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周日午后,泡泡睡着了,正常情况下会睡两个小时,趁着泡泡睡着的时间妈妈要去健身,委托好奶奶照顾泡泡后妈妈就出发了。1个半小时后妈妈回家打开门,奶奶正抱着大哭的泡泡走来走去地哄着。奶奶说刚刚一辆车子一直在楼下鸣号结果把泡泡吵醒了。没睡好结果醒来又没有见到妈妈,泡泡的坏心情一发不可收拾,奶奶已经用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来转移她注意力她都不买账,一直嗷嗷大哭。
理论分析:
故事中的情形很多爸爸妈妈都很眼熟吧?“起床气”是很多父母体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孩子的坏情绪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根据自己家宝贝的特质总结出了很多办法来阻止或者转移情绪的发生。这篇文中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提纲挈领地说明儿童情绪管理的要素和依据,同时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意见和建议。
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实质上就是情绪与认知、意志的关系,它体现着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与儿童情绪发展的本质联系。
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当他们情绪发作时,看护者应该及时进行照应干涉,比如给受惊的婴儿拥抱,并温柔地轻拍安抚等,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平稳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使婴儿迅速从受惊的情境里出来,让他们的情绪平稳,让婴儿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的,让他们感觉到周边的环境是安全的,这样有利于婴儿对外部环境和看护者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婴儿社会性的初步发展,也有利于婴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控方式。如果婴儿情绪发作而成人不给予及时关心,每每到发作到顶点才引起成人注意,很容易导致婴儿情绪沮丧并加快发作的频率和加大发作的强度,最终形成婴儿对环境失去信任感,产生怀疑感。
当儿童逐渐获得语言能力后,他们开始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但还不善于运用言语自我调控情绪和进行自我安慰,看护者仍然应该非常关注儿童的情绪体验。通常2岁的儿童能表达他们的情绪感受,并学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他们会在害怕的时候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或者钻到被子里来限制害怕来源的感觉输入,看护者也会运用比如将他喜欢抱着的毛绒玩具或其他玩具、食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给她安慰等。3岁的儿童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不过这个时期总体来说,儿童控制愤怒、伤心、讨厌的情绪要比控制快乐的情绪困难一些。
当儿童4岁或5岁时,他们对自身以及他人的情绪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有能力回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经历情绪性事件后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尽管情绪的自我掌控还未能形成,但儿童已经开始学习掌握规则以及表现出规则,并对什么时候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比较合适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开始用某些方式调节他们的情绪,并且意识到他们的情绪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由于气质不同的缘故,有些儿童的主导情绪积极,容易与成人配合,有些儿童的主导情绪不稳定,难以与成人合作。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态度要积极端正,不能急躁,更不能用羞辱性的言辞甚至体罚来强行制止儿童的情绪。大部分的儿童要到10岁左右才能形成一套恰当的情绪控制技巧儿童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成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发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首先,成人应该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情绪控制典范,不要动辄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其次,成人在与儿童的交流中,谈论正确的情绪认知方式以及符合社会规范的情绪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儿童逐步掌握礼貌规则。第三点,在儿童的消极情绪过程中,成人应该积极地帮助儿童建设性地应对消极情绪,给孩子建议和解释控制情绪的策略。第四点,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一些适应性情绪有时候是要维持和强化,而不是一味地抑制。比如儿童在面对不合理事情时的愤怒,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抑制而是在维持该情绪的情况下合理地控制情绪范围和表达方式。
儿童期中心化的心理特征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往往会给他们的情绪控制带来障碍,有时候即使是掌握了很好情绪调节技能的儿童也很难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或其他成人不应该对此苛求,关键的还是儿童逐步提高的情绪认知和成人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儿童早期情感发展对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早期的情感创伤也会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因此,维护学前儿童的情绪健康非常重要。
故事二:
妈妈放下东西后从奶奶怀里接下泡泡,抱着她在沙发上坐下,将她轻轻地搂在怀里,一边轻抚她的后背一边温柔地说:“不好意思,刚才妈妈去健身房了,很抱歉你被吵醒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知道你现在心情很不好,所以你可以哭一会,等感觉好一点的时候你再告诉妈妈好不好?”说完就一直安抚泡泡等待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大概10分钟后,泡泡说:“妈妈,我不哭了,我觉得好多了。”泡泡妈说好,然后带泡泡去洗脸,给她喝了一些温水,然后给她做了一个简单的水果酸奶沙拉,告诉她很棒,今天在20分钟内就让自己的平静下来了,下次如果午睡醒了没有看到妈妈可以让奶奶给你喝点水吃点点心等待妈妈回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