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内容如下: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
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
①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
②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
③难以做出决策;
④言语表达出现困难;
⑤性格发生变化等。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
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才采取健康的方式。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
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而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小贴士】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母乳喂养的十条核心知识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您熟记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科普文章】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科普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生育健康核心知识
婴幼儿健康素养核心知识——八知八会
网址: 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39949.html
推荐资讯
- 1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842
- 2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6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23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7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53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1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5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