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2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训练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训练方案

篇1

呼吸训练

重建腹式呼吸模式①放松。用以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减少呼吸肌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a.前倾依靠位:患者坐于桌前或床前,桌上或床上置两床叠好的棉被或4个枕头,患者两臂置于棉被或枕下以固定肩带并放松肩带肌群,头靠于被上或枕上放松颈肌,前倾位还可降低腹肌张力,使腹肌在吸气时容易隆起,增加胃压,使膈肌更好地收缩,从而有助于腹式呼吸模式的建立。b.椅后依靠位:患者坐于非常柔软舒适的有扶手的椅或沙发上,头稍后靠于椅背或沙发背上,完全放松坐5~15min。c.前倾站位。自由站立,两手指互握置于身后并稍向下拉以固定肩带,同时身体稍前倾以放松腹肌;也可前倾站立,两手支撑于前方的低桌上以固定肩带,此不仅起蓟放松肩部和腹部肌群的作用,而且是腹式呼吸的有利。

②缩唇呼气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这种阻力可向内传至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的胸膜腔内压过早压瘪,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从而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缓解缺氧症状。其方法为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在4~6s内将气体缓慢呼出。

③暗示呼吸法。通过视觉诱导腹式呼吸,常用方法:a.双手置上腹部,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剑突下、脐上方)。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双手加压做对抗练习,呼气时腹部下陷,两手随之下沉,在呼气末,稍用力加压,以增加腹内压,使横膈进一步抬高,如此反复练习,可增加膈肌活动:b.两手分置胸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一手置于胸部(通常置于两乳间胸骨处),一手置于上腹,呼气时腹部的手随之下沉,并稍加压,吸气时腹部对抗此加压的手,使之缓缓隆起,呼吸过程中胸部的手基本不动。此法可用以纠正不正确的腹式呼吸方法。c.下胸季肋部布带束胸法:患者取坐位,用宽布带交叉束于下胸季肋部,患者两手抓住布带两头,呼气时收紧布带(约束下胸廓,同时增高腹内压),吸气时对抗此加压的布带而扩展下胸部,同时徐徐放松束带,反复进行。d.抬臀呼气法:仰卧位,两足置于床架上,呼气时抬高臀部,利用腹内脏器的童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迫使横膈上抬,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④缓慢呼吸。这一呼吸有助于减少解剖死腔,提高肺泡通气量。因为当呼吸急促时,呼吸幅度必然较浅,潮气量变小,解剖死腔所占的比值增加,肺泡通气量下降,而缓慢呼吸可纠正这。现象,但过度缓慢呼吸可增加呼吸功能,反而增加耗氧量,因此每分呼吸频率宜控制10次/min左右。通常先呼气后吸气,方法同前。

COPD患者处于低氧血症时主要依靠CO2来刺激呼吸,做腹式呼吸后CO2含量常较快降低,从而使呼吸起动能力下降,呼吸过频也容易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头昏、头眩、胸闷等不适)有的患者还可因呼吸过分用力出现屏气而加重呼吸困难。因此每、次练习呼吸次数不宜过多;即练习、3~4、次,休息片刻再练,逐步做到习惯于在活动中进行腹式呼吸。

篇2

【关键词】 脑卒中;规范化康复方案;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87

脑卒中早期的急救和护理对于减少患者死亡率、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恢复其正常活动十分重要。肢体偏瘫、认知、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为卒中早期发生的主要功能障碍[1], 这些障碍伴随的一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阻碍, 病情较严重的, 将会对患者以后的各种身体技能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给患者的家庭也带来较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是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救时, 同样应当对认知、运动等功能进行密切关注和监测, 及时实施针a对性的康复护理方式改善患者相应功能, 使并发症降低。本院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诊的脑卒中患者, 严格采取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 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患者均为初次发病, 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自愿参加研究且存在较好家庭支持。排除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进展性脑卒中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余脑部器质性病变; 存在颅脑外伤、脑肿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规范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根据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具体包括:①入院1~4周:护理人员首先配合主治医生进行临床急救措施, 并向家属宣传相关康复知识, 例如宣讲脑卒中早期康复内容, 宣讲相关注意点, 并指导家属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 如瘫痪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卧床摆放、按时翻身、调节呼吸、轻拍患者背部排出痰液等, 根据患者评定情况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等;②入院5~8周, 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 指导患者进行具体的康复训练, 如坐位、坐位平衡、站立、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练习等来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治疗期间, 针对性锻炼患者自己进行进食、穿衣、梳洗等自我照顾的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指导通过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完成, 同时指导患者的家人及护工如何正确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一些患者如果在康复治疗时返回社区进行, 则康复治疗师应当每周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在帮助患者训练的期间同时指导患者的家属相关的康复训练内容, 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尽可能完成剩余的康复训练内容;③第8周后(患者出院):在患者出院时应将疾病相关康复要点嘱咐于患者, 对患者及家属的相关联系方式做详尽记录, 保证每隔2周对患者做1次回访, 回访方式尽量采取电脑或手机视频的方法, 或患者回院进行交流, 监督并指导患者按照方案的顺序及内容进行康复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采取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生活质量采用卒中影响量表(SI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S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其不仅致残率高, 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已经是在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认知功能障碍是该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患者总数的50%[4], 现阶段还未明确该并发症的发病原因, 可能因脑卒中患者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脑细胞出现变性等病理性改变, 导致认知功能出现障碍[5], 脑卒中患者发生的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及正常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规范化康复方案能够较好的改良我国目前的康复模式。因脑卒中患者各功能器官恢复往往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 而我国现阶段专门康复机构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脑卒中患者的需要, 患者出院后, 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应专业知识, 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的治疗基本上就宣告停止, 所以指导患者家属及护工科学的康复知识及操作也十分重要, 使陪护人员的监督和协助功能充分发挥, 使康复治疗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 脑卒中后便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 许年珍, 朱奕, 王彤, 等.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江苏医药, 2010, 36(14):1618-1620.

[3] 张娟.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4] 商敏, 王玉凤, 杨凤梅, 等. 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23):6551-6553.

篇3

1.1、一般资料

在本案例中的70例患者都是表现出下肢瘫痪,在治疗之前对全部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诊断和颅脑CT证实,全部病例均符合脑中风诊断标准。在患者的授权情况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其中观察组中女12例,男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5)岁;其基本病变部位:偏瘫肢体左侧18例,右侧15例,基底节区2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级0级13例、Ⅰ级10例、Ⅱ级20例,有膝关节疼痛者15例,肌张力偏高、肌肉出现萎缩患者12例。而对照组的女13例,男22例,在对比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0±6.5)岁;其基本的病变部位为:偏瘫肢体左侧20例,基底节区18例,右侧1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级为0级15例、Ⅰ级9例、Ⅱ级16例,有膝关节疼痛者15例,肌张力偏高、肌肉出现萎缩者15例。这两组的患者在年龄、病变部位、肌力分级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其可比性为(P>0.05)。

1.2、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在运用对比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性训练与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比组就直接采用药物治疗:主要是运用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以及服用对脑组织功能恢复药物等。

1.3、下肢康复训练方案

在患者下肢瘫痪的早期:首先患者取健侧卧位,对下肢体从远端到近端进行伸、屈、外展、内旋、外旋被动训练;然后把下肢的活动幅度逐渐由小到大;同时对患者进行不间断的主动翻身训练;对双下肢进行搭桥康复训练;辅助患者进行上下床坐姿的平衡性训练;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例如:进食;洗漱;如厕等等方面进行训练。

1.4、下肢针灸治疗方案

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针灸治疗,我们在针灸时普遍采用头针与体针进行结合的治疗方案。头针治疗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选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0.8-1寸,快速捻转行针,每10min行针1次,每次1min,共行针3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下肢:足三里、梁丘、环跳、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太冲风市、血海。

1.5、康复训练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痊愈的标准:前期的临床病症基本消失,下肢神经系统的功能基本恢复,下肢肌力达到5级标准,患者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能够单进行独立行走。效果显著的标准:瘫痪的下肢肌力能够提高到2级或者以上,下肢瘫痪部位神经系统的功能大部分恢复;基本治疗效果的标准:下肢瘫痪部位的神经系统部分恢复,但是需要人搀扶着行走;治疗无效果:治疗过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变化。

1.6、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对研究案例中的2组患者于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治疗效果评估,采用Fugl-Mayer工具对患者下肢的感知功能、运动功能的评估,同时对所以的研究对象进行生命体征平稳之后进行评估,也就是在治疗4周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

1.7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包中,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医疗效果评估,效果显效的患者有25例,占71.4%;基本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完全无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总有效率85.6%。对照组效果显效的患者有12例,占34.2%;基本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完全无效患者17例,占48.5%,总有效率51.3%。两组患者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篇4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又称“灵境”,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多功能传感器的交互式接口技术以及高清晰度和高更新速度的显示技术构成[1-2]。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世界效果的特殊环境,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并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达到特殊的目的。VR具有3个特性—3I,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构想性)[3],它为处在该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用户在该虚拟环境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或选择可以感受的内容,同时又留给用户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的尝试,进而扩展其认知的范围,提高用户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2康复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经验表明,早期的康复介入,对患者的身心功能恢复、预防二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康复治疗和手术药物等的治疗同等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巨大的创伤,加之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及其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康复医学工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康复治疗通常是医师与患者一对一形式的训练,存在诸多局限性:(1)现有资源不够充足。无论是专业的康复医师还是康复器械都无法满足当前康复人群的需要。(2)训练过程单调而乏味。传统的训练过程通常是对一组训练动作的不断重复,导致整个过程十分枯燥,难以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使患者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康复效率。(3)功能定量化测评难以实现。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进行,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其承受的活动量强度也在改变,而目前无法对患者在训练中的具体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不利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进程。

3康复医学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必要性

VR康复系统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虚拟训练平台,使患者以做游戏或完成趣味性任务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此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系统还能够详细地记录患者的训练数据,康复医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而根据需要实时地调整训练计划和训练强度,推荐康复治疗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一个医生可以同时指导多名患者,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其工作强度。VR技术可提供重复练习、效果反馈和动机维持3种关键环节,这正是患者习得某种功能的必要条件。另外,VR康复系统能将心理引导与生理治疗结合起来,在患者进行“游戏式”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画面、文字和语音提示等形式给患者以正面的激励反馈,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主动性[4]。因此,将康复训练与VR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VR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4.1VR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运动障碍是指以运动异常为特征的各种障碍,包括运动不能、震颤、舞蹈症、扭转痉挛、斜颈、张力障碍、颤搐、抽动和肌阵挛等症状[5]。当前,在运动障碍康复领域,对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是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

4.1.1平衡和协调训练

许多中风患者存在姿态和平衡方面的问题,例如身体摇摆和不对称的质量分布降低了其灵动性,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DINGQi-cheng等[7]结合CIMT原理对NintendoWiiFit游戏系统进行改造,构建了一款基于VR的下肢平衡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使患者的双脚分别站立在2块平衡板上,通过双脚用力动态地控制压力中心,进而操控虚拟人的运动状态。通过这种方法能成功地迫使患者增加患侧肢体的使用,使其体质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称性能力得到大幅改善。RLloréns等[8]开发的BioTrakVR系统涵盖一系列的平衡康复活动,包括端坐时头部和躯干姿势控制的恢复和站立时的动态平衡练习等多个管理项目,同时允许用户通过选择不同的练习和规划自己的持续时间、休息时间和重复次数进行个性化训练。然而,我国对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尚鲜见报道,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1.2行走及步态训练

与正常人相比,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具有运动发起难、步速慢、步态周期延长、患侧支撑时间短等特点[9]。集中的特定任务式的训练可以提高脚踝的推力、髋部的拉力和行走的速度。AnatMirelman等[10]用Rutgers踝关节康复系统对18名中风后的轻偏瘫患者进行试验,受试者只能使用踝背屈、跖屈、反转、外翻以及这些动作的组合来驾驶虚拟环境中的飞机或船。实验结果表明,患者脚踝的推力、踝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均有明显改善,膝关节ROM及站立和摆动情况也有大幅提高。可见,VR技术对患者步态康复有一定作用。目前,国内对步态康复的研究主要以简单重复性训练的康复机器人为主,对结合VR技术的研究较少。张磊杰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VR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可以快速提取患者的步态速度、心跳等生理信息并恰当地体现在游戏中,使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也提高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因此,结合VR技术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将逐渐引起众多学者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

4.1.3上下肢康复训练

由于力量减弱和利用反馈能力的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难以进行精确的运动控制,SangwooCho等[12]基于VR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上肢康复系统,用本体感觉反馈取代视觉反馈来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系统采用模拟起居室的虚拟环境,患者需要依靠自己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将患侧手握的虚拟半透明柱体移动到不透明柱体所在的目标位置,用这种方法亦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urdea等[13]开发了康复训练系统“RutgerArmII”,系统由运动跟踪、重力和虚拟现实游戏3个模块组成,利用红外技术跟踪到患者的运动数据,使其能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游戏式训练,并能得到相关的触觉反馈。国内众多学者对上下肢康复也作了很多研究。王瑞利等[14]设计了结合主动、被动和助力训练的踝关节康复系统,并添加了功能评价机制,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证据。柯福全等[15]借助Kinect设备开发了一款基于视频运动跟踪的虚拟现实系统用来辅助患者的上肢康复。张金龙[16]设计了一款手指康复系统,包含了手势变换、坦克射击和赛车竞速3种游戏,非常具有趣味性。华南理工、中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广州一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发的虚拟厨房训练系统[17],患者通过在其中漫游并完成烧开水、摆餐具、盛水果等一系列的厨房操作来训练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将该系统应用到33例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身上,结果显示比传统训练方式的康复效果更为显著。

4.2VR在认知康复中的应用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躯体功能障碍,因此也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将VR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为患者提供安全可控的刺激进行治疗,并能监测多种重要指标,表现出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Godehard等[18]利用VR系统治疗有空间认知和记忆缺陷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让他们在虚拟的公园和迷宫里根据地标(房子、汽车、高山等)寻找宝藏,加强患者以自我和非自我为中心记忆的能力。Caglio等[19]利用3D电子游戏进行记忆康复的研究,发现虚拟航行训练可以激活记忆区域,改善成人脑损伤患者的记忆功能。王文春等[20]设计的虚拟认知康复训练系统,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操作能力等七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高、中、低3种级别的题目。将该系统应用到38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身上,结果表明,虚拟认知康复系统在注意力和空间知觉的改善方面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且更具趣味性,适用于临床推广。戚淮兵等[21]设计了基于Agent的虚拟认知康复系统,能为患者提供感官上的刺激,纠正认知偏差,具有开放、自主、可移植的特点。尽管如此,在我国内陆地区,VR技术辅助认知康复治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能够真正进行临床应用的系统较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3VR在远程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均衡度还较低,各地的医疗设施建设也存在很大差异,康复医疗机构集中在大中城市,许多地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服务,给广大群众带来不便。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一流的医疗资源传送到较落后的地区,为康复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MJJohnson等[22]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使中风的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李军强等[23]设计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用虚拟人的运动再现患者手臂的运动,实现监控功能,从而使医生掌握患者手臂的运动情况。王月姣等[24]设计了基于力反馈的远程康复训练虚拟驾驶系统,治疗师端的计算机能实时显示患者训练视频、相关训练数据及当前训练方案,并能据此实时修改训练方案。可见,VR技术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优化医学资源分配,推动我国社区康复的建设进程。

5结语

篇5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康复训练;肢体康复;影响因素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偏瘫,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有关资料[1]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但目前国内的脑卒中患者受到经济水平、医疗环境的限制,未能进行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患者在脑卒中后期往往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肢体无法正常活动,需长期卧床休息。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为(65.18±7.2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颅部CT扫查,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和脑血管病学组共同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被确诊为脑卒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了肢体乏力症状,并在症状出现后的5d内入院进行治疗。排除心力衰竭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年龄情况、文化水平、职业情况、既往病史、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在患者入院时,应给予患者吸氧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脱水治疗、营养支持。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维持稳定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应循序渐进,从床上肢体活动逐渐过渡到坐位、站位、行走练习,活动范围可从病床逐渐扩大到室外。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指导患者每天进行0.5~1h的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效果进行评估,观察并分析患者康复训练中的相关因素和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关系。

1.3疗效判定 使用运动功能评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康复成功,即患者肢体运功功能评分明显提高,肢体活动功能有所改善;康复失败,即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无改善,甚至障碍加剧。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采取多因素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有关的危险因素。OR值大于2,则为负相关;OR值小于2,则为正相关。当P值小于0.05时,则可以认为该因素与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有关。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126例患者中,有105例患者康复成功,所占比例为83.33%,21例患者康复失败,所占比例为16.67%。通过对患者康复训练过程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抽烟过度、文化程度高、从事脑力劳动、焦虑及抑郁症状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有所影响。见表1。

2.2多因素分析 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焦虑及抑郁症状是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龄会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造成影响。由于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及器官功能出现衰竭,体力下降,耐受力差,在康复训练中,无法耐受较强的训练,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所影响,这与李晓华[3]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特点和机体情况。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变化,对患者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进行调整,可适当降低训练强度,缩短每次训练时间,通过增加训练次数,以达到康复成功的效果。

患者的心理状态不佳会影响其肢体康复效果,使康复的速度减慢,这与陈金梅[4]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解成功案例,使患者对康复训练重树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文化程度高且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由于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康复训练较为重视,这类患者的肢体康复效果相对较好,这与戴志凌[5]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医护人员应耐心为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使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婧.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26-472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3]李晓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11-12.

篇6

关键词:低视力;助视器适配;功能性视力;个案研究

一、背景与分析

相关研究显示:约90%的视力残疾人都存有剩余视力,一些调查表明多大80%的有剩余视力的低视力者的视力可以达到0.1甚至更高。可见,拥有剩余视力的低视力者在视力残疾人群中占有很大比例,如何更好地发挥剩余视力的功能则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结果证明,低视力儿童运用剩余视觉进行阅读不会损坏他们的剩余视力,而且研究者的阅读状况明显的获得了改善。由此可见如果能指导儿童做到合理卫生地用眼,只要不属于进行性眼病,其视觉能力的发展也符合用进废退的原则。功能性视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的环境情景中完成或参与某项活动中,视觉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功能性视力是对个体的用眼状况的描述,它强调“功能性”,也就是说为各种特定目的而使用的视力必须的有效的、高效率的。如果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不能完成或勉强完成需要视觉能力的活动,那么说明他的功能性视力低下,即使他的视力正常。反之,即使个体的视力存在损伤但却能很好地完成需要视觉能力的活动,他的功能性视力良好。

国际视力残疾教育委员会主席BillBrohier提出:“让儿童出、不断地看,会帮助他了解他看到了什么。”可见功能性视力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功能性视力训练的过程中,根据低视力人体的需要可能会在经过特殊布置的视力训练室中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帮助个体慢慢掌握视觉技能和技巧,使功能性视力得到提升并最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典型个案训练计划及过程分析

案例1:王某,男,11岁,弱视,左眼球轻微震颤;小学三年级,学习汉字,现阶段学习的主要困难是阅读课文时难以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到指定的段落或句子,换行时容易错行,换页时难以找到承接的句子。

根据马某现阶段表现出的主要困难,结合其眼病特点,可以得出眼球震颤是造成其视觉定位困难从而产生搜寻困难的主要原因,而眼球震颤是一种生理表现,目前无法通过任何医学手段和教育手段来改变;但他只是左眼轻微震颤,这种状况理论上说对日常学习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已有一些眼球震颤程度更严重的个案也说明震颤并不是造成阅读困难的唯一原因,通过训练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阅读水平。因此针对马某的短期训练计划重点放在视觉定位和搜寻技巧方便。

第一周:

训练目标:学习简单的阅读定位技巧。

训练内容:①段落定位技巧的练习:根据段起时都退两格的规律快速定位每一段的开始;根据一般段末都有一些空行的特点练习快速定位每一段的结束。②让学生练习养成在段落前计数的习惯。

辅助手段:彩色笔,在段落起始作标记。

效果检查:看是否能掌握这一定位技巧。

第二周、第三周:

训练目标:学习简单的搜寻技巧――眼睛必须由物体一侧向另一侧运动,然后由上而下一行一行地覆盖要搜寻的范围,防止快速而不规则的乱找目标。

训练内容:①按要求找到穿在一条线上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先横放在竖放),如“从左往右第三个是什么”、“从下往上数第四个是什么”等。②按要求找到穿在多条线上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先横放再竖放),如“第二排第三个是什么”、“第三列第五个是什么等”。③利用学生喜欢的五子棋作为训练工具,摆成不同阵形,让学生找出指定的棋子。④将二年级之前学过的常用字制成放大字体的棋盘,按要求搜寻指定的文字。

辅助手段:色彩对比、大字

效果检查:看是否能掌握这一搜寻技巧

训练目标:①配合段落定位及技巧,找到某段落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或词。②给出一个字或词语并告诉其所在的段落,让学生找到并规划出来。③学习用手指、用笔或强化框等帮助阅读时定位搜寻。

效果检查:看在书本阅读中的定位和搜寻能力是否有提高。

训练效果评价:为马某制定的这个四周计划基本上没有改动地的得以实施。在实施两周后进行了一次测试,发现他很明显地在不断提醒自己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寻找断首和段末做标记,主要表现在自我的言语提醒和反馈,虽然多少影响了阅读速度,但至少说明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技巧,一旦熟悉了这些技巧,便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经过为期四周的训练,经测验马某在定位句子和段落、换行、换段时的速度较一个月前和四周前有所提高。在课堂中据其老师反映也较之前有很大的进步。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低视力儿童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时一定要在详细分析了该儿童的基本情况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亟须解决的某一点问题制定训练方案;并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检验前阶段训练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整措施,不要以为这个计划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完这个训练之后,还要对整个训练效果做出训练。分析成功和不足之外及其原因,并考虑是否要进一步深入训练该项目或终止该项目、解决下一个问题。

对低视力儿童进行的视觉康复训练必然是具有个别性和阶段性的。加上从实际出发考虑,现阶段担任视觉康复训练的多为盲校教师,他们还承担着大量学科教学任务,因此要求他们为每一个儿童制定每一阶段的个别化训练计划确实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需要训练者要在日常多积累个案、多积累不同的训练方法,多参考别人的个案和训练方法,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自己的工作、节省精力和时间。但是在阶段性和最终的效果评价方面不能有任何简化,因为这是总结训练方法、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成果等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为以后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提供思路和捷径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效价比。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258例患者分别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中康组125例)和西医综合康复方案(西康组133例)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FMA、NFI、MBI)增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和康复治疗费、总住院费等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住院天数和药费方面以及功能评分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康组患者在FMA、I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和总费用等明显较西康组低(P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效价比

急性脑出血(ACH)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法均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在对ACH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各具特色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疗效及效价比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就诊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柳州市中医院、广西隆安县中医院等4家单位的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试验方案经过各单位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院患者或家属均需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数据由广西中医学院和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中心(DME)数据管理小组负责收集和统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1〕。全部以CT确诊。

1.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属中经络者。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分为风痰瘀阻、痰热腑实、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个证型。

1.3 病情分级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类诊断标准〔3〕。总分各项相加,0~10分为轻型,11~20分为中型,21分以上为重型。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者(CT等检查为内囊、基底节区、脑叶出血);②符合中医的诊断标准,属中经络者;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7分以上,并有肢体功能障碍;④年龄在40~79岁之间者;⑤发病72 h内入院;⑥第1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者。

1.5 排除标准 ①脑干、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②入院后24 h内病情急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者;伴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④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伴有脑动脉炎、类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型(包括颅底异常血管网);⑤年龄在40岁以下或79岁以上者;⑥凡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者;对本药过敏者。

1.6 分组情况 按入院先后顺序,对应信封上的序号(由SAS统计包软件产生)随机拆封取卡,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中康组)和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西康组),共纳入病例270例,剔除或脱落12例,共258例患者进入试验,其中中康组125例,男91例,女34例;年龄40~79〔平均(62.7±10.3)〕岁;病程 0.4~122 h,平均(17.8±20.6)h;出血部位:基底节104例,脑叶18例,脑叶并基底节3例;出血量:1~50 ml,平均(12.35±9.15) ml;中线偏移71例,血肿破入脑室14例,发生占位效应47例,接受微创手术者19例。西康组133例,男99例,女34例;平均年龄(61.4±10.5)岁;病程 0.6~132 h,平均(18.5±22.6) h;出血部位:基底节 112例, 脑叶16例,脑叶并基底节5例;出血量1.5~60 ml,平均 (15.65±12.76) ml;中线偏移80例,血肿破入脑室 17例,发生占位效应54例;接受微创手术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7 治疗方法 (1)两组内科基础治疗:参照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4〕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2)两组外科治疗: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年龄、全身状况选择微创手术。(3)中康组综合治疗方案:①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参照2006年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5〕进行辨证施治,所有单味中药使用江苏天江江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制剂;②中药制剂静脉点滴用药:辨证属于痰热证明显者,如痰热腑实证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其余各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③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即予施行,1次/d;④改良陆氏推拿疗法:此法是在继承名老中医陆永昌老先生的陆氏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的特点而设,临症时结合患者所处的Brunnstrom阶段调整手法;⑤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⑥药物熏洗疗法:投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偏瘫活络洗液(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两面针、牛膝、桑枝等药物组成),1剂/d,每剂加水3 000 ml,文火煎取汁,熏洗患肢,30 min/次,1次/d。⑦中医心理疏导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采用相应的情志康复措施,使患者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⑧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4)西康组综合治疗方案:①运动疗法:根据Brunnstrom恢复阶段的分期,选用Bobath技术为主进行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②关节活动:包括各关节的被动、助动、主动及抗阻训练;③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与中医组相同,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④理疗:如患侧肢体的腕或踝部肌群无肉眼收缩,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出现主动收缩,则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1次/d,20 min/次。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⑥西医护理: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帮助患者保持良肢位,进行关节功能训练等。以上治疗疗程为28 d。

1.8 观察指标

1.8.1 功能评分 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根据神经功能缺失量表,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程度。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②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各项最高为2分,满分100分,上肢最高积分36分,下肢最高积分18分,积分越高功能越好,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氏指数法(MBI)〔6〕,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

1.8.2 卫生经济学指标 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的总的相关费用(床位费、护理费、临床诊断和治疗费、中、西药费、化验检查费、CT/MRI检查费及其他费用)、进行中医康复和西医康复分别所需的康复治疗费、家属误工费(假定一个陪护),进行住院费用分析、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增量值(R)的比较(R=早期康复期间各主要费用项目的数值/功能评分增量表)。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中康组愈显率为81.6%,总有效率92.0%;西康组愈显率为72.2%,总有效率为86.5%。两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主要住院费用分析 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和药费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增量值的比较 中康组在FMA、N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总住院费和总费用明显较西康组低(P

3 讨 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医疗保健和康复领域经济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以体现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学思想,目前对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重点〔7〕。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资源的价值;效果是指所关注的某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某一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ACH早期康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资源利用率。WHO指出: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后,可以大大减少患病后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研究亦表明: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成本,逐渐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使其间接费用明显降低,提示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是有效和实用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ACH患者接受中医或西医综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中康组显著低于西康组,这就减少了住院期间的一些相关费用。中康组的药费较西康组明显为少,这是由于中药相对西药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而且由于中医康复方案降低了患者院内感染机率,减少了治疗并发症的费用。但是由于中康组患者由于采用的中医特色疗法种类较西康组多,所以这部分费用与降低的住院相关费用和药费部分抵消。虽然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和直接治疗成本费用无显著差异,但是各项测评量表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康组患者在FMA、N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和总费用等明显较西康组为低(P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40.

4 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4.

5 田德禄,蔡 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304.

篇8

关键词:乳腺癌 根治术 康复训练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7-01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国内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趋向于年轻化,是导致女性死亡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目前,国内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根治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日常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必须引导患者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本院2011年1月-8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5例,均为女性,年龄29-74岁,平均(52.1±2.6)岁。本组病例中,左侧乳腺癌37例,右侧乳腺癌28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24例,改良根治术41例。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于术后第1d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五指同时屈伸、握拳运动。术后2-3d,开始进行腕部、肘部屈伸动作。术后4-5d,患者练习使用患肢洗脸、刷牙,就餐时使用患侧手持碗、杯等。术后6-8d,患者练习患侧手掌扪对侧肩部、同侧耳廓等动作。术后9-10d,切口缝线拆除后,患者开始锻炼患侧肘关节的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次锻炼可以使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缓慢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术后14d,患者开始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手左右大幅度摆动、摆臂运动、上肢上举、双上肢交替上举、双手十指在脑后叠加、煽动臂膀运动,以及两肘在面前开合,并早保持两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围展开。以上康复训练项目6-8次/d,3-5min/次,由病房护理人员负责指导,并且监督患者康复训练的完成情况。对于个别严重疼痛或不敢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以耐心的解释与说明,使得患者理解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

2 结果

通过规范、系统的根治术后康复训练,本组病例中,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40例,生活自理22例,总有效率为95.4%。

3 讨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与结缔组织。由于根治术的切除范围较广,患者在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将会严重影响到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术中创伤较大,加之患者的胸部包扎时间较长与刀口疼痛,多数患者在术后不愿意自主进行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而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及早对于患侧上肢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淋巴回流,而且对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因此,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从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自愿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目前,在国外医学界中普遍认为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术治疗后,应及早进行患侧功能的康复训练,在腋下切口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腋窝周围肌肉萎缩、瘢痕挛缩与关节强直,而且避免了挛缩瘢痕组织压迫患者的腋静脉,使得腋静脉的回流受阻明显减轻,患肢活动也有利于促进了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减少水肿等症状的发生机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肢上肢的功能。因此,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必须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选择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于保证患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力与切口愈合状况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到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一份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表,每天记录患者康复训练的情况,逐步增加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动作与活动量,加量时一般不增加新的动作,争取患侧上肢功能的尽早恢复。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继续坚持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重复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运动必须保证每日坚持,以保证患侧上肢与肩关节活动范围早日恢复正常。为了保证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的协调、轻松、自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在出院坚持以下几项康复训练:①上肢旋转运动:患肢上肢自然下垂后,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缓慢抬高患肢直至最高点,从身体外侧恢复原位。注意在患侧上肢高举时,应尽量保持伸直,避免弯曲,保证动作的连贯性;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注意保持抬头挺胸。同时,患者在出院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等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患者的创伤较大,加之术后疼痛感与胸部包扎时间较长,患者不愿自主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侧上肢的血液与淋巴液回流,松解与软化瘢痕组织,在有效减少了患侧上肢出现水肿与功能障碍的同时,逐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生活自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由于医疗体制及经济的原因,我国社区中大量存在着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有些患者虽然经过综合医院的短期康复治疗,但仍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因此,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势在必然。

1 社区康复服务的优势

社区康复服务以社区为本,从社会实际出发,立足社区内部的力量,走低水平、广覆盖、低投入、高效益的道路,不但可以就地就近,甚至还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训练,不受疗程的限制,可以长期进行,且经济收入仅数百元就可以满足训练的设备要求。更重要的是,社区康复服务改变了患者被动参与、接受服务的角色,成为了主动积极参与的一方,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目标的确定、训练的开展以及回归社会等全部康复活动,更有利于卒中患者的恢复。

2 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

2.1 脑卒中基本知识的宣教脑卒中的常见诱因、预防指导、先兆症状、功能障碍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2 家庭康复服务环境的布置指导 居室通风、消毒、物品摆放、地面防滑、病人床铺的清洁平整、家庭设施改造如卫生间安装扶手、去除门槛等;

2.3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 良好姿势和卧位的摆放,翻身及翻身动作训练,自我辅助运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日常活动训练,各种平衡及交换训练等;

2.4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指导(如饮食、休息、娱乐指导)以及社区资源的转介等;

3 脑卒中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方案

3.1 主动运动训练 脑卒中的社区康复重点应该放在主动运动训练上,这将对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当患肢肌力恢复或患肢并未全瘫,即可进行主动运动。要为患者设计一套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的重点应放在瘫痪肌群力量锻炼、各关节协调运动训练及精细动作练习3个方面。①瘫痪肌群力量锻炼:肌群力量锻炼应针对脑卒中偏瘫的特点来进行。由于患侧上肢瘫痪伸肌重于屈肌、下肢瘫痪屈肌重于伸肌,所以应重点锻炼瘫痪较重的肌群。上肢多练习伸展动作、下肢多练习屈曲动作:不正确的锻炼会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②关节协调运动训练:脑卒中偏瘫患侧各关节处于一种不正常的联带运动模式。如患侧上肢一个关节做屈曲动作时,上肢所有关节均屈曲;而一个关节做伸展动作时,所有关节均伸展。正常的关节运动模式为分离运动,各关节屈伸自如。可为患者设计动作,或借助康复器械,使不同关节屈曲与伸展在同一个动作中完成,逐步打破联带运动模式,建立正常的分离运动模式。③精细动作练习:随着患肢肌力的逐步恢复,应指导患者进行精细动作练习,特别是手指功能锻炼。注重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患肢进行穿脱衣服、鞋袜,洗漱,进餐等练习。

3.2 心理康复此类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避免不了会出现心理变化,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等负性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因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将成为社区康复服务又一重要环节。在进行社区康复服务时,家庭成员要注意配合,不能对患者有丝毫的厌恶,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家庭成员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并针对性地对其智能、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与患者耐心亲切地交谈,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消除孤独感,且要经常和患者谈心,拉家常,使患者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康复的信心,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这将对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起到积极的的促进作用。

3.3 加强生活护理家庭护理人员要多给予患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指导,特别是调理饮食方面,要给患者多吃一些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类的食品,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和功能的恢复。在冬季到来时,要帮助患者防寒,如随着气温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添制取暖设备等。要帮助患者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到室外活动,同时还要注意预防便秘,禁烟酒。

篇10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研究分析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该疾病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通常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下较多的后遗症,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偏瘫、肢体麻木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2-4]。本文探讨了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所有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3±5.6)岁;体重50~80 kg,平均体重(61.3±5.2) kg;文化程度为5例本科、16例大专,14例高中、12例初中以及8例小学。收治的55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包括:偏瘫、手脚麻木、神经功能损伤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1.2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5例患者,均在通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的基础上,对其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由责任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患者因陌生环境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对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的重要作用,向患者介绍经康复训练后,恢复良好患者的成功事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自身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其次是卧床期指导,对患者睡姿以及坐姿进行正确指导,保证患者各关节位于正确的功能位置,防止关节产生挛缩。主要以侧卧为主,每2 h变化一次;最后是下床期间指导,在责任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完成坐立与站立等基本动作。同时根据患者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由短到长,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1.3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主要可分为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其中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判定,主要通过USA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主要标准可分为基本康复、明显改善以及症状无变化,其中基本康复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降低,同时病残分级为0级,各功能指标基本恢复以前正常水平;明显改善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有所降低,病残等级为1~3级;症状无变化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生活质量判定指标,主要通过巴塞尔指数(Barthel)进行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吃饭、如厕、大小便失禁情况、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便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患者通过被动与主动的运动等训练,从而刺激神经元达到兴奋状态,有效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同时对患者呼吸、消化、免疫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5]。本文通过对5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重点康复护理干预方面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卧床正确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在康复护理干预期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案,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切忌急于求成。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进一步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2]刘玉莲,赖育芳,罗庆,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4):14-15.

[3]王启月,陈燕,杨旭,等.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附43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14,21(11):62-63,64.

相关知识

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康复进社区方案范文
康复训练文章
心理健康疏导培训方案范文(通用10篇)
康复训练的方法
普拉提康复训练损伤恢复疼痛消除的针对性练习和方案
家庭康复训练方法ppt
心理健康康复方案范文(精选5篇)
健身房训练流程? 健身训练文案?
康复理疗训练方法

网址: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3720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