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艺网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09:26

  在桂东南民俗活动中,流行着一种游乡娱人的拟兽舞,它是广大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由表演仪式和道具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桂东南人民积极、乐观、诙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作为一门综合的民间艺术,拟兽舞道具与桂东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 拟善舞的历史渊源

  《书经·舜典》中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歌舞百兽”应为拟兽舞的最早记载。当时的拟兽舞反映的是古人的狩猎生活。早期人类由于对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蒙昧无知,遂产生了对图腾和自然力的崇拜。而后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开始出现,这时的拟兽舞也渗入了宗教内容。它不再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单纯再现,而被赋予了某种信仰、愿望或理想,如通过舞蹈祷祝丰年、祛疫驱灾、祈福纳祥等。

  桂东南拟兽舞何时出现已不可考。据《郁林州志·风俗篇》载:“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又有舞狮、耍猴、跳龙、引凤等戏,沿村唱舞,谓之贺新年。”由此说明至少在清光绪年间拟兽舞已盛行。拟兽舞以其强烈的娱乐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众喜爱。

  二 拟兽舞的内容及道具分类

  1 拟兽舞的表演内容

  拟兽舞模拟表演的动物类型众多,表现内容丰富,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一种为驱邪纳福的求吉祝愿,如“犀舞”、“龙舞”、“狮舞”、“鹤舞”、“麒麟舞”等。二是表现劳动生产的欢愉之情及歌颂勤劳和坚韧的精神品格,如“春牛舞”、“象戏”等舞蹈。第三类以满足群众娱乐为目的,如“马鹿舞”、“竹马舞”。其中“龙舞”、“狮舞”、“麒麟舞”等至今盛行于桂东南城乡。有些种类如今已不多见,如“鹤舞”只见于玉林沙田、新桥等乡,“凤麟祥”只见于山心、沙塘等乡镇,“吹箫引凤”仅见于玉林镇。“舞犀”更是少见,只在博白出现,“马鹿舞”仅在容厢的平坡、峤北流行。

  2 拟兽舞道具的分类

  拟兽舞对动物的形似,除了形体动作的模仿外,更借助于道具来体现。道具分主辅两类。主道具是指那些根据各类动物特点设计的特别道具,主要有犀头、龙头、狮头、凤、鹤、麒麟、春牛、竹马等。为了方便表演,它们一般做成坯形,留一个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间。辅道具指拟兽舞表演中使用的一般性道具,常见的有弥勒佛、彩扇、彩船、彩绢、彩带、花灯、绣球、钱鞭以及舞者的表演服装等。辅助道具虽然简单,但在表演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拟兽舞中其他角色常用的花灯、彩扇、彩帕、绣球、钱鞭等道具,多为拟兽舞中农夫、村姑、牧童等配角使用,用以挑逗、引领表演的“鸟兽”,可为表演增色不少。如“舞竹马”为四男i女,马童与扮竹马者各一人,逗马者一人,掌花灯者二人。跳鹤中就需一人用彩带逗鹤,一人做舞鹤动作,或者借助道具进行说唱、表演。

  三 拟兽舞道具的艺术特征

  从民俗功能和技术形态来看,拟兽舞道具分属于游艺性民俗纸扎。民俗纸扎早期只限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后才逐渐演化为节日、庙会、宗族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作为桂东南一种独特的民间扎技,拟兽舞道具荟萃了裱扎、编结、绘画、剪纸、书法、刺绣、象征、意象等艺术精华,有着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1 造型方法

  拟兽舞表演风格质朴自然,欢快热烈,具有强烈的向往和追求意念。拟兽舞道具以现实和想象的动物为母题,在造型方法上受百越族原始图腾艺术、实用功利以及工艺处理的影响,不自觉地以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处理,时常使用观念性的造型符号,具有程式化、规范化、趋同的特点。如“舞狮”是从“舞犀”演变而来,犀与狮的造型相似,狮道具上多了个角,是从犀头上仿来的。狮头造型古雅圆大,前额宽阔隆起,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犀道具的独角上绘有一仙人坐镇,长角左右两侧分别有两个尖刺。民间传说中的犀本是一种邪恶、凶猛的动物,头上长满角刺,经常作恶人间,后来被神仙降服,所以犀头中间有了这个仙人坐镇,恶兽才变成瑞兽造福人间;麒麟造型相对复杂,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椭圆的身子,肚子中空(预留给表演者操纵),其头顶也有一独角,嘴巴张开,内有细致的牙齿,造型质朴、清新、夸张,突显出麒麟滑稽风趣、朴实憨厚的性格。它采用了理想化的造型方法,如麒麟道具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正如《毛诗正义》所载:“麟,麋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一角,脚端有肉。”在似是而非之间做到了吉祥瑞嘉的神性表现。拟兽舞道具实质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象征性艺术         。

  2 色彩表现

  作为吉祥物化身的拟兽舞道具,色彩严格按照民间审美观念,设色规范,色彩热烈明快、浓重艳丽。如“麒麟”用色多为红、黄、绿、黑、白等,以红底绘黄纹形成主色调,再以绿、白作为点缀色,色彩单纯、明快、喜庆,既有明度对比,又有色相对比。头上通常饰水纹和火纹,身体布满麟片,眼睛为黑色,胡须以及伞形流苏样式的尾巴均为红色,显示了一种庄重吉祥的喜庆气氛。“犀”以红、黄、绿i色为主,黑、白、蓝色为辅,各色块均以白包边,对比强烈却又调和,局部描绘秩序化的饰纹,庄重中体现出流畅而灵动的美感。眼珠大而突出,缀以黑、白两色,整体给人威猛新奇、吉祥喜庆之感。犀头搭配五彩条纹披身,更显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玉林民间艺人刘福林曾说,要使道具舞动起来够“猛将、企身、醒目、有神”,画工必定要“惟妙惟肖、活泼对仗”。

  3 装饰手段

  道具的装饰手法丰富,纹饰讲究错落有致,或平涂,或渲染,或勾画,设色明丽沉稳。对称、均衡、重叠、呼应等是常见的装饰手法,如麒麟,装饰重在头部和尾部,多以丝绸、绢缎、绒花、皮毛、彩线、金银铂纸、亮片、玻璃珠等材料装饰,更显瑞兽憨态可掬、稚气横溢的可爱形象。犀道具强调面部装饰,腮部饰有对称的抽象涡纹同纹,代表着太阳和光明。狮的前额也常绘有如意祥云纹样。这些由点、线、面绘制而成的抽象符号,伴随着一种潜在的原始意识,附饰在那些变形夸张的实体上,使之蕴存着一种原始艺术的无限野性和张力。

  四拟兽舞道具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拟兽舞道具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桂东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蕴含了桂东南的尚武精神

  先秦时代的岭南土著民族号称“西瓯、骆越”。桂东南境内居住的土著人,正是百越族中的“西瓯”(壮族的祖先)。据明朝邝露著《赤雅》载:“肉翅虎,出石抱山,晨伏宵出,其飞也翱,翪常向鬼门关食人,为獞人射杀。”可见古代这里地处蛮荒,林海浩瀚,瘴疠迷漫,毒蛇猛兽出没无常。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丘陵山林的地形,茂密的森林,野兽横行。土著人及所种的农作物经常受到野兽践踏,人畜安全也受到威胁。为了保证粮食收成,他们想出以兽赶兽的办法,模制猛兽面具,然后鸣锣擂鼓,跳起原始的拟兽舞蹈驱赶野兽,争取丰收,表现了壮族人不甘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秦汉以后,大批移民进入岭南,成为郁林人汉族的祖先。史料证实,桂东南人的祖先是由原来的土著民族和大量的广府民系和客家人迁徙而来组成。由于朝代更迭,战乱纷繁,先人们千里流徙,爬山涉水,辛勤开拓,创立基业,需要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强壮的体魄。当他们定居下来以后,既要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又要防御外人异族分割。因此,尚武学艺,养育阳刚之气,增强防御能力,便成为桂东南广大群众的共同理念。在秋冬时节,农闲之余,人们在舞狮舞龙的锣鼓声中,学武术,练功夫,更显英姿。这种精神在桂东南拟兽道具舞的表演中得到体现。俗话说,“武与舞不分家”,舞狮、舞犀、舞龙更是与武术联系在一起。这种与武术、舞蹈、杂技融合为一体的拟兽舞艺术表演形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加群众娱乐,增进族人团结,更体现了桂东南人大智大勇、灵活机智的精神面貌。

  2 蕴含了桂东南的民俗信仰文化

  桂东南经历了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壮族、瑶族和汉族等世居族群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骆越、西瓯的先民,南迁的汉人,更有明清时期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的大量移民,使这里呈现了一个多民族同居共邻和多元文化互渗互融的格局。从拟兽舞道具的种类来看,既有百越族所信奉的动物图腾,也有中原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动物,从中可管窥其丰富的民族信仰文化,如土著人崇尚犀、象、鹤、马鹿、青蛙、蝙蝠、鸟等动物。历史上岭南郁洲曾出没大量的犀牛、大象等动物,象后来经农家豢养驯化,用来耕地、运输,“象戏”、“竹马”明显保留了土著遗风。“凤”是壮族先民鸟图腾观念的折射。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驼经诗》记载布洛驼是壮族始祖,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创始神,因此壮族人认为自己是鸟的后代。在春节民俗中常有“跳鹤”,传说跳鹤可免遭瘟疫之害。龙、凤、狮、麒麟则是中原汉人的吉祥物,“舞狮”、“舞麒麟”、“舞龙”是从南迁的中原汉文化流入,龙、凤、狮、麒麟等拟兽舞道具正是经过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丰富和创新,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独特造型。

  3 蕴含了桂东南的民俗仪式文化

  拟兽舞表演在桂东南民俗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拟兽舞表演因其喜庆的气氛、热烈的情绪、奔放的动作、热闹的场面等特点,在桂东南各种民俗仪式活动中参与最多。如春节至元霄节,玉州、博白、陆川、兴业皆有舞麒麟出街人村拜年赐福之民俗;博白、龙潭等地元宵节的狮龙出游活动,更增添了传统节日祥瑞的氛围。民间的一些喜庆活动,如生日、婚嫁、添丁、新居落成等,也会邀请“拟兽舞”表演队来助兴。此外,桂东南地区有着名目繁多的本土节日,如二月的土地诞、春牛节常有“象舞”(又称“勾嘴戏”)演出,带有浓厚的山林民族农耕生产文化色彩。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些节日,如社诞拜庙举行的庆祝活动仪式隆重,气氛热闹。庙会期间常请戏班演戏,吹奏玉林“八音”,更有舞狮舞龙来庆贺,附近各村群众纷纷前来参加仪式,祭拜神明,祈求美好愿望。

  拟兽舞道具蕴含着较多的原始意念因素,至今仍是一种地方习俗文化的物象,它以追求精神上的“真”、“美”“善”为内涵,是桂东南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传承性和积淀,是地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与民俗活动、宗教信仰、地方风情紧密相联,展现了桂东南地区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桂东南民间的审美情趣。

相关知识

中国西藏网
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
​千岛湖艺术疗愈节推动艺术疗愈经济
中国古文化中的胎教
FESE  朱彤院士:中国环境健康研究展望—论文—科学网
一文了解重庆美吉姆早教艺术课程
早教艺术课程
【2018年整理】研究分析报告=中国三线城市网民暨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pptx 全文免费
中国心理网www.psy.com.cn
中国心理健康网

网址: 中国文艺网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31026.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