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2日 03:35

  2024年世界睡眠日

  健康睡眠,人人共享

  世界睡眠日

  你睡得还好吗?

  你有关注过你的睡眠吗?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2024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

  Sleep Equity for Global Health

  今年我国主题是: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睡眠的重要性。2024年,我们迎来了“健康睡眠,人人同享”的睡眠主题,旨在提高公众对健康睡眠的认识,促进全民健康。

  一、认识健康睡眠

  健康睡眠不仅仅是指睡眠时间的长短,更是指睡眠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维持心理健康,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睡眠,追求健康睡眠。

  二、睡眠问题的现状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环境噪声等因素,导致许多人面临睡眠问题,如失眠、睡眠质量差、白天疲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三、判断失眠的三个标准

  标准一

  ·入睡困难,从躺下想睡到睡着间隔超过30分钟。

  ·睡眠维持困难,醒了以后到下一次入睡,间隔超过30分钟。

  ·早醒,比平常提前醒来超过30分钟,而且醒了以后,清醒到天亮。

  标准二

  ·上述这些问题一周超过3天。

  标准三

  ·第二天白天很不舒服。

  这些标准同时都具备,叫做失眠。

  四、如何实践健康睡眠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帮助调整身体的睡眠节律。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安静、黑暗、凉爽,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减少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睡前放松

  避免在睡前进行紧张刺激的活动,尝试进行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

  避免兴奋性物质

  晚上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管理压力

  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通过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等方式,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五、健康睡眠的益处

  健康睡眠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在白天保持精力充沛、心情愉悦,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同时,健康睡眠也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发展。

  六、改善睡眠的十条建议

  1、白天不要睡太多,比如中午,20分钟就足够了。

  2、睡前两小时把房间光线调暗可以增进睡意。

  3、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入睡,会形成条件反射,更容易入睡。

  4、睡前要把紧张的情绪释放出去,比如听听音乐,喝杯热牛奶,泡个热水澡等方法。

  5、床只是睡觉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打游戏。

  6、医生指出,不同人群的睡眠时间也不同。保证适当的充足的睡眠。

  7、睡觉时推荐平卧位,因为平卧位身体的受力面积最大,不容易对局部造成压迫。

  8、平时加班熬夜,周末补觉并不能补回来。少熬夜,到了睡觉的时间就睡。

  9、早晨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尤其是老年人,先在床上躺5分钟,伸伸懒腰,再慢慢坐起来。

  10、如果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还要考虑是否患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要及时就医。

  七、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简易方法

  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对睡眠质量进行自我评估:

  ①是否对一夜的睡眠感到满意?

  ②是否感到头痛?

  ③是否感到体力恢复和精力充沛?

  ④是否面对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充满信心?

  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否则则说明睡眠质量差,需要注意。

  八、良好睡眠的准备工作

  ①努力制定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

  ②确保卧室在夜间足够暗、凉爽且安静。

  ③床、枕头、被子一定要舒适。

  ④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但睡前2-3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⑤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和饮料,避免饮酒。

  ⑥尼古丁会使入睡困难,因此吸烟的人最好戒烟。

  九、关于睡眠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失眠=失眠症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就是患上失眠症了。只是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这部分人群一定要尽早就医。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的帽子,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误区二:睡得时间长=睡得好

  并不是说睡得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睡得时间短就表示睡得不好。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这是因为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睡6小时就能恢复体力,完成一天的活动,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所以判断睡眠质量,要看早上醒来后是不是体力、精力都得到了恢复,头脑是否有清醒的感觉,白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当上述这些都可以用“是”来肯定回答,那么就说明您获得了一个非常棒的睡眠质量。

  误区三:睡眠可以补回来:

  有些人认为一天不睡不要紧,后面几天多睡会儿就可以补回来。实际上,睡眠不能追回。如果睡眠不足,身体机能的恢复和修复将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有些人还认为午睡可以补偿夜间睡眠不足,但是长时间午睡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导致夜间难以入睡和深度睡眠不足。因此,午睡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保持晚上的睡眠质量。

  误区四:打呼噜=睡得好

  很多人认为打呼噜的人睡得香,其实并非如此,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以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

  十、规律运动改善睡眠

  规律运动并不是指每天运动,如果每周至少固定运动3次,活动的时间能维持在30分钟,运动时心率达130次/分,就可以称得上是规律运动了。

  ①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

  ②运动会增加体温,散步会使身体微微出汗,停止以后体温则开始下降,睡前再洗个热水澡,将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③定期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梦中惊醒,减轻失眠症状。

  睡前的轻度活动则应以舒展身心为主,目的是让人静下来而非出汗,以下描述几个简单动作以做参考:

  ①平躺在床上,双手从头顶伸直相交,努力向上拉伸片刻,直到感觉全身都舒展开来。然后将双臂放于体侧,小腿压折在体下,尽力将腰腹向上顶。或者坐起上半身,身体前驱,逐一拉伸脚趾、小腿,放松自己的身体。

  ②闭眼静卧,双手放在腹部或者身体两侧,缓慢深呼吸3-5秒,感觉空气经过你的鼻腔,将空气深吸入肺内。缓慢呼气3-5秒,在呼气的同时感觉气体从你的鼻腔出来。做的时候思绪关注自身呼吸即可。

  十一、呼吁全民参与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关注睡眠健康,实践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也让我们向身边的人宣传健康睡眠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实践健康睡眠。

  2024年,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睡眠,人人同享”这一主题,提高公众对健康睡眠的认识,促进全民健康。通过实践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们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带来的种种好处,提高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你是否平日总感到特别疲劳

  浑身无力又精神萎靡

  放假在家好好补一觉

  也不能缓解

  小心!

  你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健康人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身体倦怠感,伴有低热、头痛、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而影响日常生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定义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其可影响身体的多个器官及免疫系统,但发病机制至今仍是个谜。

  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何表现?

  1.不应该出现疲劳的时候(如活动量不大、活动持续时间也不长)却出现了疲劳。

  2.常伴有其他症状,如低热、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咽痛、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肌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程度加重的头痛、食欲不振或亢进等。

  3.疲劳程度较严重,消除时间长,休息后仍不易缓解。

  4.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

  一般来说,慢性疲劳综合征

  与体力慢性透支

  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有关

  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受到困扰

  主要患者年龄在30-50岁

  如何判定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自我评估疲劳程度:

  1.早晨懒得起床,即使勉强起来,也有倦意。

  2.上班后不愿向上级汇报,更不愿意多与人见面。

  3.看书易开小差,写文章老出错。

  4.说话少气无力,声细音短。

  5.不愿与同事谈话,回家后也默不作声。

  6.总是不由自主地托着下巴发呆,或精力不能集中。

  7.喜欢喝浓茶,喝茶后似乎轻松些。

  8.眼睛睁不开,无精打采。

  9.总是伸懒腰、打哈欠,充满睡意。

  10.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

  11.电车、汽车开过来了,也不想抢步赶上。

  12.躺在沙发上,把腿抬高,才感觉舒服些。

  13.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颤抖。

  14.缺乏食欲、无饥饿感,厌油,恶心。

  15.经常腹胀,夜间更甚。

  16.喜欢在饭菜中放辣椒,以此刺激胃口。

  17.容易腹泻或便秘,两、三天不大便。

  18.特别易忘事,越是眼前的事越易忘记。

  19.过度吸烟、饮酒以麻痹自己。

  20.不易入睡或者早醒,夜里梦境连绵。

  21.经常头痛、头晕、耳鸣。

  22.时常心悸、胸闷,厌烦,有说不出的滋味。

  23.常患感冒或感冒后迟迟不愈。

  24.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逐渐下降。

  25.身体某一部位(肌肉、关节)隐痛,时好时坏。

  26.下肢出现轻度水肿,晚上明显,按之凹陷。

  27.尿少或尿多。

  28.好发脾气,烦躁不安。

  29.性生活不正常,性欲减退。

  30.女性月经不调或提早闭经。

  在上述30项中:

  ●若有2-3项,则表示轻度疲劳;

  ●若有4-5项,则表示中度疲劳;

  ●若有6-8项,则表示重度疲劳并提示有潜在疾病;

  ●若有9-10项或以上,则可能已经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需要注意的是

  疲劳可能与血糖、甲状腺机能

  消化不良或

  食物过敏、肝脏排毒能力等有关

  只有在排除其他疲劳病因的情况下

  才能作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

  一般

  患者在确诊前需进行多方面评估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测试

  (如尿检、全血细胞计数

  综合代谢相关检查

  甲状腺刺激素

  C-反应蛋白和磷水平的测定等)

  慢性疲劳≠抑郁

  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情绪一般都不太好,没精打采;情绪不佳时,身体也会有一些相应的表现。

  作为普通人,如何区别慢性疲劳综合征和抑郁症呢?

  ✔首先,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身体的累,“我觉得累,但我可以干”;抑郁症是心理的累,“我不想干、不想动,不愿意干”。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其次,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身体的症状很清晰,比如确认自己有精力下降、没劲儿、胃肠道不好等症状;而抑郁症的人说不清哪里不舒服,今天可能肌肉疼,明天可能关节疼,后天也可能头疼,症状会不停地变化。

  ✔最后,抑郁症患者对生活的欲望很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则没有这方面的感觉,不会表现出厌世。

  如何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

  01改善焦虑

  如果你总是感觉到坏事情要发生,就会被焦虑所困扰,这种心理困境会让人身心疲惫。

  焦虑时不妨做做深呼吸,然后问问自己最坏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到户外活动、与好友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现实。

  如果通过自我调节仍无法缓解焦虑等情绪,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及时调整。

  02积极锻炼

  研究发现,习惯于久坐但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每周进行3次锻炼,每次20分钟,6周后他们就不再感觉疲劳,反而更有精力。

  经常锻炼能增强身体力量和耐力,有助于心血管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

  03注意饮食健康

  很多上班人士回到家就会抱着垃圾食品看电视,其实长时间这样下去会引起人的血糖水平骤升骤降,以致导致人的疲劳。

  多吃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高纤维食物,比如全麦谷类、全麦面包和蔬菜等,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另外,早饭吃得好才能激发新陈代谢,使人一整天有足够的能量,不吃早饭则会让人感觉慵懒。

  04补充营养元素

  缺铁会影响氧气向肌肉和细胞的流动,导致迟钝、易怒、身体虚弱和无法集中注意力。

  此外,轻微缺镁也可能导致疲劳。每天适当吃些香蕉、土豆补充镁,有助于把蛋白质、脂肪、糖类转化成能量的来源。

  但需注意,营养元素不可盲目进补,需明确自身是否缺乏,并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补。

  05减少熬夜睡懒觉

  周末也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哦~如果想要打盹儿,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醒后会更疲倦。

  06避免睡前玩手机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显示屏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扰乱人体自然的生理节奏,从而造成疲劳,建议大家至少在睡前半小时关机。

  07临睡前勿饮酒

  酒精会降低血糖含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效应,最终扰乱睡眠。

  这是因为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会造成肾上腺分泌紊乱,让饮酒者在夜间很容易醒来。

  08及时补水

  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脱水(只缺少2%的正常体液)也会影响能量水平。脱水会造成血液更黏稠,降低了心脏向各个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效率。

  如果你经常感到

  严重的疲劳感至少半年以上

  并出现身体不适

  比如肌肉酸痛或虚弱、关节痛

  头痛、咽痛、夜间睡眠障碍

  那就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文字来源:广西疾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知识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
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
健康睡眠,人人共享
双井社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
世界睡眠日|找到睡眠障碍原因 让人人共享健康睡眠
2024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健康睡眠,人人共享
健康睡眠人人共享 专家支招睡个好觉
RestOn智能睡眠监测器:私人睡眠和健康顾问
“健康睡眠: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升指南”
非接触无感睡眠监测仪,专属个人健康睡眠顾问!

网址: 健康睡眠,人人同享!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00560.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