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1日 09:47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突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组织开展了调查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推进了全国性和区域性调查,加入了全球环境卫生监测系统,开始布局部分监测试点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与健康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专项调查工作不断推进,监测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健康风险评估工作逐步深入,为探究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以及预防控制相关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  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探索

1.1  针对突出环境卫生问题,组织开展多次专项调查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央卫生研究院卫生工程学系针对吉林省大骨节病高发地区开展调查,结果发现与饮水中氟化物、钙和铁等无关,并根据水中检出的镰刀菌株开展了病因学探讨和水处理技术研究;针对北京市小汤山地区2 000余名居民的氟斑牙、龋齿及氟骨症发病情况开展调查,据此划分了氟斑牙不同患病风险区域。随后各地相继开展了地方性氟中毒调查,发现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规律,为1979年原卫生部将其列为国家重点防治地方病提供了重要依据。1978-198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调查了渤海、黄海沿岸约128万渔民和邻近农民,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渤海、黄海海域污染状况(水域石油和汞、砷、铅、镉等污染)以及沿岸居民健康状况,如沿海渔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头发中重金属含量高于邻近地区农民等[1]。1983-1988年,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组织全国各省市卫生防疫站和环境卫生监测站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与水性疾病调查,设置2.8万多个采样点,建立了全国和各省市的饮用水水质数据库,绘制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生活饮用水地图集》(由85幅图组成)[2]。此外,调查结果为制定我国改水规划以及水利、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军事部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976-198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四十余家单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6座城市开展了大气污染与居民死亡情况调查(约5 000万人口),这也是我国首次采用统一设计方法进行的较大规模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获得了我国代表性城市飘尘、SO2和苯并(a)芘等大气污染物水平及居民全死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防护决策、大气有害物质卫生标准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3]。1979-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宣威地区开展了室内燃煤空气污染与肺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工业污染和吸烟不是宣威肺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燃煤排放的以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主要环境病因[4]。该项调查持续时间长、研究方法先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探索肺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

原卫生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2006年分别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对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和癌症高发的事实基本认同,认为淮河支流癌症高发与环境污染有一定关系。2007年3月,两部委又联合印发了《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启动了淮河Ⅱ期调查工作。通过多年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建立健全了沿淮4省14区县涵盖死因、出生与出生缺陷、居民饮用水水质卫生以及环境医学调查的综合监测体系;探究了环境污染对癌症发生的影响、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归因于环境污染的疾病负担;出版了《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等。此外,为了解我国重点地区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人群健康影响,自2011年开始,原环保部门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置调查点,组织开展了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国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种类、程度、性质及其分布信息。

1.2  参与全球环境监测系统,组织开展监测试点建设

为监测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等的影响。1979年,我国参加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规划,在长江、黄河、珠江和太湖设置监测点。从1980年起,向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送数据,通过1980-1989年10年的连续监测,较为全面地获得了四个监测水系水质及动态变化信息。

1980年,中国参加了大气污染监测规划,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和广州5座城市设置20个全球大气采样点,监测大气中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的浓度。

1981年,中国参加了生物监测规划。通过参与以上监测规划,我国了解了国际先进监测方法,锻炼了环境卫生监测队伍,提升了环境卫生监测整体水平,为后续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的工作探索和积累,卫生部门开始布局部分监测试点建设工作。为长期监测农村地区饮水卫生情况,自1991年起,在30个区县开展了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试点工作。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04年被纳入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体系[5]。自2007年6月,原卫生部在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等7省市开展了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建设,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2008年增加到15个试点省市。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5年开始陆续在上海市、南京市、太原市、深圳市、武汉市、哈尔滨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丰台区等8个试点城市(地区)开展了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工作[6]。

2.  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不断加大对此领域的经费投入,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针对典型地区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了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多要素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同步开展了部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总体上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全国和区域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2.1  深入开展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探究典型地区污染问题的健康危害

2015年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西北诸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以及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典型城市,开展了饮用水中抗生素等潜在污染物监测与调查工作,获得了2016年丰水期和2017年丰水期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中检出抗生素等潜在污染物种类及水样检出率等重要资料。2017年在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黄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珠江、长江等重点流域典型城市、既往研究发现重点污染地区及部分氟化工业园所在城市,开展了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调查。通过以上专项调查的实施,为饮用水中新型污染物风险监测机制的建立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近年来,室内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备受关注。为了解我国城市室内环境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7年起,选择哈尔滨、西安、宁波、昆明、深圳等代表性城市,开展了城市室内环境健康影响调查与防护措施效果评估工作。2018年增至12个调查点,初步发现受访家庭室内环境真菌总数、CO2、PM2.5等多项指标污染相对较重。通过该项调查工作可以评估我国城市室内环境安全总体状况,识别我国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分布特征,为室内环境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年10月,基于中国女性肺癌持续高发的流行趋势和实现"健康中国"的规划目标,我国启动了城市室内环境不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调查,在典型地区利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我国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目前已在马鞍山、西宁等4个城市开展了新发病例收集、生物样本采集和暴露评估等工作。计划通过3~5年的调查研究,揭示我国不吸烟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为我国女性肺癌的防护提供决策建议。

根据2017年4月国务院常委会精神,为进一步推动解决大气重污染的突出难点,打好蓝天保卫战,原环保部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共同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作为独立专题开展。自2018年起,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范围内,选择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河北区、石家庄市新华区等10个城市(地区)开展了多中心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选择济南市实施了老年人空气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定群研究,5次重复性调查),揭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状况和健康风险。同时开展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个城市典型公共场所和北京市部分小学的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安装使用的现状调查,了解了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的安装使用现状,对公共场所的健康防护和干预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底数不清、监测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为此,2016年12月原环保部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作为卫生部门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典型地区农用地土壤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工作。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膳食调查、医学检查、样品采集和检测等,了解土壤污染典型地区人体镉暴露内负荷情况,初步研判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相关标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2  多要素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日趋完善,逐步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全国饮用水卫生监测起步较早,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自2011年扩展至全国范围,2014年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县的城区。截至2015年底,全国饮用水卫生监测范围覆盖31个省、330个地级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个师和2 759个区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9个团,地级市和区县范围内饮用水监测网络总体覆盖率分别达到94.8%和94%。

近些年,我国许多省份雾霾天气频发,其健康危害问题备受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自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建设了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网络,监测范围由2013年的16个省市43个监测点增加至2018年的31省市152个监测点。截至目前,初步监测结果显示,空气污染对≥65岁人群产生的死亡风险更高,对儿童发生疾病和症状风险更高。通过开展长期、连续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与研究,能够获得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特征、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成分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健康风险及变化趋势,为政府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指导公众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2013年在全国31个省市和新疆建设兵团7 000个县14 000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通过监测厕所与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污水、病媒生物、土壤卫生等内容,基本掌握了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险因素状况,为我国农村环境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人体生物监测被视为评估人体环境污染物暴露水平的"金标准"。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国家人体生物监测,在全国31个省市设置了152个监测点,开展周期性环境暴露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与检测分析,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性的全国代表性人群环境化学物暴露基线水平和健康影响监测调查。该监测项目的实施,可以系统掌握重点环境化学物质在我国居民体内的暴露种类、负荷水平及变化趋势,客观评价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的归因疾病负担,为环境治理和环境健康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完成21 700余人的第一轮监测工作,年龄覆盖3~79岁,同时建立了标准化的生物样本库。目前对部分样品的初步分析显示,我国一般人群重金属暴露水平明显高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水平。同时,为解决我国公共场所健康危险因素不清等问题,201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启动了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针对宾馆/酒店、游泳场/馆、沐浴场所、理发美容店和候车室等5类重点公共场所开展监测,旨在了解公共场所卫生基本现状,掌握重点公共场所主要健康危害因素等。截至2018年底,在主要城市(区)设置117个监测点,已初步掌握了重点公共场所目前存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和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提升了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公共场所监测能力,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更好地推进全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影响评价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4年着手开发了雾霾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平台,实现了健康风险的模型快速评估以及相关结果的可视化展示。2016年开始,选择北京、宁波、杭州等7个城市11个区县开展了首批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工作,初步建成了集环境健康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预警为一体的数据网络平台,全面收集环境危害因素数据、人群健康因素数据和人口社会经济与地理信息数据,开展了我国典型地区的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和风险评估。目前已涵盖了14个省市的29个区县监测点。随着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工作的不断推进,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分散的环境与健康数据,在环境与健康管理宏观决策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在我国污染防治"三区十群"及周边地区的88个主要城市内100个区县定量分析了细颗粒物短期暴露对人群的急性死亡风险,为当今大气污染严峻形势下人群健康防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完成了此次事故的健康影响调查与评估,回应了社会关切的问题,为类似重大事件的处置提供了案例示范。

此外,环保、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环保部门已经建成涵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试点城市温室气体监测、酸雨监测、沙尘影响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颗粒物组分/光化学监测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建了覆盖长江、黄河等十大流域的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加快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国土资源、水利和环保部门分别组织力量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开展了土壤环境监测等。以上监测工作获得的部分数据予以面向全社会公开,为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资源和便利条件。

3.  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未来展望

3.1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进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要求,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继续选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存在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典型地区,深入实施环境与健康综合调查,摸清当地污染状况,开展健康影响评价,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理和干预措施。推进土壤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工作,不断优化多要素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从国家层面探索推动建设涵盖污染源、环境质量、人群暴露和健康效应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体系。针对关注度高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健康问题,深入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健康风险交流和防护宣传,不断增强公众环境健康风险判断能力和健康防护水平。

3.2  加强多部门沟通协作,探索形成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国家层面推进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模式的确定,形成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整合现有零散的同一主题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形成统一的、高度集中的监测调查体系。根据总体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并做好统筹协调,主要负责侧重于人体健康领域的工作,生态环境部主要负责侧重于生态环境领域的工作,同时加强信息与资源共享,形成生态环境部提供相关环境数据、卫生健康委开展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并反馈结果、生态环境部据此制定环境风险控制政策的高效工作方式。此外,明确地方卫生健康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分工,协同推进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

3.3  强化环境与健康大数据综合利用分析,提升决策支撑和公众服务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更加先进的质量控制措施用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大幅提高数据质量和可获得性。通过环境大数据和健康大数据的综合分析,确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系统开展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为公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环境与健康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根据我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特点,综合利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数据,如毒理学评价、组学分析等,推动以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环境健康相关基准、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在保障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

《“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发布,要求加大环境风险监测评估!,环境提升,污染防治
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的评估.pptx
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发展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施小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全国推广时机成熟
环境与健康监测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
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八篇
什么是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评估个人当前的健康状态及未来可能的健康风险
环境部:建立健全以维护公众健康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有哪些?全球6大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是健康管理工具!

网址: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82032.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