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大学教学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为最终教育目标,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教育阶段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本文就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身心健康是新的健康观念,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其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力。
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还能使得机体更加协调运转。大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舒展筋骨、增加身体舒适度,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大学生刚刚从劳碌的高中走来,曾经的昼夜苦读、废寝忘食,使得他们许久没参与过体育运动,以致于并不习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我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当前大学生中肥胖者居多,这不仅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关,更与他们疏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营养与少运动使得很多大学生体型过于肥胖,缺乏平衡、协调和匀称。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还能使得身体各个部分更加协调、灵活,有助于健康体魄的练就。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很多疾病在年龄上呈现下滑趋势,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的出现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量、肺容积、心脏容积等因素有关,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其心脏中血流的输出量会明显高于不运动的人,血流速度的提高有利于排泄掉人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毒素等有害物质,可大幅降低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使得神经系统更加灵活机敏,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另外,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于高密度群居的状态中,周围环境中可能随时出现某种病菌感染与侵蚀着一些健康个体,只有那些体质好的人才能有效抵御病毒的侵扰,不轻易受到感染。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状态下,体温会自然升高,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产生多种特殊物体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干扰,始终保持正常的代谢能力,最终减少疾病的发生。简而言之,大学生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塑造完美体型,有效延缓各种疾病的提前出现。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意志力和情感上都还尚未定型。当前,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竞争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2.人际交往能力低下;3.考试态度不端正;4.压抑、空虚、孤独受挫后一蹶不振。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和家庭教育、学习背景、个性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多项研究后发现,体育运动可有效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可快速排解冲动情绪,恰当的持久的运动行为可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借助运动可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更可借助恰当的运动项目提升大学生的耐心和品格。习惯于运动的人,可快速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得身心处于轻松状态,对消除大学生的失望、沮丧等不良情绪有着巨大作用。具体来讲,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上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排遣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不健康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喜感和愉悦,并能快速驱赶走不安和紧张的情绪,进而使大学生拥有更美好的情绪,最终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有研究数据显示,持续进行半个小时的有氧跑步,可明显缓解郁积在人体内的抑郁、愤怒、焦虑、困惑等消极情绪,习惯性的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快速养成。
第二,磨练意志力、提高适应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是一种集合各种情绪体验的运动形式,是帮助大学生战胜困难、磨练意志、奋发图强的有效形式,借助体育运动可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的特点,使得他们在挑战自我的运动中不断激励自我、赶超他人,久而久之养成积极追求良好情绪的心理特点,逐渐养成健康的品格。
大学校园中的体育比赛,不断地以失败、成功的形式评判着比赛者的能力,在失败与成功中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他们不断磨练意志力和提升自我的抗挫折能力。并且,体育竞赛中还存在着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参赛者必须依照各种规则完成比赛活动,这对大学生自制力和纪律性的锻炼有着积极作用,可使得学生们在比赛中慢慢学会控制自我,不可不分场合地释放不良情绪,对个人修养水平的提升也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很多体育运动都在室外进行,冬寒夏热,风吹日晒,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下定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才能顺利完成体育比赛,这种应对各种不良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快速适应外界能力的提升。
总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衡量高校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体育运动又是一种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形式,因此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徐晋妍,杜梅,王跃.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2.09.
篇2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症状的发生情况,笔者曾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及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工作报告且在躯体化、焦虑、恐惧症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高年级毕业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差异主要表现在抑郁、偏执及强迫症状上;高职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21.51%,其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症状。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从调查中得知,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怯懦、偏执等,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恐惧、愤怒、嫉妒,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遇事不冷静,易感情用事,带有明显的生理早熟、心理滞后的特征,这个阶段很容易形成身心发展的失衡现象。再次,学业问题也是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业压力过大,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失落和自卑感,继而引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工作汇报、体育教学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鉴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优化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1.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预见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面达到的目标,不仅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因此,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把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而且其每个方面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现有水平的协调。论文写作为使体育教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现有的身心水平、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造和创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开发,增设体育心理训练及拓展训练内容,注重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融入等。与此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习惯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模拟训练、创设情境等。
3.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组织、安排和设计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入职思想汇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在于体育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创设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打开心胸,释放个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健康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25-02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护体格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理想体制、体质是指良好的人体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能达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里素质和对外环境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近年来全国提倡全民健身活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人群,是重点培养对象。所以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学生。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的发展趋势
2.1.1 我校大学生身体形态特征
身高、体重指标:目前在校男、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女生高出全国平均值0.3cm、男生高出全国平均值0.2cm;男生在大学四年中平均身高增长了0.8cm、女生平均增长了0.4cm,但总体上男、女生的身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缓,这一特点符合生理学原理。同时目前我校大学生体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男生高于全国平均值2.5kg、女生高于全国平均值1.9kg。
2.1.2 我校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
调查发现我校男大学生平均肺活量/体重指数低于全国科教(60.0)和管理(58.3)成年人群体,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体重指数低于全国科教(50.0)和管理(49.4)成年人群体,说明了目前在校男、女大学生肺功能稍差于全国科教和管理群体。大二年级时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比入学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普通高校大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所以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故此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在进入大三年后就有所下降但不明显,而女生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女大学生受到现代审美观的影响,喜欢追求时尚,比较注重体型的发展,因此在大三、四时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后,可能还会经常进行健身锻炼,所以表现出身体可能水平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男大学生可能由于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同时专业课负担的增加,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缩水,从而导致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下降。
2.1.3 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素质大一、二年级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在进入大三后开始呈下滑态势。而反映男大学生肌肉的相对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和反映下肢肌肉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也在大二时处于峰值,进入大三后开始下降。而作为反映学生速度耐力及心血管机能水平的中距离跑也是在大二时处于最高水平然后就开始下降。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进入大三后学校不再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学生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完全凭自身的爱好,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机能水平及身体素质的下降。
2.2 我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
通过调查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不到60%,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近人意,必须引起重视;学生对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和球类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而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则相对不大。在对我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功能认识的多项选择中,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了参加体育活动的本质功能;有93%的大学生已将参加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有69%的学生将参加体育活动与自身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大部分男生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识比女生要全面。体育活动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志品质、改善自身形象和加强人际交往等方面逐渐为广大群众所重视,并积极应用在实践中。
2.3 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基本因素
2.3.1 生活方式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汽车、电梯、电视、电脑、洗衣机等现代机器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过去依靠步行、人工操作的工作逐渐被机器所代替, 使人的体力劳动和生活技能让位于自动控制系统,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运动不足,肢体肌肉的能量支出明显减少,导致人体机能下降。运动过量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些热爱运动的大学生, 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错误的认为运动强度、运动量越大,锻炼的效果越佳,其结果是有害于身体健康,起不到健身的目的。营养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过剩,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精神困倦、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营养不足带来的后果。有些人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刻意减肥,他们减肥的主要手段是限制饮食,有些人为了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每日只靠水、水果度日,其结果使体内营养物质匮乏,造成功能障碍或疾病,轻者身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四肢乏力,重者出现贫血、低血糖、月经失调甚至有人因此患上厌食症,给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养成的生活恶习,如吸烟、嗜酒,以及生活饮食不规律等等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还有心理压力过大,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目前大四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给学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会给学生产生烦燥、焦虑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健康。
2.3.2 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行为因素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尽管工作双休日的实行使我们大学生闲暇时间愈加宽裕,但大多数大学生总是把休息日狭隘地看成是睡觉、逛街、朋友聚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宵达旦地上网、看影碟,生活无规律,这样,导致精神恍惚,情绪低迷,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休闲方式和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调查发现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因素是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观因素
2.3.3 生理与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肿瘤等生理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对健康的理解,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又由于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对事物失去了兴趣与是信心,情绪低落,失去了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其体质与健康将会受到威胁。
3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认识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文娱活动,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交际网。
(2)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制与健康状况、身体素质水平,开设相关体育健身项目,同时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培养大学生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创新的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
(3)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应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解决体育教学场地、面积不足和经费紧张的局面。还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建品牌的高度,重新认识体育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 健康管理 体系构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加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溺爱,变得懒惰,怕苦怕累,体力活动不足,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有些大学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远离垃圾食品,不注重饮食营养,如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经常熬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聊天,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有些大学生养成酗酒、抽烟的习惯;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身材苗条或者减肥,通过节食或服用药物来达到瘦身的目的;有些大学生面临完成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导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调。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维护和管理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
1.健康管理的概念
1.1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更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完整的科学概念[1]。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
1.2健康管理的概念
在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黄建始对健康管理的定义,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
2.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纵观我国各级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主要由学校的卫生部门管理,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很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仅限于开展一些健康宣传活动和定期的健康体检。许多专家指出,很多慢性疾病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为了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适时地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健康有客观的、正确的评价,并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1)调查系统,即收集大学生与健康有关的信息;(2)评价系统,即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达到预警的目的;(3)指导系统,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4)干预系统,实施制订的方案,对大学生的健康进行干预(如下图)。
2.1调查系统
调查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关的因素进行调查和测试。(1)健康史调查(包括家族和个人的患病史),健康体检,这些可以由学校的卫生机构完成;(2)体质健康测试,体育认知调查、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身体素质测试,这些可以由体育教师或与体育有关的机构完成;(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等,这些可以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完成;(4)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可以由心理辅导机构完成。最后把上述调查的结果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体质自评是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体质自评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的评价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然后把体质自评的调查结果与体质健康测试、健康查体等得来的客观的体质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大学生体质自评与客观健康的差异。
2.2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调查系统中所得到的调查和测试的结果,根据相关的标准,利用有关的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评价,比如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等级、心理健康评估、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认知程度等。
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质自评和客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如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水平,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的态度等。
2.3指导系统
指导系统是指根据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给学生提出一个改善和提高的意见和方法。比如侧重于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案,心理辅导方法、政策法规的制定、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根据评价系统分析出的影响威海市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比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的作息制度,增加体育设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
2.4干预系统
干预系统是指运用指导系统给出的方法,对评价系统分析出的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比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健康知识的宣传、政策法规的制定、心理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疾病的防治等。
实施指导系统制定出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和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干预。比如,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器材和场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生态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比一般人群高,且有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构建生态校园的影响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构建生态型校园,是多数农林类院校共同的建设目标。生态型校园的“生态”内涵,不仅要求校园环境要达到生态要求,低耗能、低排放,环境优美,有可持续的校园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从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达到一种生态,包括人事关系、制度文化的和谐,也包括广大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校园稳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构建生态校园,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广大在校学生拥有了优良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生态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发展。“非稳定状态”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集聚,在这一时期,校园秩序容易被打乱,学生心理容易失衡,心理满意度、快乐感降低。如果控制不力则易引发系列问题,如学生行为发生偏差,自伤、自杀甚至违法犯罪,从而影响校园的稳定、破坏校园的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与学校构建生态校园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生态校园所必需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生态校园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承载了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适应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及就业压力等矛盾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人际关系和学习态度等问题;二、三年级学生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去向、考研问题和情感等问题[1]。因此,要构建生态校园,培养身心健康的“生态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不同阶段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形成生态、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态文化中。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知识的不断更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心理异常或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自卑感和孤独感,不能从集体中吸取力量,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往往一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而难以树立远大的理想。面对新形势下生态校园的构建,必须保持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为学业、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制约着学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要构建稳定、生态的校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生态校园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认清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
当前,不少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预防、减少少数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治疗方面。这实际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矫正、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了。依照这种认识,必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身上,从而丧失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只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许多学生接触不到心理健康知识,也认识不到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以致于当产生心理问题时,不会主动进行甚至回避心理咨询。
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教育活动都要顾及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采取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的行动策略。
因此,我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一门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在校生的必修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学会心理疾病的预防。
(二)重视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途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反映学生现有的心理面貌,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及时建立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可以设计登记表和参考学生学籍档案等方式进行搜集,应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姓名、专业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兴趣爱好、教育简历等。(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构成,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族疾病史等。(3)学生本人身体健康状况。包括:学生以前有无重大疾病、慢性病、传染病及现在的健康状况等。(4)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包括以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有无创伤史等[2]。
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获得,在国内使用较多的有: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等,可根据侧重点不同进行选择。
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可以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透视出学生心理状况的共性问题,为在全校范围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还可以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后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确保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使部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经建立,必须由专门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并确保心理健康档案得到合理地利用,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三)壮大专业队伍,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随着学校的发展,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的大学生进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也随之增大。针对这个现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不了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仍然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构建生态校园提供保障。
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优越性:熟悉学生,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心理素质好。但也有不足,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员的角色会有冲突,影响心理咨询的质量,这就需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多种干预措施相结合,降低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表现为社交回避及苦恼、害羞、社交焦虑等。人际关系不良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3-4]。所以降低人际关系敏感水平,带来的不只是人际关系的改善,同时也会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了,才有利于和谐、生态校园的构建。
我认为,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及个别心理咨询这四种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均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其中,人际关系工作坊与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效果更明显,这两种方式效果相对明显的原因可能是:(1)成员间增加了接触、交往和互动的机会。学生在团体中一起参加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交往。(2)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相互接纳、相互支持,改变了对人际交往的歪曲认知。(3)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相互关注、畅所欲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上一直在不断探索,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成立,到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增设,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和条件。在农林类院校构建生态校园的背景下,认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康发展,为生态大学的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明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科教文汇,2007,(7):26-27.
[2]隋丽丽,杨秀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方法[J].兰台世界,2007,(8):25-26.
篇6
摘 要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散打、篮球、羽毛球)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性别差异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提供心理学上的参考。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自尊
由于身体自尊对研究体育锻炼参与的心理前因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体育的教育情景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与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自尊的水平、心理健康的水平。从影响因素着手,试图改变影响因素,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身体自我评价偏差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羽毛球提高班、篮球提高班及散打提高班男、女学生各120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影响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概念的因素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Profile,PSPP)徐霞(2001)修订。对羽毛球提高班、篮球提高班及散打提高班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身体自尊主领域只在散打项目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且总体上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很多类似研究结论一致。
在次领域的各维度上,羽毛球提高班没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羽毛球运动在长沙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本校也是一项深受男女生喜爱的球类运动,对这个项目的喜好本身就没有性别的差异;从健身健美的角度来说,既能强身健体,提高锻炼者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也比较符合现代青年人塑身健美的需要。
篮球项目只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状况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力、保持锻炼的能力以及对锻炼情景的自信心。身体吸引力包括富有吸引力的体格、保持富有吸引力身体的能力和对身体外貌的自信心。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对锻炼者的体能是一个考验,男生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体格在篮球运动中则充分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因而在这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
散打提高班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各维度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身体自尊各维度上的得分来看,男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散打训练对男生产生的效应比女生大,这可能是因为散打是一种比较男性化的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多的来自身体外表方面的压力,而散打运动提高的仅仅是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内在身体状况,且散打练习后的健壮体格往往与流行的“女性美”标准不符,但是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和要求恰好与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相反,所谓的“男性美”或者说是“阳刚之气”的强健体魄是需要经过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散打运动刚好符合他们的要求。本研究中的男生是经过1年的选项课学习,对自己所学体育项目感兴趣且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一轮筛选,第二年进入该项目的提高班继续学习,他们不仅上课时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在课余也经常自觉参与该项目的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后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满意度比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散打项目在身体自尊主领域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且总体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篮球项目在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羽毛球项目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均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通过调查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选项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实施以体育锻炼的手段来促进和强化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霞,姚克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1(3).
[2] 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1):65-68.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论文摘 要】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课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证明高校体育活动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显著。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五、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研究证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调查显示,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可保持良好的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彼此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2.2.20
篇8
【关键词】 身体锻炼;体质;治疗结果;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G 831.3 G 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61-02
现代女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女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1]。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所高校都不容忽视的问题[2]。为探讨大众健身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影响,笔者
于2004年9月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新乡医学院682名参加大众健身操学习、锻炼的大学生中抽取锻炼组、对照组各60例,年龄为17~21岁。
1.2 方法 采用自主组合创编的大众健身操锻炼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锻炼前、中、后的形态指标、机能、身体素质等进行比较分析。锻炼组进行1 a的系统锻炼,每周4~5次,每次65 min(热身10 min,形体训练10 min,大众健身操25 min,步伐练习10 min,整理活动10 min),心率控制在120~175次/min,有健身教练辅导、指导共同锻炼;在节假日期间,给受试者安排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并要求结伴完成。对照组没有进行系统锻炼。
1.3 数据处理 部分数据输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3]软件内并经自动统计处理;另一部分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用双侧t检验法。
2 结果
2.1 大众健身操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经过1 a锻炼,锻炼组的安静心率、最高心率、肺活量及肺活量指数均有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率储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大众健身操对血压的影响 经过1 a锻炼后,锻炼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大众健身操对体重、腰围等影响 经过1 a锻炼后,锻炼组体重、腰围、BMI、腰臀比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锻炼组锻炼前、后的体重、腰围、M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3 讨论
大众健身运动是指整个运动过程中,吸入的氧气能满足机体的消耗,在不负氧债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4]。锻炼对心肺、血管系统有良性调节改善作用,能提高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缺血阈值,长期从事大众健身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率储备[5-6]。经过1 a锻炼,锻炼组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大众健身运动可以逐渐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调节心脏活动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安静时较低心率也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本研究还表明,心率的动态变化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锻炼组与对照组心率反应不同,安静心率对照组>锻炼组,每级增加心率也高于锻炼组,心率储备和运动时间均低于锻炼组,肺活量及指数、脉压差锻炼前、后均有明显提高,说明对照组心、肺功能的潜力低于锻炼组。锻炼组锻炼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说明大众健身运动的确有降压的作用。
大众健身操锻炼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状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体重的减轻和腰围的缩小,使学生体会到锻炼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养成锻炼习惯,提高美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论文关键词】人格内外控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超级秘书网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
2.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显示,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
篇10
Lei Wenb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目的:调查某师范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情况(男生:1025名,女生:2440名)。方法:调查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根据大学生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①在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所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本科生各因子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②不同科别的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为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在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不存在差异。结论:应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We adopted SCL-90 to investigate first-yea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Teachers' University (the male: 1,025, female: 2,440).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 clinical symptom to evaluate the standard to evaluate. Results:①Comparing Undergraduates and College Students: all scores ofUndergraduates is higher than College Students.②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students in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Paranoididefition, psychotieism. And the scores of liberal arts was higher than science students. Conclusion:The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for the entrants should be enhanced to rais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关键词: SCL-90 高等师范 新生 心理健康
Key words: SCL-90;higher pedagogical college;Freshmen;psychologic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54-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屡屡出现一些大学生因为心理状问题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等过激行为[1],李红,林崇德[2]的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影响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好坏,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渭南师范学院2005级新生3465名为对象。男生1025名,女生2440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为19.73±1.041岁。
1.2 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3]。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由10个因子组成,分别为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测出一个人某段时间的心理症状水平,较能反映被测对象在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一般规定10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2,表示为阳性;任一因子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越差。
1.3 方法:在新生开学一个星期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团体施测。学生直接通过方正电脑上装的Psykey心理测评系统软件进行测试;通过该系统做出显示报表,直接得到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筛选出因子总分≥200分,某一因子分≥3分的学生,并对其逐个进行心理咨询。
1.4 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 不同学历被试各个因子得分比较在专科生与本科生进行的差异检验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所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05),且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专科生(见表1)。
2.2 不同科别被试得分比较在以不同科别为变量的差异检验中,不同科别的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16~.49)
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所有的因子上,文科生与音体美的学生,理科生与音体美的学生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强迫症状因子上,文科生与理科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得分显著高于理科(p
3讨论
3.1 不同学历被试各个因子得分比较研究发现,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专科生,即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专科生。吴东红,金美贞,黄航华[4]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本科生。本研究结果与其结果想反,但与肖昊醒[5]研究结果相似。本校是刚从专科学校升成本科院校不久,蒋建华指出,目前对专升本院校,社会上往往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这样的院校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吗?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术权力,提升科研实力等各方面是否符合办学条件的思考。尤其本科生身在这方面想的更多,担心更多。时常把自己跟学校联系起来,担心自己的未来。对于专科生,由于本校以前为专科院校,对于专科办学成熟,且他们与高几级的学生交流,往往对自己、学校有较好的了解,心理安定,从而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本科生。
3.2 不同科别被试得分比较不同科别的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均为文科生得分普遍高于理科生,这与朱庆庆的研究结果一致,文科生的心理问题明显比理科生严重。以往研究也发现了专业性差异,并认为原因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前途担忧的程度不同,对本专业热爱程度差异有关。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容易表现出对自己的学业、事业、前途的担心和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封闭,在情感方面相对保守一些,由于学习的负担相对较重,没有太多的时间通过一些活动来释放,精神负担较重。文史类学生较之理科生,由于接受了较多的历史、政治和文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熏陶,导致其较易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喜欢关注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固执己见,独立性不强,因此,文科生的心理问题要比理科生严重。
4建议
4.1 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对于精神疾病早期发现并诊断,及时合并药物治疗,尽量避免误诊漏诊事故发生。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联谊师生联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交往,提高自信心。提高适应环境能力,调整心态,进一步明确生活的目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采取同伴教育的方式,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系列有益少学生身心健康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士伟.校园“灰色事件”:高端教育凸显低端缺失[J].教育与职业,2006,7:72-73.
[2]Hong Li,Chongde Lin.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心理学报,2003,35(2):220-230.
[3]黄铎香. 《心理健康测查表》的编制及研究[J].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7,1(2):84-86.
[4]吴东红,金梅贞,黄航华.不同层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03-405.
相关知识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范例6篇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计划范文
健身房健身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健康知识论文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完情绪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精选9篇】
网址: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76973.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21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90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40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43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94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83
- 7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305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53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45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