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守护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环境差异、条件变化等情况,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基于此,要探索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措施,通过改善条件,增强社会支持等方式提升大学生适应能力,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融入乡村建设。
大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可能面临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压力,由于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大学生需要迅速适应各种新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由于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乡村社交环境也相对单一,部分大学生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由于乡村工作生活条件与城市有较大差异,大学生也容易出现生活不适应的情况,进而出现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的复杂问题时候,部分大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效能感低的情况,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技能,而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挑战时可能会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影响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工作发展。基于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通过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有助于有效化解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融入乡村建设体系。
乡村振兴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乡村的生活条件通常较为简陋,由于缺乏现代化生活设施,大学生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由于资源有限,工作中可能缺乏必要的支持,这使得大学生在执行任务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工作条件的变化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感到无所适从。与此同时,由于乡村的社交圈相对较小,大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难以迅速融入当地的社交网络,缺乏亲友和同龄人的支持和理解。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不同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够更快地克服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而适应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则可能在面对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时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应。因此,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心理素质较好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往往表现得更为坚韧,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悲观态度。因此,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自我认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较为清晰和积极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从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自我认知模糊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价值产生怀疑,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工作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工作中的挫折容易导致产生无力感。
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为了解决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掌握应对策略。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进入乡村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也要及时跟进,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比如说,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的心理困扰。同时,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打造互动交流环境,实现科学引导目标。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在线心理辅导平台,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健康教育资源。
注重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乡村工作生活水平。具体来说,要注重改善大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减少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不适感,减少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例如,要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办公设备,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农村生活,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同时,要通过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工作能力。除了基础的工作条件支持外,要完善物质补贴制度,保障大学生在农村的生活,同时要完善奖励制度,对于扎根农村,在农村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发挥正面引导效应,通过科学引导的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融入乡村、扎根基层。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要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注重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大学生互助小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建立支持网络,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具体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开展文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可以组织经验分享会,让已经适应乡村生活的大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帮助新来的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农村环境。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互助之外,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相关志愿者参与其中,为有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帮助。在互联网环境下,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帮助。
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和干预。加强心理健康干预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处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则应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治疗,避免情况恶化等问题出现。此外,可以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乡村发展大局当中,适应现代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注重满足大学生对于工作的心理需求,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挑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工作中要强化业务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此外,要建立相应的奖励表彰机制,通过树立典型满足大学生的新秀丽需求,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同时进一步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工作,积极展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成果,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荣誉感,更好的发挥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同时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发展实践中,解决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心理健康干预目标,助力大学生增强自身效能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大学生融入乡村工作大局的能动性,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作者:黄阿娜,石家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李然 ]
相关知识
新华全媒+丨健康乡村建设“护航”乡村振兴——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
播撒急救知识之种 绽放乡村振兴之花————护理学院党总支开展急救知识进乡村活动
维护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振东中药材推进林下潞党参种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聚焦乡村振兴公益早教 奠基农村儿童阳光起点
关于有机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一点思考
医疗下乡惠民生,平安产险“医疗健康下乡百村巡回活动”落地闽清梅溪
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绍兴诸暨市建设完善生态游步道系统 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怎么当好村民健康守护人?——政协界别协商会议热议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
网址: 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守护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74867.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