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一、教研室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于1952年成立。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置的6个环境卫生学学科之一,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建设七十年来,以解决国内重大环境健康问题为己任,围绕空气污染与健康、饮用水安全与健康、气候变化与健康、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等研究方向,不断探寻新的学科增长点。
教研室现有全职教职员工1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青年副研究员2人,实验师1人。
教研室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引育并重,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江特聘教授/杰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引领,以国家优秀青年人才和省部级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创新型科研教学团队。教研室共有2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年来,共孵育了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此外,教研室多人次获得省部级和市局级人才项目或奖励(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浦江人才等)。
近年来,教研室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环保卫生公益项目等国家与有关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着力解决国家关切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被收录在Nature、 NEJM、BMJ、Circulation、JACC、EHP、AJRCCM等国际顶级期刊,并为我国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与饮用水卫生标准、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全球空气质量基准、确定大气污染为人类一类致癌物提供了重要证据,多人次荣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等荣誉。
教研室现任行政服务人员包括:张蕴晖(教研室主任)、陈仁杰(党支部书记)、孟夏(教学秘书)、蔡婧(科研秘书、妇女小组长)、夏永杰(行政秘书)、郑唯韡(工会小组长)。
二、教研室发展沿革
环境卫生教研室是我国环境卫生学创建最早的学科点,也是我国环境卫生学最早研究生培养点及硕士点和博士点,是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环境卫生学》教材第一至第三版的主编单位(该教材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奖))。作为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1952年开始招收培养大学生,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了大量的本、专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以及一大批环境卫生硕士和博士等高级人才。
教研室建立初期,在杨铭鼎教授带领下,以及姚志麒、陈秉衡、朱惠刚、卢纯惠、洪传洁、叶舜华、戴修道等老师的辛勤努力下,教研室在煤矿环境卫生调查与促进、火车轮渡高温机舱降温通风的设计研究、化工厂丙烯晴生产废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研究、海军舰艇卫生学研究、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适应国防科技发展需求,教研室设计建造了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大型动式空气染毒室,做出了以航天燃料偏二甲肼亚慢性吸入毒性为代表的高水平空气毒理学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教研室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饮用水安全与健康、机动车尾气与健康、环境质量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利用动式空气染毒室开展的湿式和干式燃煤减污器减污效果的实验论证,为我国室内燃煤减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上海市黄浦江水与自来水致突变性以及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微量有机污染物等研究,为上海市自来水原水取水口的上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了金山石化厂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和宝山钢铁厂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工作,为我国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首开先河,也为大型建设项目开展实施提供了环境健康评价证据。以上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陈秉衡、宋伟民、阚海东等教授的带领下,教研室建立了亚洲首个“空气污染动态吸入暴露系统”,并在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危害、慢性健康危害和生物标志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发展中国家首个大气污染对居民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全球多中心研究,系统性地阐释了主要空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率的关系,成果被应用于全球疾病负担大气污染评估工作及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控制质量指导值》修订,也支持了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PM2.5列为一类致癌物。
由朱惠刚教授创建、屈卫东等教授和院内外合作专家组成的多学科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饮用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和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研究。污染物谱分析和水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分析,为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高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依托上海,开展了长江和黄浦江水源水污染特征分析和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比较研究,有利地支撑了净水工艺选择和方案优化,为饮用水安全与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生物学效应的饮用水安全评价应用于国内多个城市水质净化效果评价。系列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经验积累,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研制修订,奠定重要基础。受邀主持翻译出版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撰的毒理学和暴露科学领域的重要专著,《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和《21世纪暴露组学:愿景与策略》。
此外,在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教研室参与了上海市亲子队列平台建设,聚焦新型环境污染物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对典型污染物(增塑剂、阻燃剂、重金属、紫外吸收剂、抗生素等)的母婴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教研室致力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促进,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资助下获批成立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针对学科优势、发展前沿和青少年发展特点,围绕全球环境健康的主题设计科学创新小课题和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每年负责指导120名高中生完成科技创新课题,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和科创能力。
三、历任教研室主任简介
杨铭鼎教授(1902 -1997),山东青岛人,环境卫生学家,卫生工程学家,1956年被评定为我国环境卫生学领域唯一的二级教授,我国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3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3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卫生工程学硕士学位。1948年起,执教上海医学院,曾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预防医学专业组组员,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分委会主任委员、顾问,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咨询团环境卫生学顾问。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环境卫生学》教材,以及《公共卫生学》、《劳动保健学》、《淮南煤矿卫生调查研究专辑》等著作。
陈秉衡教授,上海市人,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0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环境卫生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访问学者。曾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总部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司(WHO/IPCS)高级业务官员。历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共卫生学组委员,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环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委,上海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上海环境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女医师联谊会会长,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及《环境与健康杂志》副主编,全国环境卫生学教材《环境卫生学》及国家教委七年制统编教材《环境卫生学》副主编,并担任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国际专家监督委员会(ISOC)委员,国际铜业协会(中国)顾问及WHO临时顾问。专长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卫生标准研制,以及环境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等,创建了呼吸毒理及肺巨噬细胞实验室,在我国首次用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定量评估了大气污染和能源选择的健康效益作出经济分析,为上海市制订十五规划有关能源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卫生基准(指导值)系列专辑(WHO/EHC)18册,参编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5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专家小组会议近200次。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卫生部科学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教材奖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环境卫生学(主编)》全国优秀奖。
朱惠刚教授 (1934-2005),浙江镇海人,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曾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肿瘤研究所学习合作研究。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朱惠刚教授围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饮用水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效应研究,指导研究团队针对我国水源水有机微污染物和藻类毒素污染严重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水源水水质污染的致突变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方法研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饮用水安全与潜在健康影响的评价体系。水源水质的致突变效应研究为上海市黄浦江水源选址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早期藻类毒素污染缺乏有效的检测条件,提出了藻类种属鉴定、产毒藻数量与占比评估藻类毒素水平的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了藻类毒素潜在危害的判定问题,有效地指导了饮用水生产。基于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在藻类毒素暴露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藻类毒素MC-LR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朱惠刚教授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了10名博士研究生,并培养指导了我国环境卫生学领域的第一个博士后。朱惠刚教授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个,三等奖8个,代表作有《我国饮用水中有机致突变物污染物污染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等。朱惠刚教授为我国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伟民教授,安徽休宁人,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医学分会干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上海市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委员,《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卫生研究》杂志编委。主编《卫生学》,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第四、五版和“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分子毒理学》及《中华医学检验大词典》。宋伟民教授长期从事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委、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2000年吴阶平医学研究奖。
阚海东教授,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8)、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8)、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第一)、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20)、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2012)、美国环保署科学技术成就奖(2015)、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4)。在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NEJM、Lancet、Nature、BM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超过2万次,研究成果被我国环保部应用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过程,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全球空气质量基准、确定PM2.5为人类一类致癌物提供了重要证据。
四、教研室平台建设
目前,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在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的持续支持下,依托“上海高峰队列”及“长三角一体化华东队列”等队列研究搭建了空气污染物高精度暴露数据库平台、水与健康研究中心数据库与信息实验室平台、重点化学物暴露评估和体内代谢的研究平台、全人群暴露特征数据库平台及环境有害因素疾病负担评估及政策建议平台。
目前配备了高灵敏度污染物鉴定分析系统(气液相组合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自动化液体工作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总卤代有机物分析工作站、离子色谱等暴露组分析和高通量毒性测试所必需的高端仪器设备。环境毒理学方面,搭建了亚洲首个动物动态颗粒物染毒平台及气态污染物染毒系统等多个平台,为空气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
五、近5年教学及科研成果
教学团队获得“钟扬式”科研团队教师、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称号,获2020年度复旦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主编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环境卫生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臭氧污染与健康》、《Emerging chemicals and human health》,主持翻译出版了《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和《21世纪暴露科学:愿景与策略》;专业课《环境卫生学》入选2021年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研究团队近5年在Nature、BMJ、NEJM、Lance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著共计122篇,主持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参与研制修订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其中,饮用水与健康团队负责组织多院校的研究力量共同完成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14项;主持完成了国家生活饮用水中五氯酚卫生标准研制修订和五氯酚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此外,饮用水与健康团队也参加了WHO的藻类毒素指导值的研制修订。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及负责人
项目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
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致机体损伤机制的全链条研究
负责人:阚海东
92043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在大气细颗粒物促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负责人:赵金镯
91543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大气臭氧污染对心肺系统的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负责人:阚海东
8203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暴露引起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负责人:陈仁杰
917431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淮河流域重污染区污染物混合暴露与儿童甲状腺结节肿大的机制研究
负责人:屈卫东
8193009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
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负责人:屈卫东
2017YFC1600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Nrf2通路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毒效应研究
负责人:屈卫东
816300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瑞国际合作基金
室外大气污染与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哮喘-鼻炎-湿疹”等相关疾病健康效应的多城市研究
负责人:赵卓慧
81861138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饮用水与健康
负责人:郑唯韡
82122058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与生物标志物
负责人:徐燕意
2019YFC1804500
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
大气污染专项大气污染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健康影响的早期识别技术
负责人:赵金镯
2017YFC0211600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
学校室内PM2.5实时监测体系构建及教室空气质量改善的收益研究
负责人:赵卓慧
2016YFC0207400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对妊娠期妇女心血管系统急性影响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
负责人:张蕴晖
2016YFC0206800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
基于诱导痰的大气细颗粒物暴露生物标志研究
负责人:陈仁杰
2016YFC0206400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
大气污染促发心律失常及脑卒中急性发作的暴露-效应研究
负责人:赵金镯
2016YFC0206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LRP3炎症小体在大气细颗粒物促发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
负责人:赵金镯
816731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环境多溴联苯醚暴露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其追赶生长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负责人:张蕴晖
21577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大气细颗粒物孕期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影响及胎盘外泌体介导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负责人:张蕴晖
8187258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淮河肿瘤高发聚集区污染物暴露组特征分析研究 2017.01-2021.12
负责人:郑唯韡
817733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污染谱解析的饮水有机污染物混合暴露遗传毒性研究 2015.01-2018.12
负责人:王霞
81472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大气细颗粒物诱导糖代谢紊乱中的分子机理研究
负责人:徐燕意
820034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层次臭氧暴露评价模型研究
负责人:孟夏
820034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控制暴露人体实验探讨DNA甲基化在PM2.5心肺健康效应中的作用
负责人:陈仁杰
815027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城市居民心血管风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负责人:赵金镯
81001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Nrf2在卤代乙腈类消毒副产物致人皮肤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负责人:薛鹏
814026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饮用水与健康
负责人:屈卫东
81325017
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
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学项目
负责人:屈卫东
15GWZK0202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环境卫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负责人:徐燕意
19DZ1204600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环境与健康”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站
负责人:张蕴晖
19DZ2330200
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项目
高精度大气臭氧暴露评价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负责人:孟夏
20PJ1401300
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项目
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负责人:徐燕意
17PJ1401300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
表观遗传在大气PM2.5组分致心血管健康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负责人:陈仁杰
18QA1400400
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环境与职业卫生学
负责人:孟夏
GWV-10.2-YQ19
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人才资助项目
水中暴露组特征分析技术研究
负责人:郑唯韡
2017YQ023
六、近5年学术任职及人才项目
阚海东:
2021年 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第1位
2020年 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2020年 201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9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年度最佳论文
2019年 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9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8年 吴杨奖
2017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屈卫东:
2020年 国家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分会主任委员
2019年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暴露组学与暴露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9年 上海市毒理学会副理事长
2017年 上海市领军人才
2017年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2017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
2016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特别推荐奖
2016年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辑
赵卓慧:
2021年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2020年 复旦大学卓越人才项目-卓学人才系列基金
2019年 上海市人力资源人才发展基金
陈仁杰:
2020年 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环境与职业卫生)
2019年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2019年 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和复旦大学“钟扬式”科研团队
2019年 复旦大学第一三共奖教金
2018年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2016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郑唯韡:
2021年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9年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暴露组学与暴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 上海市毒理学会常务理事
2017年 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
张蕴晖:
2020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9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9年复旦大学卓越人才项目-卓识人才系列基金
2018年 第一届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王霞:
2018年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ian Society of Toxicology, Pattaya, Thailand
蔡婧:
2020年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计划
2020年 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19年 复旦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019年 “钟扬式”科研团队教师
2019年 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教师等荣誉称号
徐燕意:
2017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
孟夏:
2021年 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省部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20年 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环境与职业卫生学
2020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
相关知识
室内环境卫生对孕妇的影响有多大?
学校环境卫生工作总结(24篇)
接班要对室内环境卫生进行检查。()
哈尔滨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深耕细作
安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守护健康之盾
学校环境卫生自查报告(精选13篇)
环境卫生课件Environmental
室内环境
环境卫生检查制度
小学学校环境卫生检查制度(通用6篇)
网址: 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57726.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