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随着秋天的来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秋冬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即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成败在此一举。
必须肯定的是,“大气十条”特别是《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改善之显著超乎人们意料。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更是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但是,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公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特别是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0%,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京津冀“2+26”城市以及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也都在改善之中。
事实上,不仅是今年,据赵英民介绍,经过3年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数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他指出,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如此之显著与总理基金的设立密不可分。
2017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赵英民表示,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向京津冀“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他说,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建议。
据赵英民介绍,攻关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同时,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应用,因此效果非常明显,整个项目极大提升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赵英民说,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赵英民指出,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他说,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完成目标仍面临压力
由国务院印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今年“六·五”环境日期间,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曾说,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
特别是夏季臭氧污染更加突出。今年6月2日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中有30%的城市臭氧超标,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臭氧污染尤为突出。柏仇勇说,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他表示,夏季臭氧污染,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拦路虎”,与秋冬季PM2.5污染成为挡在面前的“两座大山”。
今年春节正是新冠肺炎高发阶段,其间持续出现了几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究其原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认为:原因之一是“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在他看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污染物排放量在这个区域仍然比较大。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空气重污染。”
柴发合说,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将持续开展攻坚行动
蓝天保卫战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已经到来,如何确保《行动计划》提出的蓝天改善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赵英民指出,针对今年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今年将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赵英民强调,攻坚行动不搞层层加码,重在落实部门、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指出,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因此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赵英民指出,近3年,围绕秋冬季这个关键时节,按照攻关项目明确的方案,京津冀“2+26”城市等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此基础上,今年将更加强调重污染天气的精准应对。赵英民说,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实施精准科学防控是攻关项目成果之一。据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精准绩效分级,“简单说,就是对39个行业的企业,根据它的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就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可能就要更多的减排。”赵英民说,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最终实现通过环境管理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无论是重点区域还是全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优良天数比率也正在努力。”赵英民指出,大气污染治理更多的是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它媒体,我们尊重原创,本文仅供交流分享,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王女士;联系电话:010-8355187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