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环境+健康+城市”的研究演进
一、快速城市化对健康的挑战
城市化是当今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到2007年已有超过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自2000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大中型城市的规模扩张,并在发展战略中强化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据国际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城市化水平处于40%—70%是加速城市化期,而我国正处于这一时期。
快速城市化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特别是淡水、燃料、土地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不断,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和卫生滞后等。
上述问题给城市居民健康带来威胁,典型的问题包括传染病流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社会心理压力和精神疾患增多、暴力和伤害、外来人口健康和安全等。此外,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密度不断上升,建筑物内外的环境也影响到了生理和心理健康,比如哮喘、其它呼吸道问题、白血病、心理压力等。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经济的分层,社会不公平性,使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也不同;收入的实际差异和人们感受到的收入差异能损害到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从而影响了个体和社会的健康。
二、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化健康问题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城市问题及其相关的人群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决定因素。那么,该如何应对?
健康生态学模型指出,健康决定因素呈多水平状态,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从人群健康角度来看,宏观水平的条件和政策如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上游”因素,这些因素又影响着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中游”以及生物和生理等“下游”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因此,解决这些健康问题需要从“上游”因素出发,,即从整个城市的社会环境等宏观角度出发。
以往的公共卫生实践在应对传染病、营养不良、提高人群免疫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慢性病等“生活行为方式”病逐渐成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时,公共卫生工作者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仅对个人的生活行为干预收效甚微,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
健康不再仅仅是个人或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是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需要多部门合作,达成共识,改善影响健康的政治、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促进人群健康。2003年的抗击“非典”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卫生与交通、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合作的结果。
解决城市化健康问题需要采取以城市系统为基础的健康促进策略。所谓健康促进策略,就是健康倡导,使人们有能力提高其健康潜能,以及协调各部门一起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共同应对和解决由于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既能发挥城市化的益处,也能克服其本身的弊端,取得双赢的效果。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城市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区域“健康城市项目”,以应对21世纪快速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各国纷纷响应,起初是从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工业化国家开始的,随后西太区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入了健康城市运动,最后逐步形成全球化的城市活动。我国健康城市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1993年,我国引入了健康城市的理念,1994年我国卫生部与WHO合作,在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嘉定区启动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工作。1995年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大连、苏州、日照等城市加入了健康城市建设行列。2001年6月12日,全国爱卫办正式将苏州作为我国第一个“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城市向WHO申报。2007年,杭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健康城市的省会试点城市,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决定》,明确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 “七个人人享有”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六大方面的主要任务。
三、健康城市的定义、标准
健康城市的最初定义是1988年由Leonard Duhl和Trevor Hancock提出的:“健康城市就是一个能够促使创造和改善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相互扶持、履行生命中所有功能,实现可能达到的最理想健康状态的城市”。1992年,WHO提出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应该能改善其环境,扩大其资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发挥最大的潜能。1994年,WHO又提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自然和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在国内,一个通俗的理解是“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1996年,WHO提出了理想健康城市的十条具体标准:
(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物、饮水和能源供应,并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4)拥有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改善城市的健康而协调工作;
(5)使市民能一起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共政策,赋予市民选择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
(9)努力不懈地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减少疾病。
参考文献:
赵芳,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力研究,2010
图文:张朵
审核:蔡峻
相关知识
聚焦城市化背景下大气环境健康风险研究
“环境友好型”城市究竟啥模样
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
小型城市健康环境得分最高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
环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与环保.pptx
居民时空行为与环境污染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城市社区中儿童友好环境的营造
网址: 城市环境研究︱“环境+健康+城市”的研究演进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55269.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