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产后病
我从来处来,只讲自以为是的话,与您共享健康!
若你是中医小白,仅为爱好,建议从《中医入门之太阳病<一>》进入,完成筑基,再进入提升级学习,然后成就自己的中医师。
若你为中医执业医师,可作为提升级参考;学术有别、观点不同者,可绕道,不接受抬杠。
若为求诊者,敝人只为传播中医,谢绝网诊。
中医妇科,有四个产后生理,即产后泌乳、产后恶露排岀、产后宫缩引起的生理性腹痛和子宫复旧(均详见下文)。
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相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包括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症、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
不包括产科知识,如正常分娩之产力、产道、枕先露分娩机制以及先兆临产、产程产式等相关知识。
历代医家把产后常见病和危重急症概括为:
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三冲:败血冲心、冲胃、冲肺;
三急:呕吐、盗汗、泻泄。
诊断上,重视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瘀血;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盛衰;
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
治疗上,原则是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多虚、产后多瘀”;用药“三禁”大汗、峻下、通利小便;常用治法为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肝脾。
1、产后血晕
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本病为产后危重急症,属“三冲”。西医学的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可参考本证。
产后出血的原因
①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
②胎盘因素:滞留、粘连、胎膜残留、胎盘植入;
③产道损伤:会阴、阴道、宫颈损伤;
④凝血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禁忌)、妊娠或分娩期并发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依据
①病史:严重贫血史,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或产时软产道裂伤,产后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植入或胎膜残留等。
②临床表现:产妇新产后数小时内,突然头昏目眩、不能起坐,甚或昏迷。
③检查:
a、产检:了解胎盘、胎膜、子宫收缩情况及有无软产道损伤;
b、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如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DIC的相关检查,EKG。
c、其它检查:B超、心电图、心肾功能、血压等。
鉴别诊断
①郁冒: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致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但头汗岀。
②痉病: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致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③产后子痫:除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外,还有典型的抽搐症状。
紧急处理
原则上,急则治其标,针对出血的止血、扩容、抗休克;缓则治其本,预防并发症和感染。
①立即将产妇仰卧位,头低脚高;
②针灸,强刺激眉心、人中、涌泉等;
③中药固脱救厥,丽参针、参麦针、参附针;
④西医:吸氧、补液输血、抗休克,预防治疗并发症。
2、缺乳
正常产妇在产后30分钟至3天内就有乳汁分泌。
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产后缺乳”。
多发于产后第3天至半个月内;
产后即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不足哺乳或全无乳汁;
新产后哺乳正常,因突发高热或情志所伤,乳汁骤减。
诊断依据
①病史:素体气血虚弱,产时失血过多或素体肥胖或素性抑郁等;
②临床表现:乳汁甚少或全无;
③检查:乳房柔软或胀硬,乳汁清稀或浓稠,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乳头是否嵌顿)。
中医药辨治
①气血虚弱:通乳丹或猪蹄汤等。
②肝气郁滞:下乳涌泉散等。
③痰浊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④食疗:猪蹄、黄豆、鲤鱼等。
⑤针灸:膻中、乳根等。
附:回乳
回乳适用于
①因病不能授乳;
②断乳;
③中期引产及死胎分娩。
中医药
①炒麦芽120g(或200g加蝉衣5g或神曲10g)代茶饮。
②芒硝250g布包外敷双乳。
西药
①VB6200mg,3次/d,连服3~5天。
②溴隐亭2.5mg,BID,7~14天,餐中服(适用于己有大量乳汁分泌者)。
③己烯雌酚5mg,Tidx3日,以后5mg。甾体激素、溴隐亭等药物不推荐为一线用药。
3、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岀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本病为感染邪毒型发热,类似于西医之产后感染,是严重并发症,是危重急症,发病率为1~7.2%,包括“产褥中暑”。
一般在多在产后24h后的10日多见;热型不一,外感风寒、邪火内盛、水亏阴盛、劳倦虚烦、去血过多等;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诊断依据
①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接生不顺、产创护理不洁、产后失血过多、产后不禁房事、外感史、情志史等。
②临床表现:发热为主,伴全身及生殖道症状。
③检查
a、妇检可发现生殖器官感染体征等;
b、辅检:血常规、阴道或宫腔分泌物或血液培养、B超宫腔有无残留、有无脓肿。
鉴别诊断
①蒸乳发热: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
②乳痈发热
③产后小便淋痛
急症处理
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①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②热入营血:清营汤。
③热入心包:清营汤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④热深厥脱:独参汤、生脉散、参附汤。
4、产后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相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由瘀血引起的,称“儿枕痛”。
病因病机
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诊断依据
①病史:经产妇、难产、胎膜早破、产后感寒或有情志史等;
②症状:分娩后1周以上或虽不足1周但阵痛加剧、恶露异常。
③检查
a、产科:注意子宫复旧情况;腹痛时,可触及子宫球状硬块或按之痛甚;产褥感染时,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b、实验室:血常规可呈轻度贫血;
c、辅检:盆腔B超,了解子宫复旧情况。
鉴别诊断
①正常的生理现象:产后1~2日岀现宫缩痛,持续2~3天后,自然消失。
②伤食腹痛
③产褥感染
④产后下痢
⑤产后淋证
5、恶露不绝
①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岀的余血浊液。
a、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持续约3~4天。
b、浆液状恶露:色淡红、少量血液、较多坏死组织及分泌物,持续约7~10天。
c、白(黄)色恶露:粘稠、含大量白细胞、蜕膜组织,持续约2~3周。
正常情况下,新产后7天,恶露排尽;超过10天,定义为“恶露不绝”;最多20天排尽。
②子宫复旧
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a、宫体复旧:肌纤维缩复、肌细胞缩小,产后6周恢复正常;子宫内膜再生修复于产后6周全部修复;子宫血管变窄、血栓形成。
b、宫体下段:变回峡部。
c、宫颈:如袖口状,恢复至正常(约产后4周)。
正常的“子宫复旧”至少要一个月,这就是“月子”、“月嫂”的来历。超过6周(一个半月)不完全复旧者,属病态,俗称“葫芦秃”、“阴挺”(详见巜中医妇科杂病》“阴挺”段落)
诊断依据
①病史:体虚或素有癥瘕、产时感染、操作不洁、情志、多产、滞产及流产史,有胎残留、宫内感染、复旧不全史。
②症状:产后或人工终止妊娠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并可伴色、质、气味的异常或伴腹痛,出血多时,可合并贫血,重者可致虚脱血晕。
③检查
a、妇检:子宫复旧不良,宫体稍大、有压痛,宫口松弛、有时可见有物阻塞宫口,应注意软产道有无损伤。
b、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血HCG、尿HCG等。
c、盆腔B超:残留、肿瘤、切口愈合。
d、子宫刮岀物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①生理性恶露
②子宫肌瘤
③外伤出血
④凝血功能障碍
⑤绒毛膜癌
中药治疗
产后第一方,补虚逐瘀兼备,即“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姜炭、炙甘草。
6、产后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之为“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
西医学在产褥期内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岀现类似症状皆可参考。
重申文首内容:产后多虚、产后多瘀是产后病机(或特点),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是治疗原则。
关注我,偶拾路遗,平添惊喜;失者无缺,得者有德;视之如蔽,吾何其期?
相关知识
生产后预防妇科病
产后怎么预防妇科病?
生产后如何预防妇科疾病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
中医如何治疗妇科病
中医治疗妇科病好吗
妇产科医生如何早期发现妇科疾病?
湘阴县中医院妇产科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科普
中医妇科看什么病?
网址: 中医妇科产后病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86051.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6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4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7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2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1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7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0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