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全国“爱眼日”专题访谈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全国“爱眼日”专题访谈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1日 22:37

在线访谈7(标清)

大家好,这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欢迎您的关注。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在今年全国第二十六个“爱眼日”即将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增强爱眼护眼意识,大力宣传关注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三位眼科专家,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眼健康知识。他们是: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副主任佘海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主任医师董喆。

主持人:今年我们的爱眼日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有网友和我们反映,去年我们爱眼日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今年,主题再度聚焦,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王宁利:

今年“爱眼日”的主题叫“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去年是2020,我们的主题也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去年是叫“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这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追溯到1999年。1999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在全球发起了“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要关注消灭可避免盲,当时涉及了五个病,白内障、沙眼、河盲、低视力、儿童盲。河盲在我们国家不存在,它是非洲的一个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去年2020是收官之年,我们国家是西太地区国家最早加入“2020行动”的,去年我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的高度赞赏。

去年是“视觉2020”收官之年,中国也是西太地区第一个参加“视觉2020”的国家,在去年收官之年,中国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我们中国整个国家的致盲率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现在看到,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大家关注到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大幅度提高,这样会给我们国家的眼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今年我们为什么又选用“普遍的眼健康”作为一个主题呢?因为刚好在收官之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全球视觉损害报告,最近又发布了关于视力损害的疾病负担报告。这里告诉我们,眼健康仍然是未来十年的工作目标,今年发布这个报告就是告诉大家,“视觉2020行动”结束了,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仍然是我们今后十年的工作目标。

什么叫眼健康呢?用一个很简单的话说:一是看得见;二是看得清;三是看得好。不是像原来说的看不见的人怎么让他复明,从盲目中解救出来,现在是让看得见的人不要走向疾病,走向疾病的人千万不要造成视觉损伤,而且眼睛好的人还要很幸福地、很舒适地享受这个社会,和我们党中央倡导的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健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眼健康也包括了从各个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护理。

主持人:在政府的指导下,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眼健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才能够用行动满足这些需求呢?

王宁利:

随着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现在要求高了,比如我现在看东西是看得见,但是我经常干眼、我视疲劳,我想很舒适地享受美丽的世界,这就是一个新要求。但同时我们知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引起了我们的生活模式的改变。最近有个调查,让我们看了以后着实紧张了一下,原来的视觉伤害是眼睛本身的病造成的,但是现在有30%—40%的眼睛视力损害是由慢病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等,造成我们的视力损害高达30%—40%,这就和慢病管理、和我们的生活模式相关联。

但是我们也知道,90%的眼病只要早发现,都有早期干预的措施,眼科疾病最适合从公共卫生层面进行群体防治。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中国现在有多少眼科医生?我们的人力资源够吗?据2018年的调查,我们中国有4万5000名眼科医生,相当于5万人中有1.5个眼科医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5万人中有1名眼科医生就够了,中国的眼科医生数量是够了。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的眼科医生大部分在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所以造成这样地区分布上的差别,导致相对性的匮乏,多的地方饱和,缺的地方确实缺得很多。这是第一个不平衡。

第二个不平衡就是技术水平。大医院和沿海地区眼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可能接近了国际平均水平甚至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在基层、在偏远地区,眼科的服务能力要差很多。这两个不平衡是我们“十四五”期间要面对的问题。

今年我们提出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是三个字——高质量。怎么做好高质量呢?在国家层面,我们已经建立了质量控制中心,而且是通过每个专科来设计的,眼科质量控制中心就落脚在我们同仁医院,也是和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紧密结合在一起做这项工作。做这项工作要做什么呢?当然要搭建一个质量控制网络体系,要建立标准,要进行数据分析,要把控重大疾病目前面临的质量问题,然后提出措施,持续改进,从一是医务人员本身品质的提高、二是医疗质量的把控这两个层面,让我们“十四五”期间眼科的服务、给老百姓提供的眼健康真正地进入到一个高质量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十四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主持人:有家长疑问我家孩子的近视到底属于什么程度、属于什么类型呢?

王宁利:

近视眼要说起来很多了,我先给大家说医学上是怎么分类。医学上说低度、中度、高度的,300度以内是低度,中度是300—600度,600度以上是高度。但这种划分其实让我们忽视了一些问题,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病理性近视和单纯性近视,这是家长、老师、社会、医疗单位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600多度的近视,虽然进入了高度近视的行列,像610、620、650度,但是眼底没有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时候,还是属于单纯性近视。但一旦近视眼的发生已经导致了眼球的解剖结构改变了,眼底出现了脉络膜萎缩,出现了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甚至视网膜劈裂等等,这就叫病理性改变,病理性改变就把近视眼从近视转向了疾病。近视眼说的是一种状态,但是病理性近视是一种疾病,这时候再不防不治,可能导致致残致盲。我们在邯郸地区做的一个自然人口调查,结果出来让我们感到很吃惊,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是高度近视眼,是病理性近视,原来我们认为都是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给我们的挑战更大。

当然,老百姓还有一种说法,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在临床医学上没有这么个说法,这是老百姓说的,当然说了以后已经成为被大家接受的一种概念,就是说眼睛还没发生改变,就是看东西过度用眼引起的一种调节紧张状态,但是通过放松调节,他还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叫做假性近视,我们叫做调节性近视,能知道这样一个分类就可以了。但是千万注意一件事,我们刚才说的都是静态的,如果说我家孩子300度,还是一个低度近视。对不起,你家孩子每年都增加50度,那意味着他马上到中度近视了。所以还要给大家有一个变化的概念,要是18、19岁了还是300度,那你可以踏实了,要是12岁的时候就300度了,那你要小心。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主持人:病理性近视会致盲,这是真的吗?

王宁利:

首先的回答:肯定是。病理性近视如果治疗不好的话肯定会致盲、致残。我刚才讲到,病理性近视是我们眼球的解剖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生理过程也发生改变,就是从原来的近视状态进入到疾病状态了。

它为什么会致盲呢?我们知道,眼睛里最重要的一个叫做视网膜,高度近视可能会发生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如果没有及时手术,可能会导致失明。还有眼底新生血管,如果没有早期发现,引起了出血、反复出血,也可以导致发生黄斑变性,导致视力严重损害,这是它导致视力损害主要的两个原因。其他的,新生血管、视网膜萎缩、退行病变,它整个影响你的视觉质量,这叫致残。所以有致残和致盲两种因素都存在。

主持人:父母的近视真的会遗传给孩子吗?

王宁利:

现在近视的遗传方式几乎涵盖了各种遗传模式都有,但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是多基因遗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环境在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单纯性近视也叫做“学校近视”,它主要是环境压力导致的。

和遗传相关的往往是高度近视,还有一些有明显的合并其他并发症的、综合征的近视,这种就叫做和遗传相关的近视。目前为止,在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发现,父母双方只要有一个有近视,这个孩子得近视眼的概率比父母双方都不近视的要高2.1倍。如果父母双方都近视了,比双方都不近视的这种家庭更高,达到4.9倍。有人在这个群体中做了调查,比如在小学调查,父母双方都不近视的,儿童7岁时的近视患病率是百分之七点几。但是只要有一方有近视的,就高达百分之二十六点几。

这样的一个增加率和我们算出来的预测值相比,比那个还高。如果父母双方有近视、父母一方有近视、父母一方是高度近视,那你在孩子眼睛的护理、关照方面要比别人下的功夫更多。

主持人:如何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近视问题呢?

王宁利:

其实“近视”这个词就选得特别好,我觉得咱们中国文化选的一些词还真有意思。“近视”这个词你好好解读好了,几乎把近视的相关知识都知道了,没有近距离阅读、没有近距离工作就没有近视。“近视”是什么意思呢?看远看不清,看近看得非常好,就是近视。你掌握这个,回去给孩子一查,说黑板看不到,这个小字能看到吗?看得很好,近视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诊断方法。当然,等能诊断他的近视了,已经晚了。在这之前有没有表现呢?有。家里电视机在那儿,小孩儿拿个小凳子坐在前面,说你跑到前面坐着干吗?小孩儿也不说,其实已经开始近视了。还有一些小孩儿老是眯着眼睛看东西,大家说这个习惯不好,老眯着眼睛。眯着眼睛也是近视的开始,或者是近视加散光,这时候通过眼睑的闭眼的压力,会把眼角膜压得扁平一些,获得一些度数,他能看得清楚一些。还有的眯成一条缝,相当于把瞳孔变小了,小瞳孔可以增加景深,也可以得到一种补偿。

更有意思的,前两天我有一个机会看到一个近视眼的人,他说我准备做手术,你看我做吗?我说你今年多少岁?他说35岁。我说你为什么不戴眼镜呢?他说我有时候还能看得清。我说你怎么看得清?他说我有办法。我一看,他把眼角一拉,就看得清了,解决了,那就是说他肯定是近视了。还有些小孩儿出现频繁眨眼、看东西靠得越来越近等等奇怪现象的时候,都应该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近视眼发现得早有什么意义呢?两件事,第一,发现得早,就是老百姓说的假性近视阶段,处于睫状肌过度调节阶段,这时候早期干预,有可能他就不走向近视的状态了;第二,发现了以后给他干预。当真的近视了,不可能变得不近视,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让近视发展的速度变慢,不要进入到高度近视、中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这是一个目的。所以,家长学会观察小孩儿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有的朋友说,我配眼镜时,眼镜的度数配低一些戴起来会比较舒服,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好呢?

王宁利:

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刚好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在安阳做了一个儿童青少年眼病队列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对欠矫的,也就是你本来是250度的近视,我给你稍微低一点,配到225度,让你保证能看到1.0,这叫做欠矫。欠矫的孩子近视进展得比过矫的要慢一些,当然这有没有理由的依据呢?有。因为我们给他欠矫的时候,不单照顾了他远视力能达到1.0的欠矫,欠矫过程中,周边视网膜的焦点(远视离焦)会减轻,这样就给他一个信号,不至于让眼球不断增长,这是从理论上。

但是,欠矫一定不能当成一个普遍的方法,配低一点就叫欠矫,欠矫是一个科学的欠矫,第一,保证你的远视力能到1.0,而且能照顾到关于视觉的方方面面,双眼的红绿平衡、双眼的协同,看近的时候诱发的辐辏,也就是与近距离阅读诱发的调节的比值,等等这些都是医学验光要解决的,由医生来决定的,而不是今天王院长讲了欠矫好,到处都去欠矫,完了,那出事了,所以欠矫的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欠矫。对有一些人来说还必须做到足矫,甚至个别人还需要一些过矫。但是从普遍上来说,低度剂量的欠矫、科学的欠矫,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当然,配一副适合自己的、经过科学验光的眼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儿童青少年,一旦佩戴眼镜以后,并不是一个眼镜能保你一辈子。配眼镜以后,每半年或一年到医院或者国家规定的验光配镜中心进行屈光度检查更为重要。

主持人:不少朋友们都发现,身边的“小眼镜”增多了,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也增多了,是不是就要促使我们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到幼儿园和学龄前呢?

王宁利:

近视眼的防控措施是2018年八部委发布的,发布了以后要求每年近视眼的患病率要下降0.5个百分点,高发地区要下降一个百分点,都有些具体的要求。但是我们发现,要真正做到这个要求,要知道源头在哪里。

我举个例子,比如小孩儿6岁、7岁上学,如果上学的时候给他验光,他的视力已经达到正常了,6岁、7岁、8岁的孩子,视力基本正常了,但是给他验光,他还有150—200度的远视,这个小孩儿在小学期间发生近视的概率只有1%。如果这时候他的视力近视已经1.0了,远视0,也就是屈光度是0,你还盲目高兴,说我家孩子视力好好,没有远视也没有近视,视力还有1.0。那我就告诉你,到了5年末发生近视眼的概率百分之九十多。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有远视储备。远视储备的意思就是说,小孩儿生下来就是个远视眼,随着他的眼球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视化,我们不能给他施加过多的近距离阅读,让他的眼球过度增长,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指标。我们要是用有理数的概念来说,小孩儿本来应该是正的,你都让他变成0了,当然走向近视了。如果一个6岁的小孩儿,屈光度已经是0了,相当于他消耗掉了200度的远视,其实相当于有了200度的近视。从这一点上来说,尤其学龄前孩子,眼睛发育是最敏感的阶段,也叫做视力发育的脆弱期。这时候你不保护,在小学再给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晚了。在幼儿园、在学龄前就给他做相关方面的工作,那你是从源头抓起,是这个概念。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预防近视都提倡到户外活动,相较于室内活动,增加室外活动,“目”浴阳光,真的在近视防控中有用吗?

王宁利:

关于户外活动,国际上做的研究特别多了,有大型的、各类各样的研究。当然,得到一个总体的结论是户外活动肯定有利于近视眼的防控。要细分一下,我们在安阳做的结果发现,对没有近视的小孩儿,户外活动保护他走向不近视作用更强烈,对于已经有了低度近视的也有作用。当然,都有了高度近视了,你让他再做户外活动,很难。所以户外活动对没近视的孩子、低度近视的孩子,没近视的孩子防近视,对已经有近视的延缓他的近视。

大家一定注意,说到户外活动,一定做到“户外+活动”。如果你把孩子弄到户外,就坐在阳光下,拿本书去看,那是白户外了,所以要有户外,有活动。在户外全光谱的自然光下,瞳孔是小的,离焦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当然,全光谱的照射除了对我们的眼睛好以外,对我们的免疫、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对睡眠全面都好,所以这两个小时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说“户外+活动”,学校的操场有限,咱们有体育馆,把孩子放到体育馆去活动行不行?不行,室内活动不行,“户外”这两个字很重要。

大家说,我们哪有两个小时?没关系,累积一天的活动量能达到两小时和集中活动两小时是一样的,它是累积的。最近我们也在和一些中小学合作,给他们制定一个很好的科学的户外活动时间,来帮助近视眼的防控。

近视眼防控中最有效的、最便宜的、最有价值的就是户外活动,而且它是强身健体防近视。最近有一些研究已经出来了,有益的户外活动对调节我们的免疫、小孩儿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它不单单是个眼健康的问题,是个大健康的问题。

主持人: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近视的矫正和防控技术都有哪些呢?

王宁利:

如果孩子都已经近视了,第一个,先把眼镜戴上。不戴眼镜行不行?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可以不可以?我们不知道,那没办法了。但是不戴眼镜对小孩儿的影响首先有几个,第一,他看远看不清,而且会影响到他将来的高级视功能,小孩儿在生活中的安全性下降了;第二,他上课的时候,学习质量也下降了。所以,小孩儿一旦确定近视了,戴眼镜是“第一必须”。不是“第一需要”,是“第一必须”。国外曾经组织在中国做过一个调查,说中国近视眼没戴上眼睛有30%—40%,这也是我们“十四五”期间的一个工作要点。没戴的有些是家长不懂,没给配,说越戴越坏,不给配。还有一些确实当地没有很好的验光配镜的地方,可能眼光配镜不方便。还有第三种可能是经济问题。但不管怎么样,戴眼镜是必须的。

戴眼镜只能矫正,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已经近视的怎么延缓他的快速进展?当然你说我不戴眼镜,带隐形眼镜行不行?行,没有问题。戴软的还是硬的?医生说戴软的就戴软的,医生说戴硬的就戴硬的,听医生的。

下面一个问题是怎么样让近视不进展或者进展得慢呢?现在OK镜角膜塑形镜是国际上都认定的,效果很好,它不单单是改变角膜形态,它确实可以延缓眼轴的进展,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了。

低浓度阿托品,现在我们做的几项临床试验也证明它确实有效,特别是0.01%的低浓度阿托品,最近我们的报告刚刚出来了,它停药以后的反跳比高浓度的要低得多。低浓度阿托品现在已经有院内制剂,当然我们希望国家能快点批准,在真正有监督、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用作近视眼的防控工具。

当然,防控近视眼还有没有好的东西呢?现在各个企业、大专院校都在做研究,我们希望有个突破,就是最终我要读书、我要学习还不近视,但是很难。所以在减负的情况下,怎么样有很好的东西来解决近视眼的进展问题,现在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主持人:家里老人患有白内障,是不是一定要“成熟”了才能手术呢?

董喆:

在白内障手术现在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在门诊还是会碰到这样一些病人,当医生建议他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他会问“我要不要等到成熟了再做?”实际上,当白内障发展到成熟期或者过熟期的时候,除了晶状体浑浊程度非常严重以外,晶状体的囊袋悬韧带结构都会有一些改变,会变得脆弱,这样会给手术造成过多的风险,相对的并发症也会多一点。另外我们在门诊还看到一些病人,他白内障已经成熟了,晶状体膨胀了,造成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这种情况除了他本人眼睛会胀痛、疼痛恶心等这些非常痛苦的情况以外,治疗也会相对麻烦一点,甚至有一些病人会丧失治疗的机会。所以,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白内障不要等到成熟了再做。

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会合并眼底病变,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需要及时治疗。而因为白内障的存在就影响了光线通路上的清晰度,影响了他的眼底治疗。这些情况白内障也最好早点做,不至于耽误眼底病的治疗。

所以说,白内障治疗时机的选择是非常个性化的,如果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造成的,而你目前的视力已经影响到了工作、生活的质量,如果有需求,可以考虑做。

不同病人对视力的要求、对视觉质量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时机相对也是一个个性化的时机。

主持人:白内障手术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手术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小手术吗?为什么双眼白内障手术不能同时做呢?

董喆: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白内障手术应该说是目前来讲最普及、最成熟的一个手术,它的手术时间也从原来十来分钟缩减到了现在四五分钟,甚至有的医生三四分钟就可以完成,所以就给大家造成一个感觉,这真的是一个小手术。但是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来讲,只要有手术切口进入眼内进行操作的手术我们称之为“内眼手术”,在医生心里就不存在“小手术”一说,因为任何内眼手术都会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手术台上可能也会碰到各种各样意外情况的发生,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还有一些病人经常在门诊说,为什么我做这几分钟的手术要做好多检查,包括眼科检查,还要抽血化验等等。在我们这几分钟手术的背后实际上支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有精细的眼科的一系列检查来排除一些其他的眼部疾病,还要确定精准的晶体度数的测量。内科会诊也是一个安全的保障,举个例子,现在有过心脏疾病或者做过心脏支架的病人很多,这部分病人可能会使用抗凝剂,如果手术的时候,他的凝血障碍可能会对手术造成一定的风险,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会要求病人及时跟心内科医生沟通,比如看看抗凝药物是不是需要调整,或者能不能术前停用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在术前起保障作用,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说到能不能双眼一起做手术?刚才提到了,这是一个内眼的问题,只要眼睛上开口的手术,我们叫内眼手术,它都有可能会发生眼内炎,眼内炎也是内眼手术当中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个并发症,但是它的发生原因是非常非常多的,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都可能造成眼内炎,而且它的治疗也是比较麻烦的,相当一部分病人的预后不是那么理想。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我们尽量不要双眼同时去做。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像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幼儿手术,他跟成人不一样,我们成人是点着麻药,表面麻醉下就做了,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讲,需要全麻手术,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这个全麻的风险相对于眼内感染的风险来讲可能会更高一点。这种情况如果跟家长沟通了,他能够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双眼同时做。当然,双眼同时做的时候,我们的器械完全是按照两套来准备的,就是为了足够的安全。

主持人:手术完成之后,很多朋友面临的就是选择人工晶状体,究竟如何和医生讨论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工晶状体呢?

董喆:

现在人工晶状体的种类真的很多,按照材料来分可以分为疏水性的和亲水性的;按照它的功能,又可以分为单焦点的、多焦点的或者矫正散光专门用的Toric晶状体;按照人工晶状体的颜色来分,又有透明的人工晶状体和阻断蓝光的黄色人工晶状体等等。病人应该怎么选择呢?确实会有一些担心或者有一些想法。首先要和医生来沟通,这非常重要,你要告诉你的手术医生平时你的用眼习惯是什么、工作状态是什么,你希望做完手术以后是以看远为主还是看近为主?或者你能够接受老花镜吗?或者我就完全不想戴老花镜。这样,医生会根据你的主观要求,再结合你眼睛上的实际检查情况和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的人工晶状体。

在这儿我想提醒一下大家,目前的人工晶状体虽然设计、材料各方面比较好了,比以前进步了很多,但是它仍然不能完全替代自身透明的晶状体,在调节力各方面,所以大家对它的期望值一定不能力求完美,不要过于纠结。第二,多焦点也好、三焦点也好或者散光矫正这一类晶体,我们称之为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病人的,不是说我希望用就能够用的,一定要通过术前的各项眼科检查以及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评估。总之一句话,不是越贵的就是越好的,而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主持人:糖尿病对眼睛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佘海澄:

糖尿病是一个全身代谢性疾病,全身组织在有血管的地方、没血管的地方都会有问题,如果角膜和结膜受到了影响,可以发生干眼,有的患者角膜知觉会减退,他不容易觉得难受,就减少了眨眼,这样他的角膜容易受到上皮损伤,眼睛里的虹膜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感觉不明显,但是我们会发现在给病人点散瞳药进行眼睛检查的时候,他的瞳孔散得慢,对于我们做检查或者做治疗的时候会有一定影响。这些可能相对影响要稍微轻一些,最大的影响是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在早期因为通透性增高会发生渗漏,渗漏会出现水肿、视网膜出现小的渗出点或者小的出血点,这些东西患者可能还都感受不到。随着病情的加重,视网膜发生水肿,如果这个水肿在视网膜的正中间黄斑部分发生,患者就会发生视力下降。如果渗透继续进行,就不光是渗漏了,病情加重会发生视网膜小血管缺血,当视网膜小血管缺血的时候,人体就会代偿这种缺血,就会在视网膜上长出新生血管,而这个新生血管又不正常,有时候会发生出血,一旦出血就会有大片的血挡在视网膜前,这样病人就看不见了。出的血和原有的新生血管在一起继续发展,会产生增殖膜,增殖膜牵拉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就会发生失明。有其他组织产生新生血管的话,比如在虹膜产生新生血管,患者会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这都是疾病非常晚期,都会导致失明,还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眼部的一些什么症状,应该抓紧去医院就诊呢?

佘海澄:

这是一个要点,不能等出现症状再去就诊。因为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刚才说的早期视网膜上出现小的渗出点、出血点的时候,病人是根本感受不到的,只有发生了水肿,并且水肿在视网膜的正中央黄斑这个地方病人才能感受到,或者出血了,挡在他眼前了,大片的出血,他才感受到,而这已经是疾病非常不早的阶段了,所以不能等出现症状再去就诊。实际上,就诊的时间应该是你诊断了糖尿病就要去眼科做检查,要定期做检查,以便在真正出现问题之前让我们发现。

主持人: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

佘海澄: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控制血糖,因为视网膜的改变只是糖尿病全身引起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是没法治愈的,但是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的。其次,一旦确诊了糖尿病,一定要定期查眼底。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与患病的年限有关的,有时候我们即使自觉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患病的年头非常长,还是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特别是患者糖尿病患病超过10年的时候,大多数患者眼底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改变,当然此时不一定影响视力。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较轻的时候不一定会影响视力,医生发现了也会告诉你,只要定期观察、定期控制血糖、定期观察就好了。而当视网膜病变缺血到了一定程度,有产生视力下降的风险的时候,这会儿我们可以给你做了检查以后,发现你快要视力下降了,我们就能进行治疗,减少视力下降的概率。

我们能做什么呢?比如我们发现已经很缺血了,快要长新生血管了或者刚刚长出新生血管,但是视力并没有下降的时候,我们会给视网膜打激光,这样绝大多数患者就不会发展到出血、失明这个阶段。如果确实已经发生出血了,已经视力下降了,我们的大夫发现这个状态适合做手术了,可以做手术。还有在病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黄斑水肿,医生可以通过往眼内注药来缓解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

总之,糖尿病患者是要通过控制血糖,并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眼科医生能够在最早的阶段阻止眼底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知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2024年“全国爱牙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2024年“世界卒中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有结节,您别纠结
爱眼日谈眼健康:有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才有更好的眼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2024年系列食养指南解读
专家访谈
睡眠养生专家访谈——访中国养生学教授杨玉辉
呵护眼健康,一年一眼检——全国「爱眼日」:爱尔眼科关爱全年龄段人群,守护国人明眸
滨海县人民政府 在线访谈 盐城市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情况介绍

网址: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全国“爱眼日”专题访谈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95635.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