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精选(九篇)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精选(九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02日 17:22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康复运动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

第1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康复治疗; 干细胞移植;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中国于1998年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全国抽样调查显示,0~6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1.86‰,约有31万例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2]。2001年又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362%,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先天性骨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因此小儿脑瘫的防治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及医疗条件差别很大。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较差,孕期保健不足,对脑瘫的认识和预防不够,使脑瘫发病率增高。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脑瘫的发生,如何开展积极地防治、推广先进的康复技术,形成社会康复总体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脑瘫的康复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康复,并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国内脑瘫的防治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带领下,才开始了小儿脑瘫的预防康复与研究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国内脑瘫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学科各专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脑瘫的防治进入新的时代。

1 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的药物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早期足量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智力、缓解痉挛。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其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逐步形成和发育,脑可塑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在这一时期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运动和感觉刺激,可能促进脑发育和髓鞘的形成。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氨酪酸、神经节苷脂、赖氨酸、万通口服液等。

早期足量给予患儿神经营养和修复药物,对患儿和发育是有益的。这些药物在急性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脑瘫无专一的特效药物,在长期的康复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此类药物,许多专家众说不一。根据神经发育学的原理,18岁之前称为发育脑[3],适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是必要的。目前减轻肌张力过高的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的抑制剂:巴氛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也用于国内脑瘫的治疗。而肉毒毒素注射通过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减低肌张力,注射后一般3~5 d显效,药效可以维持3~6个月[4]。相关治疗在各地均有开展,但必须与传统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只能作为脑瘫综合治疗的的辅助部分[5],注射24 h后应根据患儿情况开始康复训练。

2 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康复治疗人员,广泛开展了对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这些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康复技术体系,即神经发育学疗法。20世纪80年代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康复医学专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进国内,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是应用力、光、电、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的方法。其中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作业治疗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从日常生活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中、从工作、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儿进行训练、教育。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身体功能,促进患儿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发育,防止关节萎缩、变形等。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语言治疗可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对患儿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根据患儿构音情况、认知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强调以主动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以娱乐性、节律性地激发患儿兴趣及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引导并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并要求家长参与学习和训练。

脑瘫康复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重塑,其核心是运动功能训练[6]。运动功能的评价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能够预测和评价脑瘫患儿大动作发育和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的最广泛的量表[7],其评分越高,表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价,结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将给脑瘫患儿带来希望。

3 小儿脑瘫外科治疗

与其他外科专业发展比较,脑瘫的外科治疗发展还不成熟。原则上脑瘫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也就是说预计患儿将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8]。目前国内开展的小儿脑瘫的外科手术有上肢矫形术、下肢矫形术、脑瘫合并脊柱侧凸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疗后仍必须加强康复训练,同时适时应用康复支具防止再次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在手术出院之时应进行详细的医嘱和跟踪回访,指导患儿继续家庭康复很有必要。

4 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在未引进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之前,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2)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3)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5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移植的干细胞在一定时间之内可以能分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和脑损伤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也没有严格对照实验数据[9]。干细胞的应用将影响医学界的每个领域,并给脑瘫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此项技术应用于儿童之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移植细胞的功能整合中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蛋白的作用、患儿的个体化治疗、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等。总之,动物实验的数据强有力地证实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脑瘫临床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将成为现实。

随着医学学术的不断交流,康复医学在国内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掌握了现代康复医学的诊疗技术,但小儿脑瘫的康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1)小儿脑瘫康复机构少而且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形成网络;私人建立康复机构虽较多,但管理不规范,给患儿康复带来极大不便。(2)随着小儿脑瘫发病率的升高,康复需求量不断增加,康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康复队伍还十分年轻,康复治疗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途径等与发达国家仍有在很大差距,还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3)目前小儿脑瘫的康复还主要集中于医院康复,如何发展为实践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相互结合的模式,是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目标。(4)小儿脑瘫康复费用较大,时间较长,许多家长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过大,放弃对患儿的治疗,因此建立健全小儿脑瘫康复的救治和社会保障体制迫在眉急。这也更需要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模式从医院模式到社区模式、家庭模式、学校模式的转变。(5)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专业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环境条件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能为小儿脑瘫康复的事业发展创造条件[10]。

综上所述,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现代康复技术,外科矫形技术,并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必将为中国小儿脑瘫的治疗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林尚训.我国残疾儿童事业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1(4):2.

[3] 肖侠明.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4] 谭育华.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39540.

[5] 郑玉蔼,徐开寿,李金铃,等.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8384.

[6] 陶维元,文芳,张鸿,等.脑性瘫痪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6.

[7] Kondo I,Hosokawa K,Iwat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elective musclerelease surgery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ongitudinal and stratified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2004,46(8):540546.

[8] 常义,陈国志,肖安平,等.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06107.

第2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关键词] 小组训练 脑性瘫痪 康复

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严重疾患之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 岁的脑瘫患儿共有31.4 万,且每年以4.6 万例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72.3%的患儿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52.4%的患儿需要通过机构进行康复[1]。目前国内康复以一对一训练为主,耗时、费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我科选取40例患儿开展针对性小组练习,减少收费,疗效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80例,所有患儿符合2006年全国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2],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8岁,平均4.98岁,痉挛型29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2例;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16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8岁,平均4.71岁;痉挛型27例,不随意运动型 6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轻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1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脑瘫分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一对一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患儿病情编组训练,一对多形式。每周一至周五按康复治疗师设计的课程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包括:①ADL训练 ②关节松动训练 ③核心肌群控制训练④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等。全程需家长参与,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内容包括心理疏导、安全教育、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理念、预防院内感染、饮食护理等,为出院后坚持家庭训练打好基础。患儿的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有6 名患儿在两名康复师带领下,每天进行上述学习和训练。同时,利用“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患儿文化生活,增进其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1.3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制的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项目专用评价表对运动功能10项、生活自理能力4 项、社会适应能力4 项,共18 项功能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计分。每项分为0~3分,总分提高11 分以上为显效,1~10 分为有效,0 分为无效。单项运动功能提高6 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 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2 分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t 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运动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组别

时间

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对照组

治疗前

16.73±5.43

4.10±3.1

4.64±2.78

治疗后

19.65±4.03a

6.55±2.65b

5.86±2.49c

观察组

治疗前

18.12±5.36

4.90 ±3.5

4.65 ±2.68

治疗后

23.98±4.42d,g

8.16±2.49e,g

6.92±3.02f,g

3 讨论

3.1 综合康复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小儿脑瘫的康复主要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即每天按时将孩子送入各个治疗科室,进行单独的一对一的训练,这种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趣味性、成就感不足,患儿的依从性较差;实用性不够,同时重复性不足,造成训练周期较长;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采取一对一训练形式,缺乏小朋友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模仿、互相促进,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3]。由于治疗师缺乏,很难满足训练需要,导致患儿不能及时得到全面治疗,延误最佳康复时机。脑瘫儿治疗病程长,家庭需要特殊专人陪护,耗费较多人力,财力,造成社会负担。

3.2 小组训练的优点是提供给患儿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能,在与病友共同治疗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相互鼓励,以便在短时内获得更大疗效。为了提高患儿的信心,易于学习训练,小组训练把一些复杂的、难以完成的基本动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步骤,然后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习作程序组合起来,通过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患儿重复某些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练习的机会。通过小组训练,解决了治疗师短缺的问题。收费减少,家长承担一部分训练工作,为以后患儿家庭康复打下基础。减轻社会负担。

通过2年观察实践,小组训练较传统的综合康复有更好的依从性。它使孩子变被动地等待帮助、接受治疗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生活技巧。虽然训练内容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但是精心设计的活动是有趣的,孩子们都会快乐地参与其中,努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在不知不觉地活动中训练了体能和意志力。建立起团结互助,相互鼓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特殊的环境布置使孩子尤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学习,有大量的生活能力锻炼的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自然的社会模式,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康复档案(脑瘫儿童康复与残疾预防专用)[Z].2002: 2-11.

第3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关键词:低频穴位电刺激;童吞咽功能障碍;康复

对于正常孩子而言,每天吃东西、喝水是非常平常的事,只关心食物是否美味。嘴馋被认为是他们良好的食物认知或健康的吞咽功能的一个侧面反映。但有些儿童却因为神经肌肉功能或口腔结构的问题而导致食物经口进入胃的过程发生困难[1],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摄食一吞咽障碍的儿童患者非常重要。本临床观察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患儿23例,旨在探索有效改善儿童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在本院治疗吞咽障碍的儿童,多为脑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排除癫痫、血液病、治疗部位皮肤病。按年龄、性别、障碍类型、程度配对;再按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采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低频电刺激两侧人迎、廉泉穴位[2,3],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用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作康复评价。最后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间接基础训练是针对摄食-吞咽感觉运动器官的功能训练,能改善这些器官的运动和协调性,可为直接摄食吞咽训练做准备,因不进食,故误咽、窒息的危险性小,适用范围广。常用方法如下。

1.2.1.1头颈部活动 因头颈部活动障碍,会妨碍口腔周围肌肉运动,降低吞咽及咳嗽控制能力,故此为一个必要的基础训练。方法:指导患者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转头、侧头训练。速度宜稍慢,身体条件允许可加上坐姿训练。

1.2.1.2寒冷刺激训练 冰棒刺激外部脸颊、唇部,再到内部的颊粘膜、唇齿沟、舌体、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处刺激时间稍短,避免患者因不能表达而冻伤。每次刺激的强度以出现较理想的空吞咽动作为宜。

1.2.1.3 呼吸训练 以腹式呼吸为主,从平静呼吸到深呼吸;口鼻分离程度好的可深吸气后训练吹气。

1.2.1.4吞咽构音器官运动 下颌张开闭合、咀嚼;唇部可作噘嘴、咂唇、咧嘴;颊部可作鼓腮、、吸吮;舌部可做前伸、后缩、左右及上下摆动、轮转等。每次训练次数3~6次为宜,避免过度疲劳;根据患儿能力,运动充分到位即可。进一步可行肌力抗阻及协调性训练。模仿打哈欠、漱口、咳嗽也是非常好的练习项目。

1.2.1.5发音练习 常使用音a-i 、ba-pa、da-ka,其他音可参考选用。此练习利用发音带动吞咽器官充分运动并协调了与呼吸的关系。

1.2.1.6吞咽手法 包括声门上吞咽(supraglottic swallow)、超声门上吞咽(super-supraglottic swallow)、用力吞咽法(effortful swallow)、门德尔松手法(Mendelsohn maneuver)等。仅适合认识、体力尚可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暂时使用。

1.2.2直接摄食训练 是以安全管理和口腔卫生为基础一种综合性训练。清醒状态下进食;进食前后清洁口腔,结合患儿情况选取食物,食物不宜太硬太干;进食避免头部过度前倾后仰;可使用适当食具和代偿措施帮助进食;进食后避免立刻平卧。我们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改善吞咽动作后能经口进食,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吞咽障碍改善情况详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治疗前2组患儿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在两种评分中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改善(P

两种评价方法均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儿童患儿如发育迟缓及脑瘫中有吞咽障碍的人数众多。良好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达到摄入营养的生理需求,还能够获得进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有助于患儿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吞咽障碍治疗的延误会剥夺患儿的进食乐趣,加重其心理压力,使患儿没有机会发育进入较为成熟的吞咽功能,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发育迟缓,因此尽量促进患儿经口进食功能的发育,是治疗的目标。本文实验组低频穴位电刺激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儿在日常进食速度加快、误咽减少。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儿童吞咽障碍发病、治疗机制,制定出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高效、低副作用、可操作性强、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9:1.

第4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入学

脑瘫儿童的康复,在顶层设计还是以医疗康复为主的模式在全国开展,通过几年来的基层实践以及国外经验,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不只能局限与医疗康复,应该加强全面康复,尤其以教育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h,CP)简称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的主要疾患之一,CP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听、语言及摄食、日常生活活动等障碍。引导式教育(CE)是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其以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及康复医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系。它是一种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体系,以全人发展为宗旨,建立正常的生活为基础,诱发患儿的主动参与为策略,培养患儿的积极性为目标,贯通式的团队进行小组学习,使运动障碍的儿童得到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融日常生活和学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2012年我院对615例脑瘫儿童给予康复救助,年龄0~14岁,回访年龄>3岁的375例脑瘫儿童所在城镇和农村接受康复救助,并积极坚持引导式教育疗法后回归社会的入学情况调查。每名儿童康复给予康复治疗项目有进行PT、OT、ST、引导式教育、理疗、感统、针灸等。引导式教育是长江新里程(二期)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项目(2007~2011)资助脑瘫儿童主要康复干预方法。

1.2方法 采用电话回访和下乡筛查回访形式,对年龄>3岁的患儿进行回访调查入学情况,并查阅每名患儿的康复档案,其中有110例脑瘫患儿坚持进行康复训练。按照农村和城镇患儿进行分类,将脑瘫患儿的远期康复目为结果,回顾观察脑瘫儿童参加引导式教育的影响结果。

1.3统计学处理 一般的统计比较处理。

2 结果(见表1~3)

3 讨论

3.1引导式教育以全人的理念,针对有特殊人士成长学习而设计的教育与康复方法,脑瘫儿童的障碍伴随着终生成长,同时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参加引导式教育的脑瘫儿童对整体环境、自身障碍缺陷的认识有所提高,回归学校学习的积极性高,入学可能加大。

3.2 在城镇生活的脑瘫儿童由于家长对脑瘫的认识比较早,经过奔走在各大医院,尝试了各种康复治疗方法,最终选择引导是教育作为孩子的康复方法,也对脑瘫综合症有深刻的认识。而农村的家长还是觉着孩子应该在医院接受医疗或康复治疗,认为只要孩子会走路或走路姿势好以后,学习和生活自然可以改善。

3.3脑瘫儿童康复最终目标是回归家庭和社区,真正参与学校教育,享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3.4这几年脑瘫儿童康复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为脑瘫儿童这个群体开拓一条出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划分服务形式;建立家长培育平台,松绑医疗主导地位,全社会参与引导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莹媛.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2]唐久来,.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9182.

[3]胡莹媛.脑瘫患儿康复疗效评定标准和康复结果预测的探讨[C].第六届全国脑瘫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会论文汇编,2000:89.

[4]黄真.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3-265.

[5]陈秀红.图解脑瘫康复技术及管理[M].广东华夏出版社,2006:119-121.

[6]李林.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16-1119.

第5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关键词:肥胖症;中医护理;效果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中国的肥胖症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他国家的肥胖症人数也在持续上升着,肥胖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世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也已经将肥胖症定位为一种重要的疾病。所以,对于肥胖症的治疗[1,2]迫在眉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 77例儿童肥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儿童肥胖症患者为45例,女性儿童肥胖症患者为32例;轻度肥胖儿童为32例,占总体的45.6%;中度肥胖儿童为20例,占总体的21.9%;重度肥胖儿童为25例,占总体的32.5%。

1.2 方法

将在我院就诊的77例儿童肥胖症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42例肥胖症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疗法,对照组35例肥胖症患者采用常规疗法[3],结合儿童肥胖症患者的不同肥胖程度,对两组进行对比性分析。

1.3 标准

按照中国儿童的肥胖标准:依据身高,计算儿童的标准体重的20%,根据超出的百分比将肥胖分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轻度肥胖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30%至50%为中度肥胖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以上的为重度肥胖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通过表格对比结果

2.2 具体描述结果

通过表格,可以清楚的知道:对于轻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比常规疗法的效果要好;对于中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比常规疗法的效果稍微明显一点;对于重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与常规疗法的效果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从两组整体的康复度与满意度来看,实验组的整体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整体效果要好。

3 讨论

3.1 对儿童肥胖症的讨论

3.1.1 儿童肥胖症的原因

儿童肥胖症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一方面有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环境的因素,但是,主要还是与个人的体质有关。由于儿童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再加上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儿童吃的食物不加以控制,由于食物既营养又丰富,就很容易出现肥胖的现象;还有一点原因就是,饮食不规律,吃饭时多吃主食与肉类,不喜欢吃蔬菜,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或是吃饭的时候速度过快,已经有专家证实过,吃东西过快是很容易导致肥胖的。所以,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和饮食不规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3.1.2 儿童肥胖症的症状

一旦患上儿童肥胖症,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否则,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儿童成人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如果长期处于肥胖状态,会导致呼吸不规律、肺泡换气量减弱、红细胞增多、心脏增大等症,严重可能会导致死亡。

3.1.3 儿童肥胖症的预防

(1)在饮食方面,要在保证儿童正常需求量的前提下,限制儿童的饮食,在限制的过程中,不要突然就不许儿童吃的过多,要慢慢来,循序渐进,给儿童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吃过饭之后,如果出现饥饿的情况,不要吃热量过高的食品,可以吃些水果来代替;平时要多吃鱼类、蔬菜类、水果、杂粮以及豆制品等,其次是肉类,营养均衡,才会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

(2)在儿童运动方面,要给儿童每天适量的增加一些运动量,先从一些小运动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做大量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伤害到身体,要慢慢养成运动习惯,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或是运动范围,可以常做的运动像是:在吃完饭后的一个小时左右,进行慢跑、跳绳、游泳等,上楼时,如果情况允许,尽量不要坐电梯,爬楼梯上去,前提是一定要在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2 参与肥胖症干预的中医护理以及效果评价方法

3.2.1 什么是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工作,多以个体为主要护理对象,所以,对于中医护理来说,护理与治疗是一体的,治疗需要护理的协助,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

3.2.2 中医护理方法及评价

针灸:在进行针灸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另病患采取适当的,以便于病患接受治疗时医生进行取穴。同时,也为了防止病患出现滞针或者弯针的情况。

耳穴埋豆:另病患采取坐卧姿态,并用75%酒精对耳郭部分进行消毒,并对耳郭的敏感点进行穴位探测。各穴位区域任选一点,每次取单耳穴。每隔3-4d进行更换,两耳交替取穴埋豆。10d为一疗程。其中,食欲亢进病患在进食或者是出现饥饿感时应当多按压穴位。

留罐:主要行腹部拔罐。其作用为通络护经,行脾健胃。进行留罐护理的主要方式是:留罐力度要轻,防止出现疼痛感。穴位准。留罐不伤皮肤。另外,留罐前,对火罐进行检查。

闪罐:可进行背部拔罐治疗。作用同上,且兼有祛湿除寒的功效。进行护理的重点在于,闪罐前与病患沟通。勿伤皮肤。究竟棉球不能过湿,防止烧伤病患。闪罐以轻准为佳。留罐时间不能过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要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待工作认真热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 总结

肥胖症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治疗方法来避免其加重,而通过中医护理的治疗,可以发现,中医护理对肥胖症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 李志湘,黄泽春,李细珍,彭丽.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J].中国美容医学,2006(05).

第6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语言障碍的治疗作用,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155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常规治疗主要进行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不包含语言治疗。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和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进行智力水平测定,2岁以下采用Gesell量表测定。结果 (1)治疗效果: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头针疗法/治疗; 言语疗法; 穴位疗法; 康复;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therap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ypes of speech disorder,degree of illness and level of mental retardation.Methods Selected 155 cerebral palsy(CP) childre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RRC(ss),dysarthria scale and intellig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 auditory disorder.Three groups were: 30 for contrast group(group 1),76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2) and 49 for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3).Three months was one treatment period.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ffective rate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CM therapy; Head acupuncture/threatment; Speech therapy; Poin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脑性瘫痪(脑瘫)患儿70%~75%伴发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1]。近二三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通过反复刺激后,一些突触的阈值能够降低和被活化利用,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可以重组一个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2]。语言疗法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已成为综合康复治疗的组成部分。针刺作为祖国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随着现代康复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医学者所接受,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也趋向于中西兼顾、二者结合。本文旨在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患儿智能发育的关系,为脑瘫儿童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临床计划的执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8/200708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脑瘫患儿155例,其中男88例,女67例;年龄10个月至7岁,平均(3.4±1.2)岁。155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和头针疗法。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语言障碍分型和脑瘫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3组患儿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脑瘫的诊断标准 2006年长沙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的诊断与分型标准[3]。

1.2.2 智力测定标准 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IQ

1.2.3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改良的Barthel指数[6],以生活是否能自理为标准,将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3度:(1)轻度:生活完全自理;(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2)伴有语言障碍。

1.4 排除标准 (1)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2)不能按计划治疗1个疗程(3个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治疗组 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

1.5.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训练时间选择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上午,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自行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月后进行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评价。训练开始前根据评定的结果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制定具体计划。每次训练进行2~3个课题,根据需求选择课题。分别对患儿在康复治疗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语言发育评价。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遵循横向扩展、纵向提高的原则,以语言发育阶段为基础,判定个体训练计划,采用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训练。构音障碍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包括三方面的训练:(1)进食训练以提高口腔诸器官协调运动功能;(2)构音器官运动功能的训练,呼吸训练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协调性,改变患儿呼吸速度、节律的异常;(3)构音训练,遵循原则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同时注意韵律控制。

1.5.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 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选穴:(1)头针采用朱明清的头针治疗带,选择额顶带、顶枕带、顶颞带、额旁带、颞前带、颞后带、顶结前带、顶结后带的相应腧穴,选用30号针灸针,采用沿皮快速刺(针体与皮肤成15°~30°),迅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以每分钟200次捻转针体,持续3 min,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运针1次,且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隔日1次,15 d为1个疗程,休息3~7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3个月;(2)百会穴、言语一区结合言语二、三区,采用常规头针针刺方法,严格消毒,平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2 min,每分钟200次快速捻转。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语言发育评定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SS)法[7]。1岁以内语言尚未发育的患儿定义为语言前阶段,1岁以后的儿童按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之中按其语言的理解、表达设立通过标准,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训练后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儿童水平,语言恢复至阶段5以上者;(2)显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显著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阶段者;(3)有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有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者;(4)无效:语言功能改善不明显,在原基础上未能提高1个阶段者。

1.6.2 构音障碍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构音障碍检查法[7]。(1)基本治愈:异常构音全部纠正,构音器官运动基本正常;(2)显效:异常构音纠正≥50%,构音器官运动明显改善;(3)有效:异常构音纠正

对于只有语言发育迟缓或构音障碍的患儿单独应用其相应检查方法评价,对于合并有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患儿则分别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评价,疗效判断以较低水平的为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多组数据间两两比较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各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表2 3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u=2.95,P

表2结果表明,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语言障碍分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见表3。表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语言障碍分型的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语言前阶段比较,au=1.97,P

表3结果表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总有效率高于语言前阶段及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病情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见表4。表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病情程度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4结果表明,治疗效果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患儿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P

2.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不同智力水平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5。表5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智力水平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5结果表明,智力水平正常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智力落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由脑损伤所致,大部分患儿言语输入与输出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诸多因素影响着脑瘫儿童语言的全面发育。首先,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构音器官的运动失控即语言输出系统的障碍程度直接关系到语言障碍程度;脑瘫病情程度越轻,语言治疗效果越佳,反之,语言治疗效果越差,与本试验研究一致[8]。第二个影响因素是脑部病变。脑瘫患儿语言中枢受损时,将导致中枢性失语症即言语输入系统障碍,关系到脑瘫儿童能否获得语言,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语言能力[9]。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智力因素。语言发育迟滞与智力高低成正比[10]。本试验经过对智力发育正常和落后的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发现,智力水平正常与落后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智力水平正常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智力落后的患儿。

不同语言障碍分型患儿的语言治疗疗效情况:在对脑瘫儿童的语音障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之前,需进行语言障碍分型,之后制定系统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单纯语言发育迟缓脑瘫儿童在综合康复训练前提下,全身运动状态改善,肌张力稳定,构音器官运动得以协调、稳定,进行语言训练,患儿理解、认知、表达同步提高[11]。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由于构音器官运动受全身状态左右,受肌张力影响很大,因此语言障碍明显[12]。本试验研究表明在语言障碍分型中,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优于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之间的治疗效果未见统计学差异,认为患儿经过语言训练后虽然理解和认知水平提高,但表达方面如发音、言语清晰度、流畅度却并非同步提高。因此,语音障碍分型中单纯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效果好。

中医认为语言行为反应及心理活动共同归属于“神”的概念范畴,而脑又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主视、听、言、思、行[13]。所以,语言行为异常当主要责之于脑的功能异常。针刺治疗语言障碍的基础是经络学说,针刺头部腧穴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14]。通过脑血流图的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加强患儿的脑血供情况,通过脑血供的改善为神经活动的代偿和功能加强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15];通过脑电地形图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后,脑的信息活动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动有进一步的增加[16];通过诱发肌电位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具有对过度的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后神经通路功能的改善与上位神经元的机能改善有密切的联系[17]。因此,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有明确的治疗意义。

人体的语言功能非常复杂,涉及到语言学、生理学、声学三个水平,任何一个层次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语言功能。在治疗上,语言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的刺激来激发大脑的语言功能重组,对生理学水平的调整是通过语言学和声学的刺激反馈来进行的。而头针则是通过经络治疗(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有躯体感觉刺激反馈的作用)来调整脏腑功能,与语言训练的机制和治疗角度不同。将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语言学、生理学、声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治疗,另一方面实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所以,从理论上讲,将头针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治疗脑瘫患儿伴语言障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试验研究之所以选择头针而没有选择常见的舌针或体针,是因在实际临床中,头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不影响患儿的其他治疗和训练,可以在留针过程中配合其他方面的康复治疗。

本试验研究充分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并弥补了各自的缺点,发挥了二者单独应用所没有的优势,具有效果好,容易被患儿接受,易坚持的特点,适合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建国,郭新志,何晓蕊,等.脑性瘫痪合并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123.

[2] Penningtong L,Goldbart J,Marshall J.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och Datab Syst Rev,2004,(2):CD003466.

[3]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4] 吴天敏.中国比内测验(第三次修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5.

[5] 宋杰,朱月妹.小儿智能发育检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

[6]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7]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8] Yorkston KM.Treatment efficacy:dysarthria[J].J Speech Hear Res,1996,39(5):S4657.

[9] Dubovtseva OA,Evtushenko SK,Omel'ianenko AA,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n organic brain lesion[J].Lik Sprava,1999,(3):121124.

[10]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1]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p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J].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2] Patel R.Prosodic control in severe dysarthria:preserved ability to mark the questionstatement contrast[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2,45(5):858870.

[13] Ulett GA,Han J,Han S.Traditional and evidencebased acupuncture:history,mechanisms,and present status[J].South Med J,1998,91(12):11151120.

[14] 贾怀玉,李巧菊,王端义.头皮针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

[15] 贾少微,王凡.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血流量和脑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12):14.

第7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摘要】 目的 探究针灸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设立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和单用康复训练进行对照治疗152例的临床观察。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性瘫痪/治疗; 针刺疗法; 运动障碍; 康复;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治疗至今仍是国内外的难题。为了探究针刺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对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与单纯运用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200608在长沙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标准[1]。选择200612~200812在本院脑瘫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44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9岁,平均2.8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针灸结合康复训练)82例,男58例,女24例;平均年龄2.7岁;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训练)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岁。两组患儿的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康复训练 主要选用的方法有Bobath法,以抑制性手法达到抑制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2]。以促通的手法来促进脑瘫患儿的颈立直、坐位立直、站位立直及静态平衡和动态平横。选用Vojta法,对躯体行反射性移动运动,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以反射性翻身与反射性腹爬进行训练[2]。根据病情,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针灸方法 主穴选头部特定穴位颞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一针、前后旁开1寸各一针),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取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取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膝三针(梁丘、血海、膝眼),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头部正中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动区。刺法:头部诸穴自选2~3个,用30号1寸毫针或1.5寸毫针。头针平刺0.5~0.8寸。四肢穴进针深度随具体患儿有所调整。留针30 min,间隔5~10 min捻转行针1次,平补平泻。疗程:每日1次,每针刺10次休息7 d,针刺30次为1个疗程。轻度患儿治疗1个疗程,重度患儿治疗1~2个疗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肌力恢复明显,肢体活动改善,独立翻身,坐起,扶物可缓慢行走;(2)有效:肌力有所改善,肢体活动有所恢复,但独立翻身、坐起、扶物行走还有待进一步治疗;(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与单用康复训练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治疗脑瘫患儿与单用康复训练(对照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4.3,P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运动疗法对脑瘫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通过抑制异常姿势反射,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最大限度地改善主动运动功能,以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针刺能显著增加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脑瘫患儿脑组织坏死区的周围尚存在着相当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区,即尚未发生坏死的临界神经细胞[3]。脑瘫患儿颅内血流特点为低速高阻型。持续的低灌注、低循环是影响患儿大脑持续发育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支循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明显增加脑血流的灌注量。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4],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吕丽贞.头皮针对245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观察[J].中国康复,1996,11(1):3435.

第8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的状态。我们采用s-s(sign―significancp)法对238例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了语言评价及康复治疗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10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238例,其年龄1~5岁,男185例,女53例,均是首次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1.2 方法 对应检儿童采用s-s法进行语言发育水平测定评估,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出语言发育迟缓者[1],然后进行相应训练。由治疗师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玩具或图片等,教患儿说出其名称,并及时予以纠正或表扬,采用一对一训练,先易后难、先名词后动词形容词、先单音后叠音、先单词后句子、先窄后宽,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词汇量,最终实现使患儿能够表达完整意思,进行言语交流的目的,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每次训练30-45分钟,每周3-5次,在安静、宽敞、安全、儿童喜爱的训练室中进行训练。并教会家长注重在平时生活中的主动训练。

2 结果

238例语言发音迟缓的患儿,经过6个月训练后,语言发育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238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训练前后语言水平评估月龄分布

由表1可见,训练后,1~5岁各年龄组患儿语言水平评估月龄均有所提高,P<0.05,尤其是1-、2-组患儿,与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①遗传因素:如脑损伤或脑功能不足等;②缺乏训练:特别是口语学习关键期1-3岁时未进行适时语言训练;③过于溺爱:不用孩子开口,只要他手一指,父母马上心领神会地立即给予满足;④他人照看:祖辈或者保姆只管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很少与孩子用语言进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机会。调查发现,约85%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为男孩[2]。

s-s法评价语言发育迟缓主要是从基础性过程、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交流的态度3方面对儿童进行语言发育的评价。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都会有言语信息的输入、理解和输出的困难。

语言康复的本质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神经突触的再连接。对患儿的感知及运动能力发展主要有两方面:①为其大脑提供更丰富的刺激;②为患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去运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这两方面是相互包容的[3] 。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治疗形式主要采用伴有运动的儿童易于接受的游戏疗法,分一对一治疗和小组集体治疗,对患儿有目的地进行认知和语言功能发展的治疗,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另外,对患儿父母进行指导教育,并鼓励他们参与患儿的康复及定期复查,以得到相应的训练指导。游戏治疗强调在预备的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问题[4]。开始时不让其他人在场,给患儿一个宽敞的游戏环境,并准备好充足的玩具,激发矫正对象对游戏的兴趣。然后,转移其注意力,降低其心理压力,使其不自觉得进入游戏的角色。在矫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宗旨。幼儿的集体游戏提供了幼儿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5]。

本资料对238例1-5岁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采用s-s法训练6个月后,其语言发育水平明显提高,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7-161.

[2]吴萍,田鸿. 孪生兄弟同患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与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9(9):833-834.

[3]李胜利.言语治疗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8-130.

第9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

残疾儿童康复家庭支持残疾观优势视角残疾儿童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帮助身心存在某种缺陷、不能正常从事某些方面活动的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缺陷带来的障碍,恢复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最具紧迫性与回报性的选择。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17岁残疾儿童504.3 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08%。除小部分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残疾儿童的生存、康复、发展,一方面,与国家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密切相关,即使在同样的社会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残疾儿童康复差异依然存在。本文重点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家庭支持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即努力解决期)。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级,案例7和案例18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妈妈回忆道:“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2.2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案例7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案例18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2.3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而案例18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和家庭对待康复治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在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过程中,家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善伟.家庭环境对儿童残疾预防影响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症为例.残疾人研究,2014,(01):32.

[2]孙莹.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3]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

相关知识

康复运动疗法精选(九篇)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精选(九篇)
糖尿病运动康复方案(精选9篇)
关于康复治疗计划(精选11篇)
康复运动疗法(精选5篇)
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宣教精选(九篇)
运动与健康科学精选(九篇)
儿童视力保护措施精选(九篇)
健康管理运动干预方案(精选5篇)
幼儿园儿童健康检查制度(精选7篇)

网址: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精选(九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214912.html

推荐资讯