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精品教案
资源简介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精品教案
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本节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传染病的危害。
2. 说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举例说出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预防。
2.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常见的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措施1.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人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平衡膳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按时完成预防接种;等等。
2. 肠道传染病
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病原体通常存在于病人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带病原体的粪便可直接污染食物、用具、衣物、玩具以及水源,也可以通过病人的手和苍蝇、蟑螂的爬叮而污染食物、餐具等,如果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水,或用了被污染的食具,以及手沾染了病原体,就可能患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甲肝和肠道寄生虫病等。对它们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
3. 接触性传染病
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病与身体的清洁和卫生习惯有关,主要是皮肤和眼睛的感染,最常见的有疥疮、结膜炎和沙眼。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播疾病,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感染人的皮肤。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和疥疮患者有过直接接触的人,极有可能会被感染。间接接触包括: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物品。预防疥疮需要做到:注意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勤换衣,避免与不干净的衣物接触。
沙眼和结膜炎都是由眼睛表面带有的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感染这两种传染病后,病人容易流泪、感觉眼睛里有异物,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它们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如与病人握手,以及与病人共用毛巾、手帕、脸盆或洗脸水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患者的眼分泌物,从而被感染。预防措施有:不直接用手或不干净的衣物擦眼睛;做到一人、一巾、一盆,不用公共毛巾;毛巾和手帕要经常洗烫;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有条件的应在洗手处放置香皂或洗手液,达到消毒的目的。
4.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是以性接触或类似性接触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这些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生殖器官,也可在身体其他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感染。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包括梅毒、淋病和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预防措施主要有: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反对性乱;不与他人共用洗澡毛巾或其它洗澡用品;需要输血时,要求使用检验合格的血液及血制品;远离毒品;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注射、拔牙、针灸、手术;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纹身、美容,不与人共用剌须刀、牙刷等。
5. 常见的虫媒、动物疫源传染病
老鼠、蚊子、虱子、跳蚤等是虫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疟疾、血吸虫病等。人们在预防虫媒传染病时要做到:做好灭鼠、灭
蚊、防蚊、灭虱、灭蚤等工作,消除疾病的传播媒介;饲养家畜、家禽的农村居民,除对家畜、家禽的棚圈应定期喷洒灭蚊、灭蝇药物,还要注意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夏季用蚊帐、蚊香、驱虫剂等;改善居住环境,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针对性的自我防护,切断这一类疾病的传播途径。
6.常见的血液性传染病
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当中。常见的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黏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乙肝和丙肝。艾滋病也属于血液性传播疾病。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传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媒介,经特定途径感染人类。
2.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易感者所经历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见表3-4)。
3.易感人群
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传染病的危害(约10分钟)
1.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哪些危害。
2. 活动形式。快速回答,教师讲解。
3. 具体操作。
(1)请学生列举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传染病,教师将疾病的名称记录在黑板上。
(2)教师按所列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将其划分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两类。
(3)联想自己得病时的情况,说一说传染病会带来哪些危害?
4. 教师小结。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一类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给个人、家庭生活和社会都会带来危害(按照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提示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该问题说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并注意观察那些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照,鼓励其大胆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可由教师本人或请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记录答案中的关键词,并通过整理、归类,提出进一步讨论或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内容是否准确科学,哪怕是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
对于疾病的名称,学生可能说得不够全面,必要时教师应予以补充。
对于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学生大多对传染病对个人的危害认识较多,而对家庭,特别是对社会的危害,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和补鳥。
(二)提问与讲解(约5分钟)
传染病的种类(结合教材讲解)
人类传染病的种类很多。通常可以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把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血液性传染病、虫媒或动物疫传染病等。一种传染病可能会有多种的传播方式。
(三)提问与讲解(约5分钟)
传染病传播的途径(结合教材讲解)
根据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活动二: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约25分钟)
1. 活动目的。依据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让学生知道预防的措施。
2. 活动形式。案例分析,教师小结。
3. 具体操作。
(1)确定讨论的题目。
依据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说一说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
(2)提供案例。
①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呼吸道侵人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就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传染上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孩子更容易患流感。
②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人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属于“病从口人”的疾病,易发于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带病原体的粪便可直接污染食物、用具、衣物、玩具以及水源,也可以通过病人的手或沾染过病人粪便的苍蝇、蟑螂的爬叮而污染食物、餐具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水,使用被污染的食具,以及手沾染了病原体,都可能被传染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就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③根据讨论内容的需要进行分组。
④教师宣布规定讨论时间和纪律要求(例如讨论时声音要小,不对其他组造成干扰等),鼓励学生充分参与。
⑤每组推选本组讨论的主持人和记录员。
⑥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本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给予相应补充)。
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进行小结。
4.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条件,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传染病就不可能流行。因此,预防传染病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的特点,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做起。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需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和在疾病流行期采取必要防护等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咬手指、指甲和不喝生水等;把住“病从口人”关,做到不吃没有煮熟的食物、不吃没有洗净的瓜果蔬菜、不吃腐烂变质食物和不吃没有加热熟透的剩饭剩菜。
教学提示
根据课上时间是否充裕,可让每个小组讨论两个题目,也可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个组只讨论一个题目。
一般来讲,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这样便于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但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如50人以上),则每组的人数可适当增加,因为如果增加小组的数目,会使小组汇报时间延长,以至于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另外,人数较多、活动空间较小的班级,也不宜选用复杂的分组方式,以免耽误时间。
此外,还可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大白纸和一支记号笔(水彩笔)作记录用。小组汇报时将讨论结果张贴在教室中,便于其他组成员了解其讨论结果。
本课小结。通常我们可以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不同,把它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血液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依据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条件。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传染病就不可能流行。因此,预防传染病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的特点,从这三个方面做起。
五、评价建议
自我检查:如果做到以下表中提到这些行为,你认为可以预防哪些传染病的发生?检杳一下你做的如何?
表13-5个人卫生习惯自我评价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个人习惯 可能预防的疾病 你的表现 夺星记录
不随地吐痰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不在流动摊点乱吃东西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饭前便后洗手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个人习惯 可能预防的疾病 你的表现 夺星记录
不喝生水,喝开水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生吃瓜果都洗净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每天早晚刷牙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不与别人共用毛巾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不随意逗弄小动物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地方打针、拔牙 从未做到
偶尔做到★
天天做到★★
六、拓展活动
在课后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目的:强化学习内容,了解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基本情况。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工合作。
注意:在没有老师带领和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学生不得擅自前往传染病医院、病人家庭等处进行调查,以免感染上传染病。
调查内容可包括:当地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名称;近年来发病人数较多的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流行情况、造成的危害;以一种传染病为例,分析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当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等。
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广播、板报等形式呈现。
七、参考资料
(一)病原体
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如痢疾杆菌)、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立克次体(如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体)、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真菌(如引起黄癖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二)當见传染病简介(见表3-6)
(三)正确的洗手方法
洗手最好用流动的水和香皂洗手。一般在工作(学习)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等时段洗手。
科学的洗手法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首先,打开水龙头冲洗双手,双手下垂,水由腕部向下冲洗。
然后,挤压皂液或摩擦肥皂至手中,双手手心相对擦出泡沫。之后各用十秒时间洗擦腕部、手背、手指、指甲四周,这样就会不留死角。摩擦过程中切勿冲水,目的在于保持清洁剂的浓度,彻底去除秽物。
搓洗后,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仍然是双手下垂,水由腕部向下冲洗。对于非感应式水龙头,捧水冲洗水阀,然后关闭水阀。
最后,用干净毛巾、抹手纸或干手机,将双手彻底擦或烘干。
(四)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流行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员工或学生。如一个学生患流感后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上缺乏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通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而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五)肺结核病的危害和预防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得了肺结核病如果不能彻底治疗就会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传染给他人,平均每位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每年可以感染10~15人,对个人和家庭都有极大的危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增加、耐药结核杆菌增多及结核杆菌与艾滋病合并感染等原因,结核病在全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结核病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传染病,疫情十分严重,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仅次于印度,位于第二位。2005年、2006年全国报告的肺结核发病人数均超过110万,同时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率高达18.6%,是全球的高发区。
结核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卡介苗和预防性化学治疗。
1.卡介苗接钟
卡介苗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方法。卡介苗的接种对象是未受结
核囷感染者,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内注射。接种方法是皮内注射。注射卡介苗1~2周局部出现红肿,4~5周后形成胺痕,然后结痴,一般在3个月左右脱痴。红肿、脓包、破溃、结痂、脱痂这一过程,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是有效接种的标志。接种卡介苗所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完全确保不患肺结核,所以还应重视其他的预防措施。
2.预防性化学治疗
对已经感染结核菌的人,可以进行预防性化学治疗以减少结核病发病。预防性化学治疗的适用对象如下:
与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的已受结核菌感染、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中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反应或新转阳者;
已受结核菌感染、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结核病高危对象,糖尿病、矽肺、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等的患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结核菌感染者;
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者。
(六)学校结核病常规预防措施
1.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宣传展板、黑板报、宣传窗,或开展讲座、播放影像制品等形式,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提高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
核心知识包括:
(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2)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
(3)得了结核病,应当到县(区)级结防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
(4)在县(区)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
(5)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咳嗽、打喷嚏掩口鼻;
(7)不随地吐痰;
(8)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9)养成开窗通风习惯;
(10)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2.创建良好的学校卫生环境
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特别要做好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保洁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落实学校健康体检、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制度
(1)按有关规定将结核病的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人学体检和教职员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纳人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体检档案。对于通过学校健康体检发现的疑似结核病病例,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医疗机构检查确诊。
(2)落实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负责的晨检工作,重点了解每名学生是否具有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后,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卫生室),告知学生或家长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检查确诊。
(3)落实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制度。班主任(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缺课原因。如怀疑为肺结核,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卫生室),并由学校医务室(卫生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4)加强疫情报告。对学校通过健康体检、晨检等途径发现的结核病疑似病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来源:摘录自《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10)133号)
(七)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乙脑病毒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在4℃冰箱中能保存一年以上。人类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动物均可受感染。但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加热至56℃持续30分钟即可灭活。
(八)乙型脑水的传播和流行
乙脑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国内有二十多种蚊虫可以传播乙脑。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共患是指人和动物都可能被感染该种病毒并患病。人或动物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主要的传染源。蚊虫叮咬病人或患病动物后,传播给正常人或动物,再由受感染的人或动物传播给更多蚊虫。蚊感染后不发病,但长期储存乙脑病毒,造成“蚊一动物(人)一蚊”的不断循环。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毒血症时间短,血中病毒数量少,不是主要的传染源,所以一般不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动物,特别是猪、马、狗等动物乙脑病毒的感染率高,尤其是猪的饲养面广,数量多,感染了乙脑病毒后血中病毒含量多,传染性强,因此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人感染后可以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成人通过隐性感染已获得免疫,因此乙脑患者大多是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
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及东北某些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乙脑与蚊虫的孳生有很大关系,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率明显不同。
(九)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存活者部分有后遗症,所以乙脑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典型的乙脑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期。
1.初期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达到39~40°C,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症状,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
2.极期
病程的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神经系统也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多存病程10天内出现,这是乙脑病人最危险的时期。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的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反应迟钝、痴呆、失语等恢复期症状。
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10% 20%。部分病人(约3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和智力下降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人在夏秋季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就要特别注意,要考虑到可能会患乙脑,应该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一旦在某地区出现乙脑病例,则说明这个地区存在携带病毒的蚊虫,可能造成乙脑的流行,需要大力防蚊控蚊,消除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以切断乙脑的传播途径,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十)乙型脑炎预防
预防乙脑,主要是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特别是幼猪,所以要搞好饲养场所卫生,人畜居地分开。对家禽家畜严格管理,不随便接触这些动物,特别是在夏、秋季。
2.流行季节前对幼猪和其他易感家畜进行疫苗接种。
3.人虽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仍需要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
4.用蚊帐、驱蚊剂等进行防蚊。在农村可结合生活积肥、农田灌溉,在城市可结合市政规划,采用药物、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灭蚊,消灭蚊虫滋生地。
5.接种乙脑疫苗可以预防乙脑的感染,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精品教案
幼儿园大班《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教案精选15篇,幼儿园大班《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健美操》教案
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教案(精选12篇)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教科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肥胖的成因与预防纠正》教学设计1.docx
营养健康教育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预防
教科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肥胖的成因与预防纠正》PPT课件1.ppt
(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网址: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精品教案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85308.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6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4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7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2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1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7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0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