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心理治疗学
浅谈中医心理治疗学
一、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心理学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认识,研究和论治临床心理障碍。
二、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把人看成为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反之,脏腑的状态亦会对人的情绪有一定影响。
2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脾属土,五脏如五行般相生相克。
3七情学说
三、中医心理病机
1 情志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发展
2 疾病导致情志的异常变化
3 情志与疾病的转归:一指情志反应疾病的好恶,二指保持良好的情感活动有利于病情好转,三开展情志疗法可达到治愈疾病目的
4 情志致病的条件:与情志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与个体反应的差异有关。
5 致病机理:气机失调 损伤脏腑 耗伤精血 神志异常
四、中医心理治疗
常用方法: 以情胜清疗法、激怒疗法、喜悦疗法、惊恐疗法、悲哀疗法、移情易性疗法、顺情从欲疗法、澄心静志疗法、抑情顺理疗法、激情刺激疗法等。
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学中又称之为意疗。中医学历来重视意疗在治疗中的意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的论述,把“治神”摆到了防治疾病的首位。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华佗、张子和、朱丹溪、徐迪、汪石山、张景岳、程杏轩等,都是善于运用意疗方法以治病,并取得显著疗效的医学大师。在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医案中,记载了许多设计巧妙而行之有效的意疗方法,运用了(心晴部落整理发布)“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这些方法不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而且也为中医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亦指出:“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十分注意言语疏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法的心理治疗意义,并且总结了“以情胜情”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用之临床每获奇效。此外,顺情从欲、习以脱敏、突然剌激等,临床亦常运用,气功导引等心身并治方法,则已有数千年之历史。这些疗法至今仍行之有效,应予继承与发扬。
五、中医心理治疗的原则
中医心理治疗,注意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治疗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医生与患者、体疗与意疗等各方面的关系。
中医心理治疗的手段繁多,方法各异,每一种疗法均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医务人员在准确认识病情的基础上,应当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病人的机体和处境特点,进行巧妙地设计和统筹安排,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比如“以情胜情”疗法,则应注意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做到当用方用,以求用之必验。
总之,意疗在于以意取效,要求灵活多变,意境新奇,故须虑周智圆,设计巧妙,方可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达到治疗目的。“心病还须心药治”,“治病先治心”,都是历代医家的垂训。
六、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从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医心理学史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中医心理治疗,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在众多的中医典籍中都有中医心理治疗的运用。那么,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以情胜情疗法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土、水、火的顺序依次相胜相克,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情志相胜的治疗原理,就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有效地治疗这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这就形成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怒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于《内经》,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与临床积累。以情胜情疗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以情胜情”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
情志活动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超常的持久的情绪剌激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然而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如王冰在注解《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中医学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与情志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而巧妙地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的独特疗法。正如吴昆《医方考》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以情胜情疗法的创立,不仅为中医的治疗学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这一独到见解,在医学心理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深化了医学科学关于情志活动对人体影响的认识。正因如此,以情胜情疗法向来为中医学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张子和运用得最为娴熟、独具匠心而卓见成效。他曾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注:现代临床当慎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注:现代临床亦当慎之);怒可以治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张子和的医疗活动,使以情胜情疗法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均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临床运用以情胜情疗法,不能简单地按五行制胜图机械照搬,而应以病理生理作为基础,灵活而巧妙地进行设计应用。
(二)激怒疗法
愤怒本来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变化,然而愤怒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可以起到忘思虑、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的作用,且可引起阳气升发、气机亢奋、营血奔驰等“怒则气逆”、“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的生理效应,故利用激怒的心理疗法,常可治疗思虑过度而气结、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情志病变,以及阳气郁滞、营血凝涩等躯体性病理改变。如史书上所载文挚疗齐王疾、华佗医郡守笃病等,都是采用的激怒疗法。
(三)喜乐疗法
由于“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篇》),“思则气结”,而“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所以说喜可胜忧。设法使患者精神喜悦,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历代医案中以喜治病的心理疗法验案甚多。
(四)惊恐疗法
追求舒畅愉快,厌恶惊恐愁忧,本为人之常情,然而过喜则“神惮散而不藏”,“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篇》),故喜伤心者,可以用恐吓的方法治疗。如《儒林外史》所载范进因中举而癫狂,以恐吓而使之愈的故事,就是“恐胜喜”的典型例子。又《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因而运用使病人惊惶之类的剌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忧虑症,由于惊则气乱,使气四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某些强迫症患者,亦常于惊惧、羞畏之时,由于分散了注意力,而于无意中解除了其强迫症状。《灵枢;杂病篇》说:“哕……大惊之,亦可已。”便是以“惊”治疗功能性呃逆的方法。
(五)悲哀疗法
悲哀一般属于阴性的消极心理,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以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因而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如《云楼杂记》所载李某因其子高中,过喜而恒笑不休,某太医以称其子殁的方法,令其悲哀几殒,因而笑症得止,便是以悲胜喜的病例。
实际上,以情胜情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密切相关。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可分,有对立可言,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只要采用具有与之针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矫正之,而不必拘泥于五行制胜的理论。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爱与恶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双方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不同,因而相反的情绪之间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趋于协调平衡。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喜可治悲病,悲也可治喜病……因而一种情志之偏而致病,可以用多种情志去制胜;采用某种情志剌激的方法,有可能救治多种情志的病变。所以朱丹溪说:“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脾者,为痫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为癫为痫,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包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还应注意刺激的强度,即作为治疗的情绪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目的。
《程氏易简方论》说:“大凡病七情而起,仍然以七情胜负化制以调。昧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乖危矣。”这就充分说明了以情胜情疗法的重要意义,心理因素致病,只有通过心理方法才能有效地消除。
(六)移情易性疗法
“情”与“性”皆个体较为固定的心理品质,俗语说的性情,人各有异。对正常人是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良好的品性和情操,“移情易性”乃针对心理偏异者所采取的心理矫治方法。
情趣的转移,中医又称移心法”。如张子和治一腹泻病人,先了解其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知其爱好天文地理,乃与他大谈日月星辰之运行,风云雷雨等气象特征,山川河流之变迁,风土人情的奇闻,病者为之吸引,转移了对病的注意,其后渐愈。张子和称:这种疗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投其所好,“好棋者与之奕,好音乐者与之芦笛”(《儒门事亲》)。吸引和激起患者的乐趣,移其心(情感、注意)而使忘其病。
至于“易性”则需以时日,非一两次治疗可达目的。易性包括固有习性之改变和不良性格之再造。前引枚乘《七发》不仅是以“要言妙道”进行说理之治疗。“吴客”给“楚太子”作心理开导,七层说教,都是心理治疗。第一层谈音乐动听,第二层说饮食的美味,第三层论车马的名贵,第四层是游玩的乐趣,第五层是猎狩的壮观,第六层是长江观涛的逸情,最后才归结到要言妙道。所有这些,使楚太子认识到:人生应有高雅的志趣,追求理解世上高深的道理,一扫懈怠和贪图安逸的心态,放弃纵欲享乐的生活,经历幡然悔悟,脱胎换骨,心有所托,志有所向的“移情易性”的改造,才能真正霍然病已。因此,近代的心理学者认为:《七发》不仅为一篇文学名著,也是一美妙的心理治疗篇章,颇有启迪、借鉴、发扬的地方。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清朝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忧病不愈,一医专注诊脉后,问其月事几月未行,清官因而大笑,以后每想到此事,即自然发笑,其病不觉渐愈。可见笑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法。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议在医院里设“相声科”,用相声这种笑的艺术,给一些人进行“笑疗”,认为“笑疗”既无服药之苦,又无手术之痛,更无副作用之弊,而且可以广见闻、增知识、受教育、开心颜,寓治病于文化娱乐之中,真是一举数得。移情并不是压制情感,而只是改变其指向;易性并不是取消个性,而只是更易其消极的情绪因素。移情于著书立说,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剌激变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动力。
(七)顺情从欲疗法
《灵枢;师传篇》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身心的需要,这就叫“顺情从欲”,亦属心理治疗的内容之一。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朱丹溪说:“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说明生理或心理的渴求与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质的需求是正当的。爱情婚姻、家庭子女、求学就业等等,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现象。目欲视物,耳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则欲衣,劳则欲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病痛而欲医,恶死而乐生等,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八)澄心静志疗法
《内经》非常强调“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用以防病和治病。澄心静志疗法,就是要求静坐或静卧,内忘思虑,外息境缘,扫除一切思想杂念,抛弃一切恩怨慕恋,亦不为病痛所忧,使精神清静宁谧,则真气自然从之,而病气逐渐衰去。古代医案中对于思虑劳神过度所致病变,以及一些慢性久病等,常采用参惮、独室静坐之法而使病愈,就是这一疗法的体现。《明医杂着》更说:“昔人有云,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时手写死字,则百般思虑俱息,此心便得安静,胜于服药,此真无上妙方也。”亦是澄心静志的原理。
(九)抑情顺理疗法
指医生用言语或行为解除病人疑虑,使病人通达致病和愈病之理,使其坚持对病态心理作自我抑制,而达到治愈之目的。抑情顺理法,也可叫做以理遣情法,就是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一句话要理智驾驭情感。《医说;心疾健忘》说:“求医若明理,以求与其有病而治以药。孰若抑情而预治情,斯可顺理亦渐明,若能任理而不任情,则所养可谓善养者矣,防患却疾主要在于兹也。”抑情顺理法是常采用的疗法。
(十)激情剌激疗法
用言语或行为骤然激发病人的某种心理产生使之处于应激状态,借此纠正致病情绪、消除病症的治疗方法。人的情志变化,尤其是激情和应激的情况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变,如果掌握适当,应用到治疗上,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难度较大。
(十一)假借针药疗法:指假借针灸或药物配合言语诱导,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其实质属暗示疗法。
(十二)改变环境疗法:因环境导致心理失衡而发病者,改变生活环境后会使病情好转,这是中医心理疗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十三)解除心因疗法:指对症治疗,“心病还须心药医”,弄清心理疾病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让患者消除疑虑,直面事实,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十四)气功吐纳疗法:气功疗法是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呼吸,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和心理活动,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种常见疗法。
(十五)情志相胜疗法:根据五行相互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并有效地调节由这种情绪产生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十六)相反情绪疗法:是指先辨别病态情志的阴阳属性、再设法使病人产生相反属性的情志来制约病态情志,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特色疗法之一。
(十七)言语开导疗法:指依靠医生的威望,运用言语开导影响病人,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治愈心理疾病。
此外,中医心理治疗还常常采用行为诱导治疗、动作体位治疗、厌恶反射疗法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精神健康网专家指出,在运用中医心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一些宁心安神、健脑益智的药膳进行调理,疗效更佳。
中医心理治疗目前处于发掘继承,整理归纳的初级阶段,目前分类方法有三方面:
一是临床为数不多的个案探索;
二是来自文献的发掘研究;
三是受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治疗难度较大,个体特异性突出,故治疗方法目前处于百花齐放的现象,可能一时还难于统一,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五种说法,进行归纳整理。
1.基础疗法,五个人都一致称谓心理治疗方法有以情胜情、劝说开导、暗示解惑等三种,这三者是一情二理三暗示,确实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2.常用疗法,有四人称谓心理治疗方法,亦有二:即移情易性、气功导引等,以上五种是最常见的。
3.有三人称谓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五种,即顺情从欲、澄心静志、平惊疗法、行为指导、体罚治疗等,目前除体罚不太提倡外,也是一般常用的儿种治疗。
4.部分运用,或一般运用心理疗方式。有两人称谓的心理治疗方式有祝由治疗、厌恶反射治疗、工娱治疗、释梦治疗,象工娱治疗等在精神病院亦是很常见的治疗方式。
5.只有一人提出心理治疗有顺应四时、节欲保精、停药调养、想象畅怀、以诈治诈、权谋治疗、动作体位、小儿相思、导痰吐涎、五行生克、调节冷暖、气势压邪、坑穴避秽、睡眠治疗、七情气厥治疗、激怒泻毒治疗等十七种,这可称为特殊的治疗方式,或者特殊的心理治疗。其中有的方法可合并于前,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实践,使概念明确,范畴确定,方法定型,这需要以后组织专门学术会以便统一定名,使之规范化。
6.朱氏称的以情治情实际是一个大类,他又分为激怒治疗、喜乐治疗、惊恐治疗、悲哀治疗等四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立法立足于治疗情绪种类的分类,这四类颇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为分类的意义。以情胜情类似王氏的情感情绪类心理治疗,王氏下分为情志相胜(五行理论相胜的典型心疗)、激情刺激治疗(从治疗情绪强度来分类的,可以治情志病,亦可治某些躯体疾病)、相反情绪治疗(根据情绪二极性原理以否定致病情绪的情绪进行治疗)、两极情绪治疗(是将两情绪推向阴阳二极而治疗,是一种高难度的情绪治疗方法)。利用情绪治病运用方式上“以情治情”与“情感情绪”是一致的,但对方式的形成及针对结果和过程不同,故分类命名亦有所差异。张伯华的调欲疗法、认知疗法、言语疏导四步法,祝由的情胜疗法等等,以及鲁龙光心理疏导法、集体疏导治疗的方法都丰富了中医心理治疗的内容。
七、针灸方药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一)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内经》开针灸治疗心神疾病之先河,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说明心身疾病可用针灸治疗。又如《灵枢》列有专篇论针灸对癫狂的治疗。对痫证的针灸,《灵枢》与《素问》均有记述。对各种情志失常的针灸施治则散载于《内经》的诸多篇章中。《内经》所论运用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具体原则、治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针灸甲乙经》中,记述了针灸对梦、狂、悲、恐、不乐、惊、怒、痫、耳鸣、善忘、喑、不能言、不得眠、多卧、卧不安等等神志疾病的治疗。后世针灸医家皆遵循其旨,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与创新。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针灸治疗精神及神经科疾病疗效较为突出。如神经官能症、失眠、嗜睡、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等等,都是临床上用针灸广为治疗,且疗效明显的心理活动异常的病变。此外,针灸疗法还广泛应用于治疗现代所谓心理生理性疾病(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支气管哮喘、阳痿、性欲减退或缺乏、月经不调、遗尿、尿失禁、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等。就中医来说,此类病变多因于内伤七情,影响脏腑气机,使经络运行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生,而运用针灸进行治疗,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二)方药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就药物而言,对心神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的中药甚多。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牛黄能主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丹砂可“养精神,安魂魄”。再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郁金可以治“失心癫狂”,柏子仁有“养心气……安魂定魄,益(心晴部落整理发布)智宁神”之功。凡此之类,不胜枚举。
就方剂而言,如汉;张机《金匮要略》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治疗“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之精神恍惚的“百合病”,以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妇人脏躁”病。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温胆汤、宋代《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宋;严用和《济生方》的归脾汤、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越鞠丸等等,都是治疗心神失常的名方。在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们所创制的治疗心神病变的方剂,几乎可见于中医的每一本临床医籍中,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进行辨证论治,切不可生搬硬套。
八、中医心理养生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着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相关知识
经验浅谈:天津市哪家医院治疗男科较好
中医养生与保健浅谈
浅谈言语治疗学在脑血管意外后的应用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浅谈为什么光疗能有效治疗白癜风
浅谈康复治疗
经验浅谈:天津正规男科医院是几级医院
浅谈孕期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浅谈:天津正规男科医院评价怎么样
网址: 浅谈中医心理治疗学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93503.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20
- 2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3682
- 3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18
- 4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77
- 5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72
- 6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48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5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1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1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