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养生”这个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吃点什么?”这个想法也没错,毕竟“民以食为天”嘛,但如果把养生仅仅当做吃点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除了吃点什么之外,“养生”的范围还很广泛!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所以说,“吃点什么”只是养生的一小部分,养生包含饮食起居以及社会活动等。那么,古人智者是如何看待养生的?养生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给出答案:“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上古时代,智者的养生之术,总结有三条: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壹顺应四季变化
春生:春天的三个月,从立春到谷雨,万物之气生发,人体也要跟上自然的节律,让人体之气生发起来,“动则生阳”,适当运动,比如早晨起来,去空气好的地方散散步。在为人处世方面,多奖励,少一点惩罚,这就是“春生”。
夏长:夏天的三个月,从立夏到大暑,日照时间逐渐延长,自然界的万物郁郁葱葱,开花结实。夏天要早点起床,不要讨厌晒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要适当晒太阳,总是呆在空调屋子里,时间一久很容易损伤阳气,以后年纪大了就容易得病。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就是夏天出大汗之后洗了冷水澡,之后就落下了病根。
秋收:秋天的三个月,从立秋到霜降,秋高气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植物的果实变得饱满,收获之后,迎来“秋风扫落叶”的寂寥,古时候的“秋后问斩”就是这个道理,春天是从不问斩的,所以人们的精神在秋天要收敛一点,早点休息,早点起床,不要太过耗散。
冬藏:冬天的三个月,从立冬到大寒,天寒地冻,北方的植物基本都枯萎了,有的动物也开始冬眠,所以冬天的时候人也要早点休息,注意保暖,等太阳出来再起床,虽然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有点不适应,上班上学还是要按照时间点来。但是,虽不能尽善尽美完全达到,但达到一部分,对身体健康的帮助也不少。比如现代的国医大师干祖望、邓铁涛都104岁高寿,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贰
调畅情志
在日常生活中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当表现出来情绪是可以的,但不要太过,过犹不及。总体上使得心情保持平和。
有些人容易郁闷,容易生气,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比如甲状腺肿的患者,多数就是长期压力过大或者情绪不好引起的病患。俗语有云:“生气,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让自己生气,使自己的健康受到影响。那怎么做才能保持平和心态,使得自己的健康不受情绪的影响呢?
首先要正视问题,要明白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其次要及时觉察和发现自己的不良的情绪,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排解发泄,比如和亲朋好友倾诉,或者散步等等。通过情绪控制,积极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就像一首诗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叁适当运动持之以恒
久坐之后适当起来活动活动,也是养生。名医华佗传记里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意思是说,适当运动但不要太过,比如现在有的老年人为了锻炼,走几万步太过了也不好。适当运动,血脉流通了,使身体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这样一来,身体的免疫力就提高了,外邪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中医养生不仅仅是“吃点什么好”,而是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调理,提高自身正气,以达到“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境界,如此一来,疾病就不容易侵犯我们了。这才是上古智者最高的养生境界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影响,请联系删除。仅用于信息交流,不构成对任何医药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或广告宣传。有关疾病、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请咨询医生或有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