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例6篇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例6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07:43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与健康科学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1

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以及伤病的康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2012年开始筹备运动健康与康复申报工作,2013年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运动康复与健康(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师神圣的职责。

一、专业由来与发展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是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等15所高校相继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09年第一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目前已有四批毕业生已经毕业。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万人有康复治疗需求,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50万人,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仅11.4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约为70人/10万人口,而我国大陆仅为0.4人/10万人口。据估计,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显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综合以上原因,康复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前身。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方向是各级各类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方向发散培养,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清楚,想要培养全才,然而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看似就业口很广,但每个就业口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院开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各级康复医疗部门、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较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在充分比较国内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优势与特色,在我院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研讨下,拟定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表1。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运动康复与伤害防护两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重点学习物理治疗技术和特殊疾病的康复治疗学,比如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学。伤害防护方向重点学习运动伤害处理、运动创伤、运动医学、运动员管理等专业课程。

四、考试及学位授予

按正常教学进度表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外,专业课考试形式多样化,更多地注重测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学习习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私人教练和健康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等的情况,今后将继续努力,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完善,向国际办学标准努力,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6):406-410.

[3]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2

【Key words】Human anatomy; reform in education;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运动康复专业是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型应用型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既懂康复治疗,又懂运动训练的,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本校自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9年的时间。由于本专业至今国内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材,所以各院校的办学和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人体解剖学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课程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后续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与日后实习和工作关系密切。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我校的运动解剖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侧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近两年我们对教学内容、实践课比例和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初步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课程形式与实践课比例

以往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课时数总数为85学时,实践课学时数为34学时,改革后的学时总数提升至119学时,实践课学时数提升至51学时,并且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分割成人体解剖学(85学时)和功能解剖学(34学时)两门课。强化了康复相关专业以“功能”为核心关注点的专业特色,力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内容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上力求“面面俱到”,整本书重点不清,侧重点不够明确。在我们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在实践和工作中能用到的内容必须作为重点,把基础打牢;对于可能对今后实践和工作中的内容有帮助的辅助内容作为一般内容介绍,够用即可;而对于实践和工作中不会用到的内容则不做介绍,节省课时。因此,我们将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作为重点内容,课时比例占到50%以上,脉管系统、感觉器、以及内脏部分中最基本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作为一般讲解的内容,而对于人体基本结构(细胞、组织)、生殖和内分泌部分则直接删除。

另外,为体现本专业特点,联系本专业治疗技术,将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点粗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这样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表1 人体解剖学课程知识分类(以运动系统为例)

分类 内容

基础知识 骨的分类、构造、化学与物理成分、发生与成长、骨的功能、全身各骨的名称位置;关节的分类、构造、全身各关节的名称、组成;肌肉的分类、结构,全身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

专业知识 全身骨性和肌性标志点,各关节的运动范围、关节的分类、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全身主要肌肉的起止点、功能,锻炼及拉伸方法

3教学方法

3.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于新课程难免会觉得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在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应当多采用归纳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课程中的各种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的适应课堂节奏。而对于第二学期的课程来说,则应多采取与以后实践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学法为宜,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繁琐解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印象,方便理解。具体可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包括:解剖学图谱与动态解剖学展示,3D互动解剖学软件,以及各种解剖学视频等。

3.3开放解剖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利用现有标本

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繁杂,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接触实验标本,持续的观察和辨认才能加深印象,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校在课余时间全天开放解剖实验室,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自主的学习环境。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3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体育科学;学术交流;2012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5 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前沿研究,会上有关基因与健康、基因与身体素质以及基因与杰出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2个主题报告会场和5个专题报告会场;基因兴奋剂问题与检测方法研究设置了1主题报告和3个专题会场。杰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在人类存有对运动训练敏感的高反应群体和低反应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与有氧能力相关的基因有近100个,是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因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精细识别、克隆与人类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了解其相关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与评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试图把基因疗法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借此提高运动成绩,逃避兴奋剂检测。基因兴奋剂与其他兴奋剂相比,隐蔽性更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还不为人知,目前尚没有针对基因兴奋剂的切实有效检测手段。最新研究认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测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二是检测导入基因的编码产物—蛋白质;三是蛋白组学方法应用;四是检测基因兴奋剂对机体的独特影响。

3.6 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 在体育信息的学科研究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瑞士、波兰、西班牙等国开展得较好,但其研究领域一般以文献研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竞技体育信息应用研究不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情报研究更少。体育情报信息应用和服务模式研究在国际上并未形成规模。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独具特色,如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就建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当前,信息技术(IT)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但情报信息(information)的应用研究很少,鲜见体育信息服务的方法学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构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优秀运动队的有效地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更少。

4 体育科学研究趋向

4.1 学术研究重点发生微妙变化 奥科会的关注焦点从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向围绕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在2008年广州奥科会之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本届大会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同时针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不再仅限于研究如何提高其运动水平或执教水平,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长远发展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科学与国际关注点还具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微观方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锻炼者的激励问题(包括激励原理、方法)等。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较多的是从宏观视角出发,集中在体制、机制、战略、策略等层面。微观的研究层面体现了国外研究注重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务实的研究方向。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倾向于针对大众的健康或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多的还是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出发进行研究。本届大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向,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大众服务、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是相契合的,应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今后的关注点。

4.2 体育科研基础与应用并重 体育科研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届奥科会入围的论文中,不乏一些针对“小问题”进行的微观研究,比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康复意见等研究。这些研究更好的体现了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及康复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体育运动走向大众,走入生活,服务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

4.3 体育科研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2012 ICSEMIS涉及学科范围广,领域宽,论文覆盖面大,如大会主题报告涉及了基因、生物护照、奥运遗产、体育教育、运动与健康等;研究内容更加契合运动实际,如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高原训练,低氧训练,兴奋剂的使用及监管等问题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取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奥科会专题会场将相近主题的各学科研究组合在一起,给学者们带来新的启示,即如果能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更为全面的认知,而且更能促进该问题的最终解决。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4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并阐述了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三个基本条件,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和措施,即:注意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良好的制度环境、重视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以及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希望能够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长效机制 小学 建议措施

自从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以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有效的推动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没有特色、后劲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或多或少的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一、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机制”通俗来说,其实指的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要素或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而与此相对应的长效机制也就是为了能够让“机制”长期保持健康高效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制度体系。由此可知,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实质上也就是为了能够长期保持阳光体育运动健康高效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功能,并最终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一个制度体系。

而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成角度概括来说,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则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规范且相对比较稳定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具备有利于前面所提到的制度体系的运行的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具备与整个阳光体育运动长期、健康、高效运行相关的动力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真正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二、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一)注意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探索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问题时,必须考虑适合我国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制度环境的营造和改善。

具体来说,要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政府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一定要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根据本地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宣传计划,并同时注意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定期对当地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解监督检查,以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高效实施;其次,对于学校来说,为了能够长期顺畅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阳光体育运动要想得到长期、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绝对不能够拘泥于学校教学,而应该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让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积累良好的运动体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既是开展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同样也应该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入手,注意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突出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主要指的是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其中,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功能,能够消除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健康发展。而监督机制则是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监督机制的科学性,在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机制时,一定要将我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构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并设注意设置相应的检测结果转化方法,将监督检测的结果及时的转化为可以反馈和利用的信息。

综上所述,以上分析的仅仅是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几个方面,要想真正构建适合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健康高效发展,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学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顺治,陈空清.社会学视野下的我国“阳光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1).

[2] 张玉兰,朱书祥,黄显忠,李先勇,孙卫华.“阳光体育”的内涵及时代意义解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5

关键词:体质健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孙延林,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0-22.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6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适当运动;调节心理

一、体育运动的益处

体育运动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体育运动有利于人体健康,然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缺乏体育运动,有些人是没有时间运动,有些人是白天工作过于劳累以至于没有体力与心情进行体育运动。事实上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减缓身体各种机能的衰老。并且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变化的判断能力,并能够及时地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心情体验

体育运动能够给人带来流畅的感情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感情体验,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投入体育运动能使人感到享受,情绪会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强迫运动的人可以减少负担的情绪,甚至偶尔降低心理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负担。

体育锻炼,以加强人们对于“自我概念”的认识,“自我概念”是指个人主观上他们的意见和感受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使自我概念清晰,体育锻炼中稳定的情绪和开朗的个性显着提高力量训练个人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可以调和与人际交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快节奏生活使许多人变得忙碌与麻木,许多人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无力,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这时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共同行使,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使人们忘记自己的个人烦恼,消除精神疲劳,从而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实验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改善,如最大氧气吸收和最大肌力的生理功能,这将是能够减少产生的疲劳。

最重要的一点是体育锻炼可以防止和治疗精神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疾病,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困扰,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减少抑郁症的体育锻炼可减少特征的抑郁症,还可以减少抑郁症的状态,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正常的抑郁症,也可以减少抑郁症的精神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低,时间长)和无氧运动(高强度,短的时间内),可以减少抑郁症。

三、大学体育通过运动调节心理

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挖掘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很好地结合,更有效地减少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适应了沉重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在大学中培养好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才为社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其次,在运动的过程中接触自己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共同协作培养交际能力,同时在发生冲突时学会控制和约束自己,文化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的扩大,并符合公众的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在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运动中能使身体得到一个良好的放松,使生理与心理皆处于健康状态。

四、适合的体育运动

由于有些大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日常使用的体育锻炼方式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有些人运用不正确的运动方式,错误的运动方式会导致运动的失败,甚至起到反效果。也有些人急于求成超负荷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进行锻炼时,要考虑人、时间、空间等因素,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特点,尤其是要符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地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在运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上文中也有提到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运动强度要由小到大,并在锻炼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最大化,以期达到自我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不顾人体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不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不注意全面发展的锻炼,扰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生物规律,运动没有规律;不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心血来潮,不能善始善终的突发性锻炼等等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锻炼方法,应及时纠正和避免,因为身体锻炼是增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如果锻炼方法不当,违背了人体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总结: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事实上适量的运动能够调节生理与心理的状态,使生理与心理均向健康状态靠近,然而过量或不正确的运动往往会对运动调节健康状态的效率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运动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运动计划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

妇产科健康教育内容范例6篇
饮食营养与健康范例6篇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6篇(全文)
运动康复论文(最新范文10篇),体育保健学论文
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公司健康运动方案(通用6篇)
母婴保健健康知识讲座范例6篇
健康的饮食习惯范例6篇
科学运动与健康论文2000字范文
宝宝的早期教育范例6篇

网址: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例6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4833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