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

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09:26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鲜明的民族特征,突出的地域个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奠定了山东民间舞蹈的丰厚基础及独有的艺术魅力。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
撰文/刘凤兰 李文清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热烈火爆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丑伞中的第一和第二把伞既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花又称拉花,有地花(不踩跷)和跷花(踩高跷)之分,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种角色外,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秧歌队可定点表演,也可在行进中表演。当地称“街筒子”,又叫“串街”或“行程”。秧歌队按照乐队在前开路,伞、鼓、棒、花随后的顺序排成二路或三路纵队在行进中表演,当全部头伞进至街中心成一列并交换位置穿插队形以及所有角色做起各自的动作时,“串街”“行程”的表演就此达到高潮。接着进入预定表演场地进行定点表演。定点表演的第一表演段就是秧歌的主体部分“跑场子”,亦称“跑花场”。跑场子共分三个表演段层来完成。首先表演“打场子”。打场的方式各种各样,一般有武术、高跷、舞狮子和滑稽丑角表演,目的是扩大演出场地。接下来是打击乐队居场地正中偏后位、秧歌队面向乐队大鼓演出的“按场”。按场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即变换队形图案的“跑”,全体队员按照图案的表演路线快速穿行,交叉动作间隔均匀、有条不紊,跑动时脚下生风。武场主要表演“打”,即队员按照规定的路线原地或走动做有气势、有夸张、又勇猛的各种武打动作,一般常以优秀的舞蹈组合为 主要表现手段。如:“金龙盘玉柱”、“嘶马蜷啼”、“八条街”等。文武场则是稳中有动、时起时伏的表演在一个场景中交替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气氛。最后则是收场,也叫“刹鼓子”,即当秧歌队最多跑十几个、最少跑5个图案时由头伞示意收场,停止表演。整个跑场子的过程一般按照文场——武场——文武场的顺序组合反复,其节奏有快有慢,气氛上对比鲜明,情绪上有张有驰,效果醒目。
   由于鼓子秧歌中的角色不同,所用的道具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鼓子秧歌动作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庄重风趣、老当益壮的老生形象的丑伞,是秧歌队的领头人。丑伞左手握伞,右手握系着铜铃的拨槌,表演动作外推走下弧线,有“韧劲”,给人舒展圆润之美感。以领花而得名的花伞是代表青年人形象的。伞的握法与丑伞相同,右手握系着红绸的响铃,第一拍右手向右斜前方做外翻花动作,后三拍收回身后,整个动作挺拔,充满阳刚之气。“鼓子”的角色是表现强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他们左手持鼓,右手握系着红绸条的鼓槌,舞动起来强劲有力,用臂力把鼓抡起来,借腰的旋拧带动上身,无论是做跳、转、劈、蹲动作,都要先把鼓抡起来。“鼓”跑步要大,架子要低,抓地后蹬,跳时要直起直落如旱地拔葱,蹲要沉稳如脚下生根,整体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棒”表现的是矫健的男性青少年形象。其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上体挺拔,双臂在肘的曲伸中由肩发力,两棒相击有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突出腕的运用,干净利落的动作把健康向上、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花”代表少女形象,花的道具即一条三四米长的彩绸和扇子、花枝,表演时左绸右扇或右绸左扇,左绸右花枝亦可,花的动作活泼优美,表现出少女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优美。
   鼓子秧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同时还表现了民间艺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艺德与情操。商河县牛堡乡杨庙村的韩振玉、惠民县石庙乡石庙村的王守忠、济阳县仁凤镇司家坊的司兴尊、阳信县勃李乡张王庄的张如信4位德高望重的鼓子秧歌老艺人,均被当地尊称为秧歌“博士”,他们虚心好学,勇于发展创新,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并培养出三代头伞。他们创编的秧歌场图,流传至今,深受喜爱。

优美俏丽的胶州秧歌

   山东秧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结构严谨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另一种秧歌。海阳秧歌结构严谨,秧歌队分指挥、演员、乐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指挥名为“乐大夫”,集体表演者为“花鼓”、“小嫚”,双人表演为“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老头”与“老婆。指挥乐大夫左手抱伞,右手拿“甩子”,抱伞之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手执甩子是为消病去邪。指挥者的动作寓于舞蹈动作中。演员分男女演员两种,人数多则几十人。男演员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组成,戏剧武生扮相,排在秧歌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打场,单手击鼓,与乡间姑娘扮相的小嫚做结对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小嫚也可以脱离花鼓独立表演。货郎与翠花是表现乡间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丑婆则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是顽皮孩童扮相,两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扮老头、老婆的表演者随秧歌队跑场,并指挥乐大夫点报表演节目。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进”与“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队与接受单位的联系和告别;而显示秧歌队阵容、技艺和进入表演场地开辟表演区域、拉大场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阵”;“耍小场”和“跑阵式”为秧歌队中几种角色的重复表演和各种图案变换的默契配合,犹如众星捧月;“演场”则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煞板收势”。秧歌队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小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员蹲地小 憩 。
   海阳秧歌的动作,要求全身都要“活泛”,要“浑身会说话”。动作非常讲究 内在力量的扩张,而扩张要靠呼吸来带动,呼吸聚散着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扩展到全身,控制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可谓“以气带动,以内制外”。男演员讲求“铺身刹架”、“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重、稳健之感觉。女演员讲究心态的表露,追求舒展飘逸,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海阳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韵律和丰富内涵。
   海阳秧歌还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舞蹈语汇,从不同角度、用逼真动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鲜明的民族特征,突出的地域个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奠定了山东民间舞蹈的丰厚基础及独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秧歌已经过由量变到质变,其中“胶州秧歌”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纯舞蹈形式,它不仅在本地区普遍流行,而且在全国舞蹈比赛中也获得较高的声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民间艺术。山东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片说明文: 摄影/曹玉山
1、其名称最早叫“跑秧歌”的鼓子秧歌
2、“海阳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有很多成套的锣鼓经
3、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

相关知识

健身秧歌
健身运动传递健康快乐——精武镇悦丽舞蹈队队长郭振敏的故事
形体训练在中老年舞蹈教学中重要性的看法.pdf
舞蹈疗法
1+1塑形健身舞蹈
中国古代巫术歌舞中的音乐治疗思想
瑜伽减肥舞蹈视频
84套健身养生课程合集,瑜伽/减肥/增肌/体态中医养生/舞蹈训练等(1.07T)
形体舞蹈的概念,舞蹈是一种人体表演艺术
吴都社区开展“引领新风尚展现新风采”健身舞蹈活动

网址: 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3103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