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技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子教育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亲子阅读的现状分析
据了解,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亲子阅读对幼儿能力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本质、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制约了亲子共读的开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对早期阅读的实质及目标理解有偏差,很多家长片面地把早期阅读定位在“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发展方面,以“再认”的程度来评价孩子的阅读水平,甚至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另一方面,家长由于平时的时间较少,无从顾及孩子的学习,于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些内疚,觉得欠孩子太多。所以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当然他们也很乐意为孩子购买图书,但选择图书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还有一方面,由于工作的原因,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的时间和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高兴时就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时就懒得理会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早期阅读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家长缺乏亲子共读的有效方法
由于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又加上工作忙,很少了解关于“亲子共读”的知识。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家长在陪孩子看书时,照本宣科,不懂得引导孩子学习阅读的技巧,如不懂引导孩子看图,不会引导孩子进行联想等,他们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很单一,片面强调记忆,机械重复训练,不知道阅读指导方法是随着阅读材料的不断变换而灵活运用的。
(三)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影响亲子共读的指导效果
调查中发现,学历高的家长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指导方法比较多样、有效和到位。学历偏低的家长由于自身水平的制约,难以有目的地选择阅读材料,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而导致亲子共读的效果较差,甚至有些家长整天忙于应酬、工作,而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或干脆把教育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的身上。
二、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的做法
1.宣传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观念
通过专题讲座、家园联系、家访等途径,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明确早期阅读的实际意义,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是为幼儿的正常社会化做准备,更是为幼儿接触由文字组成的社会文明做准备的一件最有意义的活动,并引导家长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
2.丰富亲子阅读活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指导的能力
(1)以家长座谈会的形式,传授亲子阅读指导的方法和技巧。一是在座谈会上介绍如何选择幼儿图书。二是在座谈会上介绍如何创设亲子阅读环境。三是在座谈会上介绍家长如何进行亲子阅读指导。
(2)以互动现场会的形式,巩固亲子阅读指导的方法和技巧。在互动现场会上,先由有经验的老师组织一节早期阅读示范课,让家长认真观察教师上课的各个细节,观摩之后,请家长和老师一起总结示范课中采用的阅读指导方法。并请家长运用所学的指导方法,现学现卖,马上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教师现场观察并指导家长的亲子共读活动,从而巩固家长的指导方法和技巧。
(3)以分享交流会的形式,提升亲子阅读指导的方法和技巧。在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典型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家长提升指导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定期举行经验交流,请家长相互交流亲子阅读心得,并请专家加以评析,帮助家长进一步提高、掌握阅读指导的方法。
3.悉心指导家长解决有关困惑与难点问题的操作技能
(1)通过典型示范,解决普遍性困惑。家长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其中一些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可先选定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教师有目的地对其亲子共读活动进行指导和追踪,促进这些个案家庭亲子共读的有效开展,之后让这些家长现身说教,起到宣传带动作用。
(2)通过现场观察咨询,解决个别性难点。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每个家长的指导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每个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出现的个别难点问题,可以采用个别问题个别解决的形式,如利用孩子入园和离园的短暂时间,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教师现场观察咨询,指导家长解决共读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从而提高家长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篇2
――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
“没练完钢琴不可以看电视”、“家里已经有变形金刚了,不许再买了”、“不准和妹妹抢东西”、“不许到喷水池旁边玩”……宝宝成长着,父母操心着,总害怕孩子发生各种行为偏差或安全隐患,所以经常对孩子规定不可以做这、不可以做那。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是必要的,而父母学会说“不”的方式和技巧更为必要,与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掌握了合适的说教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有效而和谐。
Question:小可妈妈的苦恼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孩子越是长大就越难以沟通,女儿小可快4岁了,我的体会特别深切。小可现在的口头禅就是“不好!”“不要!”,什么道理都说不通,明明知道这是不被妈妈允许的,还非得要做给妈妈看,逆着大人的指令走,叫她不要看电视她偏看,叫她不要吃零食她偏吃。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明白,当上父母后担心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道理都想千万遍地灌输给孩子,总是唠唠叨叨的,小可自然不乐意。但规矩总不能不教,道理总不能不讲,可恼的是孩子偏偏就不听,每次都非得以打骂哭闹来收场,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耗损,让我泄气极了。
Answer:专家支招――管和教的和谐统一
管和教似乎是家庭教育永恒的命题:管,指的是要给孩子设立明确的规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保证孩子成长的方向;教,指的是将这些规矩合理技巧地传授给孩子,让他自觉自发地领会和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两者之中,“教”的方法和技巧决定了“管”的效果,所以显得更为重要且不易把握,但许多家长却只是牢牢抓住定规矩的使命,而忽略了教孩子守规矩的艺术。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达到更和谐有效的管教效果,其秘诀在于两点:一是知己知彼,理解孩子;二是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一、正视孩子的反抗期
随着自由活动能力和各方面知识的不断增强,一般来说,幼儿到了3岁左右,更容易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愿望,常常通过抗逆行为来昭示自己的成长,变得不太听话。这是孩子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这时的家长会发现,从前听话懂事的孩子突然不乖了,变得固执且自以为是,每逢家长告诫孩子这不行那不对时,他都会执拗地大声顶嘴说:“我偏要!”心理反抗期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阶段,并不是孩子变坏的标志,相反,这是孩子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萌芽的标志,需要得到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呵护,即平和友善的亲子沟通。
二、亲子沟通需要技巧
篇3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市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通过自编家长版和学生版亲子沟通问卷,对某城市小学4~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主要了解家长在沟通动力(沟通的动机和意愿)、沟通能力(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和沟通评价(对沟通的满意水平)三个方面的情况。本次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62份,四、五、六年级家长问卷分别为53份(30.2%)、61份(37.7%)、48份(29.6%)。同时对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开放式调查,结果发现: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城市高年级小学生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家庭在沟通动力、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不甚乐观,分别为9.9%、2.1%、5.6%。在是否需要亲子沟通指导问题上,60.0%的家长认为需要(非常需要的占26.8%,比较需要的占33.2%)指导,仅5.7%的家长认为根本不需要亲子沟通的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孩子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相距甚远,显示出代际差异。在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中,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较高,然而对沟通评价较低,而且在沟通内容上,孩子希望父母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67.7%),而家长却认为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73.2%)。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对三个年级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家长在沟通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29,P=0.04),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四年级的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要低于六年级的父母(P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结果显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分别表现在沟通动力(F=3.20,P=0.04)和沟通评价上(F=2.93,P=0.04)。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在沟通动力方面更积极(P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在学校的协助下邀请曾经填写问卷和在亲子沟通方面感兴趣的家长参加座谈。在座谈中,社会工作者就调查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向家长做反馈,同时就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跟家长进行分享。由家长提出来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获取的资源。座谈结束后,对座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总结家长目前在亲子沟通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1)家长、孩子在学习与娱乐、亲子沟通方面的认知差异;(2)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3)学龄期向青春期过渡孩子的身心与社会发展特点;(4)亲子沟通的技巧培训(各年级有差异);(5)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从对学生的开放式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孩子的需求:(1)独立与做主;(2)尊重与理解;(3)自我计划与安排;(4)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将需求评估与调查结果相联系,结合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以增进亲子沟通动力、提升亲子沟通效果为目标,采取以下工作方法开展介入工作。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分享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分享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室”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3.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根据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需求和普遍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工作,主要参加对象为有共同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小组主题有“妈妈训练营”、“孩子属于他自己”、“人际交往训练小组”、“我不是胆小鬼”、“不要只是学习”等,由社会工作者信息,招募小组成员,并对报名者进行初步的评估,遴选小组成员,组成同质性小组。活动地点为学校舞蹈室或社会工作服务站。每个小组开展2~5次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动力解决大家共同的问题,工作者做好引导、回馈、分享、总结、跟进等活动,并对小组效果进行评估。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层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层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篇4
一些父母可能会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再出洋相,最终妥协而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纵容方式看似微不足道,却预示着家庭教育中会有更大的问题。那么,面对上述窘境,父母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有效能的父母
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家教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父母渴望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效能。
父母效能(parent effectiveness)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高顿认为,有效能的父母是指父母不需要使用恐吓、威胁的手段,就能把孩子调教成为有责任感、有自制力,能与人合作的个体;他们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技巧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发自内心地与父母认同,而且行为举止合宜得体;父母能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真正需求,能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台湾学者钟思嘉认为,有效能的父母是能真正地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能够不附加个人价值及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可以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使亲子冲突中没有输家,并能以身作则,提供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己作主,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和他一起成长。
首都师大胡玉顺教授认为,有效能的父母其实就是智慧型父母,这样的父母能“用小指出力,让孩子主动积极地为他自己努力”。父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孩子的童真;能善用别人的经验和智慧;能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能以关心询问代替无谓的质问;能用心经营成功的经验;能在疼爱子女之前先爱自己;并有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辨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自己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
总之,有效能的父母就是教养子女成功的好父母,他们能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有民主的教养态度,有合理的教养理念和教育方法,有一定的亲子沟通技巧,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并能主动地进行终身学习,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有形无形地影响子女,发挥道德楷模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怎样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
高顿开发的父母效能训练(PET)能帮助父母通过情感的沟通来解决亲子冲突,增进亲子关系。父母通过亲子双向沟通的技巧,学会解决亲子冲突的新方法,使父母与子女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培养起温馨而亲密的关系。
高顿认为,要成为好父母,只有技巧还不够,还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在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提出了两大基本原则与三种增进亲子沟通的基本技巧,从而让父母变得有效能。下面主要给家长介绍一下两大基本原则:
1、不一致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父母要采取民主与约束并重的方法,关心孩子和管教孩子要双管齐下。父母对孩子会有积极的感情,也有消极的感情,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孩子“始终如一”。也就是说,当父母实际上觉得很讨厌孩子时,用不着伪装自己很爱他也愿意接受他,同时,也不必让自己觉得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和接受程度相同。最后,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也不一定非要态度一致。重要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孩子当然愿意选择被接受,但是父母基于真实的感受而对孩子发出真实的信息,则孩子对父母不接受的情感,就能作出建设性的反应,父母的坦诚不但使孩子觉得容易应付,而且也能帮助孩子把父母当作一个实在的人来看。具体的做法是:
(1)接受与不接受
父母与孩子的行为可能因为当时的情境、气氛、心情或父母本身的性格等而与孩子本身有不同的感受,产生接受与不接受的行为。但接受与不接受之间的界限并非保持不变,而是上下游移的。例如,当父母感到心情舒畅,正在愉快地休息时,或忙于一件有趣的家务时,听到孩子弹钢琴的声音,父母可能会对这种行为表示接受;然而,当父母感到疲倦或打算睡觉时,同样的事情就显得不可接受了。当父母一切顺利时,对子女的宽容态度可能也因此而增加。反之,当父母心神不定或焦虑万分时,就会觉得一切都不顺眼,对孩子的行为也会作出负面反应。
(2)父母不必强求一致
父母双方在不同的时间内,可能会依其心情,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对孩子的同一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程度。此时父母必须忠于自己的感觉,而不一定认为,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感情和态度必须完全相同。当然,这种情况也要尽可能有所控制,不要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基本原则上还是应该保持一致。
2、问题归属原则
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有以下情况:孩子有问题,父母有问题,双方都没有问题,双方都有问题。
(1)孩子有问题。因为孩子要满足某种需要,却受到阻挠。此时问题属于孩子,因为孩子的行为对父母本身的需要并无实质影响。
(2)父母有问题。孩子虽不受干扰地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但他的行为却对父母的需要形成了干扰,因而对父母形成问题。
(3)双方均无问题。因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受到阻挠),而他的行为也没有影响父母本身的需要。
(4)问题属于双方。孩子的行为侵犯到父母的“需要”,而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但孩子仍然坚持这种行为。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亲子双方的“需要”,因而属于双方关系问题。
总之,在亲子沟通中,我们必须弄清问题是属于哪一方,之后我们才能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如果问题属于孩子,父母运用积极倾听的方法是最恰当也最有益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千万不要边看电视或报纸,边听孩子讲话,你应该认真地面对孩子,聚精会神地听孩子讲话。你还要理解他讲话的意思,而不仅仅是无动于衷地倾听。只有那些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提供及时帮助和指导的父母,才能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如果问题发生在父母身上,父母意识到自己内心对孩子有“无法接受”的感觉,或者觉得孩子的行为使自己很烦恼,或者因为不喜欢孩子的某种行为而变得心情紧张或不舒服时,这就意味着孩子给父母制造了问题,而这时就是使用“我信息”的最好时机。就是说,父母针对孩子制造的麻烦,要坦诚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提供解决方式,也不对孩子进行批评责备。但是,使用这种方法时,父母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有时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对父母的负面影响,却不肯加以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采用“解决冲突的不败方式”。
这是一种不使用权力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冲突在不分胜败或“双赢”的情况下获得解决。换句话说,冲突的化解是由于亲子双方都同意最终的解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要求亲子双方协商解决,所以有效的沟通是先决条件。如果父母还没有学会积极倾听和“我信息”,则应用解决冲突的不败方式就很难获得成功。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1)冲突发生时,对冲突进行辨认并界定;
(2)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3)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估;
(4)确定哪种方法最合适;
(5)寻求实行这种方法的具体途径;
篇5
【关键词】亲子舞蹈;亲子关系;特定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9-02
一、培养道德情感,锻炼坚强意志
礼记中记载“观其舞,知其德”,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都能在其舞蹈动作中体现出来。幼儿在踏入社会之前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道德行为、思想情感都是靠平日里父母的言传身教或者是和父母朝夕相处下的耳濡目染所形成的。而亲子舞蹈恰好能捕捉到生活里的细节,并将它融入到舞蹈之中。但亲子舞蹈不同于舞台艺术表演舞蹈,它没有艳丽的妆容、高超的技巧、华丽的服装和精湛的演技。
亲子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他所表现的是一种亲子文化和精神,其动作与动作之间蕴含着孩子与父母生活中的相处之道,以及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人文道德观念。我们希望通过亲子舞蹈教学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优良精神。例如,在亲子舞蹈的教学中,孩子遇到自己无法完成的动作想退缩时,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和父母的合作引导父亲(母亲)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帮助支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任何情绪,害怕、失落、逃避或是兴奋愉悦等,家长都应该重视,并积极帮助孩子通过肢体的交流来克服不良情绪。这样一方面能和孩子在肢体动作的协调上达到统一,从而表现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另一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通过肢体上的协调,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的融合程度和孩子对父母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在亲子舞蹈中都得到了很好展示,是其他舞蹈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是亲子舞蹈研究的特定价值之一。
二、亲子舞蹈具有传统舞蹈没有的游戏性
幼儿园亲子舞蹈与传统的表演舞蹈不一样,它是将舞蹈游戏化,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亲子舞蹈具有游戏性,它可以自娱自乐在家庭中进行,能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密感,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亲子舞蹈需要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合作来完成,特别是孩子在家长强有力的怀抱中、亲昵的举止中既能找到安全感、快乐感,又能通过彼此的努力使动作和谐完成,进而找到自信心和满足感。一方面,孩子在舞蹈练习中感到快乐;另一方面,在亲子舞蹈表演时,孩子为家长展现的能力感到骄傲和崇拜,更在观众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心。
将游戏融入到舞蹈之中,让家长卸下平日里严肃的面具与孩子在欢快愉悦的舞蹈中增进关系。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和平时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例如,平日里一直以严父的形象教育孩子的爸爸,在亲子舞蹈中可以通过扮演慈祥憨厚的熊猫爸爸,通过一系列如拥抱、托举、亲吻等动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通过肢体的配合协调,让孩子信任你,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你,在游戏中也要表现出和平日形象的不同。让孩子觉得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爸爸原来也能和自己一起舞蹈一起游戏,在舞蹈中解放天性,在游戏中拉近彼此的距离,舞蹈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是亲子舞蹈又一个可取的特定价值。
三、启发幼儿思维与智力,提高身体素质
亲子舞蹈还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启发幼儿的思维与智力,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亲子舞蹈是一项快乐的运动,因为他没有传统舞蹈的高技巧性,他只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一种快乐运动。父母与孩子在进行长时间的亲子舞蹈训练后往往会情绪高涨,而经常参加亲子舞蹈还能增强幼儿内脏器官、运动器官等功能,能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另外,幼儿长时间进行舞蹈训练能帮助她塑造形体。
亲子舞蹈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与智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亲子舞蹈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根据音乐节拍调动身体律动,根据音乐旋律反应空间位置,并根据之前记忆的结果,快速调整身体动作,变换队形。长时间的舞蹈训练能提高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另外,亲子舞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启发幼儿智慧。例如,让幼儿用舞蹈动作模仿动物,这就需要幼儿发挥想象模仿动物的习性动作,通过这些想象能充分启发幼儿的智慧。幼儿在参加亲子舞蹈活动时,大量的身体活动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皮层语言区和运动区的神经联系,促进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与成熟,从而促进幼儿智力与体格发展。这也是亲子舞蹈研究的特定价值之一。
四、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舞蹈打下坚实基础
亲子舞蹈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情感,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其趣味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凸显了亲子舞蹈有传统舞蹈和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地位。
幼儿在学习亲子舞蹈时,由于年龄尚小,身体筋骨都很柔软,软开度较青少年相比更好。并且亲子舞蹈在编排上较传统舞蹈相比,更具趣味性且难度不大,幼儿学起来更容易,自信心也会更大,加上有父母的协作与鼓励,这是传统舞蹈无法实现的。当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能第一时间在父母那里得到支持,不用一个人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一旦他在亲子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和自信心,就不会排斥对其的学习。
亲子舞蹈不仅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而且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孩子今后是否还继续学习舞蹈,在幼儿阶段与父母一起学习舞蹈的经历,一定会是其今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和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所以,亲子舞蹈的学习能为今后继续在舞蹈方面深造的孩子打下一个坚实有爱的基础,为今后可能不会继续学习舞蹈的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亲子舞蹈研究的一个特殊价值。
五、结语
舞蹈是传递、宣泄情感的一种身体语言。它作为人类身体语言的一种特殊符号,已被大多数人喜爱并且愿意学习之。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学习舞蹈,这种经历是他们今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状态下,身体协调性也还欠缺的情况下,这时有父母的帮助和鼓励,是在心灵上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亲子舞蹈磨练幼儿意志、启发幼儿思维与智力,提高幼儿审美水平,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深入对亲子舞蹈的研究才发现,亲子舞蹈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孩子、家长、老师的青睐。将一项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舞蹈活动带进家庭、走向社会,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对亲子舞蹈进行更加细微深刻地调研更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金庆林.幼儿园亲子舞蹈的功能及实施策略[J].高教学刊,2015(9).
[2]李娜.幼儿园亲子舞蹈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5).
[3]朱海燕.怎样进行亲子舞蹈[J].学园,2015(1).
篇6
【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活动方案
本文对亲子活动的研究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这是教育情境的参与人员,为了提高对其教育或者社会实践的理论认识,提高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感悟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在这种方式的研究中,参与人员是活动的主体地位,研究人员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它可以为行动和研究直接提供帮助,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用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亲子活动的双方为活动主体,研究者是整个活动的主导,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方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循环、动态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本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年级选取100名学生,共300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学生用“亲子关系沟通心理量表”进行检测研究,然后通过排除家庭无法参加的以及量表得分成绩明显低于总平均分的学生,最终确定了13个家庭共同参与研究。上述13个家庭中,由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有3个,剩下的10个家庭是由固定的父亲或者母亲来参加。13名学生中,10名男生,3名女生,2名学生成绩优秀,7名学生成绩中等,4名学生成绩比较落后。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分析:2名初中学历,3名高中学历,7名大专学历,1名本科学历。父母职业分析:1名农民,2名工人,1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6名公司职员,2名公司管理人员。家庭结构分析:2个单亲家庭,11个核心家庭(其中,2个家庭重组再婚)。家庭孩子数目分析:10个家庭独生子女,3个家庭非独生子女。
2.研究工具分析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这个心理量表共有37个题目,包括4个测谎题。题目的回答包括对母亲和对父亲回答这两种方式。这分量表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亲子沟通动机,包括轻松感,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参与倾向性这四个因素。另一个是亲子沟通能力,包括开放的表达,理解,沟通灵活性,积极倾听这四个因素。
(2)活动反馈表:要求家长和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真实的填写满意程度,姓名,以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建议。其中,满意程度包括五种: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
(3)亲子活动评价表:学生以及家长对于活动的方式,内容,过程以及效果的看法、评价、活动感言,有封闭式和开放式的两种题目。
3.亲子活动开展前的需求评估
(1)活动愿望:通过家长会或者课间活动的方式向家长以及学生宣传关于“亲子活动”的开展,经过调查,有80%的学生及家长对这样的主题活动表现出极强烈的兴趣。
(2)活动安排:通过与家长、班主任、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最终活动的时间定在每周五的六点半-七点半一个小时的时间,活动地点大家都比较赞同在教室开展,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时候也比较的轻松。这次亲子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共持续进行8周。
(3)活动内容:通过广泛征集家庭以及孩子的意见,活动的内容最终定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亲子之间沟通的技巧,包括双方之间怎样才能进行比较融洽、比较有效的语言沟通,怎样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等等。比如说,很多家长都反应想学习关于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同时,降低他们抵触情绪的产生,想多学习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第二类是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观念,同时,加强相关的学习。比如说,很多家长都提出想更多的了解关于孩子成长、学习方面的故事,想知道更好地孩子心理,想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怎样才能真正的成为朋友。
(4)活动方式及培训方案:通过广泛的征集意见,很多家长和学生们一致认为气氛融洽、和谐轻松的活动方式比较易于接受,比较排斥过去的讲座或者报告之类的,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根据多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亲子活动的方案: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每一环节活动结束后有给父母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
活动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活动主题 我们来到这里 重新认识彼此 寻找有效的方式沟通 望子成龙 和谐家庭建立 如何奖励孩子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活动方式 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
二、结果分析
1.亲子双方对亲子活动执行过程的整体效果评估
表一:亲子对活动过程评估
执行过程 完全
符合 比较
符合 一般 不太
符合 完全
不符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 6 4 9 8 1 1 0 0 0 0
导师有效引导配合默契 4 5 9 7 3 1 0 0 0 0
篇7
关键词:幼儿教学;阅读指导;亲子阅读
一、现代家庭亲子阅读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1.何时“读”――贻误佳期
在婴儿月龄为2个月时,即可以进行适宜的亲子阅读教育。成人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其学习某些今后有用的、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知识和行为模式,不能操之过急或错失良机。
2.“读”什么――滥竽充数
一般而言,图书中的文字具有实在意义并有一定规律可循,能帮助幼儿形成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另外,幼儿接触到的图书应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画面要清晰,主要感知对象突出,减少无关刺激物对幼儿注意的干扰;语言要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3.怎样“读”――放任自流
从父母陪伴阅读到独立阅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幼儿对故事本身已经非常熟悉时,父母就应该思考如何延伸幼儿的阅读经验了。要通过扩展幼儿的阅读经验,让幼儿明白,阅读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完整过程。在亲子阅读中,父母陪伴阅读是重要的部分。
二、幼儿园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我园根据家庭阅读存在的误区,开展了这样一系列的指导活动,为父母创造与幼儿沟通的机会,使幼儿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关爱。
1.设立亲子阅读室
阅读室内有供婴幼儿阅读的挂图,还有适合中大班幼儿阅读的各种书籍,还有为家长提供的各种幼教杂志,让家长了解更多的教育方法。在阅读室里铺上了地垫,还准备了靠垫,让人感觉很温馨,像回到家里一样。在这里,既可以让幼儿增长智力,又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幼儿都特别喜欢。
2.每学期开展亲子阅读家长讲座
为了让刚入园的小班家长和幼儿更科学地开展阅读活动,我园每学期开展亲子阅读家长讲座。每每谈到“为什么要亲子阅读”的问题时,爸爸妈妈们根据幼儿的平时表现各抒己见,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有的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字,有的则认为阅读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等。作为“阅读共同体”课题的研究人,我园教师耐心地对家长们的困惑进行一一解答,既介绍了亲阅读的重要性,又阐明识字过程只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隐性收获,而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促进了幼儿认知、语言、个性、情感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为家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3.亲亲宝贝日
我园的每周五下午定为“亲亲宝贝日”。它共分几块内容:爸爸妈妈讲故事、家长论坛、亲子共读一本书及绘本阅读家长开放日。
每周五,各班邀请班里的爸爸或妈妈到幼儿园来讲故事。这个活动不仅让幼儿学到了很多来自“爸爸、妈妈”的知识经验,也拉近了“爸爸妈妈”和幼儿的距离,让幼儿享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氛围。讲故事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幼儿一起共读一本自己选择的书。幼儿园温馨的场地、开放自由的空间给家长和幼儿的阅读带来很多便利。环境中图文并述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技巧成为隐性的暗示,潜移默化地指导家长该如何带着幼儿阅读,如何了解内容,如何让幼儿掌握适宜的经验和知识。活动的开展使整个幼儿园充满了书香气息,家长和幼儿步入幼儿园就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我们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园都能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并获得阅读的快乐。
4.绘本推荐
在我园的阅读指导中,每周的家长网站都会出现优秀绘本导读的活动。将教师精选的优秀绘本制成PPT并上传,家长以电子书的形式和幼儿一起阅读。园方配上解读文字,突出故事的教育价值,还提出指导阅读时的建议步骤,使家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阅读。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导读,教师说:“这是一本平淡无奇,但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图画书。本文仅用了44个汉字简洁地叙述了母鸡萝丝的活动。作者精心设计的种种巧合让人物间的冲突和危机在欢快的气氛中一次次地化解,特别配合幼儿的心理和情感。人物造型夸张灵动,色彩明丽鲜亮,平面化的构图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很多家长跟帖:没有导读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故事没有文字,我都不知道该和孩子讲什么。谢谢老师!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幼儿一般只会关注狐狸和母鸡的情节变化,不会注意到令人钦佩的细节。……绘本推荐活动更有效地节约了家长寻找、指导的过程,为幼儿的阅读真正带来了精彩。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篇9
关键词:家园互动亲子运动良好个性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在现在的幼儿家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爸爸妈妈疼在心里,爷爷奶奶捧在手上。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不是父母包办就是长辈包揽,使得他们在性格上也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下来,这些孩子就会形成许多不良习惯,有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或食品,有的则不能与同伴合作游戏,遇到困难最常用的方法是告状或使用武力。如何更好地教育好幼儿,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呢?为此,幼儿园倡导亲子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游戏,把游戏引入家庭,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加强亲子交流的好机会,对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而长远的意义。
幼儿亲子运动是指幼儿和家庭成员间共同开展的以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为主的一项活动。在亲子运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家庭成员起指导和暗示作用。亲子运动旨在锻炼幼儿动作技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发挥家长的特长,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为此,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运动且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进行了尝试和探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展。
一、建立亲密、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基石
注重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积极的、合作的、友善的言行与幼儿交往,要努力做到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老师。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大班在练习跳绳时,大部分孩子都能连续跳很多了,为了让孩子们更有兴致参与练习,我请来了孩子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来场跳绳比赛。第一次,爸爸计时间孩子先跳。“……50、51、52,停!”当萌萌的爸爸喊停时,第一回萌萌跳了56个,但萌萌感觉不够多,爸爸对萌萌说:“加油!争取下次进步。”然后爸爸开始跳绳,老师计时间,孩子为自己的家长数数。当老师喊停时,萌萌的爸爸一鼓作气跳了120个,萌萌对爸爸说:“爸爸,你太帅了!”
在家长们的支持、配合和鼓励下,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丰富多彩的亲子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在孩子进入幼儿园起,我们就以家庭小分队的形式将班级幼儿分成几组,并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定期举行一些家庭小分队的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家长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也便于家长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各个小分队更多举行的是亲子户外活动,如爬山、放风筝或在公园草地举行小型的歌Ⅱ昌比赛。其目的是在让幼儿与家长充分接触大自然、大社会的过程中,增进亲子情感,积累生活经验,增强体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通过这一些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让家长感受到“亲子活动”与以往单纯外出活动的不同之处,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既不是高深莫测的研讨也不是呆板生硬的说教,它就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三、亲子体育活动的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由于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要想让幼儿自始至终都能积极参与亲子体育活动,就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室内,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打怪兽”的亲子体育活动。如可以将家中的旧报纸揉成一个一个的纸团,然后在墙上贴一张“怪兽”的图案,和幼儿一起将纸团投向”怪兽”。幼儿对于打“怪兽”十分感兴趣,也就玩得很认真。在孩子打中“怪兽”时,父母可以适时地表扬,而在父母打中时,则要求孩子表演一个小节目以示奖励。也正是利用这一亲子体育活动,幼儿投、抛的动作技能也得到了训练。室外亲子活动的种类也很多,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成长需求,开展相应的亲子活动。如要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可以设计“走独木桥”的亲子活动。通过父母和幼儿比过独木桥,既能让幼儿掌握过独木桥的技巧,又能锻炼幼儿的胆识,培养他们的平衡力。
四、鼓励幼儿主动尝试、大胆探索、勇于战胜困难
篇10
虽然亲子关系的主体是父母和孩子,但由于孩子是未成年人,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起着责无旁贷的主导作用。谈及健康亲子关系的培养,其实就是谈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意识、态度和方法。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内部各种关系的状态往往被家长忽视,然而它又是形成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中,所有与孩子产生关联的家庭成员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和谐的、幸福的、温暖的家庭环境非常关键。可能很多年轻的父母还不了解,孩子结巴、脾气暴躁,甚至在少年时期就触犯法律都和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与同事、与朋友、与爱人相处的方式都受儿时耳濡目染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虽然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事件的认知不及大人般全面深刻,但父母务必清晰地认识到,这不是孩子的缺点,而是孩子的特点。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应该高高在上,要尊重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大人对他的重视,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与孩子互动的时候,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留心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反应。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有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不关心自身的发展:要求孩子求知上进,自己则止步不前,不学习;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自己却可以为所欲为;要求孩子不可以撒谎、骂人,而自己则可以不受约束、出口成“脏”……这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的“言”与“行”不一致,带给孩子的是混乱的价值观,父母和孩子之间便无法建立真正彼此信任的关系。
与孩子积极互动
父母要与孩子积极互动,多和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除了平时生活上言语的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读绘本、听孩子的表达、指导孩子表达、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及陪伴,不是简单的在一起,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设计安排一些活动。如果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幼儿园举行的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父母无论如何都要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在与孩子共处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擅长和不足,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父母要掌握好技巧
培养健康亲子关系,父母需要注意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别把自己当“法官”,只做评判和说教,要学会做“律师”,充分剖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想,和孩子一块面对、一块探讨,改善和解决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别总是做“裁判”,一定要学会做“啦啦队”,给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
相关知识
早教教育孩子技巧
亲子教育活动总结
亲子教育中心
教你9大技巧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课件.ppt
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亲子教育方法:怎么去和孩子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
家庭亲子读书计划范文(通用12篇)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亲子教育的目标 助力宝宝优智成长
网址: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41070.html
推荐资讯
- 1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842
- 2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6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23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7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53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1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5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