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正积极推进中小学有序地开展开学复课工作。但在重返校园的喜悦之余,中小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一些地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甚至在全国多地出现学生跳楼及其他各种极端事件。因此,复学后学校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回归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应特别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变“危”为“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复学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疫情期后学生复学会使“开学综合症”加剧,学生入学适应将变得更加困难、情绪问题增多
通常,学生在假期过后,从比较轻松的居家环境、松弛的休息状态直接进入有规律、紧张的学习状态时,会出现“开学综合症”。这是由于假期结束返校复学时,学生的“心理假期”还在持续,需要重新调整,才可以快速适应学校生活的节奏。每一次调整和适应都将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与内部资源,当心理能量不足而造成适应困难时,就会出现焦虑、烦闷等心理反应,同时可能伴随着注意力下降、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学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面对返校复学,诸多适应问题叠加,“开学综合症”对学生的影响将有所加剧。
疫情期后导致学生入学适应困难加剧、焦虑等负性情绪较普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疫情本身导致。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外来感染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尚未被完全击退。面对疫情持续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学校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小学生对于疫情的担忧和恐惧情绪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学习适应中的困难导致。居家学习阶段,学生容易出现懒惰懈怠心理。同时,网络授课的形式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加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许多学生在线上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面对开学后课程内容的增加,授课节奏的变化以及各学科的测验评估,会产生不适应学校学习、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等现象。
三是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导致。学校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保证了学生在非常时期居家学习的应急之需,但这也增加了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娱乐的机会。丰富的网络世界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促使多巴胺的产生,令人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加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经过漫长的假期,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会有明显增加。返校复学后,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减少,学生会因为缺乏持续的外部刺激而感到无趣,可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等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
四是一些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导致。如毕业班学生的升学压力。延期开学后,毕业班学生原有的复习计划被疫情打乱,备考复习的焦虑情绪明显增加。此外,随着中高考的临近,学生容易产生压力应激反应,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
(二)疫情阶段多重因素叠加以及长时间居家造成情绪积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严重化的可能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长期处于居家隔离状态,需要不断应对不确定感,适应变化,其心理状态也出现阶段性波动,会产生一系列情绪问题。疫情爆发初期,学生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可能会产生应激反应。面对过载的疫情报道,学生会产生焦虑、恐慌、多疑等情绪,随之而来还可能有身体反应;随后的居家隔离阶段,学生的社会交往被切断,长时间处在相对狭小的空间中会产生无聊与烦躁的情绪;“停课不停学”阶段,学生在适应居家学习状态的过程中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不高而产生烦躁与焦虑情绪。面对居家阶段出现的多重负性情绪,如果没有及时觉察和合理排解,逐层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大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的风险。
同时,中小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原本就受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20%左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更加突出。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疫情期间存在加重的风险。疫情给学生带来的情绪问题与原本的困扰叠加,使得心理负担加重;而疫情期间,许多咨询机构、医院停诊,学生的心理困扰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排解,极易诱发极端心理危机事件。
(三)日常家庭教育失当与长时间居家造成的亲子冲突可能在复学前后激化,处理不当将引发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疫情居家隔离给父母和孩子创造了更多的相处机会,但长时间共处在相对狭小的家庭空间,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冲突会被激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危机。
首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事件,亲子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会出现应激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对外界的人和事格外敏感、多疑,极小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垮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停课不停学”这一新型的授课模式对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种较大的挑战,同时也考验着家长对孩子“不良”表现的耐受力。一方面,线上授课期间学生的作息相对宽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家长想要指导孩子调控情绪,纠正不良习惯的动机和需求更加迫切,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都大大增强,对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会产生逆反情绪和冲动行为。
再次,面临返校复学,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更高的期待,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管控也会相应增加,但往往忽略了沟通方式。研究认为,家长与孩子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会削弱亲子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6]。家长采用责备、命令、说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接收到的也更多的是家长不接纳的信号,必然会引发亲子冲突,甚至导致孩子出现极端冲动行为。因此,复学后的亲子冲突将成为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危机事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复学后学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若干建议
面对返校复学后学生可能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学校应提前进行研判,做好相应工作部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保护机制的建设,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1.学校要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措施的部署,创设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小学可提前发布开学后的防疫工作安排,增强学生的返校安全感,使学生对开学有积极预期并主动配合学校的开学防疫工作。了解是降低焦虑、建立信任的基础。由于疫情持续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对于重返校园难免会产生排斥和担忧情绪。复学前,学校应强化防控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复学后,学校应施行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校园消毒、安全距离、佩戴口罩等,缓解学生对被感染的焦虑;要做好风险沟通,及时将校园的防疫安排告知学生,避免因沟通不到位引发不必要的担忧,减少学生因无法及时配合学校的防疫措施而产生紧张、烦躁情绪。
2.学校要提前了解学生居家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学生在假期里处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状态,开学之初,应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少作业量和测试频率,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学科教师要加强返校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心理研究,通过丰富生动的课程内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找回学习效率,逐步提高学习适应力。
3.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很多人关心学生返校后如何上好“复学第一课”,我们建议教师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居家学习阶段的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通过营造积极班级氛围,增强学生对集体学习生活的归属感。同时,学校应引导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巧用同伴关系,让在集体中较有号召力的学生带头做好榜样,关心爱护身边的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够保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资源可利用,起到良好的心理保护作用。
(二)组织专业力量全面开展学生心理状况的摸排工作,做好评估监控
学校应组织专业力量,协调校内资源,做好学生心理状况的评估监控工作。在开学前,学校可组织班主任、心理教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电话访谈、视频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掌握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困扰学生的压力来源与情绪问题。在开展心理摸排工作时,对于来自重点疫区的中小学生、家属或自身患有新冠肺炎并对此感受到压力的学生、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毕业年级学生、原本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并在返校复学后组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开展清单式排查,重点了解疫情期间学生生活环境中是否有重大事件发生,学生是否存在痛苦、绝望等极端情绪,是否出现明显的性格与行为变化等。根据清单式排查的结果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动态跟踪观察,确保学生心理安全。
(三)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应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疫情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一是根据疫情期间学生可能产生的情绪困扰(如紧张、过度焦虑、恐惧、心情低落、失眠等)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抚慰”“呼吸训练”“蝴蝶拥抱”等,同时可以结合适当的运动、阅读、艺术活动等多样化的调适方式,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二是面向各年级开展系列班级辅导课程,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课程的主题建议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设定,确保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面向毕业班学生可以围绕如何应对毕业升学的焦虑、如何做好高效的时间管理、如何提升自信心等主题展开。三是复学后学校应全面开放心理辅导室,并向学生公开各地心理求助热线电话,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求助,提高学生的求助意识和能力。
2.加强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学生的心理关怀,给予其充足的情感、生活、学业支持,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重点关注来自重点疫区、防疫一线人员子女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学生,主动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存在的排斥和歧视现象;密切关注疫情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或出现明显情绪问题、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调节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促进认知转变,提升心理素质;特别关注疫情前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结合以往的咨询记录,提供防御性的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疫情期间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学校应提供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并联合家庭、班主任和社区共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异常的学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及时向社区以及专业医疗机构和心理中心求助。
(四)家校协同为学生创造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校协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居家学习阶段,亲子关系经受诸多考验,难免产生裂缝,良好的家校沟通对于平稳复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要指导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做好与家长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情况,也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返校后的情况,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困惑,给予适当关怀,缓解家长的焦虑,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协助。此外,鼓励家长与教师保持积极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复学阶段在家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冲动等情况,及时向学校教师求助。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辅导活动,就困扰家长的典型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例如,复学前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家长如何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以及掌握必要的心理安抚方法;复学后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等,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各阶段发展特征的了解,增加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教育以及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让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让家长知道,自身的负面情绪也和新冠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要保证孩子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家长自身首先要有积极良好的情绪。
面对这场疫情防控战,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采取多种措施,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安全环境,引导学生做好开学准备,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尽快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相关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两会声音|边玉芳委员:中小学教师亟需心理减压 提升职业幸福感
我校举办“疫情下大学生心理调适策略”专题讲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维护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家庭接生问题探讨及对策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范策略研究
情绪管理:青少年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网址: 边玉芳: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99646.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87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59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03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08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65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65
- 7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29
- 8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27
- 9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63
- 10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