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 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养生思想由孔子奠基,孟子、荀子对其进行了阐发,其养生思想非常重视社会因素对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性,非常强调“礼”、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在养生中的作用。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
先秦儒家的养生思想为后世儒家养生之道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主要体现在身心共养观、动静结合观和重视养心、标举“中庸”、修德养生以及慎独、兴趣养生法等方面。
1、先秦儒家的养生观
(1)身心共养的养生观
“形具而神生”,先秦道家明确地提出了形先神后的关系,主张形神结合、身心并修来养生。如儒家的开山者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仁者寿”[34]和“故大德……必得其寿”[35]等命题,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孔子提倡饮食养生法,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36]饮食养生法主要是保证身体的健康,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孔子本人是推崇身心共养的。
(2)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7]。先秦儒家养生强调身心共养来养生。如果说养心的关键是“静”,那么养身的关键则是“动”。如孔子就提倡“动静以义”[38]的养生之道,在强调“仁者静”的同时,重视“动”的重要作用,其“射”、“御”等锻炼身体的内容教授弟子就是明证。
2、先秦儒家的养生原则
(1)修德养心
先秦儒家大都持“主心说”,在养生上主张养心为主,而养心又以修养高尚的品德为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39]、“仁者无忧”[40],正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坦荡荡”、“无忧”,所以他们一般长寿。这一点对后世养生影响深远且得到了现代相关研究的证明。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与道家不同。道家是出世的,对他们而言心情平静是道德的高级境界,而世俗的道德情感功利性太强,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出于人为,所以道家普遍反对这类道德情感。儒家是主张入世的,提倡带有功利性的道德情感。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以“礼”来约束言行,认为言行做到“中庸”就达到了道德的高级境界。
(2)标举“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41],既然儒家认为“大德……必得其寿”,那么中庸就自然是儒家养生的指导原则了。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42]中庸之道要求养生要适中,不能太过与不及。于是孔子对符合中庸之道的“中行”性格特别推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43]有“中行”性格的人,往往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中和”的状态,正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先秦儒家的养生法
先秦儒家的养生方法大都围绕修德养性展开,具有鲜明的儒家特点。
(1)节情寡欲法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倡导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养生,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4]孔子的这种养生思想开创了后世阶段节欲养生的先河,继之者孟子在此基础上首次地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45]的养生主张。
(2)修德养性法
积极入世的儒家特别强调“德”对养生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则主要的通过如下方面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提倡礼以修德,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46],即人只有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规范自己的各种言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才能实现“仁者寿”的目的。正因为此,孔子特别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7]
孟子强调养生要善于保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而这种“气”要“配义与道”靠“直养”才能养成[48]。只要具备了这种“气”,就能在生活中保持生活的自尊,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49]境界。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有礼,莫要得师”[50],孔子的另一继承者荀子一方面强调礼以修德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另一方面提出了善行以养气的主张,认为:“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51]这一点比比孔子的“四勿”、孟子的“配义与道”更具有操作性。
(3)兴趣陶冶养生法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52],先秦大儒荀子早就意识到兴趣爱好对养生的重要作用。目前,老人的钓鱼、花草虫鱼养生等实际上正是荀子养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4)慎独养生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3]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儒家提倡慎独。具体上养生上则要求我们即便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随意而为。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也从而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4、后世的补充与发展
积极入世的儒家养生思想与出世的道家养生思想既有共通点,又有明显的不同。当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相同时,儒家重养生,此时的一些思想与道家有些地方是想通的。但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儒家更为看中家国的利益,此时它更加强调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由于先秦儒家认为人生的首要价值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养生对形神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较少。为克服这一缺陷,秦汉以后的儒家积极借鉴道家、禅宗的思想,在养形与养神的关系、自然与养生的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儒家养生思想。
浅谈儒释道的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学派众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百家养生各有所长。儒家的养生之道,在“仁者寿”;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养生之“生”,是性命;养生之“养”,可以看作是医疗保健和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综合行为。养生养得好,便能健康长寿;养生养得不好,则会积病损寿。
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两者不可等同。有关养生的方法,是养生之术;把养生之术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而中华以外的养生,说的多是养生之术。
西方养生之术是从生活体验而来,例如北欧人从滑雪运动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减轻压力;南美人发觉常吃黑巧克力可抗忧郁;西班牙人享受午睡,认为午睡对记忆力和创造力有促进作用;日本人喜欢点薰香,认为每种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养生作用。
而中国人的养生之术,则是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有的是神养,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有的是行为养,如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调养;有的是气养,即练气功;有的是形养,如武术等健身运动;有的是食养,通过饮食调养身体;有的是药养,中药常与食品相融合,即中医的“药膳”;有的是术养,如按摩、推拿以及沐浴之法等。
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
养生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都有论及。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
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3个字,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如释家常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l!, 百拇医药
释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讲,没有对名利过多的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也不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得融洽。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在养生过程中,道家既注重形体养护,更重视精神心理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事实上,心与身的关系甚为密切,老子说“少私寡欲”,意指使精神情绪处于安静、乐观和没有过分欲望的状态。汉代华佗弟子吴普在其 《太上老君养生诀》中便将老子的“少私寡欲”进一步发挥:“善养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今人综合各家各派养生之道,也总结出养生四要:
其一是把握当下,日日是好日,不过分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中,让每一天过得充实;
其二是跟上社会脉搏,积极吸收新知,关心周围事物;
其三是以包容和关怀之心,与家人及同事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四是留意身体健康,注重医疗保健,最好能有所信仰,以寻找精神寄托。
总而言之,养生是长期行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要能够悟懂养生之道,善用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术,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相关知识
中医 儒家的养生方法
古代名中医的长寿之道
中庸处世之道,也是身心健康养生之道 ← 孔子孟子儒家智慧 ← 智慧身心健康网
曾国藩的养生观:“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儒道思想怎么看中医养生文化
浅说中老年人养生与健康长寿
道德经与气功养生
养生之道在于静心,学会管理你的七情六欲,健康长寿不请自来
气功养生之道
著名的“长寿之乡”也有康养项目?看浙南健康小镇玩转养肺、养心、养老、养人、养性!
网址: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 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62883.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6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4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7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2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1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7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0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