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10:20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肥胖人群也在迅速增长,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现有超过1.3亿高血压患者和9000万糖尿病患者,另外调查显示5.7%的新发癌症病例和肥胖、糖尿病有关,由此看来肥胖不仅仅影响外观形象,更是“百病之源”。追溯肥胖的起因和发展,我们该如何解决肥胖问题呢?健康界请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肥胖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孟化教授为我们讲述适合超重患者的正确选择减重方式。

一、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成因可分为继发性肥胖和原发性肥胖两类:

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指发生一些疾病后所引起的肥胖,一些发生在肾上腺或者垂体上的肿瘤,例如库欣综合征,俗称满月脸、水牛背。另外,还有一些垂体瘤会分泌一些激素导致患者过度进食,以及一些皮质醇类激素分泌过多,都是导致继发性肥胖发生的原因。针对这类肥胖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把原发灶切掉后便可解决肥胖问题。孟教授谈到,某位知名主持人也曾有过特别胖的阶段,想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减重,但在术前检查发现肥胖是由于肾上腺出现一个肿瘤引起的。因此在检查及评估结束之后,她做肾上腺肿瘤的切除,解决了原发病后,所引起的库欣综合征便迎刃而解。

原发性肥胖

原发性肥胖又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是指遗传背景,其父辈及祖父辈就是胖子,属于先天的基因背景导致的。

但是除了先天性因素,导致肥胖的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如果本身注重身材管理,那么即便你有一个很强的肥胖遗传背景,但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不会变成胖子。孟化教授强调,如果要对比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个对肥胖的影响更重要,我觉得可能后天的因素更重要。后天因素即外部因素,人生的几个时期都需要注意肥胖问题。

1、婴幼儿期。

妊娠期和哺乳期其实已经很关键了,中医认为生命是讲究虚岁的,一生下来就一岁,这个定义很科学。因为从严格意义来说,一个生命的起始应该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在一个受精卵孵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了,这个过程中也就是怀孕期。所以,如果孕妇不注重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预,会给孩子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后天因素。比如孕妇吃大量的糖类食物或高热量的食物,不节制饮食,变得肥胖,那么很容易患妊娠糖尿病,最后胎儿将变为巨大儿,这对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不但影响孩子后期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他的生命都要比正常人的寿命短,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

从哺乳期开始,就要注意不给孩子吃过多的食物,禁止填鸭式喂养。孟教授提到,我国历史进程一直都处于战乱纷争的状态,大多数时间社会处于不够稳定中,因此我国人民过去一直处在饥饿和不稳定的状态里。所以我国传统理念认为胖没有病,是一种富态富贵的象征。但过度肥胖并不是健康的表现,所以哺乳期喂养家长要注意喂养的适量。

2、青少年期。

当今时代外卖APP已成为青少年的常用软件,尤其在青少年是自我把控的能力较差的时期,有些孩子黑白颠倒打游戏,生活不规律,喜欢加餐。外卖食品种类丰富,大多数店铺为了口味,重油重盐,哪怕素菜也依然含有很高的热量,很容易导致青少年期的体重不受控制地增长。

3、中年时期。

成年以后,尤其是步入婚姻以后,很多人感觉生活舒适惬意了,不再节制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率逐年降低,消耗热量的能力也在变差,随着脂肪堆积就慢慢变成一个胖子。所以孟教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其实都需要节制,不能完全无限制的去做任何事情。”

二、如何解决肥胖问题?

国家系统调控

孟教授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的一个栏目,主题为肥胖就是病。解决肥胖问题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今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出现了各种疾病,医保的消费者逐渐年轻化,长此以往,我们国家医保超支是必然的结局。而肥胖是万病之源,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尿酸等疾病的发生,包括发生脂类代谢、糖类代谢和蛋白类代谢的异常,即代谢综合征。

因此减少国家医保负担的问题之一,就是控制肥胖人数的增长。为此也不排除未来会有一些针对肥胖人群的特殊条款出现,比如可能会有肥胖税的征收,或者增加肥胖人群的医保投保比例。

医学减重干预

对于青少年肥胖,孟教授告诉我们,在健康管理中心专门设有儿科以及有专家负责非手术的减重方式,包括通过行为干预、饮食干预、家庭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青少年体重。

对于成年人肥胖者,如果BMI指数没有达到27.5以上,并且相对健康,则不推荐手术减重方式,对于这类人群,现在有饮食干预、康复、训练和运动,都是非常好的减重方式。

如果病人BMI指数大于27.5,并可能有合并糖尿病的症状,在其不愿意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并且通过了术前评估的情况下,可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治疗。

如果病人的BMI指数大于32.5,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大于85cm,哪怕没有糖尿病,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单纯的肥胖或者是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另外如果因为肥胖,导致了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打呼噜、低通气症状时,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不过孟教授提到,一般16岁以下和超过65岁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极个别情况除外。

三、外科手术减重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外科手术的减重方法有两种,胃旁路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手术。

孟教授讲到,胃旁路手术是最早开始减重手术方式,也称胃转流手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已出现各种各样的手术方式,当时主要针对就是肥胖人群,很多过度肥胖患者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甚至无法行走。但是当时还不知道也与糖尿病有关,那时的手术方式有切胃、切肠以及胃和肠都切掉的,最后医生们发现切胃后把肠道接起来的胃转流手术减肥效果非常好!通过长期14年的随访发现,不但减重效果好,同时治疗了一批患者的合并糖尿病。

但是2000年以后,大家发现这种手术方式,对于那些超级肥胖的患者,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有没有一种简易的手术方式呢?后来发现单独把胃切掉就能很好的解决患者的血糖和降体重的问题,其手术疗效接近于胃转流手术,所以后来就把袖状胃切除手术单独设立成一种手术方式。它也更适合年轻人,以及没有严重糖尿病合并症的病人。

如果有很严重的糖尿病、年龄较大或者已经生育过孩子的病人,孟教授认为胃转流手术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方式,其减重降血糖的作用更有效、更持久。

手术减重必要性

对于一些超重的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严重的代谢综合症患者来说,手术减重已经是必要的减肥方式。孟教授强调,尤其是BMI指数如果大于27.5的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不要再考虑非手术的减重办法,尽早手术是摆脱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唯一办法。对于这些患者来说,仅仅只靠“管住嘴、迈开腿”是无效的,非手术疗效已经没有意义,最终还是会复胖的。

孟教授讲述了曾遇到的病例,有一位34岁的年轻父亲,由于过度肥胖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衰,虽然当时手术风险很高,但手术治疗还在可操作的范围内,但患者拒绝了手术。不到半年患者再来就诊时,右心功能严重不全,心衰发展更恶劣了,在等待住院时不幸去世。孟教授目前为止做了3000多例的外科手术,这样的事例见得太多了,所以他很希望这些过度肥胖和患有合并症的患者们能够正确认识手术减重,避免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手术减重原理

对于外科手术减重法,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手术减重不就是通过切除部分胃,使食欲减少吗?那我自己控制食量不是一样的效果吗,为何非要去动刀呢?

孟教授为我们解释道,手术减重并不只是调整患者的食量,其手术原理其实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来实现减重效果。孟教授举了一个美国的试验为例,研究者找了一些体重差不多的人,让他们拼命地吃,半年后谁的体重增长的最快就可以获得奖金。但是试验结束后,这些人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的体重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体内激素造成,很多超重患者一些激素的分泌都高于普通人。

因此,如何降低激素是手术的一个关键。例如胃大弯侧会分泌一种激素,叫饥饿素。把这部分切掉后,患者的饥饿感会下降,它所刺激下丘脑产生饥饿冲动会减少,患者就不会再那么想吃了。胃转流手术后,不仅饥饿素分泌减少,还会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引起DPP-4抑制剂效果。

激素也会引起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不同体质的人体内的细菌种群也不同,这些细菌反过来也会干扰我们的体重,所以手术也会影响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所以对于过度肥胖的患者来说,单纯靠节食是不可能实现成功减重的。

权衡减重只有利,没有弊

孟教授谈到,有国外研究报道表明,BMI指数大于32.5的人群,其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人少8年,健康寿命少19年。怎样才能使这些人尽快回到正常的体重范围内呢?文献表明非手术方法成功率几乎不到1%,因此孟教授建议一定要尽早手术,不要等出现并发症,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衰退,或者膝关节出现问题,那个时候再做就没意义了。

其实对于外科手术减重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手术安全性。孟教授谈到,“减重手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比如瘘、出血的发生概率是在4%以下,一些减重机构已经达到1%以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风险等级比阑尾炎手术还要低得多。”但孟教授同时也强调,对于手术安全的追求,不光是患者关注,对医生来讲更要追求极致,风险0%尽管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但一定要朝那个方向去努力,这是外科医生要追求的目标。

孟教授已经完成3000多例这类手术,通过几年的经验摸索探索,现在已经连续2200多例,没有再出现瘘或者出血的并发症,这是非常可观手术结果。保证效果的同时,如今的手术也很美观,除了肚脐开一个孔,再开一个5毫米和一个10毫米的小孔,美观且对称。术后没有尿管、胃管和引流管,手术完两个小时就可以喝水、进食、自己上厕所,不会引起泌尿系感染,手术完两天就可以回家,不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术后的这种美观性也非常的好。

孟教授在访谈的最后说道,“对于这样的手术我认为值得推荐给患者,应该让更多受肥胖困扰的人们去正确认识这种方式,推广它成为一种可信赖的减重方法。”

专家简介

孟化,医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日医院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普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肥胖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多本专业杂志编委。擅长胃肠肿瘤、减重、糖尿病、食管反流等胃肠道手术。

相关知识

人物专访
专访
新华访谈丨工位健身操怎么跳更健康?
焦点访谈:家门口的健身新模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有结节,您别纠结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
访谈
直播预告:专家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科学健身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2024年“世界卒中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2024年“全国爱牙日”

网址: 专家访谈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51047.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