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12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学科中最具治疗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在学术传承与创新、诊疗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诸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一)学术流派与学术传承
中医妇科流派是中医各专科流派中传承较好的。既有中医优势,也有专业特色。并得到前辈专家的指导与扶持。当今中医流派传承是中医传承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中医妇科分会起步较早,在前任主委肖承悰教授的倡导下,上届副秘书长胡国华教授努力拓展,经过近10年的流派学术活动,在组织管理、学术内容、研究成果等方面初见成效。
2004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妇科流派学术研讨会,北京肖氏妇科的肖承悰教授,上海朱氏妇科的朱南孙教授,上海蔡氏妇科的蔡小荪教授,天津哈氏妇科的哈孝廉教授,杭州何氏妇科的何嘉琳教授,广州罗氏妇科的罗颂平教授等进行学术交流。此后组织了10余次流派专题学术活动,2012年在香港召开“中国中医妇科四大流派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64家。其中,妇科流派11家。2013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召开“第一批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学术研讨会暨岭南罗氏妇科传承工作室启动会”,首批10家妇科流派参加会议,并倡议在原妇科分会流派组的基础上,筹备成立“中医妇科流派联盟”,推荐罗颂平为主任,胡国华为秘书长。
2013年8月在上海举办“全国妇科流派传承与创新-全国妇科研究生暑期学校”,100多位来自全国中医院校的妇科研究生参加,反响甚好。
通过组织流派专题学术活动,建立了团结齐心的全国妇科流派研究队伍,探索实践流派研究的方法,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出版《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胡国华、罗颂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是目前全国专业流派研究最早、成立流派联盟最早的。
对于妇科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从1991年国家启动首批名医传承工作以来,至今已进行第五批。通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师承教育,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近年还同时进行师承博士、硕士的培养。从2010年以来,有28位妇科名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中,2012-2013年新增11个。通过名医工作室的建设,系统地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与学术思想。
201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尤昭玲、丁丽仙、杨鉴冰,刘瑞芬、何嘉琳、褚玉霞、司徒仪、胡国华、金季玲、马大正、柴松岩、刘宇新、许润三、李祥云、张玉珍、王秀霞、赵翠英等17人“第二届妇科名师”称号。
(二)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
1. 重点学科建设
教育部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入选的中医妇科学学科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3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中医学院等。
罗颂平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组成员,杜惠兰担任中西医结合学科组成员。
建立学术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各级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年青医师外出进修等。
主要研究方向:
(1)对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 ①研究了安胎基础方寿胎丸防治自然流产的药效物质基础,初步确立了寿胎丸的提取流程以及体现最优补肾安胎药效的提取工艺。定性分析了各单味药的贡献度、交互作用、配伍关系,并对原方进行了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寿胎丸复方指纹图谱。②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对拟除虫菊酯所致妊娠缺失、胚胎缺陷的影响,补肾健脾中药助孕3号方可干预溴氰菊酯毒性,降低流产率,可能与其内分泌调节作用有关。③对于因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在妊娠期使用中药治疗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其子代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目前发现与正常妊娠妇女子代无差异。④在原有肾虚黄体功能抑制自然流产模型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妊娠期黄体抑制病证结合模型的优化设计与系统评价研究,以期建立符合临床发病特征的病证结合模型,也将继续从优化寿胎丸组方、相关模型设计、代谢组学等方面探讨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作用机理。
(2)对不孕症的多层次研究: 从多方位阐明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机理。①研究了补肾法对卵巢储备功能、黄体功能的调节机理,②中药对慢性盆腔炎免疫机制的调节,补肾活血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的机理,③补肾疏肝活血通络的中药介入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的疗效与机理,输卵管远端阻塞腹腔镜再通术后中医外治疗法,建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医标本同治法的优化方案进行后期病历的收集及资料整理工作。④中药加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等。⑤运用罗元恺教授的经验方罗氏内异方,采用活血化瘀和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药治疗对调经、助孕和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及其机理。⑥研究罗氏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对模型大鼠在位及异位内膜芳香化酶的影响。在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中初步显示罗氏内异方可降低异位内膜上皮细胞MMP-9及MMP-14的表达,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同时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初步阐释了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
(3)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中医临床研究: ①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资料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挖掘,研究总结诊疗规律、评价疗效。②制定《PCOS中医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面向国家重点专科21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及验证。③建立了PCOS文献信息库并在全国妇科中应用,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④实施针药联合治疗PCOS临床试验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中药复方/单体治疗PCOS患者的临床研究,“痰湿型”不孕证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⑤研制院内制剂“八味调经胶囊”,主要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
(4)对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临床路径、疗效评价的系列研究: ①采用信息论、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研究方法,提出了更年期综合征“心身同病”新理论;②开展了大规模、多中心随机的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治规律示范研究,创立了中医“心身同治”更年期综合征的新治法,规范了“情志疗法”操作规范;③提出并验证了“异病同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综合征等心身同病疾病的新治法;④进行绝经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标体系的构建研究;⑤开展了大规模、多中心随机的更年期综合征诊疗规范的示范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走向国际提供了有力的循证依据;⑥从绝经综合征惊恐障碍动物模型、神经内分泌学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⑦开展非药物疗法(腹针)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探讨腹针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有效性机制,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多样化信息证据;⑧开展补肾疏肝活血中药和心理应激对于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探讨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防治因素和措施,为中医药防治女性卵巢早衰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 重点专科建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中医妇科学为主要依托专科。2013年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5家中医妇科建设单位。
重点专科建设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总体目标。并制定了有明确考核指标、可具体实施的重点专科规划。对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导致生殖障碍的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以及危急重症的中医、中西医诊疗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诊疗水平与临床疗效。
(1)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规范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不断优化,提高临床疗效。①明确并实施的妇科专科纯中医治疗病种情况;②妇科专科主攻方向重点病种确定明确的中医特色优势切入点;③制定规范的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并定期优化。
(2)重点专科诊疗技术:①中医诊疗技术开展情况(中医综合诊疗治疗室的设立情况、中医诊疗设备、中医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的疗效)②现代诊疗技术:主要包括重点专科开展的主要诊疗技术、新技术引进情况和开展情况。
(3)亚专科建设:推动中医妇科专业向精细化发展。目前在中医妇科领域开展亚专科设立情况、亚专科负责人和相应的亚专科人才梯队情况。
3. 制定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009年由肖承悰主委牵头,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承担《中医妇科诊疗指南》的编写,在2012年完成并正式出版,开始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培训。
(1)文献研究
资料来源包括书籍类文献和报道性文献,利用检索工具,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找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文献的选择标准,包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出所立项研究的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资料,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经过对文献研究的统计分析,最后形成文献研究总结。
(2)专家调查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设计专家咨询表和/或调查表。按照德尔菲法(Delphi)《妇科指南》对本行业专家进行调查。调查专家以中医妇科专家为主,主要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中遴选,同时也要邀请少数中西医结合、西医妇科专家参与。要求高级职称、从事妇科工作15年以上、对本病有一定专长。每一轮正式问卷收集后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为频数、频率、百分位数、构成比等描述性统计指标。一般进行2~3轮的问卷调查,将专家共识超过60%的条目进行采纳,形成《指南》初稿。
(3)审查论证
在文献研究、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妇科指南》初稿。征求意见的对象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的大部分常委、在杂志发表过标准化研究论文的部分作者以及部分中、西医妇产科专家等。征求意见的方式包括网络和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召开中医标准化项目审定会对《诊疗指南》进行审定,针对审定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修改和反复审查,项目组数次沟通,并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汇报,从而形成《指南》报批稿。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建立对完善中医临床医学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示范性作用。
(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1.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为《中医妇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重视教材建设。2012年新出版4部妇科教材,包括罗颂平、谈勇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和连方、齐聪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马宝璋、齐聪主编的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和杜惠兰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及肖承悰、刘雁峰主编的《中医妇科临床技能实训》(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罗颂平主编的《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将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教材,反映学科的学术进展与技术进步。教材重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并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其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团队建设与学术交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举办了“全国中医妇科学师资提高班”,由主编、副主编示范教学,教材编委与学生面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201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均举办了教材研讨会。
每年举办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1次。2012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与罗马大学医学院承办“国际传统与现代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意大利罗马);各省中医妇科分会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前来讲学,并派出学术骨干到国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台港澳地区讲学、访问与合作研究。近两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40人次。
二、学科发展成果
1.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进展
对中医妇科学特有的名词术语、病证名称进行规范化研究。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项目“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中,肖承悰教授等参与了妇科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着重研讨了历史上有不同观点或有歧义的名词术语,如胞宫、两歧、廷孔、血室、崩漏等等。罗颂平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亦将进一步规范妇科条文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2. 科技成果
2012年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献库的建立和利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吴效科等)、“育龄妇女方药生殖遗传安全性研究体系建立与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尤昭玲等)。
2013年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痰浊致生殖障碍的病机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跃辉等)、补肾活血方对POF模型大小鼠卵巢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刘丹卓等)、中药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病变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哲等)。获三等奖1项:中医药防治节制生育措施所致相关疾病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丁丽仙等)。2013年度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补肾调经法改善卵巢功能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杜惠兰等)。
3.妇科教材与专著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谈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连方、齐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中医妇科学》(马宝璋、齐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杜惠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连方、齐聪主编),《中医妇科临床技能实训》(肖承悰、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肖承悰、杜惠兰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胡国华、罗颂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重订《何子淮女科》(科学出版社,2013)等专著。
4.妇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的制定
肖承悰教授、杜惠兰教授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制定,目前该指南已在临床应用推广。
三、学科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各级中医院均属综合性医院,而非纯粹的中医医院。妇科属于术科,其中医优势在门诊非常显著,而在病房,则往往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甚至以西医妇科为主。在基层中医院,多开设产科,中医特色在病区更为淡薄。因此,学科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隐忧。
1. 中医妇科人才的培养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
中医的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基本参照西医的模式。青年中医师在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往往着眼于西医专科技能的学习,对于中医基本功的训练不够重视。
2. 学科与专科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有些地区中医流派的底蕴深厚,有些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中医及其专科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专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地区、名医聚集的地区,其学科与专科发展较快。在经济欠发达或流派底蕴薄弱的地区,学科与专科的发展缓慢。部分地区的省一级中医药学会和妇科专业委员会未能定期开展学术活动。
3. 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高水平的研究项目与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在高层次、国际性刊物发表的论文较少,开发性研究较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国内各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仍较欠缺,未能形成学科交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国际性学术交流不足。
四、学科发展展望与对策
1.中医妇科理论研究
对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研究是近20年备受关注的热点。以此为理论框架诠释生殖生理调控的中医理论机制,对于中医妇科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现代生殖医学,包括内分泌学、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组学的理论和方法,阐明“肾主生殖”的中医理论内涵以及现代意义,研究月经节律的调控与气血盛衰、子宫藏泻的规律,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以重点学科建设与中医妇科流派研究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引领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2.中医诊疗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证候的判断可取得定性、定量的指标,治疗手段、方药的疗效可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进行客观评价,也可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疾病/证候类型,以观察中医药作用机制以及量效关系。
不孕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辅助生育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了胚胎种植的成功率,给不孕夫妇带来了福音,但自然流产率仍较高,抱婴率仍然低迷,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尽管辅助生育技术普遍开展,但费用较高,大部分夫妇更期待的是自然受孕,对于输卵管性不孕、排卵障碍性不孕、免疫性不孕等,中医治疗均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在防治自然流产方面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降低流产率是生殖医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的、研究的热点。
随着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不仅导致不孕,且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高,严重危害女性的心身健康,受到妇产科界的广泛关注。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亦未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且具有不抑制排卵、有助妊娠的优势,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应继续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围绝经期与老年妇科疾病的困扰日益受到重视。妇女对于激素替代治疗副作用的忧虑,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3.专科人才培养
提高中医妇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临床专业学位硕士、博士以及传承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应注重医德与中医文化的教育,通过临证跟师,切实提高临床诊疗技能。
加强中医妇科专科医师培训。把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中医师承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中医基本功,着重提高中青年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彰显中医优势与专科特色。
相关知识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1)》——肿瘤心理学研究进展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正式发布(附简本全文)
【2018年整理】研究分析报告=中国三线城市网民暨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pptx 全文免费
我们要如何吃得健康? 解读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
心理所发表综述论文系统阐述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引领学科发展新篇章
健康服务研究报告
中国早教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2021中国早教启蒙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发展潜力大
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报告
网址: 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12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27835.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752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51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2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20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26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20
- 7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87
- 8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83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30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