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对于减肥,这个指标比体重更值得你关心

对于减肥,这个指标比体重更值得你关心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2日 04:49

关于肥胖,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体重?腰围?还是体脂?其实很多人在立志减肥的时候,都会说我要瘦到多少多少斤,也即以自己的体重变化作为评判减肥效果的标准。事实上,还有一个比体重更有意义、也更具健康价值的指标,那就是腰围。

一、评价肥胖的常用指标

1、身体质量指数(BMI)

春雨医生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数值在18.5~24之间是正常的,24~28之间是超重,超过28就认为是肥胖了。

BMI虽然是判断超重或者肥胖的最常用指标,但是有些肌肉特别发达的人常常BMI超标,但其实他们根据就不胖。还有些人属于隐性肥胖,BMI显示并不超标,但其实肚子伤全是肥肉。另外,BMI仅仅只能反映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却无法反映出身体的脂肪分布,而大量研究表明,脂肪在身体的分布特征可能比脂肪的含量更有意义。

2、体脂百分比

体脂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率虽然能更好的反映一个人身体内脂肪的含量,相较于BMI更为精准,但是体脂率的测量方法相对比较繁琐,无论是利用皮脂卡钳进行测量计算,还是用体脂仪进行测量,都很难让大家在家中进行简便的测试。市面上虽然也有许多兼带体脂测试功能的体重秤,但这些仪器的精确性,那就不好说了。

二、腰围是评价肥胖更敏感更有意义的指标

对普通民众而言,都知道腰围粗了体重自然大,腰围粗跟肥胖有关系,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腰围相比BMI、体脂率,可以更加敏感的预测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

一般认为女性腰围超过80cm,男性腰围超过85cm就是中心型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也就是说脂肪在身体中心——腰部选择性堆积。而这样的分布特征比脂肪在全身均匀分布危害大得多。

大量研究发现,腰围往往预示着极大的代谢紊乱风险,比如腰围粗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代谢综合征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它是指心血管危险因子在一个人体内聚集发生的现象,表现为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心血管疾病容易集中发展在一个人身上。换句话说,一旦腰围粗了,你既容易得高血压,也容易发生高血糖,高血脂,这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发生的现象就称为代谢综合征。而这一切往往都是由腹型肥胖所引发的。

所以有一种说法大家想必也很熟悉,就是你的肥胖是梨型还是苹果型。如果是苹果型身材,也就意味着你的脂肪大量的堆积在腹部,这会对你的内脏功能和心血管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而梨型身材是指脂肪更多堆积在臀腿部,健康风险会相对低一下,当然这也不是说梨形肥胖就没有风险,只要肥胖了,许多疾病的罹患风险就会明显升高。春雨医生

前面跟大家提到的BMI和体脂百分比,往往能反映的是全身脂肪含量的多少,并无法反映内脏脂肪以及脂肪分布。而内脏脂肪的增加以及脂肪在腹部的堆积对于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所以腰围既反映肥胖,更代表着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

三、腰臀比也是另外一个评价脂肪分布的指标

除了腰围,其实还有一个常用的关于评价脂肪分布的指标,叫做腰臀比(WHR)。听名字大家也可以猜出来了,腰臀比是腰围除以臀围后的一个比值。一般认为女性腰臀比大于0.85就是腹型肥胖,男性大于0.9是腹型肥胖。

为什么说这个指标会比单纯的腰围更准确呢,因为考虑进臀围的因素之后,就能够将一些身高比较高、骨架比较大的人从异常的腰围里面剔除出去了,剩下的就是那些真的腰特别粗的人。

四、管理好你的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当然,不管是BMI、体脂百分比,还是腰围、腰臀比对于肥胖的反映和可操作程度都有其本身存在的利弊。能几样综合起来看当然最好,但对于大众肥胖程度监测来说,腰围和腰臀比显然更简单有效一些,跟健康的关系更大一些。男性胖了往往肚子就立马大,而女性除了腹部容易堆积脂肪,背部、臀部、腿部也是堆积脂肪的部位。

所以,长期监控并控制你的腰围其实比控制体重更有意义。而且大家也会发现,大多数人一胖就先粗腰,而腰细下来了体重也往往有所下降。与其减肥的时候死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值,还不如将自己的减肥目标定为瘦成多少厘米的小蛮腰~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相关知识

体重指数可能会误导你,这些健康指标更需要关注
关于减肥方法 推荐这5个实用的减肥方法指南
关于减肥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欧洲发布肥胖指南:减腰围比减体重更重要!有效减重的11条建议,一定要牢记!
科学减重小科普:你需要知道的4个指标和1个重点
衡量健康体重指标:腰臀比可能比BMI更精准
你的体型合格吗?用这三个指标来简单判断!
10个关于减肥的误区,你踩过几个?(上)
要想减肥成功更快?关于减肥的6个小常识你不得不知
你的体重健康吗 通过3个指标来判断

网址: 对于减肥,这个指标比体重更值得你关心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01742.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