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之十二经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经脉和络脉以及经别、经筋、皮部构成。其中主要的干线称为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由经脉分出分支称为络脉,以十五络脉为主。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养机体组织;传导感应;调节脏腑器官机能: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性及其为病的广泛性,所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明·李梃在《医学入门·内集》中指出:“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分别联系内脏及肢体,为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交接次序及走向规律,同时与脏腑有特定的络属关系。十经脉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气血周流,无有休止,从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为病既可表现在经脉,又可表现在脏腑,因而对诊断、治疗疾病有指导意义。
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中医学对人体组织功能的独特发现和认识,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经文强调:“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是动病”“所生病”的理解
“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在叙述完每条经脉的循行起止后,对与本经有关的疾病、证候记载。后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气血先后说。
《难经·二十二难》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即每一条经脉都分为气病和血病,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新病在气,久病在血。可知,“是动病”是气分病,“所生病”为血分病
第二,经络脏腑说。
《校注十四经发挥》认为:“是动病”为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唐·王冰也直接将“是动”解释为“脉动",表示此经脉异常变动,则可以在本经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相应病证。因为“是动”病直接来源于脉诊病候,只言“动”而不言具体脉象,后人多将“是动病”直接解释为经络病。相对而言,“所生病”则为脏腑病。
第三,内因外因说。
《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称“是动病”,本藏腑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称“所生病”
第四,本经他经说。
《难经经释》云:“《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所生之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即本经之病称“是动病”,影响至他经之病称“所生病”。
第五,穴动诊病说。
《灵枢注证发微》认为“此篇'是动’之义,正言各经之穴动则知其病耳”,即根据各经俞穴的脉动变化诊断疾病。“主x所生病者”属上读,是“是动”后所列病证的结语,归类表示病证所属的脏腑或气血津液筋骨等范围。而“主x所生病者”之后所列病证,是对“是动”病证的补充,“或出本经,或由合经”。
第六,病证主治说。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1974年版)认为:“是动病”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而“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可以认为,“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是主……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腧穴可主治之病证,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
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其中,“病证主治说更符合经文原义。考“主”有主持、掌管之义,在医书中常引申为“主治”的意思。如《灵枢·九针论》有“五曰铍针……主大痈脓”等。而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脉主治其所产病”的记载,是这一训释的有力佐证。因而,“病证主治说”把“是动病”释为该经发生异常变动所产生的病证,视“所生病”为该经脉俞穴所能主治某脏(或津、血等)所产生的病证,既能阐明这两组病证的区别所在,也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某些重复,义胜而确切。
十二经的循行规律和脏腑络属
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走向上,“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在分布上,“三阳经行于头,三阴经行于胸腹,三阳经行于腰背;三阴经行于四肢内侧,三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在经脉交接上,阴阳表里经脉交接于四肢部;同名手足三阳经脉交接于头面部:手足三阴经交接于胸部。在流注次序上,始于手太阳肺经,依次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终于足阴肝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为一周。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循环无已。并且,十二经脉的每一经都分别属络于互为表里一脏和一腑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某些经脉除属络表里脏腑外,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贯肝,人肺,络心,注胸中接心包;足厥阴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中等。
六经气血多少的不同记述
关于六经气血多少之说,在《内经》中凡三见:除《素问·血气形志》外,又见于《灵枢·五音五味》所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还见于《灵枢·九针论》所云:“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太素·卷十·任脉》又有不同的记载:“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说法的不同或来自汉前不同学派的不同认识,更可能因于文字的错乱。这种差异早在晋代就造成了学术上的混乱和困惑,今本《甲乙经·十二经水》采用的《灵枢·经水》原文不见于今本《灵枢》,所载与《灵枢·九针论》基本相同,但有太阳“多血气”、少阳“少血气”的差别。今本《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还完全抄录了《灵枢·五音五味》,说明皇甫氏莫衷一是。北宋·林亿《新校正》却指出《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所引“与《素问》同”,则又提示了《甲乙经》在北宋时就有不同版本或在宋以后又有改动。经过金元时期针灸学的蓬勃发展,明代以降,各医家的认识,统一于《素问·血气形志》要之,六经气血的多少来自于对人体生理,特别是病证表现、治疗反应的观察。各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多表现在血分还是气分,伤血、伤气何者为主,针灸或药物治疗后的血气变化和转归,是判断脏腑经络气血盈亏的归结点。清·吴谦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从疮痈类病证所作的注释是经验之谈,可资参考:“人之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分,多则易愈,少则难痊疡医明此,临证可豫知痈疽、疮疡之始终难易,而用药消补之法始当也。如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常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此四经常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此六经常多气少血。大法血多者则破其血;气多者则行其气。气少者难于起发,宜托补之;血少者难于收敛,宜滋养之;气血两充,则易于起发,易于收敛。”
络脉的特性及与经脉的区别
络脉是经脉循行的延伸和补充,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别络,又称大络,它是从经脉直接别出的络脉干线部分,主要有十五别络,脏大络等。
二是络脉,是从别络分出的络脉分支,其数目较多,但均无具体命名。
三是孙络,是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分支,数目众多,网络全身,无处不到。其浮现于体表的部分,又称为浮络、阳络,其深藏在里的又称为阴络。
络脉以其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具有渗灌血气津液,贯通营卫和保障经气周流等独特功能经文指出了络脉“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卫气已平,营气乃满”“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的生理特性,提示了其与经脉的功能差异,并从人体分布上指出了“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的区别。
临床运用
清·叶天士秉承《内经》之说,在东汉·张仲景辨治疟母的启发下,倡导久病入络说,即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其曰:“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邪气久病入络,就形成络脉瘀阻,且久病人络有其特殊的证候表现即癥积有形,着而不移。络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久痛。血络瘀阳不通,故作痛。络病之痛又有虚实之分,瘀实则痛而拒按,络虚则痛而喜按。叶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确定了络病的治疗大法:“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行气,是终病大旨。”其用药与平常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须借助于虫蚁走窜之品,如水蛭、虻虫、土鳖虫、穿山甲、露蜂房、鳖甲、地龙、全蝎、蜣螂等。此外,叶氏认为辛香行气也应是治疗络病必备之品,具有将诸药领人络中的作用,药如小茴香、青陈皮、薤白汁、金铃子、延胡索等。这些治疗络病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关知识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Ⅱ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指压十二原穴内治一切疼痛歌
《内经》的养生之道
女人穿着中脉美体内衣不可拒绝的十大好处
经典胎教故事二十四篇 请收藏
经常做这十件事会让你减寿十年
燕荚私人健康管家,十二年经验,专业守护您的健康之路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
宝宝十二个月了经常腹泻,体型消瘦怎么办?
网址: 《内经》之十二经脉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29034.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85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60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94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301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1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92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9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78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8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