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厌食症女孩如何用7年心理治疗改变一生
1、一个爱喝咖啡的诗人
路易丝·格丽克,这位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和诗人,在接到获奖后的首个电话采访时,是这样说道的:
“我还没喝咖啡呢。我们就讲两分钟好不好,我等会儿要喝咖啡。”
记者问她获奖的感想,她回答道:
“天啊,我要没朋友了,因为我的朋友也都是作家。然后,我想到,我终于可以买套新房子了。”
喝着咖啡,憧憬用奖金换一套房子,听起来不太像那种总爱发出高冷调子的诗人,相反很平易近人,贴近现实。
然而,藏在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背后的,却是曾经与死神斗争,一段非常艰辛的心路历程。
她在少女时期,患上了厌食症、抑郁症、失眠,她差点可能死掉。
之后,她参加了7年的心理治疗,并且开始写诗。从一个重度精神疾病的患者,变成德高望重的大诗人,诺奖得主,而且性情也变得诙谐、生活化。
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可以读读她的诗歌。对于深陷痛苦中,或者希望寻求一些精神慰藉的人来说,可以读读她的心理故事,从中汲取一些力量。
本文为你介绍这位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心理治疗的故事。
(注:内容引自各媒体报道、露易丝·格丽克本人自传,有可靠的依据。)
2、厌食家族
了解一个厌食症患者,要先从他的家庭说起。
格丽克的祖父母出生于匈牙利,祖父曾经对匈牙利的家族土地充满热爱与梦想,却因为不善料理而使这种激情破灭。
怀抱“美国梦”,他选择来到美国,从头开始,开了一家杂货店。
格丽克的父亲便在美国出生,也是他们家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
格丽克的祖父是个正直的商人。在他去世之前,洛克菲勒家族买下了他的杂货店所在的整个街区,而他的小店是整个街区最后一片成交的地产,相当于马云问你家收最后一块地,这样的好运,不是谁都有的。
按照现在人的观念,他本可以“坐地起价”,大赚一笔,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家走运了。但是祖父显示出了他的“超高道德标准”,他坚持给一个“公道”价格,也就是即便任何人来收,都是这样的价格。
这是格丽克的家庭底色——超高的道德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她的疾病有着深远影响。
格丽克的父母都有比较好的教育背景,父亲曾经想成为一个作家,这大概也让格丽克有了这方面的天赋,而母亲则在当时美国大多数女性连教育都没法获得的年代,进入了大学读书。
不过父亲最终没有能够走这一条路,而是与妻弟一起投身商业,而且相当成功,过着按通常标准来说是充实而富有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犹太民族的一种天赋吧。
而格丽克的母亲负责总管家庭事务,也是一个道德领袖,她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同时也吝于给予子女表扬,总觉得孩子有能力,但是不够努力。
这个时候她开始尝试写作。而她写作的动力,其实来自于想获得母亲的赞同,因为这是一件母亲评价挺高的事情,所以她想表现得更加出色。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因素,在若干年之后,当有人请她推荐如何阅读她的诗歌作品,她表示:
除了我早期写的,其他都很好。
慢慢地,这个孩子进入了青春期。
她变得愈来愈害怕犯错,哪怕最小的细节上的错误,她都认为就是完全的错误。
她开始出现:厌食、抑郁、失眠。
什么是厌食症?
厌食症的病名常常引人误解,因为anorexia 这个字,暗指失去食欲为此病的主要问题,然而,厌食症的核心诊断特征其实是:
对于变胖的极度恐惧,因此而狂热地追求苗条。
一个人为的切点是将低于其年龄身高所应具有之最低正常体重的85%,定为诊断的依据。没有月经则是女性厌食症患者的一项显著特征。当然,必须指出,厌食症并非只有女性才有,有5-10% 的患者是男性。而青春期则是厌食症的高发时间段。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这就是女性病态爱美,所以减肥减出的问题。这可能只是表象。
实际上,厌食症的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动力:
厌食症时常发生在总是取悦父母的“好女孩”身上。
对他们来说,长期以来,认为自己的身体也是属于父母的,感受不到自主权,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身体,而“厌食”正是试图自己掌控身体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掌握自主权(我可以决定自己的胖瘦)。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在专著《厌食家族》中,总结道:
厌食症的家庭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
1、人际纠葛。家人之间的互动极度密集且亲近,界限不清。
2、过度保护。每个家庭成员都高度关注彼此的福祉,对家庭成员的各种信号过度敏感,因此很难发展自主权。
3、互动僵化。致力于维持现状,坚持过去习惯的互动模式,也否认家庭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4、冲突没法解决。家庭成员觉得没有必要争执,非常重视意见一致,保持和谐,所以问题的焦点往往被模糊,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解决方法。
回过头去看格丽克的家庭结构,可以说自三代以来,基本都命中。
这也就难怪她成为这个家庭的“替罪羊”,生了这样的大病。
3、格丽克:还不想死
那个时候的她,十六岁。
体重从85磅,然后80磅,然后75磅……
很多人都认为心理疾病基本上很少会导致一个人的死亡,就是“想多了”,然而也有致命的。比如,严重的抑郁就会,还有一个就是厌食症:
死亡率高达10%-15%。
所以,厌食症患者往往是在和死神搏斗。格丽克自己的很清楚,她正在走向死亡。
不过,格丽克还不想死。
那个时候,心理治疗还没有很发达,不像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厌食症需要药物加心理治疗。
有一天,她告诉妈妈说:
我想也许我应该看心理分析师(即指精神分析)。
幸运的是,父母这次听从了女儿,并且为女儿找了一个精神分析师。
从此后的7年,她的生活里,开始有了一束光。
这个时候,是临近高中毕业之际。由于厌食症的关系,她没有继续读书,学历也就到高中为止。
然而,这7年的时间里,由于心理治疗的帮助,她开始摆脱了死亡的阴影。
与心理治疗同步进行的是她的诗歌创作。18岁那年,她加入了一个诗歌小组,开始正式有自己的“诗友”。对她来说,正式学习写诗歌、创作诗歌,和心理治疗一样,都是当时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二者一起,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
在第七年的时候,她和治疗师做了告别。
告别之际,她“明贬实褒”地对分析师说:
你把我治得太好了,太完整了,我都不会写作了。
然而,这位治疗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
这个世界将会让你足够难过。
4、往后余生,“心理”成为人生的底色
虽然心理治疗结束了,但是心理治疗对格丽克的影响仍然持续。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甚至她会对神话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这是一般作家不具备的,但是格丽克可以做到,因为她亲身经历过。
“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自己表达中自我下意识地)躲避和删除(的部分)”。
在谈到心理治疗对她思想的影响时,格丽克是这么说的。
在《不可信的说话者》中,她写道:
不要听我说;我的心已碎。 我看什么都不客观。 我了解自己;我已经学会像精神病医生那样倾听 当我说得激情四溢,那是我最不可信的时候。 真的很伤心:我一生都因为我的智慧, 我的语言能力,洞察力而受赞扬。 最终,它们都被浪费——
文化评论人范静哗认为,心理学对格丽克诗歌创作的影响有:
1、她的诗集构建了独自存在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融入了整个西方文化传统,例如她会在诗中借用特洛伊战争或者西方神话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格丽克的“心理”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心理。
2、女性主义的心理,也就是女性的身份。法国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社会性别是构建出来的。”格丽克的诗是把个体的心理感受与整个社会的、包含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或者身份的构建相融合。
我认为,除了这个之外,还有:
3、对死亡议题的关注。格丽克的诗歌有大量关于死亡、生命、毁灭的主题,而这正和诗人曾经的经历不谋而合。她虽然幸存了下来,但是死亡的影响会伴随终生。
摘录两句,细品:
我要告诉你些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而她的诗歌在国内的译者,则直言不讳地说,格丽克的诗歌与其他人相比主要特色就是“心理”:
“她高二便辍学,因为厌食症、抑郁症、失眠症,她一直坚持心理治疗,所以她的诗歌走的也是心理这条路。”
她的写作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治疗,而心理治疗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她的文学创作。
说起来,她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与之有微妙的关系。这位中国读者不了解的诗人,其实是比较符合诺奖口味的:
1、类似新颖,有文学创新。
这就是为何村上春树总是“陪跑”的一个原因,因为他的文学类型太通俗了,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是文学创新价值不大。格丽克独特的心理治疗之路,让她的创作别具一格,是其颇受追捧的主因。
2、女性主义。
因为西方众所周知的“Me too”运动,女性获奖比例正在上升,而之前已经好几届文学奖得主是男性了,也该轮到一个女性了,而且她的写作议题本身也就和女性有关。
3、与当下社会有微妙联系。
疫情大流行,对人类心灵的产生直接震慑,大家都为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而恐惧。而死亡一直是她诗歌的核心主题。她是一位能让人感受到生命之痛、生存之重的诗人,这可能也是评委希望大众能感知到的。
这个当年16岁的女孩,深陷厌食症、抑郁、失眠的折磨,用了7年的时间,在一段深度的精神分析中实现了浴火重生,随后又用一生的文学创作,来结出这段心理治疗的思考成果,可以说走出了一条漂亮的自我救赎之路。
在众人为她今天的成就欢呼的时候,我邀请你看到她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希望也给今时今日可能也陷入人生困顿中的你,点亮一点点的希望。
最后附录诗人的诗歌《十月》,给这个十月。
又是冬天吗,又冷了吗, 弗兰克不是刚刚在冰上摔跤了吗, 他不是伤愈了吗,春天的种子不是播下了吗 夜不是结束了吗, 融化的冰 不是涨满了小水沟吗 我的身体 不是得救了吗,它不是安全了吗 那伤痕不是形成了吗,无形的恐惧和寒冷, 它们不是刚刚结束吗,后园 不是耙过又播种了吗—— 我记起大地的模样,红色,黏稠, 绷直成行,种子不是播下了吗, 葡萄藤不是爬上南墙了吗 我听不到你的声音 因为风在吼叫,在裸露的地面上空呼啸着 我不再关心 它发出什么声音 什么时候我默不作声,什么时候 描述那声音开始显得毫无意义 它听起来像什么,并不能改变它是什么—— 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 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吗 我们不是播下种子了吗, 我们不是必需的吗,对于大地, 葡萄,它们收获了吗?选自《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露易丝·格丽克诗集》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相关知识
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与Aidevi(艾德维)中国区团队会面,交流宫巢双养新品
女性“躺瘦”时代来了!诺贝尔减肥科技终突破,女性瘦身新宠
仅重30公斤!厌食症女模特裸照震惊米兰
保持饥饿感,不仅能变瘦!看完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颠覆认知
诺贝尔奖得主盛赞书籍:用食物重塑生理时钟,解码“长寿饮食”
重磅!「诺奖风向标」揭晓,华人科学家获奖
从“环保少女”到“通贝里狂热症”,绿色政治席卷欧洲
诺奖得主新发现:孤独会导致暴饮暴食,并进一步引起失眠
2024年度全球知名奖项“屠呦呦奖”提名征集中
神经性厌食症
网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厌食症女孩如何用7年心理治疗改变一生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76959.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76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50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84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8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10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4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4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70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3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