标题:《药品不良反应,需要您多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