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心理健康成两会关注“热词”:从预防、诊断到支付全链路如何打通|两会声音

心理健康成两会关注“热词”:从预防、诊断到支付全链路如何打通|两会声音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06:29

心理健康成两会关注“热词”:从预防、诊断到支付全链路如何打通|两会声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交的议案关注到了心理健康这一此前颇为小众的医疗赛道。

华夏时报梳理相关议案发现,此次代表们提交的议案不仅仅聚焦在当下大众最关注的青少年心理这一现象表面,更是深入探讨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以及如何通过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定期筛查,如何建立“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等全方面的诊疗干预机制的一整套生态方案,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在提案中表示,建议将心理咨询、心理诊疗等费用纳入医保,减轻相关患者的家庭负担。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50%的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尤其是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仅从数据来看,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严峻性的确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同样有代表关注到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群体的心理健康亟须重视的议题。

两会热议“心理健康”

在十多位两会代表的议案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全国人大代表、新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陈莉娜提出,要多方增加社会心理服务供给,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提案内容来看,陈莉娜更强调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的重视程度。其建议,以学校为主体,定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帮助未成年人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学会遇到挫折如何处理,与父母发生冲突如何解决,遇到学业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长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第一责任人,陈莉娜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托管的方式,提供亲子相处的培训和指导。让家长掌握亲子教育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用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的方法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还要加强对离异家庭、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和残疾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怀,对有心理援助需求的未成年人建立心理档案;对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在事中和事后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对未成年人家人的心理筛查及管理。

作为一名儿童医院的院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带来的议案内容更为贴近临床需求。

李秋提出,应加大对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在内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研究。增加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和保护因素(治病)研究的科研投入。

她认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络,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同时,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资源,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体系。

除了“防与治”,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在提案中同样提到,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青少年抑郁症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为专业人员开展研究提供方便。此外,还可以在每年学生的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预防筛查工作。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壁垒,逐渐形成学校、医院、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待建设

多位代表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这一表象背后,恰恰是存在当前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完备的“堵点”。

公开数据显示,疫情以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接到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求助逐年增长,抑郁、焦虑、自闭、情感障碍相关个案占个案总量80%以上。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网瘾、亲子矛盾、学生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区缺乏规范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心理咨询行业也缺乏行业管理规范。

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教育部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2024年综合改革重点任务和攻坚行动,各地政府也先后推出了新的政策来改善这一处境。重庆在今年1月份出台了一项《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提出,重庆市将全面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100%的高等院校和95%的中小学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含心理辅导室)。

今年一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北京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甘肃省教育厅、检察院等十七个部门在2024年联合印发的专项行动计划中则强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保障。

政策支持外,支付端的助力对于患者群体的获益同样受到很多代表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在自己的提案中建议,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服务项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特病、慢病目录,减轻此类人群的就医负担,保证就医依从性。

一位抑郁症患者家长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孩子当初去门诊检查费用就是一千多元,此后一直在定期吃药和做心理咨询,每月稳定支出在千元左右,家庭负担较重。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建议,政府应该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同时应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帮扶。

翟美卿同样建议,在国内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尽早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纳入门诊慢性病统筹,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相关知识

2018两会
2023两会,多份提案聚焦“心理健康”议题
欢米粒心理:构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圈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关注孕产女性心理健康 加大社会关怀支持力度
三方“联姻”赋能大健康 湘江新区这家企业全链路拉通全球优质供应链
全国两会
乳腺癌防治需全社会关注,早筛早诊至关重要
透过“热词”看健康医疗新发展
绿瘦减肥的套路:从1200元到7万元不断加价
【两会聚焦】脱贫富民,来自六盘山区的代表声音

网址: 心理健康成两会关注“热词”:从预防、诊断到支付全链路如何打通|两会声音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46921.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