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的通知》(X政办发〔2019〕XX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9〕301号)要求,为确保完成好XX县监测与干预工作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掌握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主要常见病情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二、项目范围
(一)监测范围和监测学校选择
1.监测范围:XX县县城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2所幼儿园。
2.监测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XX二中、XX中学、XX中学、XX县幼儿园、XX幼儿园。
(二)干预范围和对象
1.干预范围:XX县县城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2所幼儿园。
2.干预对象: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下,针对监测学生近视、龋齿、肥胖和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问题,在学生、学校和家庭中开展为期一年多阶段的、连续性的干预活动。
三、项目内容
(一)监测内容和方法
1.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
(1)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包括卫生、教育部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和合作机制,辖区学校基本情况、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和疾病防控情况等。
(2)中小学校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情况,包括工作计划和经费投入,医务室、保健室和校医配备,学生体检及健康管理工作、常见病及传染病防控、体育运动和食品营养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
2.学生近视等常见病监测。
在幼儿园大班、小学、初中和高中所有年级开展健康监测,监测学生常见病和生长发育情况,掌握学生近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及青春期发育情况,评估学生群体健康及生长发育水平。以整班为单位开展调查,每所幼儿园至少抽取80名5岁半至6岁半儿童,小学、初中和高中每个年级至少80名学生,即每所小学至少抽取480名学生,每所初中、高中至少抽取240名学生。不足部分由邻近同等类型幼儿园和学校补充。
3.学生近视等健康影响因素监测。
(1)问卷调查:每所学校分别在3个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一至三年级)至少抽取24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每个年级至少80名学生,以整班为单位开展调查,不足部分由邻近同等类学校同年级学生补充。
(2)学生近视相关影响因素专项调查: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状况,调查中小学生校内用眼情况,包括教室灯光使用、课桌椅调试频次、眼保健操频次、课间休息习惯等;校外用眼情况,包括完成作业和课外补习的时长等;学生的读写姿势,近距离用眼习惯,视屏行为及时间,户外活动时间以及学生视力检查及矫正情况等,全面了解学生用眼环境和用眼习惯,为进一步提出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行为影响因素监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常见病发病情况和健康影响因素特点,监测学生因病缺课和休学情况,饮食和体力活动相关行为,欺凌、溺水等伤害相关行为,用耳行为,吸烟、饮酒等物质滥用行为,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等,综合评估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4.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
对参加学生常见病监测的学校进行饮水、食堂、厕所、宿舍等环境卫生状况实地调查,了解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每所学校选择6间教室,对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及噪声等方面开展现场测量,评估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对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内容提出整改建议。
(二)干预内容和方法
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全体人群,结合全国爱眼日、全国爱耳日、学生营养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开展以“灵动儿童、阳光少年健康行动”为主题的六项重点行动,包括:专家进校园行动、学校卫生标准普及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改善行动、健康父母行动、重点人群关爱行动。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本地资源和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干预行动,以近视、龋齿、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学生常见病防控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1.专家进校园行动。疾控中心组织学生常见病防控专家,定期到学校对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宣讲,对学校校医、保健老师、健康教育人员,体育教师、后勤和餐饮相关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知识技能水平,将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2.学校卫生标准普及行动。制作《学校卫生标准汇编材料》,以组织专家讲座、系列培训及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形式对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学校校医、教师和后勤管理采买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卫生标准宣贯,将学校卫生标准融合到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中,指导学校落实相关学校卫生标准。
3.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每学期开展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把学生常见病防控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合理作息、足量运动、良好姿势、均衡膳食等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4.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改善行动。依托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组织疾控专业人员对监测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宿舍等环境卫生状况及相关卫生设备配备、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照明及噪音等教学环境卫生状况实施调查并开展监测评价,形成学校教学生活环境评估报告,发现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和学校卫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出具相应的整改建议并追踪整改情况,督促学校整改未达标项目,落实学校卫生各项制度,改善学校视觉环境,提高课桌椅符合率,降低近视、肥胖和脊柱弯曲异常等学生常见病的发生风险。年内完成对所有学校整改情况的追踪,随访率达100%。
5.健康父母行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自媒体平台等播放公益广告、制作专题节目、发送健康教育材料进行大众宣教,同时利用家长课堂和主题家长会等形式进行面对面宣教,向学生家长宣教学生常见病及健康教育核心知识,促进家长重视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掌握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的防控知识和技能,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保证足量体力活动时间,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减少静坐、视屏和课外补习时间,关注家庭室内照明条件,配备符合孩子身高的桌椅,提醒孩子保持正确坐姿,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科学安排膳食,保证孩子生长发育需求,控制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保障充足睡眠时间。及时向家长反馈监测结果,对健康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控制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6.重点人群关爱行动。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防治模式,分析常见病和健康因素监测结果,确定重点地区、学校和人群,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实施个性化管理,定期监测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督促其改善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做到早发现、早关注、早预防、早治疗;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消除因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而产生的不良心态;整合医疗资源,医防结合,延缓疾病发展趋势,降低危害。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监测和干预工作顺利实施,保证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评议考核要求,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县教育科技局联合成立县级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
1.XX县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领导组。
组
长: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局长
副组长: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副局长
XX
县教育科技局党组副书记
XX
县疾控中心主任
XX
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大队长
成员: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疾控科负责人
XX
县教育科技局思政股股长
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监督科负责人
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医政科科长
XX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财务科科长
XX 县健教科科长
XX
县教育科技局思政股工作人员
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问题,组织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及经费使用。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组织项目工作人员参加市(县)培训,对项目的组织、进度、实施过程、效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县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卫健体疾控科,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XX县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技术组。
组
长:XX 县疾控中心主任
副组长:XX 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
XX 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XX XX医院院长
成员:XX 县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
XX 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
XX 县疾控中心综合卫生科科长
XX 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科员
XX
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科员
XX XX医院眼科主任
XX
XX医院口腔科主任
XX XX医院外科主任
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支持,协助县项目办公室开展
技术培训、完成现场质量考核和评估;制定现场工作手册,完成项目数据审核、上报及监测结果分析总结,完成项目监测工作技术报告,及时上报项目进展及实施效果。
(二)职责分工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教育科技局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组织协调管理,加强沟通协调,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及指导评估等工作,确保监测和干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并做好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监测发现的主要学生健康问题及建议,及时报告本级政府;统筹协调辖区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与教育科技部门共同细化落实干预措施。
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
XX医院负责学生近视等常见病监测。
县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在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教育科技局的领导下,与辖区的学校和幼托机构协商共同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具体组织开展项目工作,做好辖区内学生近视等健康因素监测、数据收集、现场调查等工作。疾控中心要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与学校和幼托机构共同落实好各项干预措施。
各学校和幼托机构要积极配合疾控中心,为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因素监测与干预提供便利条件,并按照项目要求落实好相关工作。
(三)保障措施
1.能力建设。县疾控中心按照国家要求独立设置学校卫生科,充实人员,配齐设备,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能力。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要把学校卫生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强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室)建设,强化人员、设备和资金保障力度。
2.经费保障。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按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要求,中央转移支付统筹安排项目经费资金,用于我县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项目单位要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XX县2019年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经费根据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合理分配项目资金。
(四)指导评估
县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领导组分阶段组织专家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少于2次的现场技术指导和评估,内容包括方案落实、人员培训、工作进度、监测质量、经费使用情况等。指导评估工作要以照片等形式如实记录,填写评估考核表,形成指导和评估报告及整改情况报告,存档备查。
(五)质量控制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要科学选择监测学校,确定监测对象,规范学生常见病监测数据采集、管理、应用,使用符合要求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现场质量控制,选取5%的学生进行现场复核;重点落实好监测项目中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任务,严格审核入校专业机构资质,确保监测质量,近视调查数据将作为2019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依据;要严格按照干预方案开展干预活动,适时进行干预评估,确保干预的有效实施。
(六)数据报送
县疾控中心负责监测数据的审核、汇总及分析,于2019年10月30日前,将监测数据报告报送省疾控中心;于2019年12月31日前,将监测和干预工作报告上报市综合防控学生常见病工作领导组。
(七)进度要求
2019年9月初制定XX县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完成技能培训、做好现场监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9年9-11月完成现场监测工作及数据上报。
2019年12月底前完成监测报告撰写与上报。
(注:调查表等相关材料以光盘形式另发)
篇2: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为了提高本村村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知识及危险因素的认知,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特制订本方案。
一.以0—36月龄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病人以及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特点,优先进行健康体检,给予定期随访以及提供健康指导。
二.慢性病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本村首发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它是引起其它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开展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对慢性病人管理的同时,影响周围人群,让慢性病工作家喻户晓。首先对慢性病病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工作重点是以运动,限盐,控烟,控酒为主,同时注意饮食平衡,合理营养。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对慢性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进一步慢性病病人的服药率和控制率。
三.进一步改善卫生室设施,配备卫生人力资源,更好的服务与群众。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构策略
0 引言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阶段, 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当中, 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学生产生心理的疾病。由于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自多个方面的原因的影响, 比如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等等, 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 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这样就能够引导处于大学生心里危机之下的大学生走出这样的一种阴影。不断地提升大学生面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对于今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来看,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的重视, 这种状况最开始是来原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 全国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以及教育工作。一项调查显示出, 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导致的休学、退学的人数, 占据到了休学和退学人数的30%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来自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的影响。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的人数远远高于这些数字。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收的教育的影响。其次就是来自于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压力, 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有来自于家庭的经济因素、有来自于学习的学习压力、有来自于自身的就业压力等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不够健全, 心理的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差。众所周知, 在应试及教育的大环境下面, 我国的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教育的时间相对比较少, 加上有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都是引起大学生人格不够健全、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在。当前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生活条件较好, 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面受到家长的宠爱, 因此在面对生活的压力的过程中, 难免就不能够有效的承受这样的压力, 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危机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策略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现象可以看到,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所产生的危害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的伤害, 更多的时候是对于家庭和其他人的伤害, 因此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就应该搭建起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鉴于这样的一种现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预防机制, 帮助大学生能够将这种心理危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点。减少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身心的损伤。
首先, 就是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 一切都是新的。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的环境, 高校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老师, 都应该给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个教育的过程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 或者是课外进行教育指导的模式进行。高校应该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的渠道和基本的环节进行教育。使其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 不断的去解答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在心理上的一些困惑, 及时的给予解答这样的话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素养。
其次, 就是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这种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尽可能早的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 做到早有准备、早发现、早解决。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 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 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 进行系统评估, 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 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这样的话就能够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之前, 就将其解决掉。
最后, 就是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掌握, 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让所有的心理危机还没有能够出现就能够解决好, 做到未雨绸缪的进行高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 2010年.
[2]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 2009年.
[3]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
篇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干预
我国从2001年开始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从只关注少数已出现明显不适应症状的学生转变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从主要偏重强调优化校园文化与环境、向学生的提供外部帮助转变到重视提高个体自身建立与环境良好互动关系的能力。其中,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及其优化日益受到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压力应对与情绪适应的内在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科学有效干预等方面的进展,本文拟阐述应对策略在大学生的情绪适应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的情绪适应,以期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认知倾向 应对策略负性情绪大学生
(一)、应对及其在情绪适应中的作用
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或策略的活动。作为压力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机制,应对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调节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应对策略是理解应对活动过程及其后果的核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拉扎勒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应对策略分为问题指向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绪指向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两类,前者是指以直接改变问题为中心的策略,后者是指以调节由问题引起的情绪反应为中心的策略。然而,由于问题指向的应对不必然带来积极的适应结果,而情绪指向的应对也不一定导致消极的适应后果,因此这样的应对策略划分对于人们认识应对策略和适应的关系是不够的。因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分类。例如,Holahan& Moos (1982)把应对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策略,其中积极应对策略又细分为积极认知策略和积极行动策略。研究发现不同的应对策略与适应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关系。不过由于在实际的应对活动中认知与行动因素兼而有之,难以明确区分,而且行为是确定应对策略的稳定、客观指标,因此人们日益重视从行为类别的角度对应对及其和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合以往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我们对四百多名大学生的应对特点进行了考察,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寻求支持与否认和转移。其中,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是指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如采取必要措施,有步骤的解决问题、试着想出办法、全力以赴解决问题等应对方式;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是指采取消极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如摔打东西、抽烟喝酒等;寻求支持是指在应激情境下主动获取社会支持,如向别人倾诉感受、寻求理解和同情等等;否认和转移则指对应激采取逃避或者将注意力进行转移的方式,如蒙头大睡或闲逛、设想此事没有发生暂时离开目前的环境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策略总体上是倾向于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和否定、转移相对较少。同时,在应对策略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消极应对的倾向高于女生。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应对策略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应问题具有显著的相关[8],情绪适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应对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研究发现,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情绪问题发生比率明显低于采用消极应对的个体提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个体适应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积极的问题指向策略直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无论是集中精力,尝试各种办法,或是控制冲动、避免仓促行事、等待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还是制定行动计划,都是针对具体的压力事件采取的积极行动,使压力事件朝向积极方面发展,因此有助于减少负性情绪。
与此相对,消极的问题指向策略则可能带来更多的压力事件,引发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当个体遭遇应激情境时,能不能有效地应对解决压力事件所带来地问题对情绪适应至关重要。发泄、怨恨他人的应对方式虽然也是问题指向性的,但对于问题的解决来说不仅没有积极的作用,相反还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冲突,降低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消极地问题指向策略往往可能导致压力事件—消极应对—负性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长时间持续显然会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造成严重困扰。
第三,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释放负性情绪,使负性情绪的强度降低。在遭遇应激事件时,个体常会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如若不能得到恰当宣泄,有可能经长期压抑后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寻求情感支持和去寻找信息支持。前者主要有向别人倾诉感受、寻求理解、认可,从而从情感角度上降低了负性情绪体验。后者指试着寻求别人好的建议、与可能有帮助的人商量等等,这样做可以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这也就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不过需要注意地是,虽然寻求社会支持是重要的,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情感倾诉与获取同情上,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过度依赖,反而影响适应,因此个体自身积极行动以解决问题仍是极为必要的。
第四,否认和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暂时脱离了负性情绪情境,但并没有减轻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此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就不利于获得良好积极的体验。采取回避应对从表面上看来可以使个体暂时离开压力应激源,可能短时期内减少负性情绪体验。但是这种应对并没有对带来负性情绪的问题给予任何解决,最终个体还是要面对问题和压力;而且在回避的过程中,可能丧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反而会增强负性情绪,产生诸多的不良后果。
(二)有关应对策略干预与情绪适应促进的研究进展
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倾向于将个体的应对策略认为是受到人格特质决定,因而稳定不可改变。随着对应对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随着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变化其应对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即在具体情况下应对策略具有可变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促进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的青少年的健康尤其重要。
近年来,有关通过应对策略干预促进个体身心适应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结已有研究可以看到,从应对策略改善来促进情绪适应的主要取向有三种。
1、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从认知理论出发,人们认为,尽管在具体情景下,个体的应对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异性,但是,个体的特定行为实际上根源于其对外部世界、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等的认知。具有适应性的应对行为来源于积极、客观、有弹性的认知观念,而无助于情绪适应的应对行为往往与消极、刻板、错误的认知观念密切相联。因此,具体应对行为的改善以及情绪适应的促进必须以认知的改变为前提。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重点有三方面:(1)消除对世界的消极观念:片面地看待、夸大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现象,容易导致破坏、过度宣泄、一味抱怨等消极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消除片面的消极认知是认知干预的第一步。由于个体许多的消极认知实际上建立在非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通过引导个体将消极观念作为一种假设看待,并尝试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来检验、推翻这种假设,可以从根本上逐步消除个体的消极认知,削弱产生不良应对的认知基础,进而减少破坏性的应对策略,促进情绪适应。(2)将有关消极生活事件的观念合理化:当生活中出现消极生活事件时,能否形成合理的认识关系到个体适应行为的选择。如果个体形成不合理的观念,例如认为负性事件和他们的消极状态不会改变,因此丧失自我调控的信心与勇气,采取放弃、转移注意、逃避等策略,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自身状态的调整。针对这种不良的认知倾向,通过引导个体认识任何负性事件都有解决的可能,而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存在着出现、高峰和消退的波动过程,由此鼓励个体尝试主动地监控事件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周期,增强其形成对自我的主动控制感,从而减少对消极事件的简单回避。(3)建立乐观、积极的认知倾向: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积极评价倾向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外部压力事件威胁性水平的认识,在应对行为的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持有悲观的认知,认为自己不走运,认为总有不幸的事发生,那么其应对策略倾向于消极;而当大学生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持有乐观的认知,那么其应对策略更为积极、有效。即使在同样的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不同的个体在应对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分化,因而在消极情绪的体验上也不同。上述几方面的认知干预,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自我指导在后期的干预中也是极为必要的。
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训练力图从认知根源的改变入手消除不适应的应对策略,促进积极有效的应对。个体自身的认知调控的确是应对策略改善的必要条件,因此,认知干预取向的训练受到重视。然而,在面对真实生活的种种压力时,仅有观念的改进是不够的。如果具体应对行为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以认知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还需要与其他取向的干预措施相结合[11]。
2、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这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强调,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可以影响外部世界,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情绪体验,即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情绪适应,而逃避放弃的行为方式则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因此要将行为作为应对训练的中心。而且,行为主义认为个体行为是可以被系统地塑造和改进的,所以,良好的应对行为是可以通过持久有效的方法训练出来的。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建立:当个体遇到问题时,如果很难选择恰当的行为反应,甚至不能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容易导致适应不良。因此,帮助个体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消极生活事件时,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因为摔打、破坏等冲动举动并不能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要合理表露情绪,同时冷静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尝试着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研究表明,通过反复练习有利于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2)人际交往技能的改善: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体情绪密切相关,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产生负性情绪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少个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是由于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因此从提高交往技能角度入手进行干预是必需的。要鼓励个体主动与他人交往,要让他们了解在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的冲突是必然的,关键是用恰当的理性的方法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要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掌握具体的交往技能,比如良好的合作意识、问题的协商处理、思想的及时有效的沟通等,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负性情绪体验。(3):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适应性行为模式使个体能够积极应对消极生活事件,但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能通过积极的行为措施来有效的减少消极事件的出现,此时,对行为的自我监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要通过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这些具体的训练建立起一系列的监控活动,使个体能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正确的评估。有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尽快摆脱负性情绪。
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着眼于应对与情绪之间的直接关系,注重应对方式改善的直接效用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人的心理现象是认知、情感、行为诸心理要素的统一结构物,行为干预把干预的目标仅定位在行为改变这一维度上,这样解决很多与认知、情感有着复杂联系的问题行为就有其局限性,所以,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的干预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以生理状态与调控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这其实是行为干预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重视从生理角度入手来改善个体的应对行为,认为伴随消极事件而产生的某些生理上的因素是会影响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行为方式的,进而会对人们的情绪状况产生影响。这时个体如果能对自己的某些生理指标进行调整或控制,就有可能实现对消极生活事件的积极应对,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面:
(1)有意识的呼吸控制:训练个体在遇到威胁事件时,以尽可能慢的速度作几次深呼吸,同时默念“放松”、“没事”、“一切都会好的”等话语,可以使个体冷静下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从而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研究表明,深呼吸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缓解负性情绪。
(2)放松训练:在紧张与压力状态下,适时的使大脑和身体放松下来,既可以从消极事件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也有利于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具体说来有两种,其一是想象放松法,就是想象自己最愉快的情景,比如沐浴之后、或者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大海等;其二是肌肉放松法,主要是指鼓励个体进行一些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比如骑自行车、慢跑或游泳等。这些愉悦的放松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3)合理利用生物反馈信息:所谓生物反馈是指当面临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能够感受到一些即时的连续的生理信息(比如皮电、温度、心率、呼吸、心容、肌电等)的变化,据此个体可以对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进行合理判断,从而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比如调整呼吸,调节过于紧张的反应,这些都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但是生物反馈的效果是和个体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与动机密切相关的,如果个体的此种能力或动机不强烈,那么即使获得生物信息也并不见得能积极有效的应对消极生活事件。
以生理状态与调控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试图从生理角度入手来改善个体的应对方式,事实上,个体的情绪上的变化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调控生理状态来改善应对方式,从而达到情绪适应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因其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简便易行,所以在实际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它的效果却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坚持使用这些方式来改善应对,也就是说,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当消极事件发生时个体能否确实从生理调控出发,有意识的采取有效的积极的应对尚且是个疑问,这是与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如何提高从生理调控入手来改善应对的实在的、长期的效果很值得重视。
(三)改善应对策略,促进个体情绪适应的新趋势
随着对应对研究的深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16],并且日益强调从应对策略改善的角度入手来促进个体的情绪适应。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应对策略干预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实际压力源,并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和应对策略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有实际帮助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达成改善应对策略,提高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促进情绪适应的目的。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一角度入手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总的说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首先,注重采用综合的手段来改善应对策略。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对应对策略进行改善的措施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各自的效果不尽相同。要想使应对策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就必须重视手段的综合化,不仅要将行为与认知的干预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时候也要辅以生理状态的调控干预,尤其是放松训练等。只有强调干预手段的综合化,才能使各种干预方式优劣互补,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应对策略。
其次,重视干预的生态化,即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Folkman曾指出,在一种情境下适合的应对方式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是不适应的[17],国内也有研究显示,个体的应对策略适应性并不具有跨情境一致性[16],因此,针对具体情境对应对策略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要尽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应对策略进行干预,以便他们所习得的良好的应对策略能够在实际中被恰当的使用。如果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尽可能的模拟与现实生活相符的情境,提高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总之,要将所学和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再次,提高迁移的有效性。在对大学生进行应对策略的干预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应对策略的迁移性差。在某一压力情境下掌握的应对技能往往很难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这样当他们面对不同负性生活事件时,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会产生情绪适应不良的问题,并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因此,如何提高迁移的有效性确实是干预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个体提取已有的具体应对方法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应对技能的迁移。因此,要重视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干预,不仅要教他们掌握具体的应对策略,而且要他们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哪种应对策略是可以迁移的,以及迁移的过程中是否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迁移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应对技能,促进大学生情绪适应。
第四,提高干预的长期效用。从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主要还是采取的短期帮助的形式来对有负性情绪的个体进行干预。事实上,负性情绪的产生、发展和消退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的,仅在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其干预所取得的效果也仅是暂时的,从长期效用来看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各层干预机构,从各层领导、老师到学生自助组织以及心理咨询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介绍、预防、实际干预和个体追踪干预等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应对策略进行干预,以提高敢于的长期效果,确保大学生群体的应对策略的整体与持久的改善。
篇5: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分类干预方案
一高血压患者筛选
1.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预约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二随访评估
1、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填写高血压患者随访记录表。
2、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1)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2)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急情况之一,(3)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压控制满意(收缩压<140且舒张压<90mmHg)、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2)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三服务要求
1、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2、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
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高血压患者。
4、加强宣传力度,并每次的相关信息纳入患者健康档案。
5、考核指标: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
篇6: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从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四年来看,通过居民的健康体检以及健康素养的测定、居民的问卷调查,利用这样的一个公共卫生平台,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能够对乡村居民存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居民健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一、区域人群的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
从四年的公共卫生书面资料来看,我镇目前的人群基本(常
住)人口38682人,60-64岁老人1274人,65岁以上老人2901人,四年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1169人,其中慢性病发病年龄60岁以上867人,占发病总人数的74.1 %,0-7岁儿童3423人(2003.1.1-2010.12.31)。60岁以上老人和0-7岁儿童占总人口的 19.6 %。
为了对比和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实际资料,我们对全镇开
展一次人群的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的调查,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人群的构成、慢性病、饮食情况等,通过以上问题的调查可以了解本区域的饮食习惯和慢病的种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等,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50名居民作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份,调查问题如下:
1、你家中是否有中青年外出务工?
类别百分比
有8
4没有16
合计:1002、你家中是否有7岁以下儿童在身边抚养?
类别百分比
有67
没有33
合计:1003、在你家中近期是否儿童因意外死亡?
类别百分比
有6
没有94
合计:1004、你饮食的爱好是否嗜盐或经常食用腌制食品?
类别百分比
有69
没有31
合计:1005、你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是否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或肿
瘤?
类别百分比
有14
没有86
合计:1006、你是否经常去社区服务站或卫生室测量血压?
类别百分比
有55
没有45
合计:100
农村居民的人群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一直是公共卫生工
作的重点,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可以更好的为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二、区域人群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的原因:
从调查的资料看,常住人口的存在老幼居多,中青年人口缺乏,而中青年人口的缺乏使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存在很大的隐患,老年人和儿童的安全意思淡薄,自身防护意思能力不强;调查中发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如何解决留守老幼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卫生部门需要和政府协调和面对的问题,目前这种人口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的构成主要原因:
1、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苏南和珠江三角洲
沿海城市,中青年居民为增加其他收入而外出务工居多,由于外出的当地消费水平、儿童入学、居住情况等限制一般都将儿童(0-7岁)留给父母抚养。
2、慢性病的高发是因为长期的食用腌制食品和食盐的食用不当、饮食习惯引起以高血压为首的慢性病、多发病和肿
瘤的发病比例升高。
3、由于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机能下降或未成人,自身防护能力不足,儿童的意外死亡增加。
三、区域人群的基本情况和健康问题干预对策:
1、建立政府引导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服务社会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而应该由政府牵头加大对整个农村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综合的、覆盖乡村户的网络。
2、加大对留守老幼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在在有危险的河流,渡口、路口等危险地段树立危险标志和标牌;开展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开展安全意识教育。
3、对于60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病人加大随访力度,提高随访的频率,切实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于民的宗旨。做到“做一事、实一事”。
篇7: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有效预防、及时干预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9月22日,中国计量学院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就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体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增多,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生普遍受益、家长比较放心、社会反响良好”工作目标的重要体现。为此:
一、要建立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从长远来看,我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两线分级工作体系。两线就是“学生工作线、学生三自线”,分级就是校级、院级、班级、寝室等管理级次。
(一)学生工作线(主线):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1、校级: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人文社科学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分别是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
2、院级:成立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设立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工作站。
(二)学生“三自”线: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分别在校级:校学生会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院级:二级学院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寝室:每楼层设置若干名心理干事。
二、要积极开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活动。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
三、要认真贯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结合原则。即:心理健康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四、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篇8: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及其干预探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 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智力与人力保障。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的社会显得比较特殊, 大学是学生时代与走入社会的衔接点。所以,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自身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个独立的分块, 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取决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 也不取决于能力的强弱, 甚至不取决于本身的身体健康水平, 但是无论是知识的积累, 还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水平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等都与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会使学生无视这些课堂之外的学习内容, 对专业课的知识内容也不是很认真很积极, 整天沉浸在电子游戏之中, 更有心理健康水平过低的大学生在学校发生了自杀和他杀的现象, 这些现象在中国大学校园内比比皆是, 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事件不仅使自己失去生命, 也同样令自己与他人的家人陷入痛苦之中。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经济的影响
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反过来, 心理健康水平也同样会对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甚至, 也会关系到社会乃至国家。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水平过低而导致其胡乱花钱、挥霍青春甚至失去生命, 这些看似只是某个人的得失, 从宏观角度讲这也是在浪费整个国家的时间, 损耗整个社会的年轻力量, 从而引发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可想而知。目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我国的兴国之要, 一切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然而, 心理健康水平对整个的经济系统又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及原因的探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高。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广大高校学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在大学内进行广泛的调查, 还要对其过去进行相应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对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估。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 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
1. 生活与学习方面。
学习成绩大不如高中时期, 甚至出现了多门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并且自己找不出原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 随意说话, 任意睡觉, 久而久之便养成习惯。有些同学总是以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凡事只要稍有欠缺便灰心丧气, 好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对未来期望过高甚至幻想, 终日碌碌无为。部分同学出现就业紧张, 惶惶不可终日。更有沉迷于电子游戏、网上聊天等, 每天都十分散漫毫无目的地度过, 并找不到理由。
2. 身体与心理方面。
身体感知系统总会出现感到慌张、焦虑与恐惧, 并说不清原因。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过低, 做事情总是否定自己。在身体上会因为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十分严重的病, 并且十分担心害怕。心理上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 要做的事情特别的多。
3. 情感与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事后还经常后悔。性格表现孤僻, 不善言谈, 更害怕与他人交往, 时间一长便变得十分自闭, 郁郁寡欢。做事情方面, 经常决心完成某事但总是完成不了。情感上总是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 没人同情, 没人关注, 感觉别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 缺少安全感。常出现不尊重别人, 总是想要看别人的笑话, 希望别人出错。
(二) 分析原因
1. 从现实角度看。
高中生心中的大学像天堂一样, 但大学的生活也并非全是如此。首先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陌生的环境不是很适应, 所以就会有孤独情绪。另外, 在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中, 可能会处于劣势, 或是由于自私的性格原因产生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所以萌发了消极的情绪, 从而对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影响。例如, 与好朋友产生了分歧, 或是与恋人分手等都会使个人陷入一定的颓废之中, 这些事情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人生际遇, 但是如果过于频繁的发生势必会对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在大学里, 每一年所处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 大一时还觉得很轻松, 可是到了大四要毕业时, 问题就来了。就业是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关乎学生的前程与未来, 也更加贴合实际。在就业时, 学生不敢放松半刻, 却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无可奈何之际, 现实与理想之间顿时使大学生增添了许多烦恼与忧愁,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从能量角度看。
心理能量, 简称心理量, 指促使人们知道自己的需要, 从而采取意志、冲动、勇气和各种特征的心理量的释放和展现。心理能量是需要被释放的, 而且是自然地释放, 否则就会凝固。大学生的心理容易产生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 这些情绪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是心理能量, 如果这些能量能发泄出去就不能产生负面影响, 但如果不能释放则会凝固, 容易产生问题。高校学生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去将负面的心理能量释放出去, 容易将此能量凝固造成心理健康的危害。
常见的凝固方式有两种, 分别是压抑和沉溺[1], 也就是说, 当把悲愤这种心理能量通过压抑或沉溺而不被释放的话就会使它凝固起来, 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危害。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心理健康水平过低的同学一般都是将内心的不满、生活不愉快压抑起来, 才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有效干预探究
(一)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判机制[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需要有一个准确的研判, 这也是干预的前提。
1. 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通过访谈法、书面材料分析法、问卷法等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如果对象数量不是很多的话也可以通过观察法。
2. 研究对象所在地区习俗、文化差别、家庭结构, 特别注意单亲家庭孩子, 要求研究者要对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有所查阅, 掌握研究对象过去的个人信息, 这样会使研究者做出更加准确的研判。
3. 针对被试的研究, 还要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要对广大的被试做相应次数的横向研究, 通过问卷法、访谈法、书面材料分析法来筛选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再对被筛选出来的心理健康危机者进行纵向研究, 观察被试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表现, 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这样才能对被试做出更加准确的研判。
(二) 有效的干预措施
1. 间接方式。
在大学里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多个方面,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开展相应的有目的的拓展训练, 让同学们在更加真切的体验中受到启发, 得到教育。实施拓展训练可以针对某些已被研判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做出相应的举措, 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改变, 这样就增加了拓展训练的有效性。通过大学校园内的广播、报刊、新闻等媒体对心理健康做出宣传。内容上可以是针对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宣传, 将压力或不愉快的事情变成幽默诙谐的元素呈现给大家。
2. 直接方式。
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 进行面对面的疏导, 使其更快的改变。但是对于被咨询的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有严格的审核标准才可以。可以就对象的某一行为表现做出反应, 或是用间接的方式做出批评或鼓励, 使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逐渐成长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同时, 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咨询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 提供心理咨询人员培训机会、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 这项工作意义深远且重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关乎到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复兴, 只有通过广大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彼此交流探讨才能使中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快速地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抑郁、自杀、残害同学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身体心理、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 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 从而提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研判机制, 从直接、间接两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2006, (7) , 67-6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科学营养干预:老年健康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健康管理运动干预方案(精选5篇)
健康管理运动干预方案范文(通用14篇)
关于印发《上海市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2021年版)》的通知
26种人类疾病的运动干预指导方案
青少年肥胖的饮食干预方案
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方案【10篇】
营养干预治疗肥胖和慢病,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案(通用19篇)
网址: 大学生健康干预方案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00958.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63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743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79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82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3006
- 6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517
- 7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510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67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60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