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设计策略10篇(全文)
适应性设计策略(精选10篇)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1篇
当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聚居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大学校园的集约化设计”是针对当前大学相对粗放发展的倾向而提出的对应策略,它适应我国现阶段地少人多、资源紧缺的特殊国情;适应国内大学校园从大规模建设转向整体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以及人文环境的塑造的具体情况。大学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趋向都表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校园建设将从增加“量”向提升“质”的方向转化,从注重“形”向注重“态”方向发展,大学校园的发展将倾向于由高校发展内在需求决定的理性扩张模式。
大学校园集约化设计的适应性策略的出发点是从土地利用开始的,但其着眼点在效益上。大学校园集约化设计除了强调经济效益以外,还加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体系。经济效益起基础性作用,建筑活动只有在有效地塑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体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大学校园的集约化设计包含良性的多样化集约式土地使用(Multiple-intensive Land Use)、复合连续性的空间和人性化尺度等多重意义。其核心是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的同时维护校园有特色的人居环境。
集约化设计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为指导,以科学规划和建设促和谐发展,重新认识大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用实际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取理性和循序渐进的增长方式,强调规划效能(实效),戒除功利性因素。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维持合理的能源消耗、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以紧凑度和多样性为大学校园的主要特征,走勤俭、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图1)。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集约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大学校园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实现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产业积聚、资源配置优化与节约。
已经设定的边界
已经设定的边界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个普遍化的现实限定条件,它也是集约化设计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在限定的边界内,才谈得上集约化发展(图2、图3)。
与建校初期就设定了集约化设计思想的校园不同,对于普通校园的集约化改造需要在不破坏边界的情况下,根据校园发展的要求,对于校园整体环境进行优化和持续改善。它需要兼顾密度和功能组合,即保证紧凑度(compactness)与多样性(diversity)的统一。它要求对现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紧凑即具有高效的意思)。同时用足够的密度和丰富的空间肌理,用较为积聚的公共空间刺激交往。
填充化开发
在已有的边界内的发展需要采取填充化开发的模式(图4、图5)。从原则上说,填充式开发是为了满足新的要求,而在校园内增加一部分内容,其关键词是密集,它是一种由外向内集中的动作,并总是导致密度增高、容量变大。
填充化开发能给大学校园空间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1)节约用地,适应性较强。
2)增加密度,元素间彼此靠近,联系便利,实用性较高。
3)类型的丰富程度、不同元素间关系的有序程度及关系的丰富程度会有相应的提升。空间具有连续性(continuity)与集聚性concentration)的优势。
4)梳理和调整校园空间秩序,增强场所感。
5)提升建筑空间品质。
插入式设计
在填充式开发的策略下,在原有建筑群之中新建或局部改建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图3、4)。随着人们对空间规模要求不断提升,单位用地上的建筑密度随之增加。然而,插入式设计并非盲目地增建,它要求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需要对整体秩序起到良好的作用,或者能够完善空间的形态,或者能够强化空间的意味,或者能够增加新的空间线索。并且从历史的眼光看,插入式设计往往是一个系列过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诊断与针灸”、保护与重塑
大学校园的“诊断与针灸”,是在不破坏现有整体框架的情况下,以一种多元化目标,谨慎渐进式的小而灵活的改建方式,以精明、弹性、灵活的手段,在大学校园建设各个环节上的持续性改善,通过动态的规划和设计的标准化活动不断积累,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促成校园生活的多样性和整体活力的飞跃。
对于集约化发展中的针灸与诊断、保护与重塑而言,整体协调是基础、空间整合是手段,达成空间与环境的连续性、协调性、多样性、生态性是基本目标。
填充式开发相类似,“诊断与针灸”同样是一个向内扩展的改造方式,不过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增加新的内容,它更偏向于通过综合手段来保护现有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其特点和优势包括:
1)强化校园空间的人文内涵,维护珍贵的、给人留下深深印记的校园空间。
2)对症下药,先找到问题的关键,再进行优化设计。
3)象“针灸”一样,通过疏通局部,达到对全身舒筋活血的作用。由局部的改造调整最终形成对整体校园的优化。
“诊断与针灸”需要保护现有良好的环境,它包括校园周边城区环境的控制与保护、校园整体空间结构的保护、校内历史建筑的保护、特色空间场所的保护、内部人行道路的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强化。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对空间和环境进行重塑,重塑的目的是在历史进程中调整混乱的空间、完善校园的功能、深化校园的内涵(图6、7)。重塑包括:建筑的维护、更新与新建、校园景观环境的优化、人性化交通网络的形成等方面。
“诊断和针灸”过程中会关注关于建筑实体及内空间的一些要素,例如建筑轮廓、建筑强度、建筑之间的角度、高度、距离等。它们重视部分与整体、表与里、边界与领域等逻辑关系,运用到包括衔接、对比、叠加、置换、反转等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它可以通过围合、夹持、分隔、下沉、升起等方法及“空间体”的加法(重复、渐变、近似、对比、交替、特异等)、减法(扭曲、膨胀、分裂、残形、倾斜、退层、旋转等)构成手段。
立体化建设
在校园用地非常紧张的条件下,为了扩充校园建筑的使用功能,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拓展地下空间和往高层发展,即立体化建设模式。它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增加局部用地的容积率,将水平扩展转为垂直扩展,集约化程度较高(图8)。尤其是地形有起伏的时候,半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通过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好的效益。
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状况。它常常发生在用地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一体化设计是将集约化的特性充分发挥的产物。它所秉持的是最大化的紧凑度,是绝对的集中或者绝对的复合化。
集约化设计策略下的一体化设计存在几种不同的状况(图9):
第一种是整个校园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实体,这类校园规模较小,用地局促。
第二种是校园的主要建筑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形成一个整体,表现为网络状或簇群结构,在建筑的室内可以贯穿学校的大部分区域。
第三种是校园的主要建筑或者几个主要功能集中在一起,形成“综合楼”。
一体化设计最大的特点是自身独特的形态,并具有联系便利,同时在空间中会创造出许多偶然的变化。
一体化设计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复合化。它是若干个事物通过某种复杂的过程而产生出新的事物,而控制和揭示这一复杂过程的是一种复杂机制。功能的并置、交错、重叠,混和的功能部分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多样性的杂交。
集约化发展的校园由于空间结构层次的压缩、空间规模相对不足,也由于校园功能的复杂性以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得它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复合化”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通用空间为空间的复合化提供了充分条件。在产生新事物的复杂机制中,局部保持着相当的自治,与一盘散沙不同,它仍然是一个整体,局部服从于整体,它是一个系统。复合化不是通过抹煞个性而完成的强制性共存,而是扩充特性,鼓励最大差异的共存,是在单个容器中保持着事件的混杂的增殖。这有如炼金术,在保留各成分性质的同时,诞生了新的事物。
通过功能的复合化而形成的实体具有形体上的完整性,内部空间的丰富性等特征。
人性化尺度
相比那些尺度巨大、内容空泛、以仪式性为主的空间而言,人们更喜欢亲切一些、有适当围合和凭借的具有场所感和向心性的空间。人性化尺度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对于人们行为的理解和认知。集约化发展与人性化尺度设计拥有同样的指向,都表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建筑美学。
空间尺度的宜人性对于营造空间氛围,促进交往具有突出的作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人的形体及大小与环境,特别是与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细部形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勒·柯布西耶的标准化体系形成了一系列从人体尺度考虑的使人感到愉悦的视觉比例及尺度,因此理论上在他的设计中将美学与功能结合起来。在创造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中,了解人类生理因素有利于对建筑空间大小、体量、比例等方面作细致的推敲,使之符合人类行为。也只有通过尺度的调和、对比,各种比例变化的关系,人们才能感知空间,空间才有意义。
1)人性化尺度设计方法会比那些大而不当的设计节约宝贵的校园用地。
2)通过适当的设计产生丰富的类型、宜人的尺度、动态的空间,给人以归属感和平和感。刺激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外部世界。
3)增强了空间的开放性,提高吸引力,创造鲜明的场所特征。
4)公共场合布置时,注意营造灰空间,在环境设计中注意形成一定的围、隐、透的空间,支持小范围活动。
集约化与多样性统一的空间营造
1)适当的高宽比
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在外部空间中建筑高度H与相邻建筑间距D的比值为1时,两者之间有某种均衡存在;当D/H<1时,会有紧迫之感;当D/H>1时,则有远离感;当D/H>4时。建筑物相互间的影响己很微弱。因此D/H在1-2之间时,外部空间处于一种舒适均衡的状态。建筑环境中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必须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而且其尺度必须使人们在其中感到舒适。
2)强化空间围合
在外部空间的围合程度上,研究发现,人们经常光顾的广场往往部分封闭,适当敞开并与另一空间相连。可见,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图10、图11)。所以,无论采用何种围合方式,外部空间都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空间围合不是机械和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空间的收放形成一定的趣味,可以通过一连串空间的串接形成韵律。
3)化整为零
外部空间从单一的大尺度空间转向簇群空间组合(图12)。适度消减空间尺度,不刻意追求大而无当展示性质的空间,转而追求亲切得体、与建筑及其内部空间关系密切的多空间组合。由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转变。
4)拉进距离与柔化边界
空间的开放与封闭以及吸引与排斥是表现容纳或者禁绝的直接因素图。限定空间的实体边界和由距离感形成的隐形边界是调节不同空间意象的主要手段。有形的物质边界通常既可由墙、隔断这类独立的边界元素标志出来,也可以通过封闭的建筑外墙来加以暗示。边界的强化明确地传达出“我们”和“你们”,内部与外部这类信息。距离感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边界,它通常表现为由物质因素所形成的一段空间,在此空间范围内人们被限制,从而间接地与其关注的事物隔绝开,距离感越明显隔绝程度越高。距离感减少了直接接触的可能,它的另外一种技巧是“隐蔽”,它并不明确地宣示排斥的目的,而是采取从人群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柔化空间的边界和消弭距离感有助于人性化空间的强化,营造出适宜交往活动的空间条件,通常采取通透化以及边界场所化处理方式。
通透——边界的通透暗示着空间的可接近性和内部活动的开放性,从而表现出一种“容纳”而非“拒绝”,“吸引”而非“排斥”的态度。边界的通透化不仅仅是一种视线的通透也是一种活动的通透,它可以使更多的人群和活动被引入到空间中。另一方面,通透化还可以使此空间的交往活动受到来自其他空间的支持而不断得以强化。通透化还体现在消除公共设施的等级歧视,降低准入标准(改车行为人行,或以人行为最便利的方式,车行让位于人行),关怀弱势群体(无障碍设计)等不同方面。通透化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促进活动主体之间的交流,使不同空间的活动能够互相激发。
边界场所化——从行为层面上看人类的活动有趋向空间边缘的特点。边界并非只能是线性屏障,它还可以成为活动发生的场所。边界自身的场所化更是实现交往活动在场的重要途径。边缘地带可以成为吸引市民活动的场所,进而将活动引入到其他空间,或者间接地引发交往活动。在这些相邻接的区域内,性质对立或者有所差异的因素汇聚在一起,共同作用产生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
5)不同层次的领域空间
从公共到私密不同等级的完整的空间序列,还要寻找诠释这种正式等级的丰富手法,来表明场所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的相关特性,从而避免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图13)。
摘要:本文明确了集约化是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趋向;在一个已经设定的边界内采取填充式开发、插入式设计、“诊断与针灸”、保护与重塑等原则与方法;合理利用立体化建设、一体化设计,注重校园人性化尺度与多样性空间的塑造,是集约化校园建设的适应性方法。
关键词:集约化,适应性,多样性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11):18-24.
[2]何镜堂,窦建奇,王扬,向科.大学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7(2):84-87.
[3]郑明仁.整合式大学校园规划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1998.
[4]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05):24-28.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2篇
本课题主要关注社区在线平台为准退休人员以及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适应服务的系统创新设计研究。通过对当下退休适应性培训,社区为老服务和社区在线平台的深入调研以及对目标人群的深入访谈,了解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市场需求以及社区开发潜力,针对目标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在即将或刚步入退休阶段无退休规划,迷失人生价值、兴趣爱好丢失、社交圈发生巨大变化等问题,结合这一目标人群的心理、行为和生活习惯等的特殊性以及社区现有的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从设计的角度创新的系统的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退休人员生硬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线平台服务系统主要是以为社区准退休人员以及刚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规划,即基本退休知识;帮助制定退休规划,重建人生价值等这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这一服务系统设计发挥社区与准退休人员和刚退休人员的密切关系,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迎接退休生活。
关键词:
准老人 退休适应 社区 在线平台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39-03
1 研究背景
1.1 老龄社会与养老经济: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如图一)。我国已于1999年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1年底,中国60岁老龄人口已达1.85亿,占当时人口总数13.7%以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的到来,国家提出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1]。正因如此,发展养老产业、转变养老模式,成为新经济的朝阳。
1.2服务产业及社会服务面临新机遇:国家对老年人口的关注力度日益加大,老年教育的发展也有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相关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养老产业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咨询服务、老年人再就业、娱乐、医疗护理等多种行业。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主题之一,将带来细分行业与产业的结构性机会,与此同时,对于准退休以及刚退休人的关注和社会服务却很少,这一块的服务产业以及社会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并且调查发现,我国老年人最关心的社区为老服务亟待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落后和为准退休以及退休人员服务的缺失,正是服务产业及社会服务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1.3当前准退休人员面临多重复杂问题,设计师有责任参与协助,推动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面临离退休的人员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临近退休或刚退休还没有达到老年标准的人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年龄在50岁~ 60岁的人群,他们处于中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极为特殊的群体,这部分人面对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面对退休及再适应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如图二所示)。这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设计问题,我们这些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人群退休适应性培训是最合适的“退休缓冲渠道”。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该年龄段人员所施行的教育主要是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针对在职即将退休的职工所进行的培训辅导,目的是为了帮助她们从身心两方面对退休后生活进行调节和规划。这项教育的开展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然而这项退休适应性服务,受到经济以及各方面的约束,在我国只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零星有一些,因此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培训课程。因此,以社区为阵地对该群体进行适应性教育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本研究正是以社区为单位,展开对该群体有关退休适应性教育需求的调查,试图根据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反映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应对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在线平台服务系统进行创新设计。
2 设计介入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的社会问题
2.1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服务的现状:社区为老服务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来,社区养老服务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组织的设立;二是设立包护组,组织志愿者队伍对孤寡老人和护理等。
对于退休适应性培训,其提法始于日本,它是一种对员工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指导与设计。欧美也在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ce Programs)中增添关于退休计划(Retirement Plan)和退休前教育(Pro-retirement Education)的内容。其目的:一是使即将退休的员工能够在在职期间(退休预备期),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正确认识和接受退休前后生活的巨大差异,成功度过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二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力的再开发以及各种交流讨论活动等,使老年员工重新发掘和确认人生的价值,以度过充实的退休生活,并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2]。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生涯、生活设计课程、舒适健康课程、趣味信息课程、温暖福利课程、能力再开发课程、再就业准备课程、经济理财课程、法律常识课程等[3]。
我国现行的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和社会为双重主体,而目前,退休适应性培训在我国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比较贫乏;而且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缺乏相关的资金、人员、场地等的支持。因此,要成功探索和推行这一培训模式,就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联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四方面,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退休适应性社区平台服务系统。
2.2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社会问题有设计介入后呈现出崭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 Kentucky Retirement 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
nlc202309040130
在美国也有很多关于退休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为准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计划,退休理财,退休生活的娱乐兴趣的培养等咨询和课程等服务。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图四是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 Kentucky 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的好处。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
3 设计策略探究
3.1 PSS思维带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及可持续提供新的思路:产品服务系统(Pss)设计就是将产品与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某种功能,使用户在不拥有产品本身的情况下,需求却能够得到满足。蒂姆杰克逊指出新的服务型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服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健康、移动、娱乐等等。斯塔赫尔( Stahel)对产品服务系统给出这样的定义:“产品服务系统是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对现有价值进行资源整合[4]。核心是提供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是为客户提供特定的结果或功能,如干净的衣服,便捷的移动,温暖的空间等。Pss思维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例如,在社区养老的Pss中大部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主,当今,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等方面受到异地养老等的限制,导致晚年生活不充实,有些社区就会提供老人的活动室以及发送娱乐信息,帮助老年人过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晚年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时间银行”的模式,不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而且政府从立法上保障该模式的发展,模式运行中的经费来源、互助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培训等都做严格的要求[5]。目前中国许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社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3.2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的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与互联网早己走入了干家万户,比尔,盖茨所预言的“数字化社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基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诸如护照申请、财产公证等事。市民能通过网络支付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等社区一些特殊服务,可以查询求助网上地图,网上有本社区的地图,标明本社区所处的位置,本社区内主要城镇、街道及主要医疗、商业点等,还可以通过该网站连接到国际网上其他站点。居民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获得本社区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自行访问、存储大量信息,可以在网上讨论热点问题,可以与当选官员交谈,可以通过E-mail在48小时内得到关于市政服务的答复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社区居民家庭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互联网虚拟社区也开始逐渐在现实社区中建立起来。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共同事务组建起一个个社区QQ群、社区BBS、社区微博,讨论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社区问题[6]。并且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区进行合作治理。2001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一些城市也开展了此类项目的尝试,例如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96909广州社区服务网、宁波市海曙区的中国81890服务网、88547上海社区服务网和96596武汉社区在线等都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随着种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智能化生活”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深圳的“家e通智能社区服务平台”是智能化社区的典型,居民打开家e通,一个小小的PAD,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从日用采购,到便民服务,从智能家居,到邻里沟通。这些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型平台。图三是深圳健康E家的例子。
3.3这种新型适应性平台的前景:当前的准退休人员他们经历了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他们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虽然接触的相对比较晚,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相反他们在努力的接纳电子产品,以及学习使用电子产品。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接收信息平台的信息相对比较及时,所以这种新型的适应性平台有助于他们获得退休适应性教育。于此同时这样的新型平台因为不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将会更加广泛的为用户服务,不论是即将异地养老的,还是在不同企业工作的社区人员都能平等的享受到退休适应性教育。
另一方面,个人家庭以及企业都对此有需求:我国自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种“银色浪潮”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员工的更新换代的进一步加速,一大批企业员工将要离开工作舞台,离开企业,转入不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人就容易患上所谓的“退休综合症”[7]。退休适应性培训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缓解人才流入和流出矛盾,而且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推动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或者物质上的准备,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退休综合症主要是企业人恐惧退休以后经济的问题、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权利和荣耀的变化所引起的种种不适应反应。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企业和社区如果能够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会大大降低退休综合症的几率。
4 小结
在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通过社区对准退休人员进行退休适应性培训服务。社区方面:为准退休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也为异地即将异地养老的人们提供信息以及服务;个人方面:让即将步入老年和已经步入老年的员工进行充电,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与人生价值进行重新确认,使得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退休生活,一方面使老年人在身心上作好准备,积极愉快地迎接退休生活,降低由于心情不愉快而患上老年疾病的机率;另一方面,退休适应性培训增加了老年人再就业的可能性,使他们由纯消费者变为生产者,从而减少了支出,增加了社会积累,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影响降低。
参考文献
[1]信息动态品牌,2013
[2]陆竹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 应列银发浪潮[J]现代经济信息,2010
[3]陆竹退休适应性培训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
[4】杨宇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扛南大学,2009
[5]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刘江虚拟社区对社区管理创新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梁果将培训进行到“老”[J]人力资源开发,2006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气候条件,设计策略,方法研究
引言:我国建筑单位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2-3倍,能耗问题非常突出,已占到社会能耗的30%,以后可达到35%,降低建筑能耗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建筑设计中应顺应气候条件, 积极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化设计,降低建筑单位能耗与环境的污染,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当地气候条件,对气候条件可能对建筑造成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从而降低建筑能耗,促进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建筑设计与气候间的关系
气候是由太阳辐射与大气在地理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条件, 反映的是某地区规律性的大气过程。由于地理纬度,水陆发布、地面被覆盖地形地貌状况不同,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微气候研究一个有限范围内的气候状况。每个小范围地域都有各种不同的微型气候环境,这是有场地的太阳辐射,风速,方位植被等地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建筑设计中,环境气候条件的要素如:气温、阳光、风向、江湖、植被等都直接影响建筑布局的。 气候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矛盾,不同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有不同需求,所以建筑设计特点和规律不同。大规模的建筑便会形成建筑气候,形成微气候范围,对周围气候条件产生影响,而大气候条件也影响着建筑气候和室内微气候[1]。建筑微气候主要研究建筑室内外的特定范围内的气候要素特征。而想要为人们生活与居住提供舒适环境,就要保证建筑适宜性,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进行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使室内气候符合舒适性要求,适合人类居住。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设计就要避免强太阳光直射,考虑降雨问题,从而降低室内温度,保障蒸发降温和空气流通,以降低建筑能耗。而在寒冷地区, 建筑设计中就要考虑到防寒保暖问题,就要增加光照,降低取暖能耗,为居民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二、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
通过前文对建筑设计与气候间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想要营造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室内微气候,实现建筑设计与气候环境相协调,使建筑能够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建设设计就要适应气候[2]。气候大环境通常不可逆,若想改变自然条件往往需求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带来严重生态污染问题。因此,建筑设计就要适应气候环境,并对气候条件加以利用,这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还能实现节能绿色的建筑特征。
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空间布局不仅要考虑到气候条件,建筑方位、朝向、材料也要考虑气候条件,利用气候优势[3]。由于太阳辐射对建筑外墙有加热作用,导致室内温度和墙体升温,影响室内微气候环境,影响建筑舒适性。 因此,建筑设计中就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对太阳辐射规律进行利用。例如,在南方地区就要提高建筑通风性能,对朝向和遮阳进行调整,实现避暑通风和遮阳, 防止西晒。而北方建筑设计,由于要防寒保暖,建筑材料就应考虑到保温性能, 而且墙体厚度都应进行科学设计,合理的建筑朝向,同时合理建筑间距满足人们日照的要求,利用太阳辐射提高室内温度,实现防寒保暖,降低冬季取暖产生的能耗[4]。若建筑设计缺乏对气候环境的考虑,如:北方建筑没有考虑建筑保温和合理的朝向,冬季室内温度将难以达到良好的居住舒适度要求,将严重影响建筑舒适性和实用性,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三、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
从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筑设计应对气候条件给予充分重视,考虑气候环境对建筑室内微气候的影响。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设计策略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是加强对气候优势的利用,全面适应气候条件,对建筑内部微气候与室外自然气候环境进行全面规划,使室外自然气候能为室内微气候优化提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设计灵活性,以解决室内外环境对立矛盾的问题。朝向设计方面,要建筑采光与节能平衡,同时要利用合理的建筑朝向, 采用合理建筑材料,满足建筑热工性能问题,使建筑能适应气候条件。在建筑平立面设计方面,要提高建筑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建筑本身能适应气候,而且能够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弥补建筑布局中的不足,实现建筑人工调节需求的最小化以及对自然环境利用最大化,从而降低建筑建设成本,节约能源,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如“有机建筑”理论的提出者(世界著名建筑师赖特), 建设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房子应该是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的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环境,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就像他典型的“有机建筑”草原别墅一样。
(二)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的方法
1.建筑选址方面,
建筑设计中选址非常重要,通过科学选址能使建筑长期处于相对有利和稳定的气候环境。在建筑选址方面,要考虑到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又要注意待选用地范围的小气候和微气候,干冷或湿冷气候区,应选择向阳的斜坡上。另外,选址中必须对风向和风速提高重视,风是构成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建筑内外微气候,对风的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选址中要避免强风的危害,应选择在受冬季主导风影响小,而夏季主导风常吹来的地方。 同时要考虑环境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2.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组合
建筑外部空间心态组合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建筑室外微环境,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进行设计,采取适宜自然的设计方式,进行室外绿化设计。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室外水体和绿化,对室外微环境和室内微气候有着直接影响。合理的外部空间形态组合设计,不仅能优化周边环境,丰富空间环境意趣,而且能美化环境,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3.建筑室内微环境设计
建筑室内微环境设计非常重要,是塑造室内微环境,使室外大环境与外部小气候设计得到体现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中,要通过合理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设计、构造节点设计,从而形成良好的室内微环境,以保障室内热量平衡与空气流量,有效改善室内舒适度,使舒适度稳定持续,使建筑自身适应环境,适应气候。
结束语:建筑室内环境与当地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但由于受到生态环境影响, 大气候条件通常很难改变。因此,为避免气候对建筑室内微气候造成负面影响, 影响建筑舒适性,就应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使建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实现建筑与气候的和谐。建筑设计要尊重地形地貌,考虑气候因素,加强对气候优势的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建设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保峰.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5,04:201-204.
[2]殷欢欢.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公共建筑过渡空间被动式设计策略[D].重庆大学,2014,15:18-23.
[3]罗智星,杨柳.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大陆性严寒地区生态住宅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3,05:17-21.
[4]林波荣,李紫微.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南方建筑,2013,03:17-21.
提高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有效策略 第4篇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习适应性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78-02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小学,我校流动儿童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5%。我通过对本校8—12岁的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访,发现他们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表现为中下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考虑到流动儿童已有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而且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他们接受知识的“最佳点”,以促进流动儿童学业的进步。
一、以学习态度的衔接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学习态度的衔接主要从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以及暗示法等方面进行。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掌握听课要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具体内涵。
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我给予流动儿童积极的期望与要求,在思想上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其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我着重培养他们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他们自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我们班的林伟煌和王艺菲,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忙着做生意,孩子都是寄居在亲戚家里,周末再回家,就算是周末,家长也难以有空陪陪孩子。所以这两个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说谎、上课时经常说话、作业有时会耍小聪明不完成、学习用品经常会丢三落四等等。我先和这两个孩子的家长谈心,从自身也是家长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告诉他们生活上能解决温饱就可以了,孩子才是自己的,把孩子接出来,目的都是想培养好他,如果孩子学坏了,赚再多的钱也没意义了。希望家长晚上尽量在孩子睡觉前回家,到亲戚家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一起对着作业登记本检查作业做完了没有,检查学习用品收拾好了没有,做到不丢三落四,让孩子每天睡个安稳觉。周六、日要求家长尽量抽空陪陪孩子,可以到书店看看书、可以和孩子锻炼身体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孩子就会从心里萌发出一个念头: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要好好读书学习,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我再和这两个孩子谈心,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么忙,都是想赚钱给他们读书,而且家长这么忙还抽空检查你的作业,周六、日还抽空陪你,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不是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呢?他们边说我边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说到就要做到。然后我安排班里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好的孩子和他们坐,让这些孩子提醒他们、帮助他们。而我在班里更加关注他们,包括学习、生活细节等。这样四管齐下,发现这两个孩子确实变化很大,不再说谎了,作业都做完而且书写很工整,课前还会认真预习,课堂上效果很好了,不懂的还会主动问了,也不再丢三落四了,这两个孩子更加自信阳光了,家长经常给我打来感谢的电话,说孩子变化这么大,真是太感谢老师了,以后他们会继续做好的。此外,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暗示法让自己满怀信心地去学习。
二、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创设交往的情景,让学生学习交往,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去调动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多给他们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流动儿童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和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成功的激励,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我们班的伦伦,他爸爸已经建立另一个家庭了,妈妈肯定很生气,所以经常和爸爸吵架、打架。而打架的时候,伦伦总是抱着妈妈,大叫爸爸别打了、别打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伦伦经常表现出慌恐、呆呆的表情,哪有什么自信可言。我了解了家庭情况之后,除了和伦伦的家长沟通好之外,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在校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我更多地表扬、鼓励伦论,创设更多的情境让他去说、去交往、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也更加喜欢他,让伦伦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喜欢上学、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了,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三、以完善师生关系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励处分时平等对待,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不断积累中找到成长的快乐。我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无疑会建立起尊重、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使流动儿童对我产生亲切之感,达到心里认同、情感相容,从而促进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适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期末的评优评先,期末每个班都会选出若干名“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队干”“优秀少先队员”“进步奖”等。班里的生活委员会用一本记录本真实记录下同学们平时的表现,如卫生情况、作业情况、纪律情况等,期末评比时全班同学会对着自己的期末成绩和这本记录本公平、公正地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大家都满意。我们班的“大胖子”徐鑫朝,每次评比完后,他都会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又评上什么什么了,我很高兴啊!”每次我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开心地祝福他。这种公平、公正的氛围,使孩子们对我产生亲切的感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
我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如采用开放式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尤其对学习困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个别辅导,如学习方法辅导、应试方法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保持联系,可以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儿童学期中途流失的情况。如我们班的彭奕钦同学,他是三年级从湖南插班过来的,转学前都是姑姑带他的,他的基础比较弱、接受能力又不强,开始还是很头疼的。我了解情况后,经常和他妈妈联系,他妈妈非常配合,我们一起教他学习方法、考试方法,经常和他谈心,让他心里有什么话就说出来,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能做到的尽量帮助他。慢慢地,他很喜欢学习了,尤其是我的学科,上个学期期末检测,他的品德考了100分,全班第一;语文93分,全班第四。他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我情不自禁地打电话和他妈妈分享了,我们都开怀地笑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家校合力的强大。本学期期初的家长会我安排他进行了发言,分享他进步之快的心得,他那种自信之感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希望他带着这种自信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罗建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评论,2002,(4).
[2]杨雪梅,叶修.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1,(3).
[3]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5篇
传统纸笔考试的组卷主要由人工完成,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其组卷结果不能根据考试的即时变化而变更。计算机CAT测试是根据考生的能力值实时组卷并进行测试的。同时由于CAT测试是进阶式的,每进阶到一个级别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试题模块,这就决定了CAT测试组卷的实时性和随机性。为了反映被试的真实测试成绩,计算机CAT测试在组卷的策略、方法、构建上都需要更加规范和严谨。
1 组卷参数要求
CAT测试对组卷的参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总分:确定卷面的总分数。每道题的分值主要由该题目的难度值和内容程度决定。
(2)单题用时:每道题规定用时。
(3)知识点分布:试题所属的篇、章、节。
(4)题型:试题的类型,如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证明题、判断题、改错题等。
(5)内容程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6)试卷难度:本试卷的平均难度值,它与每道题的难度值有关。
(7)试卷区分度:衡量试卷质量的重要指标,表明该试卷对不同特质考生的区分能力。如果区分度变小或达不到指标要求时,将被屏蔽。
此外,还有主客观题的区分、猜度值、题型分数等次要参数。参数越多,组卷过程越复杂。
组题过程主要围绕以上七个参数进行。其中(1)是强约束项,必须完全吻合;(3)(4)(5)为较强约束项,允许有微小误差;(2)为弱约束项,允许有一定的误差;(6)(7)为动态参数,独立调控。
2 组卷数学模型
假设一套试卷(或一个模块)由n道题目组成,且每道题均涉及以上七个参数,则可以用一个7×n的矩阵A加以定义:
式(1)为目标求解中的目标矩阵。其中每一行代表一道试题所表达的七个参数,每一列代表n道题的同一个属性。
组卷目标可具体表达如下:
(1)试卷总分:式中,P表示满分,具体值可由用户自行决定。
(2)考试用时:式中,T为解答一套题的总用时。
(3)知识点分布:式中,Z表示知识点(Z)的约束值,当ai3满足对该知识点要求时,ai3=1,否则ai3=0;当全部ai3均满足要求时,Z达到最大值(n)。
(4)题型条件:式中,Q表示题型(Q)的控制约束,当ai4满足该题的题型要求时,ai4=1,否则ai4=0;当全部ai4均满足要求时,Q达到最大值(n)。
(5)能力层次满足:。式中,K表示掌握的能力层次约束(K),当ai5满足该题对能力的要求时,ai5=1,否则ai5=0;当全部ai5均满足要求时,K达到最大值(n)。
(6)试卷难度:其中,ai1为第i题分数,ai6为第i题的难度系数,P为试卷总分,为该份试卷全部考生的平均得分。
(7)试题区分度值:式中,ai7为第i道题的区分度;k1、k2为常数,可以根据经验而得;δ为试卷考试成绩的标准差。
3 组题策略
3.1 题库组题
首先确定题库。题库是建立CAT系统的基础,它的缜密性、可靠性直接决定了CAT测试的组卷质量,因此,在开发CAT测试系统之前,必须先确定题库。
在题库结构中,除了题号、题目、答案、选择项、IRa、IRb、IRc等题目属性外,还有组卷所必须的相关属性,如表一:
题库中,题目的区分度值和难度值的确定至关重要。Weiss(1985)提出:“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只有在其题库包含了大量的具有良好区分度的题项,并且它们在难度能力水平线上呈均等分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1]难度值和区分度值的确定可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由程序根据考生答案分布情况进行自动调整[2]。
3.2 组卷基本框架
图一为CAT测试基本框架结构图。横向上分为5个模块(modules),分别对应容易、较易、中等、较难、困难。纵向层次上分为L-1层即L-1种题型,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增减层次。在第一阶段,每位考生做同一中等难度模块(1ZD)[3]。由于1ZD决定了整个考试过程及考生能力值的走向,所以此模块的组织及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有些特别需要区分考生能力值(如公务员招考)的情况下,可以对1ZD模块单独进行数据库设计。本模块可以由一种题型构成,也可以由综合题型构成,此时的程序结构将会更复杂一些,但是效度会更高。根据1ZD模块的答题情况所反映的考生能力水平,选择与其能力相对应的后续模块继续答题。每个阶段每位考生只答一个模块,能力水平为中等的考生将答2ZD至LZD的模块。
最后,根据每个模块的分值进行总和,求出每位考生的最终成绩。
每个模块的题量可多可少,少则一道题,多则上百道题。一般来说,如果每个模块的题量较少时,层次L将会增加,反之L减少。
4 组题方法
4.1 题目信息量函数
题目的信息量越大,越能反映被测者的能力或特质水平,信息函数则是描述一个测验或一道试题信息量的工具。对第i道题,其信息函数可用下式表示[4]:
式(3)说明两点,即当被测者的特质水平θ确定时,试题信息量由题目区分度a、难度b、猜度c的大小确定;反之,当a、b、c确定后,试题的信息量由特质参数θ决定。当a值较大时,I(θ)也越大;a值较小时,I(θ)也越小。同时,b值越接近被测者的特质水平,I(θ)也越大。
鉴于以上分析,组题过程中,计算机程序从题库中抽取题目,应尽量抽取a值较大的题目。并且当a值逐渐变小并达到某一规定限值后,程序应能及时将该题屏蔽。
4.2 组卷误差分析
测验的精度取决于测量误差,测量误差越小,测量精度越高。CAT测试强调测量分数精度的最大化。在对能力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中,考生对一套题潜在特质θ的估计标准误SE(θ)与试卷的测验信息函数的平方根成反比[4]:
式(4)中,测验信息函数T(θ)是题目信息函数Ii(θ)的累加和。
反之,若确定了能容忍的估计标准误SE(θ),也就确定了要达到相应的测量精度所必需的测验信息函数T(θ)。因而,计算机自动组卷的过程就是尝试着从题库中为模块挑选试题,使得T(θ)-ΣIi(θ)在某一个能力范围内趋近于0(最小化)。
4.3 基于渐次匹配算法的组卷框架与代码设计
图一中的模块LZD综合性在所有模块中是最强的,是整个系统中组卷最复杂的模块。以下以模块LZD进行框架设计,组卷流程图如图二所示,部分代码生成如图三所示。
系统初始化时,用户对每道题分别提出知识点要求(或者侧重知识点要求)、题型要求、难度层次要求,系统根据这些要求综合测评后进行抽题,当n道题均各自符合各项要求时,相应的参数值Z、Q、K各自达到最大值。如果某个参数经过指定次数循环始终无法达到最大值,则应按精度要求停止循环,但测试结果SE(θ)的值将随之增大。系统设计流程图和部分代码如图二、图三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只用一两种题型作为初始能力测试。另外:
(1)难度值和区分度值属于动态参数,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进行一次调整[2]。
(2)题库中题目数量应保证各个参数都能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题量越大,SE(θ)的值越小。实际操作中,我们组织了近六千道题,基本满足组卷要求。
(3)用户提出的全部要求形成一个用户数据表(User Table)。此表中包含每道题的分值F、知识点Z、能力值N、每道题的用时T。
5 结束语
计算机组卷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5]。所以智能组卷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组卷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如遗传算法组卷速度快、有较高的参数耦合度,但试卷效度较低、对程序代码要求很高、需要制作试卷表。本文设计的渐次匹配算法对七个参数进行了数学量化,由于抽题过程完全基于用户表要求,因此生成的试卷具有极高的精确性,且组卷过程容易实现,至于组卷速度较慢的问题在计算机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已无大碍。
渐次匹配算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测量误差小,并且题库中的题量越大其组卷要求越容易得到满足。在当今计算机测试环境中,单选题使用概率最大,对于单选题其题库中应当包含2000道以上的题量。其他题型,有1000道以上的题目可基本满足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Weiss.D.J.Adaptive Testing by Computer[J].Journal of Con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5,(05):53-54.
[2]冯凯平,梁鲜.基于项目反应理论调试性英语测试a值调整[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20):111-113.
[3]关丹丹,刘庆思.计算机自适应序列考试概述[J].中国考试,2011(,01):29-35.
[4]郑珂,申瑞民.基于Web的自适应考试系统[J].微型电脑应用,2000,16(01):3-6.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6篇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文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指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指出:“我国绿色建筑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项目稳步增加,截至2013年4月,认证项目已超过900个,认证项目建筑面积已达约9000万m2。在绿色建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基于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和全过程管控的理念和需求,新的全过程协同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开始在我国一线城市、重点项目或大型设计单位中得以应用。但是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目前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控制法则过于侧重建筑形体的变化,缺少内在的性能导向的逻辑策略。[1]
建筑环境性能定义为建筑项目所界定的内部环境对使用者带来的影响[2,3],包括生活和工作的健康、舒适、便利等环境质量,即室内外物理环境质量,例如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声环境、室外风环境、热岛、日照和噪声污染等,以及由建设项目引起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包括对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冲击等,即环境负荷)。“建筑环境性能”中的“环境”,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3]:由建筑项目所界定的,为使用者所使用的内部环境,以及建筑项目之外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是相对而言的,当内部环境指的是某个室内空间,外部环境指的就是这个空间以外的环境;当内部环境指的是一个住区整体的环境,则外部环境指的是住区外的环境。就“建筑环境性能”而言,对于内部环境,强调“性能”中“功能”的部分,对于外部环境,强调“性能”中“发生作用的方式”部分。
因此,本文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节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或热环境、热舒适)最优作为建筑绿色化设计的控制法则,并针对不同气候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被动技术与主动技术协同优化的技术策略。之所以将节能和通常意义上的被动式技术策略合并,并探索热舒适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应用可能,原因是建筑设计中可以选择单一目标(如自然通风或自然采光)、也可以选择综合目标即多目标作为优化设计的策略,而实际能耗还与使用模式相关——使用模式事实上受被动技术策略影响比较明显,不能用模拟得到的单位平方米建筑总能耗进行简化评价。基于此技术策略,本文拟结合一批典型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中的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供研究与实践参考。
2 不同气候区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及效果比较优化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的利用首先要确定建筑内部气流通道,是以水平气流通道为主还是以垂直气流通道为主,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了建筑自然通风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决定了建筑自然通风节能潜力的大小。水平气流通道也就是反应了建筑以风压通风以及建筑单侧通风为主,垂直气流通道表明热压通风在建筑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4]具体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应该如何巧妙结合风压通风、热压通风、地道通风等几种方式;其次要关注建筑的外形: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是否需要太阳能烟囱增加通风效果、中庭和边庭的必要性分析,以及建筑高宽比、建筑细部的一些构造如屋檐、外窗外挑遮阳等。结合自然通风的模拟方法和手段,笔者提出基于模拟优化的建筑的设计流程,可以细化为图1所示。
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按照“中庭、边庭、地道风、特殊通风构造以及内庭院/下沉庭院”等主要的空间平面形态的存在与否,总结、分析了不同气候区的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的几栋公共建筑(图2~5)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和效果,如表1所示。
研究表明,这些绿色公共建筑都使用被动式策略强化室内自然通风,改善室外风环境。比较广泛的设计策略包括:(1)中庭采用由下往上越来越小的剖面形式,有些在中庭天窗上设置拔风烟囱,通过风压、热压的耦合强化自然通风;(2)通过设置内庭院或者下沉内庭院消除建筑内区,强化室内自然通风;(3)通过增大部分围护结构的开窗面积强化室内自然通风;(4)使用了地道风给室内降温,降低空调系统负荷;(5)在内墙上设置专门的通风构造,形成空气流的有效贯通。
未来可以结合自然通风的要求,构建一种更为理想的流程。例如,可以将建筑表皮(幕墙的几何特点)与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相结合,通过对建筑表面风压进行模拟,在水平方向上控制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风压差而设计自然通风开口。例如,针对一栋建筑表面风压系数中部高、两边低的分布,竖直方向由低到高风压差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位置风压差(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差)的不同设计室内自然通风开口大小相应变化的通风口,保证各楼层实现相对均好的自然通风。[9、10]
3 不同气候区自然采光设计策略及效果比较
自然采光的设计,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建筑师综合考虑建筑体型、进深、采光中庭(或庭院),落实到施工图时则主要校核窗地比,进而设计反光板、光导管、高侧窗等改进措施。在笔者参与的绿色公共建筑实践中,多数也是在建筑师基本已有的建筑体型(空间平面)上做细化的模拟优化采光设计工作,包括引入采光中庭、反光板、光导管等导光、采光的技术措施,并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要求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然而,从设计创作的角度看,上述的流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从研究探索的角度,还是希望从设计理念源头就提出采光性能控制目标,对建筑体型创作产生更多的启发和影响。
中庭是一种重要的被动式设计手段,是建筑利用自然光、自然风以及建立与环境交流空间的场所。中庭设计参数的优化需要结合建筑整体设计,同时有必要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采光、通风的作用。因为中庭通风的复杂性,在方案初期设计不完全的情况下,难以操作。笔者结合中庭设计的必要性、以自然采光节能照明能耗为目标,提出一种建筑空间设计的新流程,如图6所示。
其思路大致如下:(1)提出中庭总的建筑面积,根据照明功率密度、控制策略和单位平方米建筑照明能耗控制值,反算得到现有方案空间平面参数的优化值;(2)采用照明能耗与中庭设计参数的关系式,得到单中庭的设计参数优化值;(3)依据中庭影响区域,对中庭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合理划分。
4 不同气候区能源应用和技术策略总结
建筑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建设地段的地形条件、资源类型,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等三方面对建筑能源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被动式技术策略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几个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进行提炼和总结,见表3。
5 公共建筑环境性能设计优化新流程
综上所述,事实上在许多设计实践中,已经存在一些探索建筑体型、空间平面与性能优化设计的新流程,是对传统“模拟优化建筑设计”理念的更进一步拓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环境性能(节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或热环境、热舒适)最优作为设计的控制法则,以单一目标性能或组合目标性能为目标函数,提出正向计算和反向优化的设计新方法,构建正向和反向设计优化的新流程,从而实现建筑环境性能的提升,提高用户满意度,并实现能耗的降低。其中正向设计优化思路和反向设计优化思路分别如图7、8所示。
正向设计优化流程是一条线:首先设定优化目标,该目标可以是也节能为导向,也可以是以环境性能提升为导向;基于优化目标进行技术体系的优化和气候特征分析;最后选择该目标下适宜的主动式技术策略或被动式设计策略,从而实现正向优化的目标。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则是一个有反馈的闭合回路:首先设定优化目标(包括能耗、热舒适、环境性能指标),将建筑环境性能和节能目标作为众多建筑参数的函数,通过几何参数和性能参数的深入优化组合得到最佳的建筑性能优化结果,将该结果反馈并与最初设定的优化目标进行比较,再次调整方案并进行进一步优化,直到实现设计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在建筑设计初期就以环境性能提升和节能为目标,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拟建地段优势,从形体、空间、表皮三个层面入手,优先设计使用适宜建筑方案的被动式技术,研究正向或反向进行性能优化设计的策略,促进建筑体型空间几何参数与建筑性能参数的融会贯通,探索实现建筑环境性能提升的设计新流程,提高环境舒适度和满意度,并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6 总结及展望
本文基于笔者在不同气候区几个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综合部分建筑运行实测效果,对比、分析了气候适应型公共建筑在改善建筑环境性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并节约能耗的综合技术策略,研究如何与建筑空间平面设计相结合,进而总结、归纳了在建筑体型、空间平面设计与节能或环境性能提升技术融合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流程及经验。
主要结论如下:
(1)自然通风的设计优化应分为三个层面:依据气候特点对建筑合理规划布局;结合建筑形体特点进行自然通风,如中庭拔风或利用下沉庭院消除内区;通过设置通风构造强化通风。
(2)自然采光可以通过中庭和下沉庭院等形体设计得到优化,也可以通过增设天窗、增大窗墙比等表皮设计得到优化。如不能满足,中庭可以使用反光内饰,外区可使用反光板来进一步优化自然采光。同时提出中庭体型设计与采光能耗耦合的设计新思路。
(3)提出基于建筑环境性能控制的正向和反向设计流程。
当然,上述思路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还需要结合建筑创作的规律,研究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行为,并通过性能模拟模拟模型的优化,细化建筑类型,研究更加针对性的气候策略,不断在实践中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余琼.方案阶段建筑节能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1.
[2]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工具[M].石文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田蕾.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7.
[4]刘加根.建筑自然通风耦合模拟及设计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09.
[5]路斌,刘加根,章恋,柳建锋.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的绿色实践[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1):93-103.
[6]聂金哲,王亦知,庞聪.朴素、科技——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绿色整合[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2):90-99.
[7]林波荣,田军,刘加根,王若愚,肖娟.被动优先——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及运行效果后评估[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1):68-77.
[8]袁镔.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绿色建筑实践[J].建设科技,2009(14):50-52.
[9]B.R.Lin,Z.W.Li.Research on Energy-efficient Simulation Aided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of Office Building Based on Parametric Target[C].The1st Asia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ssociation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7篇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担负着诸如功能属性、社会属性、象征属性以及美学等多种角色,而遮风避雨、抵御寒暑是其诸多功能的基本性能之一。建筑抵御气候的变化的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因为各地气候恶劣程度不同而程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正如英国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所说:“没有气候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1]。
这一辩证关系在传统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楚地得到印证。19世纪以前,人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选址和建造,正是为了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获得宜人的居住环境,满足人的舒适要求。但是到了近代,当人类可以通过机械技术有能力摆脱气候的束缚的时候,建筑与气候逐渐被分隔开来,被还原成建筑要素的组合。从此建筑师不再关心气候问题,室内热环境依赖空调、采光依赖电灯来解决。这不仅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变化,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全球暖化”、“病建筑综合症”、“空调病”等问题皆于此有关。
自1973年能源危机以来,建筑节能设计思路再次被重新重视起来,到了21世纪,全球暖化引起的气候异常更是引起了各国政府、各级组织的重视,建筑师更加迫切的认识到建筑设计必须适应气候,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于是,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
2. 建筑设计的气候适应策略
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方法及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转换,逻辑化的设计方法并非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最终得出唯一的解。建筑气候设计过程建立在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思路,使其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语言[2]。设计中,模式的选择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调整设计策略及侧重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能源与环境问题,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并没有成为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结果必然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首先应确定建筑所在区位的气候资料,涵盖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及风速条件。气候要素的确定帮助设计师根据一年内的气候状况制定比较详细的表格或图形,根据图形或表格确定每年不同时期人的舒适性指标,并成为设计的依据。这要靠一定的气候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并根据建筑节能及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有针对性的确定建筑设计策略。本章的论述将以此为切入点集中在三个阶段进行讨论:阶段一: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阶段二:根据气候资料的分析确定不同的设计策略;阶段三:选择适当的模式语言[3]。
阶段一: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设计前期首先确定建筑所在位置的气候状况,主要包括全年最大、最小风速及风向;最大、最小及平均温湿度、降雨量,并把收集资料绘制在气候分析图表上。
气候分析图表的编制有多种方法,包括Olgyay的生物气候图、Givoni生物气候舒适区图表法、生态图表法及马奥尼(Mahoney)图表法。资料的分析确定人的舒适性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判断一年或一天内哪些时间段内室外气候是超出人的舒适性范围的,对于超出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以增大人的舒适性范围,减小能源消耗。
阶段二: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制定。
由于各个气候区域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气候策略。设计适应气候的建筑主要的目的有两点:(1)节约资源,设计可持续的建筑;(2)提高室内的舒适度。为了达到第一点目标,一般采用被动式技术策略,主要的方法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夜间通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或者隔热能力、主动或被动蒸发降温。利用其中一项或者数项技术策略,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同时可以增加室内舒适度。当然,人的舒适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取决于环境的湿度及风度大小,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到人的冷热敏感性,决定建筑设计策略的制定。
阶段三:模式语言的制定。
设计策略的制定是从气候因子到建筑设计因子的转译过程,包括场地、建筑室内外布局、界面、空间及体形特征五大部分19个设计标准的转化,并最终表现在模式语言上。具体到每个设计标准,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城市的宏观气候状况结合建筑所在区域的微气候特征,确定建筑设计因子的可能模式,模式的选择与气候及地域条件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可根据设计要素的改变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灵活性。
模式语言的罗列提供设计者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并非作为设计思维过程的唯一解答,最后当每一项设计原则所指定的设计策略选定之后,统一对各项实施策略进行反馈,修正各种策略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在此,策略是方向及原则,语言是图形及表现;策略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
这三个方面作为设计的决策过程相互递进、互为依存。从气候资料的分析到建筑策略转化,最终落实到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上,整个过程体现了非常庞大的整体系统性设计思维(图1)。
3. 气候适应性策略下的甘泉地区生态住宅规划及建筑设计
甘泉生态住宅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了“气候设计三个阶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保留传统窑洞形式与基本材质等文脉的情况下,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设计的手段,改善了建筑的内外环境。
基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甘泉县,处于洛河谷地,为东南向坡地,地形起伏较大。基地内现为低层窑居住宅,建筑密度大,绿地率低,道路狭窄错杂,缺乏公共绿地,无排水设施,居民生活品质较差。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居住结构变化,现有住宅已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功能和舒适要求,面临改造及更新。该地区的城市肌理与传统住宅地域特色突出,具有朴素的生态理念。
3.1 阶段——甘泉气候资料的分析
分析典型气象年的数据可知,甘泉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持续时间长(从10月中旬到次年4月初),冬季的降水少。夏季温暖且持续时间短(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降水相对较多。该地区全年的太阳能都较丰富。由于处在洛河谷地内,其主导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在分析了当地典型气象年数据之后,再到焓湿图(图2)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中在室内轻微活动的情况下,每年4月到9月的部分或者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热舒适区间内的;从9月开始到下年4月大部分时间室内偏冷,尤其1、2月份温度十分低;而4月到9月期间室内偏热的情况较少。因此,焓湿图说明,在设计该地区的建筑时主要考虑增加秋冬与春季的室内温度,从而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
3.2 阶段二——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制定
气候适应性策略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夜间通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或者隔热能力、主动或被动蒸发降温。选择适宜的技术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室内热舒适度,也能避免因选择效果小投资高的技术而造成的浪费。根据甘泉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每一种气候适应性策略,可以有效的作为设计前筛选适宜技术策略的手段。
分析结果如图3。从这组分析图中可以发现,在甘泉地区夏季采用直接蒸发降温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效果较差,而采用自然通风、夜间通风、间接蒸发降温和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都能大大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
在焓湿图(图4)上分析这六种气候适应性策略也可以发现,应用间接蒸发和夜间通风技术策略,可以在夏天完全使用被动式技术达到室内热舒适。而采用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可以使4月、9月、10月的室内热舒适度大大提高,也能适当提高3月和11月的室内热舒适度。但是,由于该地区属于严寒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如果单纯采用被动式技术策略是无法使室内达到热舒适的,因此,主动采暖策略是必要的。当然,在选择主动采暖技术策略时也需要考虑经济、节能、高效的技术手段。
不仅当地的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量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度,当地的经纬度、海拔高度以及每年过热或者严寒的月份时间,也能影响建筑的室内热舒适度。这是因为经纬度和海拔共同影响了建筑的最佳朝向,进而影响了建筑利用太阳能,从而影响室内热舒适度。为此,分析某一地区的建筑最佳朝向,并利用该朝向合理进行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热舒适而且有节能的效果。
从图5可知,甘泉地区的建筑最佳朝向是正南偏东20°,而且冬季、夏季乃至全年都是偏东方向太阳辐射最强烈。如过能够利用此分析结果,使其应用于住区规划,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阶段三——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及评价
由于分析了甘泉地区建筑最佳朝向,按照分析结果,在本小区的规划中,利用原有区内干道的走向,建筑朝向均为正南偏东18度,基本符合甘泉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图6)。不仅如此,住区内的组团绿地或者活动场地均设置于建筑的东侧,这样更有利于建筑接收太阳辐射,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我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稀缺,因此,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控制用地指标,设计要有利用节能土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但是,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之规定,住宅日照标准必须高于“大寒日满窗日照1小时”[4]的标准。为解决此矛盾,在规划中必须根据实际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条件计算出合理的楼间距,既能节约土地,也能到达最起码的室内日照时间。在本设计中,采用先手工计算再计算机模拟验证的手段,确定最佳的建筑间距(图7)。
建筑的风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建筑的遮挡等对室外风场的影响,居住区内的风速如果过大有可能导致行人举步维艰或者强风卷刮无敌撞碎玻璃等事故;也可能由于住区规划设计的缺陷造成局部地区气流不畅,在建筑物周围形成漩涡和死角,使得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风环境也涉及到建筑节能,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局建筑节能十分重要,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不良,在夏天可能阻碍室内外自然通风的顺畅进行,增加空调负荷,在冬季又可能会增加围护结构的渗透风而提高采暖能耗。因此,住区的风环境必须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甘泉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因此,在规划中西北部建筑适宜高度较高,遮挡冬季西北风侵袭;而东南部建筑高度略低,有利于夏季导风。实际规划中由于场地内高差较大,将整个场地分成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依次3层退台的格局。在北部的第一级台地上,设计了多层集合住宅;往南的两级台地上规划的是底层联排窑洞;西部的一周也是多层集合住宅。此格局完全按照当地的风条件设计,因此能够创造较为良好的住区内风环境。
在大体的规划设计完成后,利用计算机模拟了在冬季西北风和夏季东南风作用下的小区风环境,模拟包括:风场、风速以及空气龄等方面。依据模拟结果调整了部分建筑的位置和高度,最终达到了冬季住区内风速较低,风场均匀,空气龄适宜;夏季住区内风速较强的效果(图8、9)。
由于甘泉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适当提高小区绿化面积,可以增加室内外空气湿度,从而提高舒适度。同时合理种植的高大乔木也可以在冬季遮挡冷风,减少冷空气渗透,在夏季遮挡强烈阳光。在本设计中,设计了合理的植物配置,并在有条件的底层住宅上设计了屋顶绿化。
建筑设计方案的气候设计策略与结构详图如图10所示。该方案各个策略适用的季节与适用目的如表2所示。
图11详细分析了本设计中能源、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沼气这样的生物质能;有效地在丰雨季节收集雨水用于夏季绿化用水和中水利用。
为了评价使用上述气候策略的效果,并查找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用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于室内的采光、通风、辐射、温度、舒适度等项目进行了模拟分析。
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可以发现,设计采用的气候策略基本达到了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室内的采光质量、改善了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提高了自然通风的能力。
4. 总结
目前由于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剧烈变化以及能源供给越来越不可持续,而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冲击与影响越来越严重、能耗更是占到了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四成以上,建筑行业对于环境与能源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因素。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所处的微气候环境的主要气候影响参数进行分析,考虑适宜的的气候调控措施,并巧妙地将其与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与局部构造有机的结合,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是降低建筑环境负荷、减少人工能源使用量并且延续地域性历史文脉的最有效措施。
本文以大陆性严寒气候区的住宅规划与设计为例,按照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及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气候设计与传统文化的集合,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的语汇诠释了传统民居,保留了传统民间的生态可持续的特性,也解决了传统窑洞采光通风较差的缺点,在控制能耗的前提下提高了传统民居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杨柳.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2]陈飞.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Glippsmeier.Building in the Tropics[M].Munchen:Gateway,1969.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第8篇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在平日的教学中, 巧妙导课便成为成功课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抓住学生的心, 就不怕每一个知识点不会触动他们的每一根神经。英语课堂上惯用的导课方式诸多, 如使用游戏、歌唱、提问、设置悬念、启发谈话、对话表演等。但如何恰如其分地选用适合本节教学的导课方式, 一定要研读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特点以及思考前后环节的连贯性。
例如, 在进行九年级第六单元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的新授课时, 通过学习教学大纲, 了解到定语从句仅限于掌握which、who和that所引导的从句。庞大复杂的定语从句知识内容瞬间被简化, 同时考虑到学生特点及教材内容, 决定选取两首曲风截然不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供学生欣赏。这个似乎很常见的导课方式, 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为两首歌的旋律感到兴奋, 而且由于兴趣被激发, 当我自然地抛出与歌曲相关的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pieces of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时, 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运用书中重要短语畅谈他们的感受, 在大量知识铺垫之后, 定语从句的介绍和使用水到渠成。
二遵守“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的规律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便成为我们平日教学中必须遵守的科学规律。
梁启超说:“求学譬如登楼, 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 未有不中途挫跌者。”遵循学生的成长及心理认知规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方面, 揠苗助长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词汇间的伙伴关系, 词组是单词之间最简单的搭配, 帮助学生找单词的合作伙伴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个过程, 随着日积月累, 学生们脑海里存储了大量英语词组, 有动宾搭配、偏正搭配、介词搭配等。短语的记忆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单词, 帮助学生疏通句意以及文意, 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用语的准确性, 甚至帮助学生出色地完成近两年的新中考题型——根据汉语提示完成英文句子。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 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主要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 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因此,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长篇阅读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知识储备从而扫除阅读障碍, 在阅读这篇关于介绍志愿者生活及工作的文章前, 我播放了一段介绍志愿者教师徐本禹的视频, 随后将一张与文章内容及视频相关的短语幻灯片呈现于学生眼前供谈论观后感时用。除了视频带给学生的强烈感官刺激外, 学生们深深地被徐本禹这位志愿者教师的事迹所感动, 同时幻灯片上的短语使学生将视频内容和长篇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到有话可说, 达到理解长篇阅读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 知识讲解的准确性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中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 对此应提高教师素养, 转变教师观念,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 而最为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就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答案是:坚守人本原则, 设计人本教学, 构筑人本课堂,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因为,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育人”活动。
参考文献
[1]尤书荣.活用多媒体教学, 活化新课程英语[J].天津教育, 2009 (5)
[2]魏晓芳.基于高中英语教学导入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4)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9篇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 学习适应性 调查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87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2亿农民在城市打工,而随父母入城的儿童近2000万。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教育相关部门的关注。
一、小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调查
本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辽宁省沈阳市小学学校420名小学生展开调查,其中农民工子女260人,城市小学生160人。调查结果如下:在学习热情方面,42%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热情较高,而城里学生只占28%;在学习方法方面,农民工子女中有预习笔记习惯的仅占45.2%,城市学生占89.2%,农民工子女中有复习笔记习惯的仅占38.9%,城市学生占56.3%,农民工子女中利用假期学习的占23%,城市学生占34%,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方法亟待提高;在学习环境方面,农民工子女只有60.7%的学生有固定的学习地方,而城市学生达到84.5%,父母非常重视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占69.8%,城市学生占83.5%,父母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工子女占35.3%,城市学生占88.3%,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有待改善。
二、提升小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从整体上看不容乐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1.调动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首先,抓住班级中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兴趣点,因材施教,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避免造成学生学习适应性障碍的因素。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最后,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提出符合其学习力的学业期望和学习要求。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就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体讨论、开展班队会以及经验讲座等方式,结合农民工子女原有的学习方式,对有效的、可用性较强的学习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消除单一学习方法的误区和不良影响,形成面对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多元化学习方法。也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快速适应新学校、新环境以及新教学方法。
3.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是考查学生学习适应性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农民工子女快速适应新环境是提升其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当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要么没有引起重视,要么把精力投入到课外补习、请家教等方面,没有意识到父母的有效陪伴和父母与孩子的内心交流是解决孩子学业问题的一剂良药。因此,重视家校合作,首先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向家长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也可以开展家长座谈会、家长讲座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家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业进步的家庭文化环境。
其次,在班级建设中,应营造积极、向上、融洽的班级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摒弃偏见,避免歧视、攀比、嘲讽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并有效利用这种健康、积极的集体力量,帮助农民工子女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业安排。对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心理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子女才有可能提高学习适应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应激发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做到家校合作,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学习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感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温暖。
[该文为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班级管理中处境不利小学生学业情绪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JG13CB129)]
适应性设计策略 第10篇
近几年来, 高职教育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领域以其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 让更多的人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并毫不犹豫地接受。虽然它与普通大学专科没有太大区别, 但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意在为国家培育全能型的科技人才。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简要分析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希望能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简要介绍
(一) 高职教育的介绍
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按国家相关部门分类规定, 所有专科层次的教育都属于高职教育的范畴。在现阶段, 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管理、毕业文凭、就业待遇与普通大学专科教育完全相同, 但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更注重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可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大学生专科毕业证书和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都源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支持, 不仅使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更重要的是帮助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的创造型人才, 使社会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人。没错, 人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明确自己的目标, 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但这一切都要求自己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当今社会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更为流行。首先, 学校针对社会中不同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 制定一定的教学计划, 实现学校与社会对接;其次, “理论来源于实践”, 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忘和有关学校连接, 一直坚持培养道路共走的核心。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反之社会企业对全面发展、具有极强实践能力员工的需求为学校的教学计划指明了道路。两者息息相关, 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现状
近年来, 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 大学生就业难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具统计,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80万, 其中100万左右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实际上,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 遗憾的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实践能力、创造力的缺乏和不恰当的就业观念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由此可见, 尽管政府不断努力成立高职院校或其他学习机构,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付自己或老师。大多数人错误的认为学习只要考试能过就万事大吉了, 因此仅仅在理论课一本正经, 到了实验课之类的课程便两耳不闻窗外事, 为了应付草草了事。当时以为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课后或毕业到了工作中由于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而被淘汰。这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以及其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现状:国家大力培养学员, 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而学生懒散的行为和浅薄的意识将自己推向了失业的深渊。尽管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 但学生毕业后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适应社会, 导致社会中优秀人才的缺乏和社会地位的落后。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策略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新的目标
正确的观念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首要基础, 社会中一切科学的创新都来源于新颖的观念。现在社会高职人才培养的失败与高职院校所持有的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这些观念是:轻视职业教育, 唯独注重书本的教育;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等。因此, 要想消除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必须彻底改变各大高校存在的错误观念。高职院校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教学观念, 摒弃过去传统而又呆板的教学模式, 建立完整可行的教学体系。
(二) 结合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充足的社会调研工作, 了解当代社会的需要。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帮他们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才不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失业的危机, 同时也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优秀人才。
(三)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不管其他人如何努力为自己创造优良的条件, 归根到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高职院校应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不足, 认识到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能在社会中长期生存下去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提高自我意识, 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小结
总之,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经不住打击的;然而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优秀的传统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是根本不能存在的。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 要想让学生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在校期间必须对其严格要求, 开导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为其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对于学生本人, 认识当今社会的需求势在必行, 只有了解社会的需要, 才能为自己制定恰当可行的奋斗目标。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中的适用性会有所改变, 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会有所提高!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充满强烈的刺激感, 21世纪的人才培养也是史无前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中各种人才的特征日益凸显, 在当今多种企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对人才的选拔思想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培养具有更高能力的社会人才、追求人才的全面防治, 怎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策略
参考文献
[1]贾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05期.
[2]宋峻峰.加强和改进高职人文教育策略[J].安徽文学, 2010年06期.
[3]陈锡宝, 朱剑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误区及化解途径[J].探索与争鸣, 2010年04期.
[4]曲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2012年01期.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减肥计划书(大全10篇)
最新减肥计划书(实用10篇)
亲子游戏策划方案10篇亲子游戏策划方案【10篇】
运动营养学论文(必读10篇),营养学论文
绿色生态,健康养老:养老院室内绿化设计策略
亲子活动设计策划方案.docx
健康教育计划设计书(八篇)
减肥计划2023全集精选10篇(全文)
计划生育政策法律
康复工作计划范文五篇
网址: 适应性设计策略10篇(全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00966.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911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684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334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238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88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78
- 7补肾吃什么 补肾最佳食物推荐 2268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24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239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