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素质教育的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素质教育的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1日 02:42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技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少年儿童(小学生),从小应该具有良好的交往素质,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将来才能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因此,开展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确立其培养原则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两点思考。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学生苏利文认为,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儿童时期的交友状况,更会深深地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其力量不亚于父母的教育和爱心。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还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同伴活动中发生的,其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当一个儿童懂得了自尊自重,同时懂得尊重他人,真正地教育才成为可能,健康自主的人格才能开始形成。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总是处在交往活动中。人际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省、理解、学会自我选择。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则给予儿童自我反省、理解和选择的机会。在交往中,儿童犯下错误后,会产生内疚感和求助欲望,那正是教育的良好时机,此时,教师、同伴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儿童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儿童的责任感和反省性得到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也行,你能行,你也行”,在给自己信心的同时,也学会给他人鼓励。小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有既利于同伴之间交流信息和合作竞争,同时对增强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及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方法
    由于目前许多学生都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种种问题,而人际交往的好坏反过来又影响了小学生个体的发展,所以提高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更显重要,而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时间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要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就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一)培养小学生的正确的交往意识,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
    交往水平的提高,直接源于交往的正确认识和动机,交往态度直接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的交往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寻求机会与人沟通,有的还拒绝交往。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交往意识,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基础,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相互的合作才能取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努力克服学生交往的恐惧情绪,激发学生交往的兴趣。
    (二)以身作则法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早,也最长,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方法及自身的榜样对儿童的人际交往的形成最为直接,而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家庭容易形成儿童交往不良的品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交往的品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努力地营造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父母孩子经常一块游戏,娱乐,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而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和苦恼,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温暖而很快愈合。其次,父母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交往素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孩子从父母的交往活动中学会善于接纳别人,理解别人、主动热情的良好交往品质。再次,从小为孩子创设交往机会,多请小朋友到家里作客,带孩子探亲访友,扩大接触面,让孩子有机会和各色人等交往,并体验交往的乐趣。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
    (三)对症下药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点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则表现出不同的困惑,因此,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出不同的“处方”,教育者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征的儿童进行不同时期的教育,在此,笔者主要讲述不同类型学生的对策。
    1、自我中心(自私型)
    在交往中,有的学生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善于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自我意识极强,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自私、独霸、娇纵、不合作、不分享等现象,而这类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于自私型的孩子,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一切交往活动,支持孩子的交往活动,不要因为怕出问题而采取消极态度去横加阻止,要解除顾虑,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导孩子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更多地接触不同环境、不同习惯、性格脾气各异的各类伙伴,让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品质,彼此吸引,增进好感和友谊,培养适应能力,使之充分地受到社会交往的训练。此外,学校也要给予配合,应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班队会等,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说说自己的不足,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展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攻击型
    在交往中,有的学生往往容易作出过度反应,把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他们个性粗暴、鲁莽、缺乏做人的基本修养,这种方式往往给集体中的同学带来不安全感,而这类型的学生大多集中在离异家庭儿童身上。对于攻击型的学生,学校应给予帮助及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其攻击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帮助其分析此行为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使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的锻炼,提高这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学校还应及时地与该学生家长联系,向家长反映该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让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家校沟通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才能使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扭转。
    3、孤僻型
    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表现的比较冷淡,害羞、自卑、孤寂,有脆弱的封闭心理,个性内向,不善于与老师同学谈心,互相沟通。他们的调节自我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较差,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交往范围小,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朋友,表现出狭隘孤立。如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常常感到十分恐怖、紧张不安,同时还伴有面红、心悸、局促不安等症状,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学习,这类儿童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及离异家庭儿童身上,对于怯懦型的学生,首先学校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要求家长在学校教育的同时要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管家长如何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化解学生的忧虑情绪,鼓励学生凡事都往好的方面看,多看积极的一面,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和同伴交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对怯懦心理的抵抗力,逐步克服小学生人际交往性格孤僻软弱的弱点。
    (四)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人际交往时受欢迎的重要步骤。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扮演一个说话者的角色,掌握着话语权。我们要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认真听别人说话,对别人的正确意见表示赞同,对别人的长处和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那么不管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会变成受欢迎的人。
    2、学会欣赏别人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在交往中,孩子们总会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既然我们在内心对交往的朋友有这样的要求,对方必然也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赞美的同时能够去赞美别人。通过这样的教育,期望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
    3、掌握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学校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开设礼仪基础知识课程,提高学生礼仪理论知识;举办家长礼仪学习班,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礼仪知识教育,帮助家长提高礼仪素养,使其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社会舆论、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穿插进行有关礼仪知识的教育,最好将礼仪知识编制成小故事、小品等形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更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优美文雅、谦逊和气的语言,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也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反之,则使人精神苦闷,心情郁闷,人际关系紧张,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与人交谈,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明用语主题班会”、“文明用语大比拼”、“文明礼貌故事”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文明用语教育及训练,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制各种不同的文明礼貌用语,在班会、广播站里进行表演,让全体学生走进“文明礼貌用语天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的信息传递。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班级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每天与同学、老师相处,班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班级里许多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班级的活动中学会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作为教师,更应当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小队会、座谈会、辩论会、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活动,从准备到开展活动都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而班级作为一个团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训练,通过一些团队训练游戏,如:“信任游戏”、“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等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人交往的意义,并通过在特定的情景的活动中进行联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创造各种交往机会,促进彼此的交往与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如社区活动、学雷锋活动,植树节活动等等,通过与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参考文献:
[1]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5):16-18.
[2]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6):20-23.
[3]方双虎.中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J].教育探索,2006.(8):17-19.
[4]刘裕权.刘海燕,王华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40.
[5]刘庆学.小学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报,2006.(5):31-33.
[6]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的表现及其成因[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5).20-24.
[7]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12-15.
[8]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2.
[9]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0-124.
[10]刘国权.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0-122.
[11]江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120-123.
 [12]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7.(10):21-24.

Tags: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相关知识

家庭教育的情商培养:帮孩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记好这六点
培养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中新网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哪些国际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吧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
家庭教育中的情商培养: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体育健康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浅论情商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自信与独立:《爱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及实践探索
家庭教育必看!如何有效进行家庭早教,培养孩子综合素质?

网址: 素质教育的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74897.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