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疗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运动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结果:患者治疗数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并发症显著降低。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运动疗法心力衰竭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3-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心肌病变和心室长期受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社会老龄化,对CHF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应该逐步加强。传统治疗是被动的,不利于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运动疗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有氧运动,病人通过科学的运动能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血液灌注。本文对9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康复运动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平均(65±11.8)岁;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康复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级分步行康复运动治疗。
1.2.1心功能Ⅳ级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被动活动肩、肘、膝关节,每次5~10min,每天1~2次,但不应有疲劳感;下床坐直背椅,开始时每次10~30min,每日1~2次,逐步增加时间;下床洗脸、吃饭、梳头、床边大小便。同时解释心衰症状的病因,安慰患者及家属,教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烦躁。
1.2.2心功能Ⅲ级床边站立,下床洗脸,自行更衣,坐位大便;廊内每次步行100m,每日2次,院内步行250m,每日2次;上楼梯一段,每日2次。应注意有无头晕、胸闷、心悸、气急等危险情况。
1.2.3心功能Ⅱ级步行500m,每日2次,上一层二段楼梯,每日2次,基本生活自理,可在家属陪同下步行上街,以不疲劳为度。出院时交代饮食及出院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进行下列指标观察变化: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的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定: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观察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数周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水平、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数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LVEF明显增加,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数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CHF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是近年来心脏病康复学的进展之一,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证明,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规律的运动对慢性心衰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康复运动疗法是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康复运动。许多研究证明,康复运动能提高慢性心衰的活动耐量,使患者机能恢复,自然病程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有氧运动不仅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心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降低二项乘积(RPP)指标,同时能减轻心肌肥厚,改善左室舒张、收缩功能,从而使轻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还能增加心肌对脂肪酸和乳酸的利用和氧化,促进心肌贮存糖原,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学者发现长期有氧运动可降低血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使外周血管的张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使脑动脉、冠状动脉血供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数周康复运动,康复运动组LVEF增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以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原则首先仍应保证安全,应充分了解病情,明确患者的适应证或禁忌证,预后风险等级。在康复运动方案实施前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运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使患者主动地调整饮食、心理、情绪等因素。在康复运动前要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物等。本研究在行康复运动过程中均未发生重大及突发的心血管事件。
总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科学的康复运动治疗,可减轻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对心功能尚未严重受损者,尤其对轻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密监护下康复运动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运动疗法;普拉提斯;关节活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205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 通常应用推拿治疗以及牵引治疗等方式。有研究资料表明[1],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普拉提斯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提升人体躯干的控制能力, 对患者全身肌肉进行舒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具有规律性的普拉提斯运动治疗, 能够有效放松患者腰部肌肉, 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2]。因此,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已经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理疗康复方法和项目。本研究选取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和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躯体试验,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大多数患者长时间保持坐位或者弯腰劳动, 为患者行X线检查, 显示为椎间盘神经退行性变。将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和运动组, 每组40例。牵引组患者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6~54岁, 平均年龄 (41.2±4.3)岁。运动组患者男 25例, 女 15例, 年龄28~55岁, 平均年龄 (42.3±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牵引组患者实施常规牵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对患者进行持续牵引, 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3~1/2, 牵引治疗时间为20~30 min/次, 进行水平牵引, 1次 /d, 牵引6次/周, 总计牵引8周。
1. 2. 2 运动组患者在牵引治疗基础上应用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①抬膝。患者平躺, 双腿弯曲并分开, 保证和髋部同宽。患者脊椎维持自然弯曲的弧度, 双手掌在脑后部位交叉放置, 保证患者腰部后方存在自然离地空间。患者呼气, 右腿慢慢抬起离开地面, 右膝向胸口处收近, 保证患者骨盆稳定。患者大小腿呈90°[3], 并且脚面绷直, 其膝盖不能够向外转动或者向内转动。呼气, 患者保持这一姿势片刻后呼气还原。1组为双换1次, 共计做8~10组[4]。②卷动骨盆。患者取仰卧位, 骨盆正中, 并且双腿弯曲, 双脚平行分开, 双手掌在脑后交叠, 将双手枕在脑后部, 保证腰部后方有自然离地空间。患者下巴稍微内收, 保证其后颈部伸展。吸气, 患者腹部用力进行收缩, 骨盆向上卷起, 背部、腰部以及臀部逐渐离地, 告知患者感受脊椎运动[5], 与此同时, 双脚下压。放松呼气, 逐渐恢复到初始姿态中, 共计做10组。③脊椎旋转。患者取仰卧位, 双脚和双腿均并拢, 屈膝, 双臂和体侧伸展, 与肩平行, 掌心向下。保持患者腰部后方有自然离地空间。告知患者吸气, 呼气, 头转向左侧, 双膝向右侧与地面相贴近, 肩胛骨不离开地面。保证患者脊椎为正直, 双脚和双膝并拢, 共同进行转体运动, 呼气, 还原原始。1组左右各做 1次, 共计做4~5组。④背部伸展运动。患者坐在地面上, 背部挺直, 双腿自然向前伸展, 微微将双脚分开, 双臂平举, 保证与肩高度相同, 患者掌心向下, 并且双眼平视前方, 进行吸气。患者呼气, 保证双臂尽量向前伸, 下巴努力碰触到锁骨, 对腹肌进行收缩, 将椎骨逐节向前弯起。保持向前卷这一姿态, 直到患者脊椎成为“C”形状的曲线[6]。患者向前卷体时, 不将背部挺直, 尽量对腹部进行收缩, 进而抵制伸展, 并且下背部向后延伸。患者吸气, 保持身体姿态不动, 而后呼气, 从上到下逐节脊椎伸展, 然后还原。共计做5~6组。⑤脊椎伸展。患者坐立位, 双腿自然伸直, 轻微分开, 向内进行勾脚, 将脚尖指向天花板方向。患者双臂向前伸和地面保持平行, 双眼向前方平视, 一边吸气一边用臀部夹紧骨盆底肌, 并且向上抬[7]。患者呼气, 并且下巴尽量与锁骨触碰, 脊椎逐节向前进行弯曲, 对腹肌进行收缩, 双臂尽量向前伸。腰部向前弯曲, 腹部持续进行上抬。继续将双臂向前伸, 放松肩膀。患者吸气, 身体保持姿态不动。呼气, 从下向上逐节进行脊椎伸展, 保证腹肌收缩, 逐渐将身体还原。做3~5组。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受限评分情况以及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情况。运用罗兰德残疾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功能受限程度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功能受限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功能受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运动组低于牵引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前屈度和后伸度均优于治疗前, 且运动组显著优于牵引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比较长, 并且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也比较高。想要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困难, 患者活动严重受到限制, 这些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和严重影响。在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虽然手术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比较快, 但术后常发生腰腿痛, 并且手术刺激关节和椎间盘修复, 导致患者组织不断退化[8]。所以, 需要在患者手术后应用康复训练, 进而巩固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均由于长期腰部累积性损伤所导致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 患者脊柱弯曲, 髓核后移, 会从本质上将椎间盘变性加快, 进而导致发生病理改变。患者出现腰腿疼痛的原因是其突出髓核对脊神经根进行压迫[9]。普拉提斯运动疗法中的动作, 能够从根本上对患者腰椎整体健康质量进行改善, 纠正失衡肌肉。正因如此,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理想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法,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通过对核心部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患者肌肉进行强化, 维持肌肉稳定性和肌肉力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运动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功能受限评分均显著优于牵引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普拉提斯运动治疗方法, 能够从本质上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受限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沛珍, 张瑞英, 黄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残余腰腿痛病人实施运动疗法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14, 28(6):2105-2106.
[2] 李祖虹, 刘琦, 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5):393-395.
[3] 梁宇, 卢铁元, 马景全.手法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指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颈腰痛杂志, 2014, 35(1):69-70.
[4] 何祖书.电针及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6):532-533.
[5] 姚立炜, 王天仪, 刘洋, 等.腰椎融合和腰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病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5):370-375.
[6] 王琼芬, 李飞, 李林.针刺、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2):66.
[7] 孔佑象, 莫天才, 姚敬宇, 等.运动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23): 3474-3476.
[8] 张桂芳, 黄焕杰, 韩秀兰, 等.脉冲整脊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8):804-807.
第3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后期;动作观察疗法;康复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4-02
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有效的康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猕猴大脑的腹侧运动前区(F5)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随后下顶叶区域也得到证实,这类神经元在猕猴执行动作及观察该动作时有同样的激活。后来发现人类在执行和观察某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相同脑区。近年来较多方法运用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患者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恢复可能[3]。目前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强化以求得受损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涌现出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动作观察疗法是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促进受损运动区的恢复。关于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较少,且现阶段在国内也还未找到相关系统评价。为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康复的作用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框架(ICF)[4],严格评价和分析现有动作观察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改善的效果,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样本量>10。英文文献所选患者均经由临床医生确认诊断;中文文献所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MRI证实。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动作观察疗法,其他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1.2 检索步骤
①制定检索策略;②检索论文,分析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进一步确定文献检索词;③运用所有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查找并阅读全文;④通过所获文献后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策略确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纳入该文献。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RCT进行评估。
1.4 数据综合及分析
14篇文献中仅有7篇选用了相同的结局指标,且各研究间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适合做meta分析。
2 结果
纳入14篇RCT(中文4篇,英文9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见下图1、2。
2.1 样本情况
2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慢性卒中患者,8项研究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试验,4项研究仅仅说明样本来自脑卒中后患者。
2.2 干预方法
动作观察组5项研究观察的动作为上肢生理运动以及功能活动,6项研究观察的是日常生活活动动作,3项研究未具体说明观察内容。对照组7项研究为常规康复治疗,7项研究加入“虚拟”对照。14项研究的干预时间差别较大,每周治疗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
2.3 试验结果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多项研究使用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MAS评分、对治疗前后活动度以及患者静息运动阈值进行评估,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2 活动和参与多项研究使用Bathel指数、Frenchay上肢试验评定患者ADL能力,结果显示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Lee等通过计算患者一分钟内饮水次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组间组内差异均明显(p
2.4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644名受试者),均未提及试验不良反应。
3 讨论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恢复的影响。
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速度以及肌张力降低程度方面来看,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身体上肢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使用量表量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更提示动作观察疗法对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显著有效性。
3.2 活动和参与 运用Bathel指数或是Frenchay上肢试验对患者患侧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组间和组内比较显示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明显有效性。甚至简单的对治疗前后饮水次数的测量,也可对动作观察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这一论述起支持作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纳入研究中5项研究样本量较少(
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副作用小,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可行性高,家属便可协助患者完成。于是本研究者推荐各康复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均可将人体各关节生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录编成为视频并给患者常规观看。临床医生亦可将动作观察疗法的实施作为强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添.脑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3]Kalra L.Recent advanc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06. Stroke. 2007 Feb; 38(2):235-7.
第4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由锥体外系受损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等因素造成的基底神经节是其主要病变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及诊断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运动型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占所有脑瘫类型的~5左右因此加强对不随意型运动脑瘫诊断与治疗的分析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来说能够尽早的进行诊断并且得到科学正确的治疗方法对其病情的控制和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结合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运动疗法以及家庭康复指导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诊断及治疗水平的进步实现对其患者病情的恢复与控制。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特点
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的诊断与观察发现该病症在临床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异常姿势:异常姿势会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正常运动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②运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对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来说由于锥体外系损伤会表现出肢体运动的不随意出现不自主动作等现象常常出现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状况这也是此型脑瘫患儿的最主要特征。③存在姿势张力波动性及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缩常常表现在面部出现愁眉苦脸、挤眉弄眼等表情以及出现手指多余动作等状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身体改变、肢体动作夸张等。④运动障碍比较严重: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由于受到异常姿势的控制肌张力的波动以及异常不自主运动模式等的影响往往很难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原则
在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治疗原则的把握。一方面要通过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的采用对异常姿势进行控制打破原始反射的束缚这也是产生正常运动实现基础姿势控制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运动疗法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
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躯干运动和器械运动来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实现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它是康复医学中比较常见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近年来运动疗法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主要训练内容:运动疗法的主要训练内容有蹲起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强对膝关节的控制能力。而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的使用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能力及协调控制能力的改善。步行训练及肌力、耐力训练器械的使用可以有效使患者的步行、肌力及耐力得以提高。此外如踝关节训练器、平衡板、负重训练、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上下楼梯训练、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等训练内容都是运动疗法中比较常用的训练内容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复都十分有效。
常见训练方法:对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来说配合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能够使运动疗法的获得最大的效果。目前常见的训练方法是通过专业的人员带领患者在康复训练室借助器械进行粗大运动训练法。其次通过拍球、跑步等辅助训练及做操等游戏娱乐活动训练法能够有效调动患者的情绪从而使患者积极的进行配合治疗。另外如串珠、夹玻璃球、拧盖练习等训练方法的使用可以使患者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
运动疗法的训练效果:当前运动疗法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运动疗法可以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粗大运动、平衡能力、精细动作及协调能力的训练能够增强患者体质改善并维持患者运动器官的功能使其动作的灵活性、自我控制以及协调能力等得以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调节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从而实现对消极情绪的转化。同时通过对临床中运动疗法应用的观察可以发现患者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代谢等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家庭康复指导
家庭康复指导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病情的控制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家庭中采用正确的抱姿能够促进头部、躯干的控制能力使孩子的不正常姿势得以纠正。其次家长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睡姿的纠正。对于脑瘫患者来说侧卧位睡姿最好而头背屈、四肢强直的孩子可让其仰卧于吊床之上。此外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张口不闭等状况的孩子容易出现吸吮和进食困难从而影响体格和语言的发育。
总之加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诊断及治疗的水平能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和恢复。因此在实际诊断治疗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实现运动疗法的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水平。
第5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针灸 运动疗法 脑卒中 偏瘫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94-0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存活患者60%~8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制定恰当的早期、后期康复治疗计划,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是国内外康复治疗的一项重要课题。我院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针灸结合运动疗法的康复治疗计划,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最佳恢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卒中首次发病住院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①首次脑出血或脑梗死后;②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④有ADL受限者;⑤病程在3~6周之内。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7.0±10.30)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15例。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9.47)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13例。两组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上肢取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支沟、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太溪。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得气留针30min。一般30d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7-10天。
2.2 运动疗法:主要采用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等具体内容包括: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良姿位的摆放;Bobath握手及搭桥运动;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的主动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
3 疗效评定:治疗前、后进行FMA评分和ADL评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和Χ2检验。
4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异议(P>0.05),经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上升(P
5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急性处理能力提高。脑卒中患者只要在发病6h内到达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死亡率下降明显。然而致残率并未降低,仍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急性脑卒中后期多出现软瘫期。此期针刺治疗上肢取:肩井、肩、手三里、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取环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通过针刺兴奋周围神经,并将刺激反馈到中枢,促进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缩短休克期,促进瘫痪肢体肌力、肌张力的恢复。进入痉挛期后可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肩井、肩、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通过刺激拮抗剂上的穴位来改善肌张力,促进肌力恢复,协调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及时进行以运动再学习等神经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和针灸疗法,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肌肉、关节深感受器信息的传入和来自大脑中枢运动信息的传出性活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最终促进运动功能重新恢复,有效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防止废用综合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尽最大可能达到协同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财忠、刘新峰、唐军凯.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 ,13 (2):128-130.
第6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作用:①作用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②调整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缓解小动脉痉挛,从而有助于降压;③改善情绪,从而减小血压波动幅度并减少神经官能症症状。
运动常用方法有太极拳、气功、医疗步行和降压体操。
医疗步行:高血压患者平地步行时间较长,常可使舒张压明显下降,步行可在清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每天1~2次,步行4~5km,尽管健身跑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有良好影响,但据观察,高血压病人慢跑心率可达120~136次/分,运动量太大,不宜采用。
降压体操:目的在于增强人体的调节功能。四肢大幅度的活动和放松的腹式呼吸练习,有助于降低周围血管的阻力,有助于降低血压。在做体操时应按节次循序进行,不做长时间头低位运动如过度体前屈,不跳跃,不快速旋转,不使劲憋气,不紧张用力等,以避免血压波动或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运动量与冠心病不同,宜小不宜大,这是因为大运动量可以使血压波动过大和心率剧增。既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也有发生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绞痛的可能。而较小的运动量,则可使末梢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每分钟输
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运动时心率维持于102~125次/分为宜。
气功:其特点是通过意念活动调节机制功能。用于高血压的功主要是松静功。练功的基本原则时强调放松、安静、自然、下降和协调。
太极拳:①动作缓慢柔和,姿势放松,有助于血压下降;②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动中求静,精神松弛,血压因而降低;③它也是一种平衡性和协调性训练,可以改善头晕、腿软等症状。
物理疗法
适合用于早期、轻症高血压病。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常用药物溶液有5%~10%溴化钠,10%硫酸镁,5%~10%碘化钾,1%烟酸或0.8%~3%川芎碱等。电极置于颈区或颈动脉窦或胸腹交感神经节处。
脉冲超短波疗法:无热量脉冲超短波,电极置于太阳神经丛区域或颈动脉窦处。如无脉冲超短波,也可行超短波为热量肾区治疗。
穴位磁疗:选百会、曲池、足三里、太阳、风池、神门、风府等穴位,开始敷贴时选其中2~3个穴位,以后可根据情况增加。也可应用耳穴耳位降压沟。
水疗:如脂浴(36~38℃)、氡浴、二氧化碳浴等。高血压病Ⅰ、Ⅱ级患者也可以去海滨进行疗养康复。
第7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骨科;康复;价值
1 骨科康复治疗发展及现状
1.1 骨科是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以功能康复为目的的学科。骨科的治疗和康复是统一的整体,当前骨科临床治疗方面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经常表现为医护人员粗枝大叶地指导和家属的简单帮助模式,康复的效果有限[1-2]。首先,主要原因是对骨科康复知识的缺乏以及足够认识;其次,害怕出现骨折再移位,简单认为在骨折复位后只需保持现状,直到骨折愈合。康复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中后期才正式确立,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专门学科。虽然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患者对健康恢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使康复医学迅速的发展。由于康复水平与骨科学发展的不平衡[3],经常出现康复水平与骨科治疗不能有效的结合。表现在骨科的早期治疗中,因手术方法、固定方法和材料以及医疗水平制约,骨科医生对康复理念不甚了解,不允许骨科患者从事相关活动,骨科患者往往只是被动接受骨折的愈合,从而延缓骨关节的功能恢复。
1.2 在现代康复医学出现以前,国外学者就已经重视骨关节和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骨科促使现代康复医学的诞生,关节体操、矫正体操、以及器械训练都成为康复治疗的基础[4-5]。康复医学的发展促使骨科康复医学诞生,明确康复医学与骨科医学的紧密关系,在治疗理念的一大突破和进步,同时也是康复医学和骨科医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呈专业化趋势[6],包括骨科康复医学、心肺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医学、烧伤康复医学、小儿康复医学、老年康复医学等。随着康复医学在骨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的骨科医生认识到康复医学与骨科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1.3 骨科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一系列方式,使骨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骨科治疗的效果。但过度的运动锻炼易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原因是[7]骨科患者对肢体和关节用力不当产生的炎症,如肌肉、韧带、肌腱等损伤,引起肌肉不平衡加剧、骨关节变形等。因此,需要正确领悟现代骨科康复理念,合理运用现代骨科技术,将临床骨科与康复医学理念有机结合。针对骨科疾病特点,将骨科治疗技术与康复理念结合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迅速,并与骨科学紧密结合,出现了大量新的康复手段,进一步提高了骨科疾病的疗效。
1.4 骨科康复治疗基本疗法是运动疗法。骨科康复运动疗法是在明确患者疾病性质,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7-8]。首先对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肌力检查、步态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等,用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运动疗法包括:①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被动、关节功能牵引和助力运动;②肌力练习--保持肌肉功能的专门练习,肌力小于3和大于3分别采用肌肉电刺激和抗阻运动;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掌握好力度与节奏;③持续被动运动--使用康复器械对关节进行连续缓慢被动运动。可加速关节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减轻关节疼痛。
2 中医药在骨科的康复治疗
2.1 骨折的预后以动静结合为主。①早期药物治疗 西药用于消炎镇痛,中药用于清热凉血如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行气活血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亦可用外用膏药如消瘀止痛膏之类,适用骨折初期疼痛。还可以用物理疗法,如温热法,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去痛等作用。②骨折中期的康复治疗 由于骨折中期已较稳定,在原有活动量基础上适量增加,加强肌肉抗阻训练。中药易接骨续筋及和营止痛为主,如续骨活血汤、和营止痛汤、接骨丹;外敷膏用如接骨续筋膏;还可辅以中草药熏洗等;在骨折15天后其活动量逐步增加,在医护和家属帮助下活动范围逐步增大,上肢感觉肌肉有力,骨折处无疼痛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关节的伸屈,避免骨折产生剪切方向运动。③骨折后期的康复治疗 在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应提高关节活动量,增加肌肉力量,同时 辅以抗阻训练。中药以养脾胃,补气血为主,常用中药有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用以增强患者关节活动,使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可采用自身重量法、负重和不负重训练法[9-10]。在此锻炼期间,首先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并配合针灸、推拿,局部以阿是穴、手足以阳明经穴,使血液循环,经络疏通,减轻肌肉痉挛。推拿还可以增加患者抗阻运动,增加关节运动范围。
2.2 中医食疗法在骨折的康复中可促进骨折愈合。例如①黄豆5两,猪骨头2斤,加姜盐用文火煮烂后食用;②赤小豆加红糖适量煎熬,服用;③黄芪半两至一两,煎熬取汁,加粳米2两,早晚服用。骨折患者饮食要注意几点:①现代医学实践证明[11],骨折病人吃肉骨头不能促进早期愈合,相反会推迟。原因是只有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以骨髓、骨膜的作用促使受损伤的骨头再生。肉骨头的成分是磷和钙,若摄入太多,使骨质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有机质比例失调。因而对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②忌偏食,骨折患者有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组织损伤情况,机体的修复由摄入的营养素来保证实现。③在骨折初期服三七片来控制积血、消肿,局部出血。在一周以后,若继续服用会使局部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对骨折恢复愈合不利。
3 展望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医学也融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和评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医康复包括:中药疗法、饮食疗法、针灸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推拿疗法等,通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其效果和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一致。因此,中西医相结合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行之有效,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勇,骆艳红,曾本强等.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2-2694.
[2] Babak Shadgan,W. Darlene Reid,R. Luke Harris et al.Hemodynamic and oxidative mechanisms of tourniquet-induced muscle injury: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orthopedics sett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2,17(8):1-8.
[3] 席明霞,郑雯,陈银娟等.13家医院236名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15):26-28.
[4] 黄莉.骨科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16-18.
[5] Adali,N.,Mars,M.,Petrie,A. et al.Presurgical orthopedics has no effect on archform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12,49(1):5-13.
[6] 白跃宏.骨科康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21(9):849.
[7] Milan Zdravkovic,Miroslav Trajanovic,Milos Stojkovic et al.A case of using the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for custom orthopedic implants manufacturing[J].Annual review in control,2012,36(2):318-326.
[8] 万大千,徐义明,白跃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9] 罗汉华,农文恒.关于骨科康复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甘肃中医,2011,24(4):74-75.
第8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运动功能的康复
急性期(早期卧床期)康复保持良好,进行被动运动,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基本程序如下:①正确的卧位姿势: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过渡性、时间不宜过长)。②床上坐位:首先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直立,为此可以用大枕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0,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以防肘部受压。③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应早期开始,急性期可在病房实施。一般每天做2次,每次10~20分钟。做各关节及各方位的运动2-3次。④正确的椅子及轮椅上的坐姿:与卧床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以达到促进全身身体及精神状态改善的作用。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早离床,采取坐位。但是,坐位时只有保持正确的坐姿,才能起到治疗和训练的目的。治疗者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坐姿,发现不良坐姿并及时纠正。⑤转移动作训练:可分为床上的转移(仰卧位的侧方移动和翻身),床上起坐、自床向轮椅的转移、起立等。⑥上肢自我主动辅助训练:肩部及肩关节的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必须从早期采取措施,既能对容易受损的肩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又能较好地维持其活动性。主要应用Bobath握手的方法进行练习。⑦活动肩胛骨:活动肩胛骨可以在仰卧位和健侧卧位或坐位下进行。
恢复期康复
上肢功能训练在这个阶段应通过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将运动疗法所涉及的运动功能通过作业疗法充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断训练和强化,使患者恢复的功能得以巩固。因此,这个时期运动疗法师和作业疗法师应密切的配合,确定患者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理解训练内容和项目的主要目的。
下肢功能训练恢复期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的训练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双下肢作步行状、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向后方迈步,骨盆及肩胛带旋转。
感觉障碍的康复
很多偏瘫患者在运动障碍同时伴有感觉障碍,出现感觉丧失、迟钝、过敏等,会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因此若将感觉训练、运动训练截然分开收效甚微,必须建立感觉一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在偏瘫恢复初期,往往把训练和恢复的重点放在运动功能方面,这是一个误区,治疗者应该对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给予同等重视并加以训练。
第9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腹针;运动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a)-0098-0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totherapy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ZHANG Liwen1 ZHANG Xiaoyan2 WU Qi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Fut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34, China; 2.Department of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Futian People's Hospital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totherapy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for out-patient treatment in Fut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enzhen C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to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The pain rating index (PRI),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 score, cervical vertebra function score and serum beta endorphin (β-EP)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I, VAS, PPI, cervical vertebra function score and serum β-EP level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PRI, VAS, PP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1), and the indexe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7.35±1.72) scores vs (9.86±2.08) scores; (2.68±0.82) scores vs (4.12±1.13) scores; (1.06±0.37) scores vs (1.71±0.43) scores], there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 3.238, P < 0.01; t = 6.919, P < 0.01; t = 7.687, P < 0.01). The cervical vertebra function score and serum β-EP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increased (P < 0.01), and the indexe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25.37±3.20) scores vs (22.19±4.71) scores; (232.49±29.09) ng/L vs (211.24±24.61) ng/L], there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 3.746, P < 0.01; t = 3.741, P < 0.01).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 = 7.168, P < 0.01). Conclusi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t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exact therapeutic effect, the method is accurate and simpl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bdominal acupuncture; Kinetotherapy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或局部型颈椎病,是康复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枕部酸胀、麻木和疼痛,可向枕部、肩后部放射,并可伴有压痛和颈部肌肉强直[1-2]。以颈肌和斜方肌受累最为常见,严重者对颈部的屈曲和旋转功能产生影响[3],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困扰,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对人类的多维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长期的电脑前工作、娱乐使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尤其城市人群发病率较高。多数专家认为颈型颈椎病是各个类型颈椎病的早期阶段,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对于防止或延缓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多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多种外治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运动疗法也逐渐成为颈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4]。本研究以电针疗法作为对照,探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5]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2~64岁,平均(37.2±10.1)岁;病程1.1~8.0个月,平均(2.6±0.7)个月。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62岁,平均(37.8±9.6)岁;病程1.2~7.6个月,平均(2.4±0.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就诊前2周内未采用针灸和其他物理治疗;④依从性好,能够遵按照本研究提供的疗法进行全程治疗。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②颈椎及胸1~6椎曾经有外伤或手术史者;③颈椎肿瘤、结核、畸形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服用止痛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患者;⑥脑、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未控制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腹针治疗:取穴中脘、天元、双侧商曲、双侧滑肉门,中脘、天元分别位于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脐下3寸,商曲位于脐下2寸旁开5分,滑肉门位于脐上1寸旁开2寸,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区皮肤,采用30号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刺入1寸左右,具体深度根据病程长短及腹部脂肪层度决定,发病时间较长且脂肪层较厚者深刺,而发病时间较短且脂肪醇较薄者浅刺,采用平补平泄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5 min捻转1次。腹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日休息,共治疗2周。运动疗法:①颈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颈部屈、伸、侧屈、旋转运动,前屈时使下颌部尽量与第1领扣接触,后伸时尽量使面部与屋顶平行,左右侧屈时尽量使耳垂接触肩峰,左右旋转时尽量使下颌部接触肩峰。②颈部肌力训练,患者取坐位,双手分别从额部、枕部、面颊部施加外力,头颈部对抗手施加的力量,使头颈部尽量保持静止,持续1 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
1.2.2 对照组 电针疗法,仪器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SDZ-V型电子诊疗仪,取穴双侧肩中俞、颈夹脊穴(颈5~7对应处),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区皮肤,采用华佗牌30号一次性毫针直刺入颈夹脊穴1.2寸、肩中俞穴1.4寸,然后连接电针,正极接颈5,负极接通侧颈7,采用频率为1 Hz的连续波,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然后用TDP神灯照颈部,留针30 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病情程度综合判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McGill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6]测评,共包括3个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含跳痛、刺痛、烧灼痛等11个感觉类项目和疲劳耗竭感、不适感等4个情感类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程度轻重分别记0、1、2、3分,各个项目积分之和作为PRI评分。②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范围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大程度的疼痛,患者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评估、计分。③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将疼痛强度分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个级别,根据级别高低分别记0~5分。
1.3.2 颈椎功能评分 评分项目包括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满分29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7]。
1.3.3 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测定 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内待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β-EP水平测定,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1.3.4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治愈:颈椎功能评分减少≥95%;显效,颈椎功能评分减少7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版本软件分析两组统计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 < 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β-E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 < 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β-EP水平比较(ng/L,x±s)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 = 7.168,P < 0.01)。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椎动脉、神经根及颈部脊髓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8],是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颈椎病的发病日趋年轻化。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颈肩部、上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体格检查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X线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异常、颈椎轻度骨质增生和椎体间不稳定等变化,颈椎退行性变、生物力学失衡、颈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本体感觉损伤是颈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9-10]。作为各型颈椎病的初级阶段,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获得满意的效果,针灸疗法是传统中医治疗手法,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性好、见效快、疗效确定、操作简单等优点受到针灸科医师和患者的欢迎[11]。
颈型颈椎病属传统中医学“骨痹”“筋痹”“痹症”等范畴,慢性劳损、正气不足、外邪侵袭致脏腑亏虚,经脉痹阻,而发痹症、骨痹,中医辨证论治讲究致病必求于本,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纳气,脾为后天之源,主运化、四肢和肌肉,痹症患者多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筋骨,加之患者久坐、低头,足太阳经经气难行,致气血不和,痰湿瘀血痹阻静脉,不通则痛,而发本病。本研究采用腹针治疗,以关元和中脘作为主穴,中脘是胃之募穴,针刺中脘不仅可健脾益肾,还对颈部疼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关元穴即丹田,有益肾固本的功效,两个穴位合用,对颈型颈椎病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12]。本研究还以双侧商曲、滑肉门为次穴,其中商曲穴在腹部的全息图中位于颈与肩的结合部,针刺该穴可增加颈部、头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症状,而针刺滑肉门穴也可对上肢、颈部及头部的经气起到疏通作用[13]。四穴合用,达到健脾益肾、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运动疗法也是解决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成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运动过程中主要借助颈椎各个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很好地维持了关节的活动度,充分锻炼了颈部的肌肉,增强了肌肉的力量,改善了颈部血液循环,解除了颈部肌肉痉挛,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14-16]。运动疗法和腹针治疗相结合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价值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17-20]。McGill和颈椎功能评分可较为准确地判断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McGill和颈椎功能评分差异不大(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 0.01),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 0.01),表明两组患者均起到了治疗作用,而在腹针治疗基础上采用运动疗法在改善McGill评分、颈椎功能评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21],表明腹针联合运动疗法在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了这一点。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β-EP水平进行了观察,发现治疗后观察组血清β-EP水平升高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为腹针联合运动疗法通过某种机制刺激了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了β-EP的合成和在外周的释放,从而参与了颈部的镇痛作用[2]。
综上所述,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确切,方法简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腹针联合运动疗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长期疗效需增加样本数、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马忠,刁婧文,马子媛.铍针结合整脊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杂志,2014,34(2):173-175.
[2] 唐森,罗湘筠,石琴大,等.电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9):840-842.
[3] 麦明泉,伍少玲,马超,等.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和关节活动的即刻及短期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6):8691-8694.
[4] 李丽,,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0-861.
[5]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
[6] Melzack R.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 [J]. Pain,1975,1(3):277-299.
[7] 王晓红,何成奇,丁明甫,等.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J].华西医学,2005,20(2):232-233.
[8] 宋芙蓉.腹针结合热敏化灸及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20-24.
[9] Taylor HH,Murphy B. Altered central integration of dual somatosensory input after cervical spine manipulation [J].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10,33(3):178-188.
[10] 林友益,王诗忠.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7-10.
[11] 李小杰,周建伟.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10):187-189.
[12] 高军权,李霞.腹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型颈椎5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19-20.
[13] 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等.腹针配合McKenzie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28(5):418-422.
[14] 李洋,张本发.运动疗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158-1159.
[15] Evans R,Bronfort G,Schulz C,et al. Supervised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spinal manipulation performs similarly and better than home exercise for chronic ne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Spine,2012,37(11):903-914.
[16] 梁文军,李薇.功能锻炼配合推拿治疗青少年颈椎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9):47-48.
[17] 李成付,陈晓艺,边瑜健,等.手法矫正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 12(3):47-49.
[18] 罗道珊,谢新才,张歌,等.刃针结合龙氏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87-89.
[19] 刁虹,李伟,王东,等.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185-187.
[20] 林国联.牵引、推拿配合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5,15(2):68-69.
相关知识
运动康复职业规划书(精选10篇)
健康管理运动干预方案(精选5篇)
运动计划(精选4篇)
运动减肥作文(精选63篇)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精选(九篇)
孕期饮食精选(九篇)
运动与健康广播稿(精选11篇)
健康运动计划(精选5篇)
产妇的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心理健康康复方案(精选17篇)
网址: 康复运动疗法精选(九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32550.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699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18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13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099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09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06
- 7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7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63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19
- 10打完新冠疫苗后能喝绿豆汤吗?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